《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务》读书笔记《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务》阐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务》读书笔记是本人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文在第二章《人机学习》中阐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研究人类社会我们总是不得不将人放在基本的人际关系中考虑,人类总是生活在成员关系密切、持久的团体中,对归属感的需要是一种强有力的、根本的、具有普遍性的动机。
约翰-鲍尔比从他对早年母子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对生存而言,依恋行为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重要的、本质的、与生俱来的。
温尼科特同样指出,“婴儿指的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一种母婴共生的状态。
”根据米切尔所说:“只有在人际关系、过去和现在的织绵中,才能真正的理解一个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兼-詹姆斯在一个世纪前说过:人类不仅是需要同类相伴左右的群居性动物,而且我们有这样一种天生的倾向,即希望被同伴注意,希望获得赞同。
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惩罚是脱离社会,并完全地被人遗忘,而不是躯体上的处罚。
沙利文认为,人格的形成可看做是个体与生活中重要人物相互作用的产物,与他人建立亲密联系的需求同其他生物性的需求是一样是一种基本需求。
不管是无助的婴儿还是成人期,这种需求同生存需求一样重要。
在人际关系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改变又是如何发生的呢?欧文指出,在行为水平上的改变和对过去人际关系内在表象的深沉次改变,并非发生在解释和内省的过程中,而是发生在有意义的此时此地的关系体验中,这种体验冲击了成员的病态信念。
当这种冲击发生时,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成员表达了更多的情感(矫正性情感),回忆了更多的与个人相关的事情和固化的体验,并表现出大胆,开放的自我。
在良好的团体中,能够创设矫正性情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团体成员必须体验到的团体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支持性这样才能是成员公开表达情绪;团体需具有充足的投入和真诚的回应,方可出现有效的现实检验。
矫正性情感体验有几个方面:1,成员冒险表达出人际关系方面的强烈情感。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学后感
本学期我选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这门课,系统地学习了团体辅导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对课程中所展示的各个主题的团体辅导案例感触颇深,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际,现将学习感受总结如下: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里面的学生因为生理、心理更方面存在缺陷,或多或少都存在情绪行为问题。
对本课程中的“学生行为纠正训练”课次的学习感受很深,现阶段我校部分学生出现了攻击同学的行为,本次课程中的单元四《公道在我心》的活动就很适合对此类学生的辅导。
在辅导活动中,每个人想一句骂人的话,由领导者示范,骂一个成员“傻瓜,你是大傻瓜”,被骂的人再延续骂团体中的任一成员,骂人的语句是对方想出来骂人的话,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攻击”与“被攻击”的感受,并能够在辅导过程中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
通过对问题“被人骂时心中的感觉怎样?”、“骂人时心中的感觉怎样?”的讨论,让学生分享并体会到每个人攻击反应可能产生的后果,认识到攻击他人的事件是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并接着讨论“攻击性行为的后果”,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共同分析,让学生懂得攻击他人是不对的行为,尽量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团体辅导技术在特殊学校学生教学方面有着很好的教学作用,为我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团体心理辅导》读后感
通过在团体中与他人互动、交流和体验,个体可以获得自我认知、情感支持和成长机会。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学校、企业等组织,也可以用于家庭、社区等社会群体。
其次,我了解到团体心理辅导的核心是人际互动和情感支持。
在团体中,个体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获得情感支持和理解。
这种互动和支持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具体的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如接纳、倾听、共情等。
这些技巧和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情感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也学到了如何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往。
团体心理学心得体会6篇[范文仅供参考,自行编辑使用]团体心理学心得体会6篇团体心理学心得体会1在团体活动中,我感觉自己收获颇多,我收到了不同的同学给我的一些建议和评价。
首先,我非常感谢他们能够诚恳的指出我的不足,帮助自己找出那么多的问题。
当我刚进教室的时候,发现所有的椅子都被围成一个圈,一种不祥的感受顿时涌上心头。
有种后悔走进来的感觉,所有的桌子被挪在一边,让我觉得心惊胆战,当我坐下后,我的身体一直在不停的颤抖。
轮到我第一次发言时,我的紧张感更强烈了,身体里那个做好准备的自己立刻逃之夭夭,剩下的那个糟糕透顶的自己立刻跳了出来。
我变得手足无措,语无伦次,说话结结巴巴。
天啊!那不是我想展现的自己!其实,我并不想那么沉默,也希望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能积极说出自己的观点。
但是在这样人数众多的场合下,紧张的自己完全找不到回应的答案,就像突然短路一样,脑子一片空白。
有时周围的氛围变得紧张时,我感觉自己基本快要丧失的说话的能力。
这样的活动让我收获很大,特别是同学们都真诚的给予了我一些建议,也指出了我的一些不足。
这些建议关于:应该怎让自己能很好的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怎样去与陌生人接触,才能让自己和别人自如的交流。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可以更好的探索自己,更加真实的感受自己在陌生场合说话困难的状态。
我希望这样的活动继续进行。
也希望下次自己能更加主动积极回答一些问题,让自己不断成长。
团体心理学心得体会2又是一期的团体心理课程落幕了,在这次课程中我受到很多启发,意外的发现了一些自己从未发现的问题。
老实说,我内心非常抗拒这样的上课氛围。
因为有事耽误了,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看见所有的同学都已围坐成圈。
我的心就开始七上八下了。
剩下了两个位子,我选择了靠女生的那个安顿下来。
失去桌子保护的座位排列方式,感觉自己的一切暴露在别人的眼皮之下。
这种没有安全感的空间感真的让我浑身不自在。
在整个活动互动中,各种问答,思考,感受的环节让我第一次碰触到那些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问题。
《团体心理治疗》精彩189句摘编1、心理治疗的收获并不在于治愈,治愈只可能是一种错觉——而是改变或者成长。
2、真正有效的团体治疗首先要为病人提供一个场所,使他们置身其中能与他人自由的互动,然后帮助他们识别并且理解自己在互动中出现的问题,最终使他们改变那些不恰当的人际模式。
3、成员经常比较容易接受同组病人的观点,而较难接受团体治疗师的建议。
治疗师只是花钱请来的专家;来自其他成员的自发的真诚的反应和回馈才是可靠的。
4、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帮助你。
5、谈论你的感受时,我喜欢你,想和你靠得更近一些;但当你开始谈论那些事实和细节时,我就想离开房间。
5、“此时此地”要产生治疗效果有两个条件,团体成员必须相互体验尽可能多的自发性和真诚,也必须反省这种体验。
团体在进入“此时此地”情感潮流时,几乎没有任何困难。
治疗师的任务就是要使团体朝着治疗过程中自我反省的方向发展。
6、强烈的治疗体验本身就足以产生改变的力量——这种错误的解释是诱人的和久负盛名的。
现代的心理治疗仍抱有这种错误的假设:情感表达虽然重要,但不是改变的充分条件。
认知成分是本质的。
理性是治疗改变过程中的核心部分。
7、精神分析师会传播这样的信念:治疗师知识越渊博,诠释就越深,治疗就越完整。
然而没有任何的证据支持这样的观点。
8、凝聚力指成员们在小组中感觉温暖、舒心,有归属感、团体的价值感,并感到自身的价值,及被其他成员无条件的接受与支持。
9、有证据显示,有凝聚力的团体也较允许敌意及冲突的发展与表达。
10、内在体验是世界的创造者。
11、存在主义取向认为人类最大的冲突,乃来自与生俱来的,关于存在的最终意义:包括死亡、孤独、自由及虚无。
12、我们毕生追求意义,但却生在没有意义的世界里。
13、自由比专制更可怕。
14、尼采写过:有生存理由的人几乎可以忍受任何遭遇。
15、一旦团体治疗开始,治疗师就要承担起管理者的角色,要特别注意团体成员的脱落。
16、一个在治疗早期脱落的病人,应被视为是治疗上的失败,不但脱落病人不能得到好处,而且对于存留的团体成员也有不利影响。
第1章心理治疗概论1.心理治疗: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运用心理治疗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以消除和缓解来访的症状或障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2.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通过语言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3.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相似之处:1)二者所遵循的理论与方法是一致的。
2)二者所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
3)二者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常常是相似的。
4)二者都注重建立帮助者与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5)二者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4.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区别:1)工作对象各有所侧重。
心理咨询主要面对正常人、正在恢复或已复原的患者,称来咨询的人的来访者。
心理治疗针对的有心理障碍的人进行工作,被称为患者。
2)工作内容有所差别。
心理咨询着重处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而心理治疗的适应范围则主要为神经症等有各种障碍的精神病人。
3)专业人员的称谓和接受的训练不同。
心理咨询称为咨询师,心理治疗则称为治疗师或心理医师。
4)干预重点和干预策略有所差异。
心理咨询重视支持性、发展性,强调对来访者潜能开发。
心理治疗则重视行为的矫正、训练,重视人格的重健。
5)组织构建有所不同。
心理咨询多在学校、社区等非医疗机构中开展,心理治疗则多在医院里进行。
5.心理治疗的原则:1)保密原则2)主体原则3)转介原则4)时间限定原则5)态度中立原则6)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6.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因情绪因素起主导作用而引起的心理问题。
7.心理治疗的形式。
根据所依据的理论和视觉不同,可分为:1)支持性心理治疗、教育性心理治疗、重建性心理治疗。
2)团体心理治疗、个体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
8.心理治疗职业化进程面临的主要问题:1)专业队伍正在扩大,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2)专业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3)专业化培训模式有待改进;4)专业人员管理模式仍需探讨;5)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服务和收费标准有待建立和完善。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Irvin D.Yalom李鸣等译治疗体验可以分为以下11个主要的因子:1.希望重塑(instillation of hope)2.普遍性(universality)3.传递信息(Imparting information)4.利他主义(Altruism)5.原先家庭的矫正性重显(the corrective recapitulation of the primary family group)6.提高社交技巧(Development of socializing techniques)7.行为模仿(imitative behavior)8.人际学习(Interpersonal learning)9.团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10.宣泄(Catharsis)11.存在意识因子(existential factors)第二章人际学习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Sullivan认为,人格的形成可看做个体与生活中重要人物相互作用的产物。
人际扭曲,当个人同他人产生联系时,常常不是以他人的现实属性为基础,而完全或主要以自己的与早年经历有关的想象为基础,这样就容易产生有害的扭曲。
自我应验预言。
矫正性情感体验在病人统一的情形下,使病人暴露于他过去不能处理的情感经历中,然后帮助病人经历矫正性情感体验。
理性是治疗改变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并非可有可无。
团体是社会的缩影。
团体不仅是一个社会缩影,使成员的适应不良性行为清晰地展现出来,而且它还是一个实验室,常常十分清楚地显示出行为的意义和动力。
识别社会缩影中的行为模式。
辨认出病人重复出现的社会不良的人机模型。
寻求持续且反复多次出现的反应类型。
团体远比外面的世界更真实。
第三章团体凝聚力个体首要的任务是自我扩展:检验以前拒绝察觉的感受与体验。
根据经验,寻求心理专业人士帮助的个体,通常有两个重要的原因:1是建立并维持有意义的人际关系;2是维持个人的价值感。
《校园心理剧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读书随笔1. 内容概述此次阅读的是关于校园心理剧与团体心理辅导的书籍——《校园心理剧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校园心理剧在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应用,展示了如何通过心理剧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书中的核心理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书首先介绍了校园心理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明确了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详细阐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包括其目的、方法、实施步骤等。
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如何将校园心理剧与团体心理辅导有效结合,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心理剧在团体辅导中的实际应用。
校园心理剧是一种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体验、感知、反思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
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调整心态,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的能力。
而团体心理辅导则是一种在团体环境中进行的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互动和交流,帮助学生建立支持系统,提高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
书中进一步强调了校园心理剧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优势,包括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等。
还探讨了如何利用心理剧进行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辅导和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
书中也指出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如何确保学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等。
《校园心理剧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这本书深入剖析了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和尝试方式。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校园心理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心理辅导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它结合了戏剧和心理学的原理,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成长。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像班级中的问题学生,在团体咨询里面,竟然也存在“问题来访者”?存在没有问题的来访者吗,亚隆先生也解释到,本身“问题来访者”这个词语就有不合适的地方,但用到这里就是为了研究方便。
好比在教育界,也历来对“问题学生”的称呼有着争议,以前曾干脆叫差生,现在时代发展了,感觉用一个中性一点的词汇更合适一点,但还是有学者认为这样称呼仍有问题。
可是,终究要研究这类学生,很多问题无论名字如何,其实大家都是基本理解的,因此并不必过于在意名称了。
可以说,这一部分的论述,跟全书的整体风格一样,总体比较精彩,只是我个人在阅读关于“拒绝帮助的抱怨型来访者”时,更有感觉。
拒绝帮助的抱怨型来访者是由J.Frank在1952年首次提出并以此命名。
临床上他们跟垄断发言型来访者很相似,对环境或躯体方面的问题十分在意,不厌其烦地希望治疗师向他开药或提供建议,几乎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点又有点像自恋型来访者),只谈论自己的事情。
然而,当团体或治疗师对来访者的请求予以回应时,他们又拒绝帮助,或者只是口头答应,不能付诸行动。
仔细观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工作单位里面,类似的人和表达方式也经常出现。
他们对团体是有害的,会使团体中的其他成员变得厌烦,对团体失去信心。
他们吸食团体内的能量,更糟糕的是抱怨者的贪求有增无减。
从精神动力学来解释,抱怨型来访者对所求助的对象抱有被拒绝的心理预期,从而扭曲了他们的求助形式,进一步使他们的语言成真,使他们确信那个可能会照顾他的人果然心怀叵测。
结果这种恶性循环成了来访者的主旋律。
亚隆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难以治疗的病症,治疗师需要有很高的处理技巧。
一方面治疗师们需要先搞清楚来访者乞求的帮助和真正需要的帮助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有的治疗师提出不要与抱怨型来访者建立同情、滋养式的关系,情感上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与此同时,亚隆也指出,这种方式有如双刃剑,因为往往善意的玩笑与嘲弄、羞辱的距离仅一步之遥,一不小心就可能酿成大错。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像班级中的问题学生,在团体咨询里面,竟然也存在“问题来访者”?存在没有问题的来访者吗,亚隆先生也解释到,本身“问题来访者”这个词语就有不合适的地方,但用到这里就是为了研究方便。
好比在教育界,也历来对“问题学生”的称呼有着争议,以前曾干脆叫差生,现在时代发展了,感觉用一个中性一点的词汇更合适一点,但还是有学者认为这样称呼仍有问题。
可是,终究要研究这类学生,很多问题无论名字如何,其实大家都是基本理解的,因此并不必过于在意名称了。
可以说,这一部分的论述,跟全书的整体风格一样,总体比较精彩,只是我个人在阅读关于“拒绝帮助的抱怨型来访者”时,更有感觉。
拒绝帮助的抱怨型来访者是由J.Frank在1952年首次提出并以此命名。
临床上他们跟垄断发言型来访者很相似,对环境或躯体方面的问题十分在意,不厌其烦地希望治疗师向他开药或提供建议,几乎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点又有点像自恋型来访者),只谈论自己的事情。
然而,当团体或治疗师对来访者的请求予以回应时,他们又拒绝帮助,或者只是口头答应,不能付诸行动。
仔细观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工作单位里面,类似的人和表达方式也经常出现。
他们对团体是有害的,会使团体中的其他成员变得厌烦,对团体失去信心。
他们吸食团体内的能量,更糟糕的是抱怨者的贪求有增无减。
从精神动力学来解释,抱怨型来访者对所求助的对象抱有被拒绝的心理预期,从而扭曲了他们的求助形式,进一步使他们的语言成真,使他们确信那个可能会照顾他的人果然心怀叵测。
结果这种恶性循环成了来访者的主旋律。
亚隆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难以治疗的病症,治疗师需要有很高的处理技巧。
一方面治疗师们需要先搞清楚来访者乞求的帮助和真正需要的帮助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有的治疗师提出不要与抱怨型来访者建立同情、滋养式的关系,情感上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与此同时,亚隆也指出,这种方式有如双刃剑,因为往往善意的玩笑与嘲弄、羞辱的距离仅一步之遥,一不小心就可能酿成大错。
对我们做老师的而言,面对问题学生,如果我们想转化他们,就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研究,包括分类,还有就是不断地总结。
我们不得不承认,某些问题学生在教育和管理上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打着深深家庭环境烙印的情况下,非常考验当老师的教育和管理水平。
王晓春老师就很提倡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多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包括学点心理学、管理学。
盲目上阵只能两败俱伤,唯有以科学的精神、谦卑的
态度去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慢慢地我们才可能不断地成长。
这样在我们身边的学生才可能真正受益,我们的工作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