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精神
- 格式:pdf
- 大小:15.54 KB
- 文档页数: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美学精神紧密相关,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审美文化传统:非遗,尤其是传统表演艺术、手工技艺、节庆民俗等,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文化传统。
这一传统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所追求的和谐、自然、人文的特质。
艺术创造力的体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依靠传承人的艺术创造力。
这些传承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传递了传统技艺,也传承了中华美学精神中关于审美、意境、气韵生动的理念。
这些理念在非遗的创作和表演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艺术创造力的源泉。
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强化: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过程,也是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过程。
这有助于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动力。
因此,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促进中华美学精神的弘扬和传播。
中国画的艺术美学
中国画的艺术美学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画注重表现意境,强调以笔墨表现形神,讲究意境、构图、色彩和节奏,追求绘画作品的整体美感和精神内涵。
中国画的美学观念是:形神兼备,墨韵生动;写生而不拘泥于形,概括而不失神;化繁为简,寓意深长。
其中,形神兼备是指作品既要表现物象的形态,又要表达精神内涵;墨韵生动则是指作品中所使用的墨色应该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不同的墨色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写生而不拘泥于形指的是画家在写生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不必完全按照实物的形态进行描绘;概括而不失神则是指画家在表现形态和情感时,应该追求简洁明快,不要陷入繁琐的细节之中;化繁为简则是指通过简单的表现手法,把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寓意深长则是指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
内涵。
总之,中国画的艺术美学是一种综合性的美学理论,它不仅要求作品具有形态美和色彩美,还要求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这使得中国画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 1 -。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核心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标准,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的是内在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艺术家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形式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家的内心世界。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追求自然与和谐。
中国古代艺术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艺术作品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追求刻意的夸张和怪异,而是追求自然的表达和平衡的构图。
例如,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设计师注重利用自然的元素,如山水、花草、水池等,营造出一种和谐、宜人的环境,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之处。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重视审美的内涵和修养。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欣赏艺术作品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和境界。
艺术家和观众都要通过修炼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艺术作品的创作和鉴赏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感悟。
例如,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家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够将音乐作品演奏得准确、动人。
观众也需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才能够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注重平衡和谐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平衡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
艺术家通过形式和结构的安排来实现平衡和谐的效果。
例如,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设计师注重建筑的整体平衡和比例的协调,使建筑具有一种和谐、稳定的感觉。
同样,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注重构图的对称和布局的平衡,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审美观念。
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创作和鉴赏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情感体验。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希望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是一种追求美的文化和哲学体系,强调通过意象世界来表现审美对象。
这个意象世界是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的,可以在艺术作品、自然景观、文学作品等方面进行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是一个涵盖了各种审美形态的概念,如壮美、优美、和谐、自然等。
它还涉及到人格美、道德美、心灵美等方面。
具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意象之美: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于意象,而意象是由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结合而成的。
在艺术创作中,通过将情感与物象融合,形成具有意境的作品。
2.自然之美:中国传统美学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之美是最高的审美形态。
在自然景观中,山川、河流、森林等自然元素被视为美的象征。
3.和谐之美: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和谐,认为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
在人际关系中,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等理念被视为美的体现。
4.人格之美:中国传统美学重视人格美,认为人的品格、修养、气质等方面是美的体现。
在道德层面,仁爱、忠诚、孝顺等品质被视为美的标准。
5.心灵之美: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心灵美,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是美的源泉。
在精神层面,善良、正直、诚实等品质被视为心灵美的体现。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哲学体系,强调在物
理世界之外构建意象世界来表现审美对象。
这种美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一)
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
1. 自然美学
•自然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最重要的一种美学观念。
•自然美学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与自然的合一。
•自然美学主张尊重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的真、善、美。
•自然美学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体会到自然的美是人的使命。
•自然美学影响了中国绘画、诗词创作等艺术形式,以及中医、园林等领域。
2. 心灵美学
•心灵美学是中国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美学观念。
•心灵美学强调内心的体验和感悟,追求审美的精神层面。
•心灵美学主张通过涵养心性、修身养性达到审美的境界。
•心灵美学认为美与道德、人格是紧密关联的,追求美要以善为基础。
•心灵美学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歌、书法、音乐等创作,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3. 技艺美学
•技艺美学是中国美学中一种重要的美学观念。
•技艺美学注重技艺的熟练和精湛,强调艺术技巧的运用。
•技艺美学主张通过不断的练习和修炼达到艺术的高度。
•技艺美学认为通过技艺的展现可以体现创作者的才华和修养。
•技艺美学影响了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以及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
这三种中国美学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艺术底蕴和审美追求。
无论是自然美学的与自然合一,心灵美学的修身养性,还是技艺美学的熟练运用,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这些美学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创作,也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塑造着中国独特的审美意识。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以下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艺术作品应当体现这种内在的联系和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审美意趣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审美意趣的追求。
它认为,艺术作品不仅要有美的形式,更要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引导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
它认为,自然是最美的艺术品,艺术家应当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出自然美和人文美相融合的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作品也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的真实和自然的美。
四、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体现出和谐、平衡、统一的美感,达到整体的完美和协调。
艺术家应当通过艺术表现出社会、自然、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人类对和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五、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符合道德规范,传递出正义、善良、美好的价值观念。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引导观众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传递出正面的社会信息。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
这些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京剧中的中式美学标题:京剧中的中式美学:传统艺术的瑰宝一、引言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吸引了无数观众。
而其中,中式美学更是京剧艺术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带您领略京剧中的中式美学,探讨其内涵、表现形式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二、中式美学的内涵中式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强调和谐、平衡、对称、自然等审美原则。
在京剧中,这些原则被广泛应用,通过舞台布景、服饰、音乐、表演等方面展现出来。
例如,京剧的舞台布景通常采用对称布局,色彩搭配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服饰则注重色彩、图案的设计,与剧情和人物性格相呼应;音乐方面则讲究旋律、节奏、音色的搭配,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
三、京剧中的中式美学表现形式1、服饰与化妆:京剧服饰多采用华丽的绣花图案,色彩艳丽,造型夸张,符合中式美学的对称与和谐原则。
化妆则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以表现角色的性格特征。
2、表演动作:京剧表演动作讲究节奏、力度和韵律,与音乐紧密结合,展现出中式美学中的自然之美。
3、舞台布景:京剧舞台布景注重空间布局和色彩搭配,通过虚实相间的手法,营造出不同的场景效果,展现出中式美学中的含蓄之美。
4、道具:京剧道具多选用寓意吉祥的物品,如龙、凤、狮、麒麟等瑞兽,以及花、鸟、鱼等自然元素,体现出中式美学中的吉祥寓意。
四、京剧中式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1、传承传统文化: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式美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京剧及其中式美学,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多样性。
2、丰富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各种艺术形式层出不穷,但许多观众仍然对传统艺术形式抱有浓厚的兴趣。
京剧及其中式美学作为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可以为现代艺术形式注入新的活力,丰富艺术宝库。
3、促进国际交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京剧及其中式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国际舞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中国的传统美学与现代艺术中国的传统美学是悠久而传统的,几千年的历史使其非常丰富和多样化。
它受到儒道佛三教思想和诗歌、绘画、音乐和曲艺等各类艺术表现形式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最重要的是“和谐”、“雅致”和“意境”。
和谐是指物体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协调、相互呼应的关系,包括造型、色彩和纹饰等。
雅致是指美好的感受和情调。
意境是指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内在思想和情感。
中国的传统美学强调的就是这些方面,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
现代艺术则是一种比较新的艺术形式,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被大众所接受。
它与传统艺术不同,不在于艺术作品的主题或形式,更在于艺术家本人创造出的新内容。
在现代艺术中,因为艺术家的自由创意和艺术风格,许多非传统艺术形式,例如现代绘画、雕塑和表演艺术等破除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创作出了很多富有现代意识的艺术作品。
现代艺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例如形象、抽象和符号等,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审美体验。
在现代艺术中,光、影、空间、时间等可以成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元素,成为创作的灵感。
因为艺术家的自由创意和艺术风格,现代艺术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主题或形式,而是涵盖着各种不同的风格和形式。
然而,虽然现代艺术与传统美学迥异,但在根本上来说,现代艺术仍然受到传统美学的影响。
传统美学强调的“和谐”、“雅致”和“意境”等,仍然是艺术创作中至关重要的方面,现代艺术中的创意与传统美学重点的区别仅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作和创新。
当代中国艺术家在现代艺术中,不断寻求中西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碰撞,不断探索传统美学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方式。
这种文化的融合、交流和传承是一个绝对值得期待和研究的课题。
总之,无论是传统美学还是现代艺术,都代表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文化的发展。
一些传统美学的元素在现代艺术中得以保留,成为新艺术的灵感来源。
而现代艺术则通过自由创意和艺术形式推进着艺术的发展。
现代艺术不是一种独立的形式,它与传统艺术之间的联系为艺术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原则和审美价值观,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原则:
墨韵与气韵:传统绘画注重墨韵和气韵的表达。
墨韵强调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笔墨的运用技巧,以表现物象的形态和质感;气韵则追求作品的灵动、韵律和意境,强调画家对自然、人物或景物所把握的精神气息和情感内涵。
虚实结合:中国绘画注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物象的留白和勾勒,以及线条、色彩和墨色的运用,传统绘画在表现物象的同时,也强调留白的空灵和观者的联想,从而营造出一种意境和深远的意义。
内外兼修:传统绘画强调内心修养与技法修养的兼顾。
艺术家需要通过修身养性、修心养性的实践,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深度和内涵。
同时,艺术家也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掌握绘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
以写意为主:中国传统绘画强调意境的把握和笔墨的写意。
艺术家追求意境的表达和形式的灵活,通过简约、概括的笔触,抓住物象的灵动和主要特征,以达到以意传情的效果。
以意象为主导:传统绘画注重表现意象和象征的力量。
艺术家通过对自然、人物或物象的感知和理解,将其转化为富有象征性和意味的意象,以启迪观者的心灵和引发思考。
这些美学原则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系,体现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精髓。
同时,这些原则也为后世的艺术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使传统绘画在不断发展中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道家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当代价值及对人生的启示-----以宋朝山水画为例中华是一个富有艺术精神的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诞生出了灿烂辉煌的精神文明。
道家,儒家,佛家等等共同谱就了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为艺术发展打造浓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这其中在道家美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道、心、悟。
比如宋朝山水画中体现的自然美、融合美与超越美,都是道家美学精神中的重要内容,即道、心、悟。
道家美学精神中的道,即是自然美的美学思想。
其中的心,则是融合美的美学思想。
其中的悟,则是超越美的美学思想。
宋朝山水画中强调少则得,多则惑,这意思是,少去可以获得更多,贪多反而迷惑。
比如《寒江独钓图》,除了独钓者坐在船上,四周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为空白,突出写意,这体现了自然美的精髓;又由于其寥寥几笔突出了自然形象中的诗意特征,以景传情,达到情感色彩与景的交融,也突出了融合美的特征;另外,《寒江独钓图》中一大特点就是虚实结合,正是道家美学精神中的悟,体现深刻的超越美。
道法美学不仅启发了宋朝画家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成就了我国深厚的山水文化艺术,更是给当代带来不少价值和意义。
道家美学的观念里,将人生意境与自然融合,寄情于山水,在山水田园之中,发现人生存的意义以及人生价值。
宋朝山水画因此得到启发,衍生出新的山水画意境。
在《寒江独钓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意境美所体现的“虚”与“实”,“形”与“神”“动”与“静”,“有”与“无”的融合统一。
其中,想“虚”就是画面留白的地方,“实”就是画面中的笔墨画出来的地方。
从《寒江独钓图》中,我们能够发现自然之美,欣赏山水田园风光,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给人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
以《寒江独钓图》为代表的诗画表达出一种隐逸避世、顿悟渐修的思想,更是是现代人反思人生的重要思想来源。
道家美学中也体现了庄子的主流思想,即自由精神。
庄子自由精神的根基就是“道”。
《寒江独钓图》中的空间意识其实是一种心理意识。
中国古典艺术整体美学精神的文化阐释李洪先樊宝英+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江苏南京&#""$(,摘要:本文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整体美学精神予以文化阐释。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综合思维模式,注重万物的联系,强调宇宙的有机统一。
由此出发,中国古典艺术禀取其精气元阳,形成了以追求整体生命为根本目标的美学精神。
在中国古代美学家看来,任何事物都不能独成其美,万物只有在整体观照中才能呈现其美。
所谓“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美善相乐”、“情景交融”等艺术命题,都为其整体美所统摄。
“天人合一”这种以整体为美的艺术精神,力避了西方美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弊,为艺术的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古典艺术;天人合一;整体;美学精神中图分类号:-&"’.&/0"&文献标识码:1“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
无论是儒家哲学,还是道家哲学,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晚年以天启之感彻悟“天人合一”“实是整个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也强凋:“这个代表中国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伟人的、含义深远的思想。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与核心所在,作为全民族共有的思想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而且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
它渗透到审美和艺术领域中,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华夏美学精神的形成。
其中整体美学精神就是其所涵盖的一个基本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大宇宙生命模式,它告诉人们的是:天、地、人、万物都处于同一个生命系统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中国哲学视“道”为万物之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盅气以为和。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设计思想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源远流长,拥有独具匠心的设计思想。
传统工艺美术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工艺技术,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一、传统工艺美术的设计理念传统工艺美术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
如景泰蓝、珐琅、丝绸、陶瓷、漆器等传统手工艺品,在其设计上注重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与工艺融合在一起,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美学效果。
传统工艺美术的设计理念还强调注重细节,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制造工艺复杂,需要手工精细的操作。
细节之处,决定了整体的质量与效果,因此,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中,细节成为了设计中的关键词。
传统工艺美术的设计理念,还强调与传承和创新相结合。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对传统技艺的挖掘和发展,不断创新。
如传统的茶具,其造型、材质、工艺等不断发展,既传承了中国千年的文化蕴含,同时也增强了时代感。
二、传统工艺美术的材料选择与工艺传统工艺美术在材料选择上十分注重:素材品质、纹理、质感、颜色、产地等都被十分考虑。
红木、竹器、龙泉青瓷等传统工艺品,通过挑选合适的材料,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材料的特点和优异性,达到美学效果。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工艺紧密嵌入其文化价值与审美观念中,且注重技艺秘传、传承和保持传统工艺的真实性。
例如,景泰蓝是一种传统工艺美术,制作过程是将颜色的珐琅粉填在凹槽中,手工烧制而成。
而景泰蓝制品还常常刻有古代神话或文化故事的内容,对受众讲述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三、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性传统工艺美术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其文化内蕴与高超的工艺技术相结合,使得这一领域的艺术在受众心目中获得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传统工艺美术不仅具有绝妙的造型美感,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传统工艺美术不仅是观赏的艺术品,也富有收藏价值,陶瓷、紫砂、竹编等传统工艺品拥有较高的价值。
传统工艺美术受众面广泛,且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美学特征1.“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比西方最早的美学思想即古希腊的“仿摹说”形成还早一个多世纪的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庄子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国文化内核的心理结构和审美心态的形成,直接影响着艺术活动行为和艺术形式的发生与发展,并被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广为接受和发扬光大。
由此可见,远在中、西方文化各自形成的初期,已呈分道扬镳之势。
从老子“致虚极、守静笃”,发展到庄子的“心离、坐忘”,完成了从虚静为本的知觉体系。
“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虚则实”“实则虚”,“动中寓静”“静中有动”等,皆是相悖自然逻辑关系的,但在中国人创构的心理空间里,确是更自由、更宽广更具灵动之美的心理与知觉活动。
中国传统雕塑的美学特征中,无论人物、动物雕塑,乃至器物很少见棱见角,多以柔和圆浑的体面,自然流畅的转折处理,使造型富有一种弹性而不生硬的律动之美的曲线变化。
实空间与虚空间不存在形与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是相得益彰的和谐映衬,愈显影像效果清晰、完美。
给人一种美妙和谐、安然静穆的艺术美感这是中国人“静观”思维和空间意识的澄彻观照,而形成的中国雕塑艺术千古不移的造型空间的神髓和美学特征。
2.“尚大为美”的造型观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帝之所共美也”。
(《庄子·天地》)“大”即意味着“美”。
则“充实之谓,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庄子尽心下》)这种“尚大为美”的观念,直接根源于中国人无限性的大字宙的宏观意识,它对其造型观形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陵墓雕塑实为中国雕塑的一大重要门类。
它是儒家主张的“礼”制精神在观念形态上的一种具体的“物化”。
中国人的审美尺度一般以八尺为高大。
《说文》云:“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日丈夫”。
严格受到“礼制规范限定的陵蔡雕塑,以高大雄伟的空间体量的占有,炫耀皇权的威严和地位,同时也是儒学倡导“人世”与崇尚“功名”的伦理精神至尊至美的标识。
南朝石兽的尺寸高2m有余,长多在3m左右,唐陵雕塑体积和数量均又有所超过,其中乾陵的一对石蹲狮子雕塑高达3.5m,气势磅礴、雄浑有力,堪称中国动物雕塑中的盖世之作。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答:儒家美学的形成和开展,受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儒家美学的政治色彩与伦理色彩比较浓厚,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功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
儒家主张“入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正人正己,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
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杜甫,尽管杜甫仕途坎坷,政治抱负始终未能实现,亲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困窘,但始终不改初衷。
甚至在写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极度困窘中,杜甫所祈求的也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温暖。
受儒家美学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十分严谨,讲究对仗、工整、格律,如他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诗,两两成偶,对仗工整,一句一景,彼此并列。
道家美学的形成和开展,受老庄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
道家美学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
道家主张“出世〞。
认为真正能观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应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
道家美学代表人物李白,原来也有政治抱负,受到唐玄宗的礼遇,供奉翰林,但政治上并不受重视,又受权贵排挤,仅一年就被“赐金放还〞,从此离开长安,遍游名山大川。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老庄道家的意味,渴望精神的绝对自由,仙与酒成为李白常常吟咏的题材。
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游名山游〞。
李白的诗歌风格,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可以看出李白的道家思想飘逸的一面。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
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主张“遁世〞,即避而不入。
禅宗认定法由“心〞生,境由“心〞造,而“心〞是空寂的,所以“心〞所显现的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虚幻不实。
禅宗美学的代表王维虽然受到儒家道家的影响,但更多地受到佛教禅宗美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艺术是一个讲究意境、意韵、情致的文化,中国思维是一种整体观的立体境域式悟性思维方式,无论是儒家所倡导的“依仁游艺”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还是道家的自然艺术精神,纵或是易理的动态平衡本质关联整体直透,都表现出活泼泼的生机呈现、既内在又超越的情理相融、以及天人合一的动态和谐这些重要的文化因素。
这样的特征注定它的形式不会沉于悲观和阴暗,而是必然的将生命之美与善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向度,在一个立体、生活的而非单向度的人的发展中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理性与感性,道德与艺术的双向融合与超越中达到人类精神境界的至善至美。
这种“理性”与“感性”已经在本质意义上超越了西方哲学所指的简单的字面意义,而是在理性中包含了感性,感性中彰显出理性,这样的理性不会流于阴暗的幽谷、与自然的隔绝、以及思想的禁锢、僵化,心灵的冷酷和异化。
这样的感性不会沉沦于低俗的欲望、无知的冲动和媚俗的狂欢,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道德理性上的对理性的再超越。
宗白华在论及中国美学意境时说:“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观察宇宙的深境。
”熊秉明先生言:“中国传统哲学家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建造一个庞大精严的思想体系而是在思维的省悟贯通之后返回于实践生活之中。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哲理、艺术、生活是一而不是多,艺术是哲理的艺术,生活是德性的生活,哲理使艺术深化,艺术使生活美化,生活使哲学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