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
- 格式:docx
- 大小:27.59 KB
- 文档页数:2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敏锐的时代意识等。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
具体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其中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本体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是“条件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怎么教的问题。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优秀教师所应有的心理素质,也就是教师对内、外环境及人际关系有着良好适应所需要的条件,主要包括: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人格。
其中,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它主要表现为: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和积极的创新品质。
先,做讲担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教师的基本素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五、敏锐的时代意识。
要更新教育观念。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关键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创造才能。
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
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
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
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
提高教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作用。
教师职业的本质是育人,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的劳动,具体的说就是引导青年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学校必须以人为本,突出学校管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思想,真正做到提高教师学历、培养教师能力、增强教师实力、发挥教师潜力,从而保证新课程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教师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作用。
教师职业的本质是育人,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的劳动,具体的说就是引导青年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多年以来,党和国家特别关心教育的发展,采取了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待遇,教师已真正成为社会大众崇尚的职业,教育战线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但是,在两种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也使教育领域产生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
一些教师把知识当作商品,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了商品关系,热衷于捞外快,向学生索要或变相索要钱物;有的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批改作业,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教学意识淡薄,教学无目标,随意性大,甚至制定目标错位,不能依纲据本,知能传授不严密,缺乏科学性,浅层次的讲解多,许多课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僵化不变模式,使学生感到乏味、沉闷,现代教学媒体形同虚设等等。
上述现象,农村中学尤为突出。
不解决上述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只能是喊喊口号而已。
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决定了所培养者质量的高低。
做教师要具备四种条件:首先,要有尊严和威信;其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再次,要具备有条理、有传统的传授知识的能力;最后,要能够了解精微的道理并加以发挥。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教师素质博文收藏2014-03-04 1042教师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神圣使命,高创造性和复杂性的工作特点,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素质。
在品德修养上他们要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责任感,能为人师表;在学识上,他们要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教育修养和理论水平;在能力上,他们需要掌握教育和教学的艺术,具有解决教育和教学的能力;在个性方面,他们应具有良好的个性修养和完善的人格特征。
可以这样说,在很大程度上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的状况。
因此,教育的最大难处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自身,在于教师自己是否能不断的反思自己、总结自己、敢于正视自己、战胜自己,这需要一种力量,更需要一种勇气,找到自己的症结,敢于向自己的症结下刀,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这才能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欢迎,这才是教师走向教育成功的必经之路。
一、教师工作的高创造性和复杂性现在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而教师的责任是培养人才,他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学生。
要把这许许多多的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创造性的处理安排教育教学内容,拟定适合学生心理准备状态的教育教学程序和方法。
因此,教师的创造性工作贯穿着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教师始终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状态。
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而创造性的教师是创造性教育的前提条件。
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师自身也必须具有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特征。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条件。
同时,教育工作也有相当的复杂性。
教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祖国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创造性,还要促进其个性和谐、健康发展。
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导师。
另外,教师还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关心学校工作,他们还要与社会、家庭联系沟通等等。
新时代教师素质教育心得体会新时代教师素质教育心得体会(通用6篇)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时代教师素质教育心得体会(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新时代教师素质教育心得体会1在为期八天的xx县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第二十六期培训中,先后有十多位老师给我们授课。
在培训老师中,既有理论深厚的市级骨干教师,也有与课堂教学联系紧密的从教学一线走出来的教研员;既有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的校级领导干部,也有谈吐幽默、学富五车的任课教师。
在老师们的授课中,我们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拓宽了教学视野,更被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所感动。
同时,更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学是一门真真切切的艺术,扎扎实实的艺术。
在这极其短暂而又令人留恋的8天里,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都得到了一次充实、提高和升华,对课堂教学也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
在课程的基本理论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这个“素养”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辅导老师在语文教学课堂评价中,教给了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
二、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新型的师生关系。
彭世伟老师在“建设高质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出:“把学习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老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学习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辅导者。
”语文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它既不是教师一味教训,学生绝对服从老师,也不是教师只能造就学生,围着学生转,而是师生平等、相互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作者:师长玉术洪香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年第04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众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创新与探索,但反思走过的路,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就是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安于现状。
这种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不精确定位与把握,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临诸多困难所表现出来的束手无策,成了制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
突破种种羁绊,使素质教育扎实有效开展,显得尤为迫切。
一、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简约性认知及操作,降低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1. 粗浅的形式论不少教师认为,素质教育无非就是开全音、体、美,上好活动课,严格作息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该玩就玩。
这种粗浅形式论观点,带有普遍性,其危害不容小视。
山东省教育厅齐涛厅长在谈到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时就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造就学生的人格;赋予其知识和能力;养成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
新一轮素质教育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教师构筑精品课堂,要付出更大的心血和汗水,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前瞻性眼光,在观念的转变中与时俱进。
2. 泛泛的评价观一些教师认为,对学生素质的评价是泛泛的,只要不出现分数,学生的素质的高低又怎能看的出来?殊不知,学生素质是内隐的,其存在形式却是外显的。
“问题学生”越来越多,难道不是人格养成、人文素养、道德素养、角色素养缺失造成的吗?当我们发现辛勤培养出来的学生出,现诸如出言不逊、打架成瘾、离家出走、安全事故频发等现象时,我们是否会有自食其果的尴尬。
倘若我们不顾已经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适应变化了的新要求,不从“一切为了学生”的观点出发,而持反正素质教育也看不见、摸不着的观点,无所作为,就会背离素质教育的目标。
3. 错误的成就观一提到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很多人会罗列出一大堆数字:高中上线率多少,中考成绩在全市名列第几,获得了多少辅导奖项等等,以为这就是素质教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作者:刘春利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年第02期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对象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生动发展、充分发展。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操作者和指挥者,这种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充分性就首先体现在教师身上,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自身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和全面的提高,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以及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等;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教学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爱生乐教,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理论知识。
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因而无论对于有着怎样素质现状的教师,都毫无例外地提出了重新学习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都面临着一个重新学习、全面提高和自我完善的任务,即面临着一个自身的适应性转变的课题。
首先,教师要勇于更新观念,增强使命感。
教师评议一个学生的好与差,要抛弃“分数定终身”的教学方法。
它已经与当今的科技时代相背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天赋的发展,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有用之才被埋没,削弱了教育全面素质的培养,久而久之,过量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从而降低了培养人才的标准。
其次,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社会在不断地飞速发展,教育事业在不断开拓前进,新的世纪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这就迫切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开拓、不断地创新。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
否则,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第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民族创新能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们所实施的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
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还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
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容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以提高应试成绩为目标,以
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的教育体系,它在教学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学效果上的虚假性,在教
学整体上的物化性,造成了学校偏重分数,学生追求分数,家长喜爱分数的为考试而教育和
学习的局面。
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
高质量的教育。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发展,必须有较高的能力、素质,并具有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这就要求基础教育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因材施教。
根据
社会对人的素质结构和人才素质的要求,素质教育可分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知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
育等。
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德才兼备,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如较高的政治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宽泛的知识,高超的技能,较强的能力,健康的
身心等。
较高的综合素质还包括能自觉主动的学习,具有终身学习和受教育的观念,具有随
时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些能力素质,单靠现在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面实
施素质教育才能实现。
所以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面向未来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
本大事。
社会的发展表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赛,综合国力的对比,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最终归结到人才素质乃至民族素质的竞争。
2.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育人第一线的主要劳动者,教育方针和政策主要靠教师来贯彻执行,教育和教学任务
主要靠教师来实施完成,学生的成长主要靠教师来引导培养。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
须具备良好的素质。
首先,为师者要有敬业爱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不仅要有诲人不倦,谆谆善诲,一丝不苟,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而且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严于律己,身教为先,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发扬无私奉献的“蜡烛”精神。
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
集中体现,教师只有对学生高度负责,关怀备至,理解尊重,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和
信赖,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诲。
其次,为师者要有学高为师的渊博文化知识素质。
文化知识素质是教师教育和教学工作最基
本的素质。
“给学生一杯子,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应该是勤奋学习、博学多才的榜样。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快。
教师如果只限于教科书,不打开学生的视野,就会使他们失去求知欲,扼杀其智力上的素质技能。
学生能力的的精神修发展,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教师养和兴趣;取决于教师知识的浓厚和眼界的开阔。
“。
再次,为师者要有“授之以渔”的科学教育业务素质,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教学
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无科学的教学没有根基,无艺术的教学缺乏活力。
教学的科
学性和艺术性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教学作为一门技艺,强调教学的真、善、美。
我们
的前人也作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
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方
法的精华和借鉴国外先进教法的基础上,正在创立或试行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重视引起学
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
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合理负担。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渠道中,教师应该“授之以渔”,
清晰的思路,敏捷的反应,意味无穷的启发,深入浅出的讲技,幽默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
的语调,这些精湛的教学技艺就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善统一。
教师所追求的业务素质,总
的精神就是要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最后,为师者还应具备典雅清新的审美素质。
教师审美素质的影响力,主要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和心灵的关系上,同时也表现在教师的情趣、爱好、仪表风度上。
就是说,教师审美情趣的示范性作用,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成为具有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的人,并引导学生按照时代的需要去创造美,发展美。
这就是教师审美情趣示范性意义之所在。
审美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教师只有具备相当的审美修养,才能以较高的审美能力、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去感知教材和处理教材,充满感情地发现教材中蕴含的五彩缤纷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并把它们融入自己的教案中。
教师审美素质的自我完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心灵和智慧也得到了升华。
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已吹响,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就应当扬鞭上马。
教师素质提高了,学生素质提高有望,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才有望,中华民族振兴强盛才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