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英译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 格式:docx
- 大小:21.36 KB
- 文档页数:5
浅论《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意义翻译与文化取向英语网:英语论文:浅论《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意义翻译与文化取向[1]2012年02月13日10时12分,《英语网:英语论文:浅论《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意义翻译与文化取向[1]》由出国英语编辑整理.论文关键词:红楼梦文化信息意义翻译文化取向论文摘要:翻译就是翻译意义。
“意义”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既包括概念意义也包括文化内涵、感情色彩及文体风格等(刘实庆,北京:1999 8.).现通过《红楼梦》中富含中华民族文化信息的词汇和段落的翻译所采取的“归化”与“洋味”表现形式的比较,论述了意义翻译的丰富内涵和保特翻译的文化取向的意义.翻译要译什么?翻译就是译意.巴尔胡达罗夫从话语语言学角度,指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的杰出代表、翻译研究中的社会符号学派人物奈达则认为(1974): "Translating m eaning implies translating the total significance of messages in terms of both its lexical or prepositional context and its rhetorical significance.”语言研究的系统功能学派明确地指出译文必须与原文在多层意义上对等:翻译的对等不能建立在一种意义通常是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在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概念意义对等的同时,还必须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表达讲话者的态度、动机、判断、角色等人际意义,以及在表达媒介、渠道、修辞方式等语篇意义上的对等。
一般情况下,好的译文需要在这三种意义上都与原文对等.在语用学家看来实现翻译的目标,即达到译文与原文等值或等效十分困难,根源在于译文要求与原文在多层语义平面上对等。
对翻译就是译意这一命题,我国另一些学者作了同样精辟入理的论述。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红楼梦》中茶名英译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当前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热点话题,中文名词、汉字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内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茶名作为《红楼梦》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不仅反映出古代中国人饮茶的习俗和文化情怀,也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随着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普及,如何准确、恰当地将《红楼梦》中的茶名英译转化为当今世界各国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的形式,是当前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红楼梦》中茶名的英译问题,对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和茶文化的传播产生积极影响。
1.2 研究意义范例:《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既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穓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一直以来被文人雅士所推崇。
在《红楼梦》中,茶名作为重要的文学元素之一,不仅在情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俗、文化习俗的深刻洞察和描绘。
研究《红楼梦》中茶名的英译,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通过对茶名英译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红楼梦》中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探索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研究《红楼梦》中茶名的英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包括对《红楼梦》中茶名的英译进行系统性整理和分析,探讨茶名在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通过挖掘小说中茶名的描写和运用,解读茶名在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揭示茶文化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对茶名的英译历史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不同译者对茶名的翻译取向和策略,并探究这些翻译背后的文化因素和意义。
对现代茶名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英文译名对茶名的表达和传达效果,评估其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从《红楼梦》英译本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发展一、引言传统上看,翻译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是把一种语言的形式和状态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形式和状态。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众多学者又将翻译与、生态等学科联系起来。
王宁(2005)根据其一贯的文化翻译立场,语言完全可以当做文化和信息传播的一种载体,而考察和研究文化的翻译问题则正是将语言学的经验研究和文化学的人文阐释及翻译文本的个案分析结合起来的有效尝试。
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语境下,翻译的形式和内容也应当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对翻译的研究也要摆脱狭窄的语言文字层面的束缚,对传统翻译学进行新的文化构建,将翻译研究与有机结合。
在他的另外一篇文章中,王宁(2013)认为翻译在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对全球化时代的不同文化进行重新定位。
他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大大地明显于文化的趋同性,应该说,这正是这种文化的定位和重新定位的一个直接后果。
因此在这方面,翻译一直在扮演着一个主导性的角色: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充当一种协调者和翻译者的角色。
从这个层面看,翻译是以语言转换的形式在传播文化,在这其间,翻译当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去传播文化。
本文作者以文化翻译的理论为框架,以《红楼梦》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文化对翻译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红楼梦》英语译本简介从历史上统计,《红楼梦》的英语译本有两个全译本是大家广为熟知的:一个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杨宪益与其夫人戴乃迭(英籍中国文化学者)在1974年完成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另一个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闽福德(John Minford)的分译合成本(霍克斯翻译了前八十回,闽福德翻译了后四十回);这两个英语译本都较完整地用英语展现了《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巨著的风貌,但在语言处理和翻译策略上,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主要是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两位翻译家所采用的方式不同,翻译文本所产生的效果也有不同。
《他乡的石头记_《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篇一他乡的石头记_《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他乡的石头记:百年《红楼梦》英译史研究之探索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作为一部跨时代、跨文化、跨语言的不朽之作,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文化的日益关注和喜爱,对《红楼梦》的英译史研究也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
本文将梳理百年间《红楼梦》英译的历史进程,从多个维度对其展开研究,以探究其翻译特色、影响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情况。
二、早期英译及其特点早期《红楼梦》的英译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初至中期。
当时的翻译主要依赖于中国留学生或中国在海外生活的文人。
这一时期的英译主要侧重于传递原作的内容和情感,对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处理较为保守。
尽管如此,这些早期的翻译仍为《红楼梦》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中期英译的繁荣与多元进入20世纪中后期,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红楼梦》的英译逐渐呈现出繁荣与多元的特点。
这一时期,多位翻译家对《红楼梦》进行了翻译,如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等。
这些翻译家在处理语言和文化差异时更加灵活,注重传达原作的韵味和情感。
同时,随着西方读者对东方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这一时期的英译版本也更加注重对东方文化的传播和介绍。
四、近年来的翻译与影响近年来,《红楼梦》的英译在内容、风格、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更加丰富的成果。
在当代社会全球化背景下,现代读者对于不同版本《红楼梦》的多元化解读逐渐加深。
通过技术手段,如人工翻译和翻译相结合等新型翻译模式在译本传播上具有更大影响力。
这些英译本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红楼梦》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同时也扩大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五、文化传播与接受度在分析《红楼梦》的英译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以及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在文化传播方面,英译版本对于推动《红楼梦》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在跨文化交际方面,英译版本需要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接受度和理解能力,从而在保留原作韵味的同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红楼梦》中的文化英译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一部社会生活大百科全书,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红楼梦》的翻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交流,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大窗口。
本文主要从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理论视角,以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两人翻译的《红楼梦》为研究对象,解读其中相关文化特色、相关语汇的翻译,试以探讨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文化英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文学翻译是指在文学领域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过程,是两种文化交流的工具,主要是为促进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进步。
梁启超曾说过,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的一部“只立千古”的文化小说,它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医学、数学、服饰、家居、饮食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自问世以来,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有几十种译本。
就英语译本就有九种,目前最完整、影响最深远的主要有两种:一是著名美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闵福德(john minford)翁婿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1977年);二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红楼梦》,1978年)。
霍克斯和杨宪益这两个英译本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也是红学研究中的两朵奇葩。
海内外译学界、比较文学界、外语学界针对这两个译本的研究迄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从对霍译本的研究到对杨译本的研究,研究者多借助中西方各种翻译理论,对两个或多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主要包括诗词、对联、成语、俗语、宗教词汇、文史典故、人物服饰、人名等文化因素的翻译,可以说这些年来,研究者对于《红楼梦》文化因素翻译的阐释与分析逐渐形成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
试论从《红楼梦》英译看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论文摘要: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若干片段的翻译进行剖析,可知如何在翻译中保存并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的文化。
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可以更好地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向世界介绍并弘扬中国文化。
论文关键词:异化归化文化特色的保存与文化传播目前,翻译研究已经从初步的等值翻译阶段进入到综合研究阶段。
翻译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而且起着社会交流的作用。
语言的交换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翻泽的研究范围也扩大到了研究社会、文化等与翻译的关系,翻译理论电随之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
从而,翻译也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由语言行为逐渐转换成文化行为。
ChristianNord甚至用InterculturalConununica—tion(跨文化交际)来替代“翻译”一词。
我国学者王佐良也指出“他(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因此,归化和异化作为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大原则,也就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在其翻译中分别以异化和归化为主要翻译策略。
本文从杨宪益先生以异化为主的《红楼梦》译文赏析中初步探讨文化特色的保存与文化的传播。
一、归化与异化异化,在英语中可称作alienation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
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xenceVenuti)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源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源语的文化意象。
《红楼梦》的英译中,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理论,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因素。
例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译为“Truly,storln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might.”。
此处,杨先生直接将富含中国文化意象的词汇转换到了英语中,“storm”和“luck”两个单词在汉语中就是“风云”和“祸福”,在英语中却失去了对等的含义。
《红楼梦》翻译历史综述
简介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对《红楼梦》的翻译历史进行综述。
第一阶段:早期翻译(19世纪)
19世纪时,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大潮,外国翻译家开始尝试将《红楼梦》译成西方语言。
其中最早的翻译版本是英文翻译,由费尔加斯特(James Legge)于1858年完成。
该翻译版本在西方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为《红楼梦》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现代翻译(20世纪)
20世纪是《红楼梦》翻译的高峰期。
不同国家的翻译家纷纷着手将《红楼梦》译成本国语言。
其中,英译本由薛福成(David Hawkes)于1973年完成,成为西方最有影响力的版本之一。
他在翻译过程中对《红楼梦》进行了精细的注释和解读,使得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第三阶段:近期翻译(21世纪)
21世纪以来,由于翻译技术的进步和对《红楼梦》的研究深化,新的翻译版本相继问世。
这些新版本在保留原作风貌的同时,更注
重对现代读者的普及和理解。
例如,2008年出版的英译本由黄国治(Hsia Kuo-chi)完成,采用了现代意译和注释的手法,受到广大
读者的好评。
结论
《红楼梦》的翻译历史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
早期的翻译奠
定了其国际影响力,而现代和近期的翻译版本则更加贴合当代读者
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翻译版本问世,将《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传播到更广泛的国际读者中。
以上为《红楼梦》翻译历史综述,仅供参考。
从称谓的翻译看跨文化的内容传播—以《红楼梦》英译为例本文将以《红楼梦》英译中的称谓翻译为例,探讨跨文化内容传播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包括英语。
然而,英译版中的称谓翻译却经常引起争议。
比如,小说中的“大老爷”常常被译成“father-in-law”,但在中国文化中,“大老爷”是对丈夫父亲的亲切称呼,而“father-in-law”则是对配偶的父亲的称呼,二者含义截然不同,翻译不准确可能会导致读者理解错误或产生文化冲突。
在跨文化内容传播中,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文化差异包括语言、信仰、价值观等,这些差异会在翻译中产生不同的解释和理解,需要翻译者理解原始文化背景,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包括直接翻译、文化调整翻译、加注释等,翻译者需要根据文化差异和受众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红楼梦》英译中,翻译者采取了多种翻译策略来解决称谓的翻译问题。
比如,“大老爷”除了翻译成“father-in-law”外,还有被翻译成“Sir”和“Grandfather”的情况。
这些翻译策略体现了翻译者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和对受众的需求的考虑。
例如,“Sir”翻译表达了“大老爷”尊重的方面,同时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
加注释则是另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通过对中文称谓的解释,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
比如,将“园子”翻译成“garden”,同时加上“a courtyard residence”以强调园子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
总之,跨文化内容传播中的翻译问题需要了解文化差异和合理的翻译策略来解决。
在翻译《红楼梦》这样的文化经典时,翻译者需要特别注重称谓翻译,避免因错误的翻译而导致文化冲突或理解偏差。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红楼梦》中茶名英译研究
茶在《红楼梦》中代表了文化和艺术的精髓。
茶具有温润舒适、清新悠闲的特点,与
江南文化的细腻和深沉相契合。
茶名的英译应该能够传达出茶的美好氛围和情感意义。
《红楼梦》中常出现的“香片”,可以译为“Fragrant Slice”,这个译名既表达了茶香
的美味和片的形状,也能让英语读者感受到江南文化的柔和和艺术感。
茶在《红楼梦》中也承载了人物的情感和社会关系。
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与亲友相聚、交谈心事时常常有配套。
《红楼梦》中的“石兰”,可以译为“Stonen Orchid”,这个译名与英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情感和交流的背景。
茶还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茶
来表现人物性格也是一种常见手法。
《红楼梦》中的“如意香饼”,可以译为“Lucky Fragrant Cake”,这个译名既表达了人物对茶的喜好,还突出了其身份地位和个性特点。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对《红楼梦》中茶名进行英译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任务。
通过寻找合适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将茶的文化和情感意义传达给国际友人,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这样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升《红楼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新媒体传播下《红楼梦》英译及海外传播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这部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的英译及其在海外的传播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红楼梦》的英译。
这部作品最著名的英译本是蒋士铨的《红楼梦译丛》和戴乃迭的《红楼梦英译》。
这两个版本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研究。
蒋士铨的《红楼梦译丛》是第一个将《红楼梦》完整翻译成英文的版本,其翻译水平被普遍认为是高超的。
戴乃迭的《红楼梦英译》则是以更为流畅和通俗的语言重新演绎了《红楼梦》,并为海外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欢迎和认可。
两个版本在翻译风格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作的精华。
其次,海外传播是《红楼梦》的重要方面。
通过新媒体的工具和平台,这部作品已经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受到了全球读者的喜爱。
例如,大量的海外学者和爱好者通过博客、社交媒体等方式分享他们对《红楼梦》的研究和阅读体验。
此外,一些国际出版商也纷纷出版了《红楼梦》的英译版本,进一步推动了其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力。
在新媒体传播下,《红楼梦》也在海外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
以英文为主要语言的学界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析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些学者还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进行对比,进一步展现了《红楼梦》的独特之处和深远影响。
此外,海外校园里也成立了不少中国文学研究的学会和读书会,促进了对《红楼梦》的研究和传播。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海外的传播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由于《红楼梦》是中国特定的文化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元素,对海外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存在一定的难度。
其次,英语的翻译在表达和传达原作含义时往往会有些许不准确或消解了原作的特色。
最后,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传播中需要对原作进行一定的调整和适应,才能更好地满足海外读者的需求。
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回眸一、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其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邃的哲学思想、复杂的人物塑造和丰富的文化背景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英译历程,也见证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本文将回顾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译介工作,到后来的译本对比研究,再到现在的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解读,试图勾勒出一幅《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全景图。
在这一过程中,众多学者和翻译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也为中国文学的外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探讨其中的得失与不足,以期为未来《红楼梦》英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红楼梦》英译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新趋势和新挑战,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红楼梦》,又被称为《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更是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探索,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对人性、命运、家族、爱情等主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
曹雪芹以其高超的文学造诣,将真实的社会生活与丰富的艺术想象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艺术世界。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生动,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它启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许多后世作家都在其影响下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同时,《红楼梦》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红楼梦》中茶名英译研究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舞台上也备受关注,其中包括《红楼梦》,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深受喜爱,也在国际上拥有相当的影响力。
在《红楼梦》中,茶名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它承载了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茶名进行英译研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及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重要性。
一、《红楼梦》中的茶名及其文化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
在这部小说中,茶名被广泛运用,不仅仅是作为饮品的名称,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名在《红楼梦》中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承载着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茶名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例如“碧螺春”、“黄山毛峰”、“铁观音”等。
这些茶名都是来自于中国茶文化中的名优茶,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口感,更承载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茶名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丰富多彩,如“碧螺春”代表了春天的气息和清新的品质,“黄山毛峰”则反映了中国山水之间的宁静和优美,“铁观音”则寓意了坚韧和坚固。
由于《红楼梦》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其英译本的出现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全面地展现在世界读者面前。
茶名的英译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茶名不仅仅是一种名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如何将茶名准确地传达给国际读者,成为了翻译工作者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红楼梦》中茶名的英译更显重要,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通过英译茶名,可以让国际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增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促进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互鉴和交流。
从《红楼梦》英译本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随着现代翻译技术的发展,这部名著也被译成英文版本,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亚洲翻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翻译历来关乎着文化传播,而文化传播正是文明交流的核心。
英译本《红楼梦》不仅把中国文明及文学精华传播到了全世界,还强化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
从历史角度看,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翻译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突出的体现。
从古至今,中国的文学作品都与西方文化有一定的联系,以至于有些文学作品在中外文化中都有着深厚的根基。
《红楼梦》英
译本的出现也更进一步地拉近了中西文化的距离,更加深入地传播了中国精神与文化。
翻译的过程中,文化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无论是文字、文体还是翻译手法上,都需要解决多元文化中存在的内涵和表达问题。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时代特征的作品,它对于翻译而言,更要谨慎,把握其文化实质。
例如,在文本中出现的中国特色词汇,以及文化隐喻、文化比喻以及社会习俗活动等,需要翻译者进行深入的思索和研究,切实加以保留。
只有正确、准确理解了文化实质,才能将文本的主旨和文化内涵完美地翻译出来。
《红楼梦》英译本的出现,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明,使西方读者能够看到中国文化古老而又深邃的思想和精神世界。
通过英译本,读者可以更进一步探讨中国历
史与文化的发展,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综上所述,以《红楼梦》英译本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翻译是一项极具技巧的工作,在翻译过程中,融入文化的思想是有助于理解的关键,也是更有利于传播文明的重要途径。
《他乡的石头记_《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篇一他乡的石头记_《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他乡的石头记: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之探一、引言《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邃的哲理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自其英译本问世以来,其翻译与传播的历史已经跨越了百年。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的研究,通过对其翻译历程、翻译特点及影响的研究,以期为《红楼梦》的跨文化传播和国际影响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百年英译历程《红楼梦》的英译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期的直译阶段,译者以林纾、杨宪益等为代表,他们以忠实原文为主,力求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
第二阶段为现代的全译阶段,以霍克思和闵福德等为代表,他们的翻译更加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读者的接受度。
第三阶段为近年的研究性翻译阶段,翻译者如大卫·霍金斯等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差异的调整和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三、翻译特点分析在《红楼梦》的英译过程中,不同的译者展现了各自的翻译特色。
林纾的直译保留了原作的韵味和文化信息;霍克思的翻译则更注重语言的艺术性,通过丰富的语言和句式来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而现代的研究性翻译则更注重对原作文化内涵的解读和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这些不同的翻译特点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对《红楼梦》英译的不同理解和需求。
四、影响与传播《红楼梦》的英译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也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其英译本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同时,《红楼梦》的英译也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其他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与传播提供了借鉴。
五、结论《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其翻译历程、翻译特点及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跨文化传播和国际影响,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红楼梦》的英译中汲取经验,为其他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与传播提供借鉴和启示。
文学文化相关的汉译英作品在文学文化领域中,有许多汉译英作品,涵盖了不同时期和不同体裁的作品。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一些代表性的汉译英作品。
1. 古典文学:《红楼梦》(Dream of the Red Chamber),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高鹗翻译成英文。
它描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荣辱兴衰。
《诗经》(The Book of Songs),由Arthur Waley翻译成英文,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和人们的情感体验。
2. 现代文学:《茶馆》(Teahouse),由郭沫若翻译成英文,是中国现代剧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茶馆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家》(Family),由Pearl S. Buck翻译成英文,是中国作家巴金的自传体小说,描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和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个人的奋斗。
3. 当代文学:《活着》(To Live),由Michael Berry翻译成英文,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坚韧生活态度。
《白夜行》(Journey Under the Midnight Sun),由Mark Ealey翻译成英文,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描绘了两个人命运交织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面。
4. 诗歌:李白的诗歌,许多李白的诗歌被翻译成英文,如《静夜思》(Quiet Night Thoughts)、《将进酒》(Bring in the Wine)等,展现了李白豪放的诗意和对自然的热爱。
骆宾王的诗歌,骆宾王的一些诗歌也被翻译成英文,如《登鹳雀楼》(Ascending the Stork Tower),表达了他对壮丽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些作品通过汉译英的方式,将中国文学文化的精髓传递给了全世界的读者。
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的特点,还传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
《红楼梦》的英译: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姚琳湘
12级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一班
摘要: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发展。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文化也在逐渐传播至欧洲等地区。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体现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条件。
本文将通过分析《红楼梦》英译的具体实例,探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以及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和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英译、中国文化、世界
一、中国文化外传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不仅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也通过外传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等国。
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
唐朝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入日本。
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
如此,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东学西渐,中国文化传播到了欧洲。
近代中国,由于国力衰微,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具体表现为“西学东渐”的强大趋势。
西方先进文化的传入对中国文化向近代化转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东学西渐”从未停止,近代中国文化外传也对西方文化有重大影响。
二、《红楼梦》在国外的流传状况
《红楼梦》由我国清代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创作,是“清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二百多年来,这部鸿篇巨著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和珍视,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红楼梦》这
部著名的古典小说流传到了西方许多国家,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瞻仰的经典。
对《红楼梦》在国外的流传的情况,诸多红学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
一九六二年,吴世昌先生发表了《红楼梦的西文译本和论文》一文,将他在英国牛津大学讲学期间搜集到的有关《红楼梦》的西文译本和论著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
吴先生文章中介绍的西文译本共十七种,其中英文七种,俄文译本二种,德文译本三种,法文译本四种,意大利文译本一种。
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引论》中,介绍了一批《红楼梦》的西文译本和有关《红楼梦》的西文评价文章。
后来,一粟先生编著的《红楼梦书录》一书中的译本部分著录了英文译本六种,德文一种,法文一种。
近年来,西方汉学家们对《红楼梦》的翻译和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
由《红楼梦》外传的情况看来,其分布的范围局限在欧洲国家,这与欧洲人在中国交流文化最为频繁有重大关系。
在近代,中国文化传入欧洲最多。
因此,在笔者看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其开端在欧洲。
《红楼梦》一书,最早是为在华的西方人所了解和翻译。
1830年,英国人约翰•弗朗塞思•戴维斯不仅知道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名字,而且他还第一个译出了《红楼梦》第三回中的两首《西江月》词。
他在译文前言中说明了自己对《红楼梦》的看法,也申明了他翻译两首《西江月》的原则。
戴维斯声称自己译的《西江月》词,“是从一本名叫《红楼梦》的小说中摘出来的,内容是描写一位中国的年轻的放荡公子”。
在戴维斯之后,英国人罗伯特•汤姆选译了《红楼梦》中的几个片断,题名为《红楼之梦》,以其作为在华外国人学习中文的课本。
继汤姆的译文之后,英国人波拉节译了《红楼梦》前八回。
较之戴维斯和汤姆二人,波拉的译文不仅在内容的数量上有所超越,而且在译文质量上也有很大的进步。
但这个时候,《红楼梦》一书虽为少数西方人所认识,并有了零星的翻译,且作为外国人学习华语的课本,事实上,《红楼梦》仍没有越出中国。
由此来看这段时间的中国文化,虽然有欧洲传教士或中国文人对其进行翻译、传播,但效果甚微,从根本上来说,此时的中国文化依然围困在落后的社会中,难以完全被世界认可、接受。
十九世纪末叶,《红楼梦》一书有了较完整的节译本,读者范围也扩大到了国外。
一八九二年,即《红楼梦》程乙本出版一百年后,英国人克拉夫特•裘里翻译了《红楼梦》的第一回至第五十六回,书名题为《中国小说红楼梦》,
共二卷,书前有译者序言。
他的译本没有署原作者姓名,书中人物名字均采用音译。
裘里在序言中说:“我翻译本书的动机,并非想使自己跻身于汉学家之林,而是我在北京求学时曾因堕入《红楼梦》迷宫而感到困惑。
我的译文缺点在所难免,不仅在散文方面,译诗尤其显得拙劣,因为为了保存原作的精神,不甚注意译文的音律。
假如我的译文对现在或将来学习中文的学生如能有所帮助的话,那我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后期,《红楼梦》的西文译本逐渐增多,它在西方读者中的流传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地域上它不仅越出国门,甚至越出欧洲。
同样的,此时的中国文化也大范围的向西方传播,译文增多,读者范围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中国文化越来越被世界所认识与接受。
三、霍克斯译本与杨宪益、戴乃蝶译本分析
目前,《红楼梦》两个具有影响力的英文全译本,一是霍克斯的《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是杨宪益与戴乃迭的《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
霍译本雅致,杨译本准确,风格迥异但各得其所。
前者在西方读者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后者则在国内得到较高的认可。
(一)霍克斯译本《石头记》
霍克斯用了10年的时间,翻译了前80回,分别在1973、1977、1980年出版了英文版《红楼梦》分册,最后四十回,由霍克斯的女婿汉学家闵福德完成。
由此,西方世界第一部全本120回的《红楼梦》便诞生了。
霍克斯的译本实现了译本的英语母语文学特质,较好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翻译对接。
霍版英译本才华横溢,读起来行云流水,富有创造性。
霍克斯在翻译诗词时多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手法。
力求达到英文诗歌的韵律美感。
虽然译本中的这些处理无论是句法上还是韵律上都不太忠实于原文。
但对于不懂中文且从未读过原著的外国读者来说。
其处理有其独到之处。
霍克斯的改写式的翻译处理让无法体味国古诗词意境的外国读者得以体会到相似的效果。
以往诸多译本在翻译《红楼梦》书中人物的姓名和称谓时多采用了意译的处理策略。
这种处理策略呆板僵硬,使译文读起来晦涩艰难。
霍克斯则是按照不同人物姓名的寓意,结合其身份地位,综合运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手法。
所取的效果颇符合原著的精髓。
(二)杨宪益、戴乃蝶译本
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戴乃迭开始翻译《红楼梦》,其间虽有中断,最终于1974年完成,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
杨、戴版《红楼梦》译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准确、严谨,最大程度上保全了《红楼梦》的中国文化本质。
有学者评价说,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忠实原著,几乎逐句对译,一草一木不遗,一诗一赋必录,从中更能寻得原著的本来风貌,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
戴乃迭在谈到她翻译的感受时说,《红楼梦》里引用了大量文学和经书典故,其中有一些连今天的中国青年都不清楚,更何况外国读者。
这些成语典故大多是与文化背景、历史积淀有关的,因此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要逊色不少。
戴乃迭承认她感到最困难的就是把中国的四字成语翻译成英语:“每一个四字成语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在含义,可能其中还包含着一个典故。
但是,一旦译成英语或用英语解释时,可能就需要一个或两个句子来表达。
即使如此,仍旧不能表达出原文所有的气魄和分量。
”因此,她觉得《红楼梦》中有文采的诗词或典故根本翻译不出来,中国人都未必能看懂,更何况外国人?
(四)从《红楼梦》的英译看中国文化的外传
首先,这里所说的文化仅局限于文学方面。
正如《红楼梦》流传及翻译的过程,中国文化最初仅有部分并且是表面的成果被介绍到国外。
其流传的主力军有国内的士大夫、文人,也有国外的传教士及学者。
最初,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被误解。
例如《红楼梦》中关于人名的翻译,袭人翻译成“assails men”,袭人之名是取自“花气袭人知昼暖”这句诗,而“assails men”意为“袭击男人”;黛玉译为“Black Jade”寓意“黑色的玉”;李纨字“宫裁”,被译为“Palace Seamstress”,是“皇宫里的女裁缝”之意。
诸如此类,完全曲解了原著的意思。
但在霍克斯的译本中,袭人译为“Aroma”,是“芳香”的意思,译者就抓住了“花气袭人”这个特点;妙玉译为“Adamantina”,是“金刚石、钻石”的意思,曹雪芹用“金玉质”来定位妙玉的性格特征,这个译名就显得非常贴合;晴雯译作“Skybright”,天晴之意,晴雯的判词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就是天晴之意,抓住了“霁”这个文眼;平儿译为“Patience”忍耐,忍耐是平儿最根本的性格,这个译名可称画龙点睛。
由此看来,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有误解到理解的过程,这种理解是深厚的,掌握了中国文
化的精髓。
《红楼梦》的翻译还会有更多的优秀作品面世,而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会在不断创作中继续前进,通过翻译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精髓将会被更多的外国人发掘,这种发掘,将会使中华文化进一步融入世界文化之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