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考情分析表(古诗词曲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三语文试卷古诗阅读情况分析语文试卷中有古诗的阅读情况,现在就让我来分析一下。
我们学过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作者背景、写作意图的介绍的,并且对于作者及相关的内容也会出考题,所以我认为应该把握好学习重点:作者(人物)介绍——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体会意境;主旨归纳。
而本次的阅读大部分选择了杜甫的五言绝句《渡汉江》。
那么这首诗的作者到底是谁呢?他的生平又怎样呢?“至于夏口,历抵沅湘,其流浩荡,舟楫之往来,或不能测。
”可见此时已经离开武昌很远了,因为按照常规,如果去旅游,则必须先从武昌坐船到夏口,再由夏口乘车到长沙,最后才能够到达目的地。
但是杜甫却没有这样做,反倒直接从武昌走水路,看似简单的行程,实际上暗藏玄机!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自我觉得要想真正理解这首《渡汉江》,还需要深入研究诗歌的字里行间,只有抓住了它的精髓,才算掌握了知识。
比方说,第二联“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乍一听起来,好像和前面两个字连成一句话:“清风吹拂,太阳西沉,鸟儿展翅高飞,准备回巢。
”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仔细品味,你便发现,这三个词组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天气炎热的场景,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心中烦闷焦躁的复杂心绪。
而“落日”与“飞上山”的搭配更加突显了诗人心中郁结难舒的苦闷之情。
当然,除了用字遣词外,诗歌的整体布局也值得注意。
全诗共四联十六句,每联各八句,每句七字,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每联均采取对仗手法,尤其是颔联,将“青”“白”“红”等颜色进行对比,营造出鲜艳夺目的艺术效果,使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另外,尾联“不尽长江滚滚来,淘尽万古英雄。
”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长江边,耳畔响彻千军万马奔腾而过的声音,令人震撼。
中考古诗词曲主题情感分析一、爱国忧民类(19首)1.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九上)表达诗人的爱国热情和英雄失路的感慨。
2.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下)表达词人期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以及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九下)抒发渴望杀敌报国,但壮志难酬的悲壮之情。
4.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九下)尽情抒写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思。
5.文天祥《过零丁洋》(九下)体现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6.《南安军》(九下)体现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7.王磐《朝天子·咏喇叭》(九下)反映统治阶级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8.夏完淳《别云间》(九下)表达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9.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九下)表现词人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向革命道路前夕时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10.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八上)表现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11.曹植《梁甫行》(八上)反映百姓生活的困苦不堪,表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2.杜甫《春望》(八上)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13.杜甫《石壕吏》(八下)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反映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4.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15.白居易《卖炭翁》(八下)反映统治阶级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6.《式微》(八下)表现了受奴役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17.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七下)诗人虽脱离官场依然不忘报国之志。
18.杜牧《泊秦淮》(七下)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19.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七上)抒发渴望杀敌报国,但壮志难酬的悲壮之情。
诗歌鉴赏9(1)考试分析陆家中学刘春艳1、答案:“闲”字写出了历经沧桑,眼看壮志落空之后赋闲退居的生活与心理状况(1分): 看似闲淡,实寓无限感怆(1分)。
2、答案分析:答出恰当的生活与心理状况得一分,答出恰当的情感得一分。
3、得分情况:多数同学得1分或0分,很少得满分2分。
4、学生答题分析:很多同学对文本把握有误,造成情感理解错误,将“闲”只理解成“悠闲”“清闲”,认为木诗体现的是作者对美景的喜爱和享受之情,进而推断出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例了:%1“闲”字写出了当时诗人的心境安闲H适,也反映出退居僧舍后的周遭与生活环境悠闲白如。
(0分)%1“闲”一语双关,既表现作者当时过着隐退生活,“身闲”;没有世俗Z事的困扰,没有朋友的陪伴、孤独,也有“心闲”,有一颗恬淡寂寞的心。
(1分)%1“闲”有清闲悠闲之意,在此表面上看是作者清闲之时登小阁,是对昔II豪杰的怀念与对今口退居的无奈,实质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伤。
(2分)诗歌鉴赏9 (2)考情分析一屮陆云刚本小题得分分布:0分:所拟答案与问题无关或是大话空话,言不及物。
如:古,指北宋;今,指南宋。
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之类1分:所拟答案说,北宋强大,南宋衰败,词人壮志难酬之类。
与参考答案略有涉及。
如:二十年,时代变迁,世事变幻,山河破碎,饱含作者的无限惋惜与感慨。
2分:得2分的同学最多,并且多数祁是写到其屮的两点:以前与英豪俱饮,如今只是孤独一人,十分寂寥。
3分:得3分的同学一般祁是写到了后三个要点而忽略了“风光美好”这一点。
4分:太少。
建议:老师在讲评此题时,要着重指出两点:1切勿空洞无物的套话,一定要“结合全词分析感慨的具体内容” 2注意答案涉及两个方面的对应性,“风光美好”——“半壁河山”; “朋侣英豪”——“知交零落”诗歌鉴赏9 (3)考情分析昆屮张斌一、例题展示%1上片写当年英豪桥上饮,现在一人吹笛到天明。
下片写了二十年如一梦,闲登小楼而感慨。
0分%1上片写饮酒吹笛,下片写登楼,写出了不同年龄段发生的事。
初三语文试卷古诗阅读情况分析语文是最基本的一门学科,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工具。
但是,近年来随着考试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教学手段、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尤其是今年中考中就出现了很多新题型,让考生很紧张。
作为九年级考试中最为重要的一道试题,古诗文阅读考察学生对古诗鉴赏与感悟能力,同时也考察学生读写诗文的能力和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从试卷来看:1、考查学生对古诗理解能力;2、考查学生文言文、古诗文阅读能力;3、考查学生在课外积累古诗词并背诵古诗词时所体现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4、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5、考查学生对古诗词整体理解能力;6的灵活运用及文言文阅读技巧掌握程度。
1.考查学生对古诗理解能力。
现代文阅读试题涉及的内容广泛,但在命题上很有特点。
一首题,多在默写后,直接考查考生对于诗歌整体把握的能力;第二问涉及到对诗歌写作规律的把握与理解。
从考查内容来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古诗鉴赏,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是现代文阅读题型——考查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答案进而达到“一诗多解”的水平。
从考查内容来看,《中国诗词大会》、《红楼梦》等题材的诗词阅读题均涉及此类内容。
其中有两题直接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与鉴赏能力。
命题形式多样,从近几年试卷来看,考查形式都比较常规。
考察形式有默写、诗歌赏析、名著阅读、成语积累、古代诗歌赏析等;内容有新意:如:“我与杨柳之间有一种默契叫“你走你的阳关道,我上梁山”,考查学生在理解诗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诗文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而不是浅显无奇、生涩、晦涩难懂的诗句、语言文字所表达感情。
因此要把握古诗作品中传达出作者内心真实情感表达方式以及诗词词句中蕴含在其间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丰富的内涵。
这些东西不仅能体现一个人语言功底,更是一种丰富饱满的情感!2.考查学生在课外积累古诗词并背诵古诗词时所体现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2019-2020 年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考情分析表(古诗词曲鉴赏)年考查情况考查点及分值考查篇教材范主体作者及思想感份内容理解炼字画面描述目围题裁朝代情写五201饮酒(其人苏共景言(东晋)6五)有抒古陶渊明情诗9( 2 分)9. ( 2 分)“心远”10. ( 3“争”10(. 3 分)写“悠然”分)早“啄”,“山气日201钱塘湖人苏共景唐(唐)表达了诗春特写出早春夕佳,飞5春行有抒诗白居易人心境高点,思给自然界鸟相与情远、自由想感情带来的生还”闲适、恬机和活力淡惬意10.( 2 分)破阵“壮”字,爱最能体现子·为陈11. ( 3201人苏共国宋(宋)语言豪同甫赋分)尾4有言词辛弃疾迈、意境壮词以句志雄浑、场寄之景气派的特点10.( 2 分)“生”思11. ( 3“入”二201次北固人苏共乡五(唐)字将景物分)尾3山下有怀律王湾拟人化,联人富有生机并蕴含自然理趣8. ( 1)8.( 2)( 3写( 2 分)分)颈联:201使至塞人苏共景五(唐)“征“大漠孤2上有抒律王维蓬”烟直,长情“归河落日雁”圆”8.( 2)( 3爱8. ( 1)分)首联201人苏共国五(唐)“国破山春望( 2 分)1有言律杜甫河在,城整诗志春草木深”201归园田人苏共写五(东晋)17. ( 216.( 2 分)0居有景律陶渊明分)整选择,文抒 诗意转述, 2 情分写18. ( 317.( 2 分)200人苏共景 五 泰山神(唐) 望岳有抒 律分)尾奇、秀丽 9杜甫情联之景写17.( 2 分)早春呈18. ( 3早春景人苏共景 七200 (唐) 物:小雨 水部十有抒 绝分)整8韩愈草色(小八员外情诗草)①从题型、分值上看:以简答为主,填空、选择次之,赋 4~ 5 分。
总题量为一道大题下 设两 道 小 题 。
②从题材及主题上看:所选诗词为人苏共有的篇目(9 年 8 考),唐诗居多,五律居多;总9 年 6 考)、爱国言志( 9 年 2 考)、思乡怀人(9 年 1 考)这三主题上包含写景抒情(结种。
古诗词鉴赏考情分析和备考建议一、考查形式各地区在考查古诗词时,考法有所不同,但基本以主观题为主,整体的考点分布不变,只在难度上有所增减。
二、考点分析及备考建议古诗词鉴赏这一部分主要考查四大基本内容:古诗词的形象,古诗词的语言,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和古诗词的思想情感。
针对这部分内容,建议考生在备考阶段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平时文言部分的积累和转化。
古诗词说到底是文言文的一种表现形式,许多字义和我们在文言文中所学习过的含义保持一致,因此一定要注意知识的迁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2.熟悉古诗词鉴赏的阅读以及答题技巧,比如在阅读时要注意顺序,先读标题,再读作者和注释,最后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这样的阅读顺序有助于我们快速把握诗歌大意。
3.多做针对练习,认真研究考点,做到整体能力的提升。
下面就古诗词鉴赏的四个考点,简析一下相应考查要点及备考建议。
(一)赏形象考点:诗歌中的形象主要分三类——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1.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类是赏析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一类是赏析诗人之外的形象。
赏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时,我们可以从外形和品格两方面来着手赏析,通过抓关键词的方式,体会诗人的主观情感,从而归纳其形象特点;而赏析诗人以外的形象,是指赏析那些在不同类型的诗作中被重点刻画的人物,比如闺怨诗中的怨妇形象,羁旅诗中的思归游子形象等等,在这类诗中,诗人是作为旁观者出现的,赏析他们的形象时也要“形神兼备”地进行赏析。
2.赏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一般出现在咏物类的诗歌中,诗人以某种具体的事物寄托情怀,往往运用的是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这类形象也往往被称为诗歌中的“意象”,在赏析时也要抛开其外在特点,重点探究背后诗人所寄托的主观情感。
3.赏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般是鉴赏诗中出现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常常让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或分析诗中的氛围和意境。
备考建议:1.赏析人物形象时要重点关注诗歌注释中所给的提示,注释的背景资料对于我们理解诗人的情怀有很大帮助。
专题34 古诗词曲鉴赏考情与解题策略【课标与考情导航】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5.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6.本考点主要包括:①诗歌内容理解、②体验诗歌情感、③名句赏析(综合赏析类)、④相似诗歌对比、诗评作引语探究、⑤重点字词赏析、⑥意境、画面描述、⑦修辞手法赏析、⑧写作手法探究、⑨作品基本信息(作者、体裁、时代背景等)、⑩词句解释与翻译、○11划分朗读节奏、○12分析人物形象等。
【中考题型全国视野】【创新题型展示】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泊旅望白居易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
【创新设问】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例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便不同【创新设问】诗中□□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B.梅花C.菊花例3玉仙馆[唐]张籍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古诗词曲鉴赏20首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题。
(5分)题金陵渡①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②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③。
【注】①金陵渡:渡口名,今江苏镇江附近。
②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
③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邗江县南边。
(1)“一宿行人自可愁”的“宿”在诗中的意思是。
(1分)(2)诗歌第三句“潮落夜江斜月里”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作简要赏析。
(2分)(3)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5分)田园乐(其六)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柳绿更带朝烟”的“朝”在诗中的意思是。
(1分)(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分)(3)作者描写静景的同时又写了“花落”“莺啼”,有何作用?(2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5分)塞上忆汶水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沙碛:沙漠。
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过尽征鸿犹未归”的“犹”的意思是。
(1分)(2)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3)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2分)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5分)杨柳枝温庭筠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
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1)“一面新妆待晓风”的“待”的意思是。
(1分)(2)诗词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2分)五、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
(5分)秋月朱熹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清溪流过碧山头”的“碧”的意思是。
(1分)(2)本首诗题为“秋月”,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2分)(3)这首诗通过秋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5分)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一、中考诗歌鉴赏题考点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诗歌的特点:丰富的想象:超越时空,以象言情;凝练的语言:巧于修辞,工于炼句;奇特的构思:风骚并举,虚实相生;深挚的情感:景情交融,物我同化;深邃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多样的风格:豪放雄奇,婉约沉郁。
而在中考之中,也是围绕这些特点分别来命题。
考查要点如下:1、考查学生对诗段或诗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或情感的理解归纳能力。
3、考查对诗句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4、考查学生扩充性描写的能力,再现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5、考查学生在原诗基础上举一反三的领悟力及对诗中句式、修辞的仿写能力。
诗词鉴赏类的考题一般放在阅读理解或积累运用部分,一般一首诗两个小题,所占分值4分左右。
考试的内容以赏析诗词的内容、主题、表达技巧为主,也有适当拓展,如考查学生的模仿运用能力。
总之,要做好此类题,需具备一定的鉴赏技巧和表达能力。
自中考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出现,对考生来讲无疑是增大了解题的难度。
但无论如何变化,都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其思想内容,而在应考复习中,我们应该“舍远求近”,充分利用中考题,熟识各个常见作家的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写作题材,以应对现有的变化。
按照“精练-精讲-矫正”的思路训练。
精练就是选题要典型,可以适当选一些近年的中考题。
“精讲”在于得法,了解考点所在,学生失分所在,对症下药。
“矫正”至关重要,针对学生弱点反复操练。
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答诗词鉴赏题,最主要的是要能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是理解其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下面结合中考题关于如何把握意旨谈谈看法,以期有所帮助。
(一)、了解诗歌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型。
熟悉诗歌类型,按照诗歌规律,容易找到答案。
诗歌按照选材来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