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3讲 共点力的平衡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23
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五节。
【设计理念】1.激发兴趣:在高中阶段,不少学生感觉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且枯燥的学科,因此要创设一定的物理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杂技演员走钢丝视频,让学生置身于物理情景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本节课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共点力平衡的应用。
采取如下步骤:提出方案——实验探究——理论验证——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其形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此过程中注重物理学科本质的体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联系生活:本节课选取阿迪力走钢丝、小虫爬出半球形碗两道例题,目的在于加强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的联系,并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提高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注重归纳:在中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中,物理规律的应用是一大难点,也是学生们比较头疼的地方。
在讲解两道例题的过程中,注重引导物理模型的构建;讲解完毕之后,对例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归纳总结,并将解口诀,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材分析】《共点力平衡条件应用》一节的内容主要为共点力平衡条件以及应用,涉及共点力的概念、平衡状态、力的合成及分解及数学运算知识等综合知识的应用,是高中阶段动力学的基础,是连接运动和力的重要环节,并且是之后运动和力、机械能守恒、电磁学的学习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017年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为“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故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通过“问题”,引入物体受共点力平衡情况。
再通过之前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得到共点力平衡条件。
之后,教材分别列举了两道例题,其中例题1对应新课标的要求,选取了生活中小孩坐滑梯的场景,以匀速下滑的小孩为研究对象;例题2研究了静止的被细绳悬挂的重物。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共点力的平衡》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理解共点力平衡的概念,掌握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即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2.科学思维:通过受力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案例探究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共点力平衡的概念及其条件。
•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
教学难点•复杂受力情况下的受力分析和平衡条件的判断。
•灵活运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共点力平衡实例、受力分析图示、平衡条件推导等。
•实验器材(可选):用于演示共点力平衡的实验装置,如平衡尺、弹簧秤等。
•黑板或白板及书写工具:用于板书关键概念和解题步骤。
•学生作业本:用于记录课堂笔记和练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共点力平衡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或实验器材展示共点力平衡的实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复杂受力情况下的受力分析和平衡条件的判断,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案例分析,巩固学生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展示桥梁、建筑物等稳定结构的图片,提问学生这些结构为何能保持稳定?引出物体受力平衡的概念。
•复习旧知:简要回顾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为后续受力分析做铺垫。
新课教学1.共点力平衡概念讲解:•定义: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而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这几个力称为共点力,且满足平衡条件。
•强调:平衡状态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两种状态,共点力平衡的条件是合力为零。
2.受力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包括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图等步骤。
课题章节与名称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课时1上课时间教师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一、物理观念初步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观念,知道什么是共点力。
能从物理的视角解释一些简单的力平衡现象,知道共点力平衡的条件。
能应用平衡条件解决一些实际的平衡问题。
二、科学思维能在简单的力平衡情景中应用常见的物理模型。
能对较简单的平衡现象进行分析推理获得结论,能用简单和直接的证据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科学探究根据观察的力平衡现象提出相关的物理问题,能根据已有的科学探究方案使用基本的器材获得数据。
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得到初步结论。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说明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到物理学能对自然界中力平衡现象进行描述与解释,对自然界有好奇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会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学生学情分析对于物体的平衡问题,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对同一直线上二力平衡的条件有较好的理解,并能较熟练地应用,这对学生学习多个共点力的平衡有一定的帮助。
学生在学习三力平衡的规律之前,基于生活经验,形成了大量的经验性常识。
在此基础上建构物理规律,需要引导学生在诸多客观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完成从经验性常识到物理规律的转变。
对进入高中学段的不久的学生来说,利用实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也有待加强。
另外,学生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的分解、力的合成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熟练,综合应用能力还比较弱,也需在课堂中逐步提升。
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主要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课,融入课前思政教育 1. 教师展示:生活中应用力的平衡原理的小实验2. 视频展示:我国高铁的稳定性,体现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3. 设疑: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二力平衡的特点,即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这两个力等大、反向、共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