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126质量模型-火龙果软件
- 格式:ppt
- 大小:936.50 KB
- 文档页数:49
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点详解(二)ISO/IEC9126软件质量模型由3个层次组成,分别是:质量特性--质量子特性--量度指标。
质量特性(质量子特性):功能性(适合性、准确性、互用性、依从性、安全性)可靠性(成熟性、容错性、易恢复性)易使用性(易理解性、易学性、易操作性)效率(时间特性、资源特性)可维护性(易分析性、易改变性、稳定性、易测试性)可移值性(适应性、易安装性、一致性、易替换性)MC Call软件质量模型,从软件产品的运行、修正和转移3个方面确定了11个质量特性。
产品运行(正确性、可靠性、易使用性、效率、完整性)产品修正(可维护性、灵活性、可测试性)产品转移(可移值性、复用性、互用性)软件质量保证:是指为提高软件质量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软件质量保证包括的7个主要活动相关的任务:应用技术方法、进行正式的技术评审、软件测试、标准的实施、控制变量、量度、记录保存和报告。
软件过程能力评估软件产品的质量取决于软件开发过程。
软件过程评估,是软件改进和软件能力评价的前提。
软件过程评估的意义:是软件过程改进的需要。
软件过程不断改进是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之一;软件过程改进是软件生存周期的基本过程之一。
是降低软件风险的需要。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是对软件组织进化阶段的描述。
分为5个成熟度级别,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优化级。
比较有名的一个基于CMM模型的产品是成熟度调查表,可以用于一个机构软件过程实力、弱点和风险。
结构化分析方法: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开发策略。
数据流程图DFD:在逻辑上描述系统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
DFD 的基本成分有,数据流、加工、数据存储、外部实体。
它们各有特定的图形表示。
分层数据流图的画法:1)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称为顶层图2)画系统的内部,将顶层图的加工分解成若干个加工,并用数据流连接;--称为0层图确定加工的方法:在数据流的组成或值发生变化的地方应画一个加工;也可根据系统功能确定加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260—1996idt ISO/IEC9126:1991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Information technology-software product evaluation-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guidelines for their use-----------------------------------------------------------1.范围本标准定义了六个特性,它们以最小的重迭描述了软件质量。
这些特性可以作为进一步细化和描述软件质性的基线。
本际准描述了如何使用质量特性来评价软件质量。
本标准正文不规定子特性和度量以及有关测量(masurement)、评级(rating)和评估(asscssment)的方法。
本际准符合GB/T 6583-92的质量定义。
注:在附录A中提供了子特性定义的建议,供参考。
本标准的特性定义和相关的质量评价过程模型适用于对软件产品质量需求的确定以及在软件生存期中对软件产品质量的评价。
这些特性运用于各种软件,包括固件中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
本标准供获取(acquisition)、开发(development)、使用(use)、支持(support)、维护(maintenancen)或评审(audit)软件的那些人所使用。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6583-92质量术语(idt ISO 84O2:1986)ISO/IEC 2382-2O:1990 信息技术词汇第2O部分:系统开发3.定义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发评估assessment为了确定一特定的软件模块、软件包或软件产品是验收合格还是发布,把特定的已成文的评估准则应用到该软件模块、软件包或软件产品上去的活动。
嵌入式软件的质量管理作者:李坚来源:《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年第12期摘要:由于嵌入式软件在许多装备领域应用广泛,且对其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其进行质量管理是值得研究的。
本文首先分析了软件质量、软件质量的度量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嵌入式软件的质量特性。
最后,根据的嵌入式软件的特点,结合PDCA管理方法,给出了嵌入式软件的质量管理模式。
关键词:嵌入式软件质量度量质量管理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1 概述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电子、武器装备等领域,要求嵌入式电子装备能够安全、可靠、稳定地运行。
嵌入式软件作为电子装备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质量已经成为确保电子装备产品和工程整体质量的关键。
如何保证软件质量,一直是工程人员、管理人员特别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对嵌入式软件的质量管理和度量进行研究分析。
2 软件质量研究2.1软件质量的涵义软件质量是指软件特性的总和,表示软件满足明确或隐含要求的能力。
在IEEE 中软件质量被定义为:软件要符合显式声明的功能和性能需求、显式文档化的开发标准以及专业开发的软件所具有的所有隐含特征。
软件产品是在软件的生命周期中产生的一组计算机程序、规程以及可能有的相关文档和数据。
为满足软件质量要求而进行的软件产品评价是软件生存周期中的一个过程。
软件产品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内部属性,也可以通过测量外部属性,或者通过测量使用质量的属性来评价。
目标就是使产品在指定的使用环境下具有所需的效用。
2.2软件质量的度量研究由于软件质量是由许多特性组成,因此软件质量模型通常由一些质量特性及其关联组成,将质量特性进一步的分解为子特性,确定与子特性对应的质量度量元。
软件的外部质量和内部质量分别是基于外部和内部视角软件产品特性的总体,描述软件自身的性质,因此外部质量和内部质量采用一个共同的质量模型;而使用质量是从用户观点出发,软件产品用于指定的环境时的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260—1996idt ISO/IEC9126:1991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Information technology-software product evaluation-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guidelines for their use-----------------------------------------------------------1.范围本标准定义了六个特性,它们以最小的重迭描述了软件质量。
这些特性可以作为进一步细化和描述软件质性的基线。
本际准描述了如何使用质量特性来评价软件质量。
本标准正文不规定子特性和度量以及有关测量(masurement)、评级(rating)和评估(asscssment)的方法。
本际准符合GB/T 6583-92的质量定义。
注:在附录A中提供了子特性定义的建议,供参考。
本标准的特性定义和相关的质量评价过程模型适用于对软件产品质量需求的确定以及在软件生存期中对软件产品质量的评价。
这些特性运用于各种软件,包括固件中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
本标准供获取(acquisition)、开发(development)、使用(use)、支持(support)、维护(maintenancen)或评审(audit)软件的那些人所使用。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6583-92质量术语(idt ISO 84O2:1986)ISO/IEC 2382-2O:1990 信息技术词汇第2O部分:系统开发3.定义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发评估assessment为了确定一特定的软件模块、软件包或软件产品是验收合格还是发布,把特定的已成文的评估准则应用到该软件模块、软件包或软件产品上去的活动。
ISO9126软件质量模型ISO9126软件质量模型,是评价软件质量的国际标准。
6个特性27个⼦特性组成。
ISO/IEC9126模型是⼀种评价软件质量的通⽤模型,包括3个层次:1、质量特性2、质量⼦特性3、度量指标功能性如XIA适合性:软件产品为指定的任务和⽤户⽬标提供⼀组合适功能的能⼒。
(1、软件提供了⽤户所需要的功能 2、软件提供的功能是⽤户所需要的)准确性:软件提供给⽤户功能的精确度是否符合⽬标。
(例如:运算结果的准确,数字发⽣偏差,多个0或少个0)互操作性:软件与其它系统进⾏交互的能⼒。
(例如:PC机中WORD和打印机完成打印互通;接⼝调⽤)保密安全性:软件保护信息和数据的安全能⼒。
(主要是权限和密码)功能性的依从性:遵循相关标准(国际标准、国内标准、⾏业标准、企业内部规范)可靠性如下成熟性:软件产品为避免软件内部的错误扩散⽽导⾄系统失效的能⼒(主要是对内错误的隔离)容错性:软件防⽌外部接⼝错误扩散⽽导致系统失效的能⼒(主要是对外错误的隔离)易恢复性:系统失效后,重新恢复原有的功能和性能的能⼒。
可靠性的依从性:遵循相关标准。
易⽤性如下易理解性:软件交互给⽤户的信息时,要清晰,准确,且要易懂,使⽤户能够快速理解软件。
易学性:软件使⽤户能学习其应⽤的能⼒。
易操作性:软件产品使⽤户能易于操作和控制它的能⼒。
易⽤性的依从性:遵循⼀定的标准。
效率如下时间特性:软件处理特定的业务请求所需要的响应时间。
资源利⽤性:软件处理特定的业务请求所消耗的系统资源。
效率依从性:遵循⼀定的标准。
维护性易分析性:软件提供辅助⼿段帮助开发⼈员定位缺陷产⽣的原因,判断出修改的地⽅。
易改变性:软件产品使得指定的修改容易实现的能⼒。
(降低修复问题的成本)稳定性:软件产品避免由于软件修改⽽造成意外结果的能⼒。
易测试性:软件提供辅助性⼿段帮助测试⼈员实现其测试意图。
维护性的依从性:遵循相关标准。
可移植性适应性:软件产品⽆需作相应变动就能适应不同环境的能⼒。
企业管理软件架构(计算)的历史与发展(上)企业管理软件是计算机软件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今天计算机软件除面向科学计算之外应用最广阔的也是企业管理应用,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企业应用发展,企业管理需要也一方面影响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今天,在我们的周末,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开发人员占了总开发人员中的极大的比例。
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回顾计算技术在企业应用中的发展历程来看看软件架构的发展。
主机-字符终端在PC机没现世之前,极小数的企业使用大型业务处理主机处理企业计算机任务,在那个时候,计算机计算机价格非常昂贵,体积庞大,都是采用多个终端机连接上服务器的形式进行软件操作。
上图即所谓的主机--->终端结构,而一个终端,其实仅仅只是一台显示器和键盘而已,没有CPU和内存,只能接受操作输入和输出结果,没有任务的处理能力,我们可以理解终端为主机的延伸,那么他的逻辑结构呢,就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处理程序。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PC机的问世,加速了企业应用软件的发展,一方面个人PC机的成本较低,功能也比较强大,企业有能力为员工配备更多的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由于企业应用软件的功能逐渐丰富,应用范围越来越宽广和深入,所以对计算机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高速的发展的企业应用需求下,传统的大型机的性能已经显现其不足,而与此同时,企业内部却有着大量空闲计算能力的PC电脑。
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应用软件开始向分布式的结构发展,将一部分的计算任务放到客户端PC来执行,而服务器仅仅只用来运行一些数据库软件,最大的程度的利用到所有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以提高性价比。
这种企业软件的应用架构模式被称之为客户端(Clie nt)/服务器(Server)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C/S模式。
随便PC机性能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服务器采用PC技术生产,即大家常见的PC服务器【(X86-X64)服务器】,其价格相对大型主机、小型机非常的低廉,而其计算机能力也越来越接近小型机。
iso9126质量模型评估结果以iso9126质量模型评估结果为标题的文章在软件开发领域,质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为了能够更好地评估软件的质量,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质量模型。
其中,ISO 9126 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质量模型,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软件质量模型。
本文将以ISO 9126 质量模型评估结果为主题,探讨此模型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ISO 9126 质量模型包含了六个方面的质量特性,分别是功能性、可靠性、可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
这些特性是评估软件质量的重要指标,各个特性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份全面的软件质量评估报告。
下面将分别讨论这六个方面的质量特性。
功能性是评估软件功能是否符合需求的特性。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功能性是最基本的质量特性。
软件需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否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因此,功能性质量特性是软件质量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在这个特性中,软件的功能需求被分解成了更具体的功能要求,然后通过测试来验证软件是否满足这些要求。
测试结果将反映出软件功能是否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
可靠性是评估软件在给定条件下是否能够保持稳定性和正确性的特性。
在实际使用中,软件需要能够持续地稳定运行,而且在各种异常情况下都能够正确地处理数据和逻辑。
因此,可靠性特性是评估软件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这个特性中,软件的可靠性被评估为软件工作时间内出现故障的概率。
可用性是评估软件是否容易使用的特性。
这个特性考虑的是用户在使用软件时的体验,包括易学性、易操作性、界面友好性等。
一个好的可用性特性能够提高用户满意度,减少用户误操作的概率,从而提高软件的质量。
可用性特性可以通过用户调查、用户测试等方式来评估。
效率是评估软件是否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特性。
在实际使用中,软件需要能够快速地响应用户的操作,完成各种任务。
因此,效率特性是评估软件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这个特性中,软件的效率被评估为软件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
常见的软件质量模型关于软件质量模型,业界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模型定义,比较常见的质量模型有McCall模型、Boehm模型、FURPS模型、Dromey模型和ISO9126模型。
∙Jim McCall软件质量模型(1977年)∙Barry W.Boehm软件质量模型(1978年)∙FURPS/FURPS+软件质量模型∙R.Geoff Dromey软件质量模型∙ISO/IEC9126软件质量模型(1993年)∙ISO/IEC25010软件质量模型(2011年)Jim McCall软件质量模型(1977年)Jim McCall的软件质量模型,也被称为GE模型(General Electrics Model)。
其最初起源于美国空军,主要面向的是系统开发人员和系统开发过程。
McCall试图通过一系列的软件质量属性指标来弥补开发人员与最终用户之间的沟壑。
McCall质量模型使用3中视角来定义和识别软件产品的质量:1.Product revision(ability to change).2.Product transition(adaptability to new environments).3.Product operations(basic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McCall模型通过层级的要素、标准和指标来详述这3个视角定义(产品修改、产品转移、产品运行)。
∙11Factors(To specify):描述软件的外部视角,也就是客户或使用者的视角。
∙23Criterias(To build):描述软件的内部视角,也就是开发人员的视角。
∙Metrics(To control):定义衡量指标和方法下图中,左侧为11个质量要素,右侧为23个质量标准。
Barry W.Boehm软件质量模型(1978年)Boehm软件质量模型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属性的指标来量化软件质量。
Boehm 的质量模型包含了McCall模型中没有的硬件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