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陆大道).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69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系(院、部):公共管理学院教研室:公共事业管理系XX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编写说明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注意以下问题: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习该门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将理论学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和规律,以进一步检验和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和城市化的几个问题陆大道院士作报告陆大道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权威经济地理学家,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是我国少有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而成的院士。
通过对工业布局影响因素、评价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工业地理理论学的研究、组织和参与了环渤海、东部重点经济带等多项区域发展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区域发展中的结构演变趋势。
近十年来,主持编制了《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进行了系统的跟踪评价和预测建议,发表论文约90篇,专著21本,多次获国家级和中国科学院奖励。
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感谢莱芜市委和人民政府的邀请,也衷心感谢经济日报社的领导做了大量的安排。
我的题目是《关于我国区域发展及城市化的几个问题》,我希望不要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我的汇报内容: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新格局我国区域发展值得注意的倾向大都市经济区我国目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严重倾向我国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反思一、我国区域发展新的因素、新的格局,我国区域发展影响因素的变化:传统因素的影响正在下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技术、人才及管理以及反映进入国际经济循环难易程度的区位等,成为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国际化的基本内涵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跨国公司投资的大规模增加,这部分资金的投放区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的格局。
与此相适应的是,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
这是国际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向伴随而发展的。
经济全球化*当今世界最具变革力量的其实之一,主要表现:金融资本在全球化的迅速流动;跨国投资的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垄断势力的强化;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的空间重组;国际经济组织影响力的上升等*使区域直接暴露在全球竞争之下,既为区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对其提出了挑战*要分析全球化下区域发展的有效空间组织方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和正在强烈地导致全球范围和国家层面上的经济空间重组。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区别?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1.功能部结构 2.产品部结构 3.区域部结构4.顾客部结构5.矩阵结构企业增长的动因1.实现规模效益2.实现交易内部化3.技术优势的发挥4.来自竞争的压力 (5.可为管理者带来成就感6.政府的支持7.可使公司具有较强的实力(势力)和讨价还价的力量,并易于从多方面获取资本以继续增长。
)企业空间增长阶段阶段1: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产品、具有一个工厂。
阶段2: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分工。
阶段3: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走向多样化。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折衷理论英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内部化理论,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
(1 )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弗农将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将这三个阶段与企业区位选择联系起来,用来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
第一,新产品阶段特点:①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
②良好的信息交流空间,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
③较高的消费水平,新产品往往技术含量高,宣传费用高,刚进入市场时价格较高。
这些特点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市场区范围的扩大,在其它发达国家开始有一部分新产品的生产,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国际市场。
第二,成熟产品阶段特点:①产品的技术水平基本稳定,实现标准化生产②企业重视降低生产成本,当产品的成本(出厂价格+运费)高于在当地直接投资生产的平均成本时,企业选择在他国直接投资。
京津冀与环渤海经济区的耦合发展作者:肖金成张燕公丕萍来源:《开放导报》2022年第03期[摘要] 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提升京津冀发展能级带动环渤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深远意义。
梳理区域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探索构建区域“点轴—群区”耦合发展模式,对京津冀与环渤海经济区耦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合作重点进行了剖析,可以发现,当前应在增强京津两市龙头引领功能的基础上,加快提升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夯实五大发展轴带支撑功能,引领环渤海经济区重点领域合作向纵深推进,加快构建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以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带动环渤海经济区深度合作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 区域发展京津冀环渤海“点轴—群区”耦合[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2)03 -0007-11[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现代化的城乡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2ZDA055)。
[作者简介] 肖金成,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研究方向:国土开发、区域发展、空间规划等;张燕,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开放合作方向)负责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城乡区域经济、区域战略政策等;公丕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政策、“一带一路”建设等。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2020年集聚了全国7.8%的人口和8.4%的GDP。
环渤海经济区位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结合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和内蒙古等省区市,面积186.3万平方千米,2020年常住人口3.13亿人,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25万亿元,承载了全国约22.2%的人口、21.9%的GDP,在北方地区乃至全国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研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演化规律地科学。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尺度的地域经济系统形成发展的条件以及系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和空间布局。
产业结构:各类产业经济活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
三次产业分类:1,第一产业(农业,水利业等)2,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等)3,第三产业(各种服务业)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废物处理,水利设施等物质技术性的工程设施,也被称为“硬件”基础设施系统。
广义的基础设施:包括物质基础设施的硬件系统,还包括社会性公共服务的“软件”系统,即教育,科学研究,环境和公共卫生以及整个司法行政管理系统等部门。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可进一步分成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
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居住地的行为。
迁移者称为移民。
其原居住地称为迁出地,新居住地为迁入地。
人口流动:人口因为经济等目的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
这种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叫流动人口。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门槛人口: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分布局能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基础(输出)部门与非基础(本地)部门: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都可以根据产品销售市场的范围分为基础(输出)部门与非基础(本地)部门,基础部门的产品是面向区外市场,非基础部门是面向区内市场的。
1.1.1.1城镇空间发展的经典理论(只写论文主题相关的理论)1.1.1.2区域空间结构理论(1)古典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2)极化发展理论(3)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由我国地理学家陆大道系统提出。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在重视“点”同时,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作用。
“点”指各级中心地,起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轴”指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1。
1984年陆大道认为“无论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大规模开发的初期及稍后一段时期,由于资金、物力和区域基础设施的限制,只能集中在少数几个点或地带。
这样,较之分散投资而形不成集聚效果的情况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2。
点轴理论认为,工业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城市或企业的优区位,并呈点状分布。
点和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的需要,通过交通线路、动力供应线、通讯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形成轴。
要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点和轴,从而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轴线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逐步形成新的发展中心,不同级别的增长中心和发展轴线组成社会经济的空间网络3。
通过网络发展,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4)包容性增长理论(5)圈层结构理论(6)梯度开发理论梯度开发理论最早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 Vernon)等人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
后由胡佛和我国经济学者总结发展为区域经济开发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各区域的发展往往存在着发展次序的先后和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7.2陆大道.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地理科学,1986(V ol.6,No.2).3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地理科学,2002(V ol.6,No.2).发展水平高低的梯次;梯次水平主要由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特别是主导产业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决定;高梯度地区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和新的生产经营管理与组织方法的发源地;产业结构的更新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命周期的衰退,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多层次转移和推进;梯度推进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区域经济发展次序上应先支持和促进高梯度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带动和促进低梯度地区经济发展”。
第一部分:1、吴传钧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陆大道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李文彦:工业经济、区域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4、胡序威:城市规划、区域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毛汉英:环境经济、区域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6、郭焕成:农村经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郭来喜:旅游规划、区域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张文尝:交通经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9、樊杰: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区域经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金凤君:交通经济、区域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1、杨朝光:区域政策、区域战略、区域规划国家发改委国土所12、肖金成:区域政策、区域战略;国家发改委国土所13、王青云:区域政策、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国家发改委国土所14、崔功豪:区域规划、城镇规划南京大学15、顾朝林:城市地理、区域规划南京大学16、宁越敏:华东师大17、严重敏:华东师大18、李小建:河南财经大学19、吴必虎:旅游地理北京大学20、保继刚:旅游地区中山大学21、阎小培:区域经济、区域规划中山大学22、魏清泉:区域规划中山大学23、陈烈:区域规划中山大学24、李泊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5、李善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6、陈栋生: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7、魏后凯: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8、孙久文:区域经济理论城乡区域规划中国人民大学29、陈宗兴:30、曾刚:华东师大31、刘盛佳:华中师大32、曾菊新:城乡发展与规划华中师大33、胡兆量:北京大学34、杨吾杨:北京大学35、郭振淮:中国人民大学36、刘君德:华东师大37、陈才:东北师大38、周一星:城市地理、城镇体系规划北京大学39、王辑慈:区域创新北京大学40、杨开忠:区域经济北京大学41、郝寿义:区域经济南开大学42、陈秀山:中国人民大学43、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44、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45、安虎森:南开大学46、李国平:北京大学47、吴殿廷:47、沈玉芳:华东师大49、覃成林:河南大学50、栾维新:大连海事大学51、姚士谋:城市地理、区域经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52、艾南山: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53、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第二部分:汤茂林、张小林、张京祥、陆林、曹有挥、韩增林、高新才、聂华林、李国璋、郭志仪、周述实、侯永志、刘勇、刘峰、陈耀、高国立、张庆杰、石培华、史育龙、许庆明、赵曦、曹阳、白永秀、赵弘、连玉明第三部分:许学强:中山大学王一鸣:发改委宏观院魏心镇:王峥:中科院政策所陆玉麒:南京大学绕会林:东北财大人文地理排名A+ 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A 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B+(16个)辽宁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B(15个)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C(10)浙江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侨大学,延边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南昌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北师大南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西北师大南京师大兰大华南师大070502人文地理学2101.城市发展与规划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6自然地理学④816人文地理学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科目:经济地理学02.区域与城镇规划03.旅游规划与管理04.区域发展与土地规划05.城镇形态与环境经济06.区域经济分析与规划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宁夏大学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浙江大学。
经济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现代高新技术的出现使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创新可以完全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不足。
参考答案:错误2.双重二元结构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1949-1988年和1988年至今。
参考答案:错误3.根据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平等的发展关系,中心和外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参考答案:错误4.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正确5.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间关系研究的新环境中出现了新的经济活动主体,这些主体包括()。
参考答案:跨国公司_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_非政府组织6.区域产业结构体现着微观尺度经济地理学与宏观尺度经济地理学的联系。
参考答案:错误7.区域创新网络是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参考答案:多渠道_多方式_多层面8.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_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_构造区域空间结构9.区域空间结构由()基本要素所组成。
参考答案:点_线_网络_域面10.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分为不同阶段,包括()。
参考答案: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_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_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_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11.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具体包括()。
参考答案:集聚经济_规模经济_节约经济12.一般地,只有具备()特征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
参考答案:高比较优势系数_高产业关联度_高需求收入弹性_高生产率上升率13.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一般包括()。
参考答案:趋于经济中心区_邻国边界区_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区14.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