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代聘娶婚的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437.93 KB
- 文档页数:3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制度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私事,更多地涉及家庭、血缘和社会的因素。
通过了解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家族结构和性别角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的特点、婚姻的目的和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注重家族和血统的延续。
在这个制度中,婚姻不仅仅是一对新人的结合,而且也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
当时的中国社会非常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认为只有通过婚姻才能保证家族的繁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观念进一步扩展,形成了世袭制度,即由儿子继承父亲的家业和社会地位。
女性在这个制度中通常是嫁入对方家庭,成为对方家族的成员,为其生儿育女,以延续对方家族的血脉。
另一方面,男性则负有责任维系家族的血统和社会地位。
其次,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也受到社会等级和阶层的限制。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人们的婚姻选择往往受到世族之间的限制。
上层社会通常重视血统纯正和家族地位,不愿意与社会地位较低的家庭结婚。
同时,职业和地域也会影响婚姻的选择。
同一个行业或地区的人们更容易选择彼此结婚,因为他们更了解对方的背景和生活方式。
这种婚姻选择的局限使得社会阶层更加固化,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局面。
此外,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存在着明显的父权制痕迹。
父亲在婚姻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有权决定子女的婚姻对象。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往往缺乏自主权和选人的自由。
父母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考虑,为子女选择合适的家庭和配偶。
在婚姻中,女性更多地被视为丈夫和岳父家族的财产,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这种父权制度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和选择,对其个人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限制和不公平,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婚姻制度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通过家族联姻和世袭制度,婚姻成为一种维系社会秩序和对抗外部动荡的方式。
论述中国婚俗文化特点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
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所谓婚俗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
恋爱是婚姻的预备期,而婚后的生儿育女,则可以看做是婚姻的延续期。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太暤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
……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
它是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展示了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价值观、宗教观、性意识和民族心理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造的远、疆域广袤、民族众多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
由于历史久等因素的制约,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婚俗文化呈现以及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重礼轻爱、男尊女卑的婚俗价值观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婚姻礼仪,举行正式仪式的婚姻才被家庭和社会认可。
汉代郑玄认为:“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
”婚姻是男女确立关系时举行的被社会认可的仪式,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传承、演进。
古代婚姻礼仪包括议婚、订婚和结婚等全部过程的礼仪程式,主要分为“成妻之礼”和“成妇之礼”。
“成妻之礼”先为约形成于战国时期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后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六礼”,改为“三礼”,“自议婚而下,首曰纳采,问名附焉;次曰纳币,请期附焉;次曰亲迎。
”六礼(或三礼)程序完成后,夫妻可以同居。
之后,要行“成妇之礼”,主要是拜见公婆、拜谒祖庙。
最初,新娘谒见公婆的仪式在次日清晨进行,行庙见之礼则在婚后三月(魏晋南北朝时为三日)进行。
南宋时期,新娘入门后,就参拜天地、祖先、公婆,然后夫妻互拜,从此逐渐形成一拜天地祖宗、二拜公婆诸亲以及新人互拜的新婚俗。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古代婚嫁方面,旧时实行的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逾越,男女婚姻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老汉娶个小姑娘,大姑娘嫁给朵女婿的事也是常有的。
因此婚后感情不合,常遭虐待。
女方.到县衙告状,被视为“无礼”,因此只好以“抹脖子”(刀割脖子)、上吊、喝鸦片等方式进行抗争。
有的农村青年小伙,因家贫纳不起财礼,男方到女家出卖劳力,三、五年不等,到劳动力钱能抵住所要财礼钱时,男方才能娶回姑娘。
有的青年到女方家当“招女婿”,但条件一般是要将女方父母养老送终。
有的青年娶不起老婆,一辈子“打光棍”的也不鲜见。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有的男女青年好姻缘不能结为夫妻,只好遗恨终身。
旧时婚嫁程序较为复杂,主要有:相命合婚。
男方父母给儿子选媳妇,先要了解女方的“生辰八字,然后请阴阳先生“合婚”。
阴阳先生按照“玉匣记”一书所定“规矩”依据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伦理,如:“壬申癸酉剑逢金”,酉为鸡,属鸡的是“金命”;“甲戍已亥山头火”,亥为猪,属猪的属于火命”。
按照“金克火、火克金”,真金不怕火烧的伦理,即可以合婚。
又如“午辰己巳大林木”,己为蛇,属蛇的是“木命”,如遇属鸡的则为“金克木”,而木不能克金,鸡蛇命相的人不能相配,即婚姻不合。
人的“命相”按照“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所谓“规矩”,有些属相相配又另当别论,如水命火命相配,又成为“水克火”、“火克水”,视为水火相济,即水可灭火,火可消水,又可以合婚。
看罢“命相”又看“属相”,什么“自古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龙见兔儿云断却,金鸡见犬泪交流”等。
以上属相一律视为禁忌,马与牛、鸡与犬均互相不能相配。
除此,还要看男女“生年八字”。
主要按照出生月份和日子,阴阳先生又要按所谓的“规矩”罗嗦一番。
旧时就因为阴阳先生相命合婚,拆散了不少男女青年的好姻缘,有些青年愤恨至极,愤然骂日:“阴阳八卦,狗囊的瞎话”。
有的人还说:“听三个阴阳的话,盘不上驴槽”。
古代婚姻的特点
在古代,婚姻是宗法与礼俗相结合的产物,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传统的婚姻模式往往缺乏个人的自主选择。
古代婚姻有以下几个特点:
- 父母和长辈主导:全面的打算和规划是由父母和长辈来完成的。
- 缺乏自主选择:古代婚姻模式往往缺乏个人的自主选择,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
- 注重家族利益:婚姻是家族之间的一种联系和纽带,通过婚姻可以扩大家族的势力和影响力。
因此,婚姻的选择通常会考虑家族的利益和需求。
- 强调门当户对:门当户对是古代婚姻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意味着婚姻双方的家庭在社会地位、财富状况等方面应该相当。
- 重视贞操观念:古代社会非常重视贞操观念,女性在婚姻中需要保持贞洁,男性也需要遵守道德规范,不得有婚外情等行为。
总的来说,古代婚姻是一种基于家族利益和传统礼教的社会制度,与现代婚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古代婚姻制度中国的古代婚姻制度历史悠久且丰富多样。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定,包括婚姻的形式、婚姻的意义、婚姻的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古代婚姻的形式古代中国的婚姻形式主要包括嫁与娶两种,其中嫁指女子嫁入男方家庭,娶则是男子娶妻成家。
嫁与娶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周密安排和各种正式的仪式。
以嫁为例,一般来说,女子要通过父母或其他家族成员的协商决定婚事,然后进行彩礼的交换,最后在举行婚礼后女子嫁入男方家庭。
这一过程注重礼仪的规定和遵守,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尊重和礼让。
二、婚姻的意义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手段。
婚姻的意义在于延续家族血脉、繁衍后代、巩固家族地位和维护家族荣誉。
古代中国注重血脉传承,男子需要继承家业并生育后代,女子则承担传宗接代的重任。
因此,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婚姻是家族生命力的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婚姻的礼仪古代中国的婚姻礼仪复杂而庄重,分为订婚和婚礼两个阶段。
订婚是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并签订婚约的过程。
而婚礼则是婚姻正式举行的仪式,通常包括迎亲、祭拜祖先、交换婚礼以及新娘进入新家等环节。
在婚礼中,男方家庭需要准备鞭炮、红布、花轿等水火不容的祥瑞物品,以示对新娘的敬重和欢迎。
而女方家庭则准备嫁妆和其他婚礼必备品,以示对新娘的祝福和送别。
四、古代婚姻的限制与责任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中有一些限制,例如同姓者不得通婚,堂兄弟堂姐妹之间也禁止成婚等。
这些限制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宗族规模和族谱传承的重视。
此外,古代婚姻还强调了夫妻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男方需要承担维持家族生计和保护妻子的责任,而女方则需要尊重丈夫的地位和履行母妇之道。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形式、意义、礼仪、限制和责任等方面都具备其独特的特点。
婚姻作为家族延续的重要手段,在古代中国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制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这些古代婚姻的影响和痕迹仍然深深地根植在中国的文化中。
古代婚礼习俗与现代婚庆文化的对比婚礼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爱情、家庭和传统文化的意义。
古代婚礼习俗与现代婚庆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婚礼形式、仪式内容、婚纱礼服和婚庆方式等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婚礼习俗和现代婚庆文化的对比,探讨两者的特点和变迁。
一、婚礼形式古代婚礼形式多样,受各个时代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婚礼主要有三种形式:娶妻、嫁女和迎亲。
娶妻是以男方为中心的婚礼形式,女方将嫁入男方家庭;嫁女则是以女方为中心,将女儿送入男方家庭;迎亲则是男女双方家庭互相迎接,并进行一系列的礼仪活动。
而现代婚庆文化则更加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人们逐渐从传统的婚礼形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个性化和创意性。
现代婚礼形式包括传统婚礼、教堂婚礼、户外婚礼、主题婚礼等各种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进行选择。
二、仪式内容古代婚礼仪式繁琐,环节复杂。
在中国古代,婚礼包括提亲、纳采、定婚、过门等多个环节。
婚礼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礼仪进行,包括行礼、宴请宾客、交换礼品、酒仪等环节,以示尊重和喜庆。
相比之下,现代婚庆文化注重情感和仪式的简洁性。
现代婚礼仪式通常包括结婚宣誓、戒指交换、证婚人讲话等环节,短小精悍,更加注重新人的情感和对爱情的表达。
三、婚纱礼服古代婚礼中,婚纱礼服多样且富丽堂皇。
中国古代婚礼中,新娘通常穿着红色的嫁衣,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而在西方文化中,新娘一般穿白色婚纱,象征纯洁和祝福。
现代婚庆文化中,婚纱礼服款式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白色婚纱,还有粉色、红色、金色等各种颜色可供选择。
婚纱款式也从传统的长裙逐渐演变为短款、拖尾、公主裙等,追求时尚和个性。
四、婚庆方式古代婚礼习俗中,婚庆方式以大规模的婚宴为主。
无论是村庄还是城市,婚宴都是庆祝婚礼的重要环节。
宴席上,亲友们享用美食,祝福新人,并进行一系列的喜庆活动,如敬酒、唱歌、表演等。
而现代婚庆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意性。
古代的婚姻类型
古代的婚姻类型有很多种,以下列举了一些主要的类型:
1.聘娶婚:这是中国婚姻形式中最广泛、最持久、最正宗的婚配。
在这种婚姻中,男子以财务作聘礼而娶妻,女子因聘礼而出嫁。
2.血亲婚:在人类婚姻发展史上,血亲婚是乱婚(杂婚)之后出现的婚姻形态,它根据血缘关系,组成了血缘群体。
这种婚姻形态有多种变化形式,包括无级别婚、级别婚、份辈婚和表亲婚。
然而,由于血亲通婚出现了不育和畸胎,人们开始谋求族外婚。
3.族外婚:族外婚使血缘群体变成氏族,使人类从自然群体进一步走向社会。
这种婚亲被称为氏族婚,其发展阶段又可以分为族外级别婚、两合外婚(两个集团的合婚,它不同于血亲婚,但是通婚结果仍有血亲因素)和环状联系婚。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古代的婚姻类型非常复杂多样,上述类型并不能完全涵盖。
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具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包括以下特点:
1.婚姻合法性的基础是家族,以家族利益为主导。
婚姻不仅是个人的
事情,而是家族的事情,家族利益高于个人感情,婚姻往往基于功利性考虑。
2.男女配对原则上实行门当户对,即贵族子女应嫁娶同级别的贵族子女。
但也有一些例外出现,如古代有出身低贱而富有的富家女士,她们也
可以嫁给有门第的贵族。
3.婚姻必须由父母和其他长辈牵头,媒妁之言严格遵守。
父母和长辈
可以选定适龄的男女,安排婚姻,不需要征得男女双方的同意。
4.女性地位低下,主要承担劳动和家务。
男尊女卑的思想充斥婚姻制度,女性是婚姻交易的对象,缺乏自主权,在婚姻中常常受到虐待和压迫。
5.婚前和婚后双方离婚的可能性较小,离婚需要在社会和家族的认可
下才能实施,历史上也较为罕见。
即便离婚也不会再嫁,在婚姻失散后,
女性往往被视为不孝有负责任感的人。
中国古代婚姻在中国古代社会,婚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观念和道德准则。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包括婚姻的目的、婚姻的形式、婚礼习俗以及婚姻关系的影响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一、婚姻的目的古代中国婚姻的主要目的是延续家族和血脉的传承。
男方要求婚姻的首要条件是女方容貌美丽、家庭背景良好以及她们是否能够生育,而女方则更注重男方的经济条件和家族地位。
因此,在古代中国,婚姻是根据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综合考虑而决定的。
二、婚姻的形式在古代中国,婚姻的形式通常包括两种:一是包办婚姻,二是自由婚姻。
包办婚姻指的是婚姻的安排由父母或长辈决定,双方并不直接参与。
自由婚姻则是双方自愿选择结合,有时甚至可以通过相亲等方式来寻找合适的伴侣。
三、婚礼习俗中国古代婚礼习俗非常丰富多样,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传统。
通常,婚礼由聘礼、过门、拜堂等环节组成。
聘礼是男方家族送给女方家族的物品,表示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和承诺。
过门是婚礼的重要环节,代表着女方离开父母家,成为男方家庭的一分子。
而拜堂则是新婚夫妻向神佛祈福和向长辈行拜帖的仪式。
四、婚姻关系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婚姻关系涉及到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以及夫妻与其他亲属的关系。
男方通常在婚姻中扮演着家庭的主导角色,而女方则需要依附于丈夫和公婆的家庭。
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以及与婆媳关系、夫家亲友关系的相处都是婚姻关系中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
五、社会对婚姻的态度中国古代社会对婚姻有着严格的约束和规范,尤其是女性。
女性在婚姻中需要尊重男方和公婆的权威,以及遵守家庭和社会的道德规范。
女性的地位在这个时期相对较低,婚后需要顺从丈夫,并服从夫妻关系中的各种规定。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建立在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基础之上的,强调男尊女卑,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相对较低。
尽管如此,婚姻制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准则。
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在古代中国社会,婚姻制度是一种家族制度,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充满了伦理和道德观念。
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古代中国婚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
在部落社会中,人们主要通过婚姻来维系部落的血缘关系,以加强族群的凝聚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化,婚姻制度逐渐从部落社会演变为家族制度。
在家族制度中,婚姻不仅仅是一种爱情关系,更是一种家族之间的联合和利益的维护。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门当户对的原则。
门当户对即是要求结婚双方的家庭地位、经济条件和社会身份相当。
这一原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重视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的价值观。
古代中国婚姻制度还包括婚姻的形式和仪式。
在古代中国,婚姻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订婚和娶妻。
订婚是双方家族商定婚姻事宜的过程,而娶妻则是男方将新娘接回家中的仪式。
在婚姻仪式中,有着许多传统的礼节和习俗,如拜堂、祭祀和洞房等。
这些仪式和礼节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尊重婚姻、家庭和祖先的思想。
古代中国婚姻制度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形式,如宫廷婚姻和嫁娶制度。
宫廷婚姻是指皇室或贵族间的婚姻,婚姻对象一般由皇帝或皇后决定,目的是加强政治联姻和维护家族利益。
嫁娶制度则是指家族之间通过女儿的嫁娶来巩固家族的地位和利益。
古代中国的女性在婚姻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婚姻多由父母或亲戚安排,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
此外,中国古代婚姻制度还包括夫妻的权利和义务。
夫权妻从的思想在古代中国广泛存在,即丈夫拥有对妻子的绝对权力和控制。
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被压抑和边缘化。
同时,夫妻之间也有着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如忠诚、扶持和相互尊重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一种充满伦理观念和家族利益的制度。
它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价值观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家庭和血缘关系的重视。
虽然古代婚姻制度存在一些限制和不公平的地方,但它对于维系家族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
1、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即使皇帝也只是有一个老婆,但那个时候的内容只要有条件,可以娶很多个老婆,但那叫妾,不能称妻。
妾下面还有通房丫头。
只有办了手续的通房丫头才能称妾。
2、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和买卖婚姻,婚姻是男女双方家族的事情,婚姻的成立和解除由家长决定。
在这种男子为中心的宗亲制度下,夫妻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夫权至上,“夫者倡,妇者随”,女性附属于男性,没有独立的人格。
3、婚姻和家庭是家族伦常关系的载体,所以在其中充满的伦理和道德的约束,而这造就了相对稳定的婚姻关系,女子要从一而终的要求培养了爱情的专一和忠诚的传统,家长制的控制使两性关系归于单纯,扼制了婚姻道德的沦丧。
4、我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于丈夫,即使丈夫死了也不准改嫁,从一而终。
而男子却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有三宫六院,一般的达官贵人亦都妻妾成群。
5、中国古代婚姻经过复杂漫长的过程,都是由“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从中牵引,而真正结婚的男女双方都未直接参与,只有在结婚完成之后才见对方模样。
如此玄妙的结合,是谓千里姻缘一线牵,男女之间的姻缘,要经过媒人的物色,经过生辰八字批合吉凶,就以定下姻缘,共度一生。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婚姻制度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婚姻在古代中国被看作是神圣而庄重的事情,涉及到家庭、家族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婚姻的发展演变、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国古代婚姻的发展演变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由“配天合地”的神话时代到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
在远古时代,人们往往倾向于天地崇拜,婚姻更多的是一种神圣的仪式,通过祭祀等方式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恩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婚姻逐渐从一种神圣的祭祀仪式转变为社会的一项法律制度。
婚姻制度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密不可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社会的建立,不同朝代对婚姻制度的规定也有所不同。
二、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1. 包办婚姻: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包办婚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形式。
通过家族的撮合和社会的安排,男女双方的婚姻往往是由长辈、媒婆等代为安排和决定的,而不是由自由选择。
这种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家族观念和父权制度。
2. 门当户对:在古代中国,门当户对是婚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门指的是家庭的门第,而户指的是家族的世系。
根据这一原则,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财富、家庭背景等要相当,以保证婚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3. 多妻制:中国古代存在着一夫多妻制度,男性可以拥有多个妻子。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贵族和地主阶级常常有三妻四妾的情况。
这种多妻制度既反映了男权社会的特点,也与中国古代家族观念有关。
三、婚姻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一方面,中国的婚姻观念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这对于当今社会建立健全的家庭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婚姻制度的单一和门当户对的原则在现代社会中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个人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婚姻的平等和自主选择。
明代婚礼特点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婚礼特点也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明代的婚礼注重礼仪,讲究规矩和庄重,体现了封建礼教的特点。
下面将从婚前准备、婚礼仪式、婚后习俗等方面详细介绍明代婚礼的特点。
一、婚前准备在明代,婚姻大多是由父母或媒人来安排的。
首先,双方家长会进行相亲,通过家世、财产以及人品等方面的考察来确定是否合适。
如果双方家庭达成一致意见,就会进行婚姻契约的订立。
这个过程通常由父母代劳,少有新人参与。
二、婚礼仪式明代的婚礼仪式分为三个阶段:迎亲、亲迎、洞房。
首先是迎亲。
新郎一般在前一天晚上,由亲友陪同,前往新娘家中迎亲。
迎亲队伍庞大,除了新郎亲友外,还有鼓手、乐师等人。
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新郎要磕头,然后进入新娘家中。
接着是亲迎仪式。
亲迎仪式通常在新娘家中进行,由新郎家的人前往新娘家。
在亲迎仪式上,新郎要向新娘家长行礼,然后交换婚戒。
婚戒的交换象征着双方的婚约成立。
此外,亲迎仪式上还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新婚夫妇。
最后是洞房。
洞房是新婚夫妇的新家,也是他们的新生活的象征。
新郎将新娘抱入洞房,然后由亲友将新人围绕床团圆,喜庆气氛洋溢。
接着,亲友离开洞房,留下新人独处。
在明代,新郎和新娘在洞房中举行“敲榻”仪式,即用新郎的脚踢新娘的床榻,寓意婚姻幸福美满。
三、婚后习俗明代的婚后习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宴请亲友、新婚夜和三朝之礼。
首先,新婚夫妇会宴请亲友,以示庆祝。
宴会上,亲友会祝福新人,同时也会赠送礼物。
其次,新婚夜是新人第一次共度夜晚的时间。
在明代,新婚夜是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新郎会为新娘献上红烛,寓意爱情的燃烧。
最后,三朝之礼是指新娘回娘家探望父母的习俗。
在明代,新娘通常会在结婚后的三天、七天和一个月后分别回娘家探望父母,这也是新郎和新娘彼此磨合的过程。
明代婚礼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注重礼仪,婚礼过程庄重严肃;二是封建礼教观念的体现,婚姻多由父母或媒人安排;三是婚礼仪式分为迎亲、亲迎和洞房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仪式和规定;四是婚后习俗丰富多样,包括宴请亲友、新婚夜和三朝之礼等。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的特征婚姻家庭制度是指被一定社会所公认并被人民普遍遵循的婚姻家庭关系的规范统体系。
婚姻家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制度的共性。
也是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结合。
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起源较早,逐步发展细致完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与文化特性,并且深刻影响现代婚姻观念和制度。
本文意在通过对古代各时期婚姻法律制度的简要分析,总结出以下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的特征:一、引“礼”入制、恪守礼法原始社会早期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前婚姻时代,那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结成规模不大的群体共同劳动,共同生活。
在群体内部,男女成员在两性方面是没有任何限制的。
原始部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人与人完全处于自然状态,缺乏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及血亲婚配禁忌,部落内部男女间杂交群居。
古代文献的记载亦与此相印证,如《列子·汤问》中描述:“男女杂游,不媒不聘。
”我国苗、瑶、景颇等民族关于起源的传说,均为兄妹成婚,繁衍后代。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早期人类社会以族内通婚,血亲婚配为主。
进入母系社会,我国的婚姻形式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外婚。
《商君书·开塞》中记载的“天地开而民生之,当此之时,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进入父系社会后历经夏商,到西周时期就发展成为一套以严格礼法为依据的婚姻制度。
西周是礼制社会,婚姻制度以礼的规范为指导,以宗法伦理道德精神为宗旨,无论婚姻关系的成立还是解除都必须符合礼的规范要求。
汉代由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被统治者采纳,婚姻制度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为礼,体现在婚姻制度上也十分重视礼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定婚姻缔结须严格依礼法而行,《晋律》规定:“崇嫁娶之要,以下聘为正,不理私约。
”北魏政权甚至规定“男女不以礼交皆死”。
《大明律·户律》中规定,男女双方要订立婚书,订立后如反悔,笞五十板。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指男女婚姻须由父母做主,并经媒人介绍。
中国古代婚嫁习俗与婚姻制度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婚嫁习俗和婚姻制度也因此具有独特的特点。
古代中国人对婚姻婚嫁非常重视,婚姻被视作一种家族的延续,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基石。
在古代中国,婚姻通常是由父母代为安排的。
父母会为子女寻找合适的配偶,并通过相亲等方式来达成婚姻的成立。
相亲是一种重要的婚姻形式,父母通常会通过亲友介绍,或者在媒人的协助下,为子女寻找合适的对象。
相亲的过程中,男女双方往往不能直接交流,他们只能通过媒人来了解对方的情况。
媒人往往会在相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会为男女双方提供帮助和建议,以促成婚姻的达成。
在古代中国,男女双方的婚姻是由父母为其做主的,他们会考虑诸多因素来确定是否合适。
年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都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此外,血缘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古代中国,亲戚关系非常重要,因此在选择配偶时,要避免与近亲结婚。
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古代对于保持家族纯血统的观念所导致的。
在中国古代,嫁娶是一个非常庄重的仪式。
婚礼通常会在新娘家举行,并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和流程。
这些仪式包括迎亲、过门、拜堂等。
迎亲是指新郎一方在婚礼前往新娘家接新娘,通常会有婚车队伍和一系列的隆重仪式。
过门是指新娘离开家庭,进入新家的过程,新娘会在此过程中举行一系列的参拜仪式。
拜堂是指新娘进入新家后举行的拜神仪式,通常由新娘向家神和灶神恭敬地行礼。
在这些仪式中,亲友们会为新娘送上礼品和祝福,以庆贺婚姻的成立。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也非常重要。
在中国古代社会,婚姻被视为家族的延续,因此婚姻必须符合家族的利益和需要。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强调维护家族纯血统和家族财产的传承。
贞节是古代中国妇女的重要美德,女性被要求忠诚、贞洁、勤劳,同时也要顺从丈夫和家族的安排。
男性则被要求要娴熟地管理家庭和产业,以确保家族的繁荣和稳定。
然而,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公平性。
例如,婚姻往往是由男方的家庭为主导,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反思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而不断趋于成熟,历经千年,其和封建社会制度一起束缚着中华儿女和阻碍着社会发展进程,其附属于封建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治理社会和维护其利益的工具。
它不仅摧残了很多无辜的女性,而且很多男性也深受其害。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其实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其丈夫,从一而终。
一个男人一般只有一个正妻,却有多个妾,同时男人娶几个女人都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其基本特征,父母有很大的主动权。
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不但没有带给中国古代男女感情生活的幸福,而成了束缚中国古代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沉重枷锁。
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缺陷。
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古代主要是为了传承香火和传宗接代,而不是男女双方的感情结合。
按照宗法制度的要求,嫡妻只能有一个,嫡妻所生,是为“嫡系”,其他妾所出,是为“庶出”。
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在同一个家庭中嫡妻及其子女,与妾媵及所生子女,就有着明显地位的差距。
一方面,这种制度使得一大部分妇女在男权主义社会里更加没有地位和权力。
妾是中国传统宗法制度下的畸形产物,她们担当的角色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在封建社会是很没有地位的。
同时,大部分女子是由于生活所迫和外界施压才从妾的,并非自愿。
另一方面,为了维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阶级统治,封建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推行从上至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庶出”虽和“嫡系”同父异母,但他们在家族中的地位却是天壤之别,这只是因为他们的母亲的不同。
无论是财产的分配还是官爵的继承都轮不到庶出,他们一出生就带上了低人一等的不公的命运烙印。
这可以说是封建制度等级的森严,但未尝不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毒害。
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不良后果。
婚姻的缔结上,只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谈个人意愿。
《礼记·坊记》中记载了孔子的论述:“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别也。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特征及其影响研究一、婚姻制度的特征1. 父权至上,包办婚姻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以父权至上为基本原则,婚姻大事由父母或长辈决定,子女基本没有选择权。
这种包办婚姻的形式,使得婚姻成为一种家族利益的结合,而非个人情感的体现。
在这种制度下,男女双方往往在婚前未曾谋面,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感情基础。
2. 一夫多妻制与等级制度古代中国实行一夫多妻制,男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娶多个妻子。
这种制度体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同时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严格。
贵族和富裕阶层男子娶妻数量较多,而平民百姓则大多实行一夫一妻制。
3. 婚姻礼仪繁琐,讲究门当户对古代婚姻礼仪繁多,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环节。
这些礼仪体现了对婚姻的重视,同时也强调了门当户对的观念。
婚姻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文化背景等方面要相匹配,以确保婚姻的稳定和家族的和谐。
4. 早婚普遍,寡妇再嫁困难古代中国社会普遍存在早婚现象,尤其是在贵族和富裕阶层。
早婚有利于家族人口的繁衍,但也导致了许多青少年身心发育不完全。
另一方面,寡妇再嫁在古代社会受到很大限制,许多寡妇被迫守寡,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困境。
二、婚姻制度的影响1. 家庭稳定与社会和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
通过包办婚姻、门当户对等原则,确保了婚姻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相对均衡,有利于家族间的和睦相处。
2. 压抑女性地位,加剧性别不平等古代婚姻制度严重压抑了女性地位,女性在婚姻中缺乏自主权,成为男性的附庸。
这种性别不平等现象,导致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长期低下,难以发挥自身价值。
3. 影响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早婚现象导致生育年龄提前,人口增长迅速。
然而,这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压力,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寡妇再嫁困难,使得一部分女性陷入生活困境,不利于社会公平与和谐。
4. 传承文化,塑造民族性格古代婚姻制度中的礼仪、习俗等,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论述中国古代聘娶婚的特点
中国古代婚姻非常注重形式,婚姻必须符合形式要件,才是合法婚姻,否则便是违法婚姻并为社会所不容。
特别是周朝初期周公把婚姻纳入礼制轨道后,奠定了聘娶婚的基础。
经过以后几百年的发展演变,聘娶婚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婚姻制度才最后确定下来,成为中国古代广泛采用的标准结婚方式, 又是法定的结婚方式。
中国古代聘娶婚的法定程序是六礼,所谓“六礼”,便是聘娶婚中的嫁娶程序,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我国古代社会婚姻的目的是“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因此,中国古代聘娶婚的特点,一是重卜,二是重媒,三是重父母之命,即常人所说的:八字相合、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一、重卜
婚姻是中国古人人生的大事,“卜若不吉,便止婚”,对“天作之合”、“姻缘天定”十分重视。
《仪礼·士昏礼》:“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
”说明了在确定婚约前,需要占卜而问天意。
男家问得女子的生辰八字后,就问卜算卦,或上宗庙求决于祖先神灵,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求问如两姓结合是凶是吉,如果卜算不吉,便终止婚姻,另择一家。
如果卜算得吉兆,则请媒人通知女方,确定婚约。
如《卫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这段诗充分表明了年轻姑娘对情郎的期盼,希望占卜无凶,上天帮助,得以与意中人成婚的心情。
也说明了,占卜在婚姻是否成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重媒
周礼规定“男不亲求,女不亲许”。
婚姻大事,一般是男方主动请媒人提亲。
媒人是双方家长意志的代理人,为男女双方的婚事奔走。
《周礼·地官·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周礼》中定了一个媒官:媒氏,媒氏掌管民众的婚姻。
凡男女自(出生三月)取名以上的,都要记录他们出生的年月日和姓名。
使男子年满三十而娶妻,女子年满二十而出嫁。
以官方名义保证男子三十之前娶妻,女子二十之前嫁人。
《礼记·曲礼上》:“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这句诗表明男女间只有通过媒人传言,才能相互知道姓名。
官媒后来被民间媒婆所代替,但在聘娶婚程序里,离不开媒婆这个角色,如《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说明要娶妻没有媒人不行,反复强调了媒人在婚娶中的重要作用;如《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这句诗揭示了男子求婚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良媒。
从以上诗经篇章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聘娶婚制度中,媒人起着重要作用,男女间如果没有媒人介绍,是不能婚嫁的。
这也反映了中国农业社会人与人,特别是男女之间相互隔绝的一种文化背景。
三、重父母之命
《礼记》一再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中国社会婚姻的缔结要从家族利益出发,必须由家长决定、主持和操办,子女作为婚姻当事人完全丧失婚姻自主权。
如《齐风·南山》:“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说明男女双方成婚前必告知父母,由父母同意、认可。
父母之命是当时人们婚姻活动普遍遵守的准则,如果违反了这一准则则视为不合礼、不合法的,是得不到家庭、家族和社会他人所认可的。
如《孟子·离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认为,舜帝因担心婚后无子嗣,不敢先告诉父母就娶妻,但君子体谅舜帝的心情,没告父母也等于告诉了。
这句话说明父母之命的重要性,因为在古代社会婚姻大事是“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
参考材料:
要点例句的译解
1、重卜
《仪礼士昏礼》:“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
”
译文:在下既已接受先生之命,要回去卜问于神灵,冒昧请问令女的名字。
《卫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
译文: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
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
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2、重媒
《周礼地官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
译文:媒氏掌管民众的婚姻。
凡男女自(出生三月)取名以上的,都要记录他们出生的年月日和姓名。
使男子年满三十而娶妻,女子年满二十而出嫁。
《礼记曲礼上》:“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
郑玄注解:见媒往来传婚姻之言,乃相知姓名。
《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
译文:想去砍柴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倒。
想要娶妻怎么办?没有媒人娶不到。
《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译文:“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
3、重父母之命
《齐风南山》:“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
译文:想种大麻怎么办?修垄挖沟勤翻土。
想要娶妻怎么办?必须事先告父母。
《孟子离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译文:孟子说,不孝顺的事有三种,没有子孙后代是最为严重的。
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妻,就因为担心没有子孙,因此君子认为他没有禀告如同禀告过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