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特色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 格式:pdf
- 大小:4.61 MB
- 文档页数:38
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重庆市规划局二○○九年八月前言2007年6月,重庆市被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9月,国务院又批准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2009年1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进一步为重庆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的城乡规划也随之研究确立了新的编制体系。
主城区分区规划是总体规划目标原则得以空间落实的一种形式,是上承总体规划,下启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重要规划层次,在《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中,也明确了其应有的法律效力。
为进一步加强对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的指导,重庆市规划局组织相关单位制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明确了深度要求,规范了成果形式,在此重点强调重庆市分区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一是分区规划是覆盖全部行政辖区、统筹城乡的全域规划。
需要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在城区部分规划需符合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分区规划的深度要求;二是分区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镇、村规划的重要依据。
需要进一步对总体规划及密度分区规划等提出的片区-街区职能定位、规模分解、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城市形态分区等内容进行调校;三是分区规划在空间上按照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范围、备选控制用地范围统筹布局,在时间上按近期(2012年)、远期(2020年)、远景(x年)分期规划,既加强规划的刚性,也加强规划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四是按照《重庆市统筹城乡规划综合改革试验方案(纲要)》及其相关部委回函的要求,结合重庆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因地形条件等因素制约造成影响重点地区发展的问题;五是分区规划要在城乡空间统筹、一体化布局上,以及实施动态调控机制上进行探索。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在城镇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中流转等政策创新方面做好空间准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包括以下方面:
公共空间系统。
根据地区功能定位、整体空间结构,梳理地区公共空间,尤其是对地区品质具有较大影响的公共空间,加强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形成地区公共空间系统。
公共空间构成及属性。
城市公共空间由城市道路、绿地、广场、水域和建设地块内的公共空间等组成,公共空间设计导则要明确公共空间系统的具体用地构成,并对用地进行编号。
公共空间的属性要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及空间自身特点确定,包括绿地、广场、水域的功能细化、建设地块内公共空间的开放性、道路系统等。
道路交通设计。
针对重要的道路空间进行交通组织与空间布局的设计,包括道路光型、道路交通组织、人行及过街通道、道路交叉口形式、地块出入口、停车设置等。
环境景观设计。
相关设施设计。
针对重要的公共空间进行设施配置与设计引导,包括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安全设施、无障碍设施等。
渝规发〔2008〕14号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发布《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试行)》的通知各处室、分局,局属各事业单位,各区县建委(规划局),各规划设计单位:《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试行)》已经审查通过,现予以发布,请参照执行,并请将执行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市局总规处。
(注:本导则已同时在局内网和外网上发布,请自行下载。
)特此通知附件1:《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试行)》二OO八年一月二十八日主题词:城乡规划规划导则通知重庆市规划局办公室 2008年1月31日印发(共印100份)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试行)重庆市规划局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前言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根据《重庆市城乡规划事业“十一五”规划行动方案》的统一部署,《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编制组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借鉴了国家和其它省市的相关规划标准,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在广泛征求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1、总则;2、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与分类;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原则;4、教育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5、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6、文化体育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7、社会福利与保障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8、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9、名词解释。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87号文《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的要求,正文中用黑体字注明了本导则中涉及相关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款内容。
本导则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提供给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单位地址:渝北区新牌坊新南路9号;邮编:401147),以便在今后修改时参考和吸纳。
本导则主编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张强、万终盛、赵剑、刘桢根目录1 总则 (1)2 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与分类 (2)2.1 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 (2)2.2 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与分级 (2)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原则 (4)4 教育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 (5)4.1 教育设施类别 (5)4.2 教育设施选址 (5)4.3 教育设施配置标准 (6)5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 (10)5.1 医疗卫生设施的分级 (10)5.2 医疗卫生设施选址 (10)5.3 医疗卫生设施配置标准 (11)6 文化体育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 (13)6.1 文化体育设施的分级 (13)6.2 文化体育设施的选址 (13)6.3 文化体育设施配置标准 (13)7 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 (19)7.1 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的分级 (19)7.2 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选址 (19)7.3 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配置标准 (19)8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 (23)8.1 社区定义与分级 (23)8.2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 (23)8.3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24)9 名词解释 (29)附录A:本导则用词说明 (32)附:补充说明与参考文献 (33)1 总则1.0.1为了加强对重庆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管理的技术指导,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合理科学的布局和落实,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重庆市发展的实际,编制本导则。
渝规发〔2008〕22号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发布《重庆市城乡规划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导则(试行)》的通知各处室、分局,局属各事业单位,各区县建委(规划局),各规划设计单位:《重庆市城乡规划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导则(试行)》已经审查通过,现予以发布,请参照执行,并请将执行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市局总规处。
(注:本导则已同时在局内网和外网上发布,请自行下载。
)特此通知附件1:《重庆市城乡规划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导则(试行)》二OO八年一月二十八日主题词:城乡规划规划导则通知重庆市规划局办公室 2008年1月31日印发(共印100份)重庆市城乡规划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导则(试行)重庆市规划局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前言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根据《重庆市城乡规划事业“十一五”规划行动方案》的统一部署,《重庆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导则》编制组分别与重庆市公安消防局、重庆市轨道公司等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并收集到相关的基础资料。
通过分析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参照借鉴了日本、香港、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同类技术标准,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在广泛征求各有关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院所等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1、总则;2、地下空间利用的一般规定;3、地下街;4、地下交通设施;5、地下管线综合管沟;6、人防平战结合工程;7、地下空间防灾;8、地下空间的环境建设;9、地下空间的地面附属设施;10、名词解释。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87号文《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的要求,正文中用黑体字注明了本导则中涉及相关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款内容。
本导则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提供给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单位地址:渝北区新牌坊新南路9号;邮编:401147),以便在今后修改时参考和吸纳。
本导则主编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导则主要起草人:罗江帆、蒋航、于林金、谢宗阳目录1.总则 (1)2.地下空间利用的一般规定 (2)3.地下街 (4)3.1地下街的定义 (4)3.2地下街的选址原则 (4)3.3地下街类型与组合方式 (4)3.4地下街的建设标准 (6)4.地下交通设施 (8)4.1地下轨道交通 (8)4.2换乘枢纽(地下部分) (9)4.3人行地道 (9)4.4地下停车场(库) (10)5.地下管线综合管沟 (12)5.1适用范围 (12)5.2一般规定 (12)6.人防平战结合工程 (14)6.1一般原则 (14)6.2规划要求 (14)7.地下空间防灾 (15)7.1防火 (15)7.2防水 (15)7.3防震 (17)7.4防战争灾害 (17)8.地下空间的环境建设 (18)8.1地下空间的通风 (18)8.2地下空间的人性化建设 (19)9.地下空间的地面附属设施 (20)10.名词解释 (21)本导则用词说明 (22)附:补充说明与参考文献 (23)1.总则1.0.1 为了加强对重庆市地下空间利用的规划管理和技术指导,合理开发城乡地下空间资源,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重庆市发展的实际,编制本导则。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设计暂行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规划局•【公布日期】2010.01.26•【字号】渝规发[2010]16号•【施行日期】2010.01.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设计暂行规定》的通知(渝规发〔2010〕16号)各区县(自治县、北部新区管委会)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各规划和建筑设计单位: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五个重庆”建设和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要求,为强化我市城市、建筑和环境的艺术性和地方特色,改善城市品质,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现将《重庆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设计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并请及时将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意见反馈给我们,以便下一步修改完善。
二O一O年一月二十六日重庆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设计暂行规定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五个重庆”建设和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要求,为强化我市城市、建筑和环境的艺术性和地方特色,改善城市品质,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现就我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设计有关问题作如下暂行规定。
1、主城区及各区县要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整体风貌,建筑风格除有特殊要求的外,要与城市整体风格协调并充分体现重庆主城区及渝西、渝东北、渝东南各地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特征。
鼓励在城乡建筑规划设计中继承和发扬川东和巴渝地区的传统建筑以及本土民居建筑的风格。
容积率在1.0及1.0以下的两江四岸头排地块及城市重要区域必须采用地方传统的建筑风格。
2、在用地面积较大的建设项目中,高层建筑应尽量不集中沿城市道路、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布置,而应在兼顾城市空间形态和项目内部环境品质的基础上合理分布,富有趣味和变化,形成较为连续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3、应在符合城市规划原则的前提下,在城市的各片区形成较为协调的城市建筑高度。
在对风貌有控制要求的地区,建筑高度应充分论证以提高城市景观品质,强化城市山水特征和传统文脉。
《重庆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前言城市设计是营造美好城市空间格局、形态艺术和宜人人居环境、空间场所的重要理念与方法,广泛运用在各类国土空间规划中;也是国土空间规划中重要的规划内容,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运用城市设计,铸魂赋能、塑形添彩,锻造、营造、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场景。
结合重要地区城市设计制定规划设计导则,量化、深化和细化管控指标和规则,指导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使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更精细化。
为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对城市设计的各项要求,规范城市设计内容深度,编制组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实际,研究制定了《重庆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本指南的主要内容共6章:1.总则;2.总体城市设计;3.片区详细城市设计;4.地块详细城市设计;5.专项城市设计;6.附则。
本指南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管,由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给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银桦路66号802办公室;邮编:401120;联系人:唐先生,****************)1 总则1.1目的依据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推动城市设计工作深入开展,规范城市设计编制的内容深度,提升城市设计水平和成果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重庆市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指南。
1.2适用范围在重庆市域范围内编制城市设计,应遵循本指南。
1.3编制原则以人为本。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对城市空间的功能、审美、体验等需求出发,推进老年、儿童等全龄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设计,创造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相匹配的城市空间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目录一、总体要求 (1)(一)规划定位 (1)(二)规划原则 (1)(三)规划范围 (3)(四)规划期限 (3)(五)基础数据 (3)二、工作程序 (3)(一)工作方案制定 (3)(二)基础资料收集 (3)(三)实地调研 (4)(四)专题研究 (4)(五)规划方案编制 (4)三、规划内容 (4)(一)综合调查与评估评价 (5)(二)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 (6)(三)指标体系 (6)(四)区域协同发展 (7)(五)总体空间结构 (7)(六)“三线”划定 (7)(七)规划分区 (8)(八)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 (8)(九)生态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 (10)(十)发展要素配置 (11)(十一)规划实施保障 (15)(十二)信息化建设 (15)四、规划成果 (16)(一)技术成果 (16)(二)报批成果 (17)五、附则 (17)一、总体要求(一)规划定位区县(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简称“区县总规”)是一定时期内对各区县(自治县)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做出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是指导城乡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开展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利用与修复、制定空间发展政策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空间蓝图,是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依据。
(二)规划原则——全局谋划、战略引领。
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牢牢把握“在西部内陆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和“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这两个大局,制定面向长远的空间发展战略,统筹资源配置和规划布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优先划定不能进行开发建设的范围,严守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粮食安全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底线,促进城镇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城乡融合、区域协同。
统筹推进区县总规编制工作,—1—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ICS 91.020P 50/54备案号:40986-2014重庆市地方标准DB 50/T 543-2014重庆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Planning standards ofChongqing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2014-02-1 发布 2014-04-01 实施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标准备案公告2014年第3号(总第171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依法备案地方标准824项,现予以公告。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4年3月28日目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和定义 (3)4 总则 (3)5 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分级 (4)5.1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 (4)5.2 公共服务设施分级 (4)6 基础教育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 (4)6.1 基础教育设施分类 (4)6.2 基础教育设施选址与布局 (4)6.3 基础教育设施规划配置标准 (5)7 医疗卫生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 (8)7.1 医疗卫生设施分类 (8)7.2 医疗卫生设施选址与布局 (8)7.3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配置标准 (8)8 公共文化与体育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 (10)8.1 公共文化与体育设施分级与分类 (10)8.2 公共文化与体育设施选址与布局 (10)8.3 公共文化与体育设施规划配置标准 (10)9 社会福利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 (14)9.1 社会福利设施分类 (14)9.2 社会福利设施选址与布局 (14)9.3 社会福利设施规划配置标准 (14)10 其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 (17)10.1 其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分类 (17)10.2 其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选址与布局 (17)10.3 其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置标准 (18)附录 A (资料性附录)条文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村镇风貌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正文:---------------------------------------------------------------------------------------------------------------------------------------------------- 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村镇风貌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渝建发〔2006〕113号)各区县(自治县、市)建委,各设计单位:《重庆市村镇风貌设计导则(试行)》已经专家评审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在执行中发现的问题或有好的建议,请及时与我委小城镇建设处联系。
联系人:张国庆电话:63610378二○○六年六月六日重庆市村镇风貌设计导则(试行)1总则1.0.1 目的与意义为指导和规范重庆市村镇风貌设计,建立健全村镇风貌设计技术支撑体系,特制定《重庆市村镇风貌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0.2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重庆市行政辖区内的县以下建制镇、乡、行政村和自然村以及村内集中居民点的风貌设计、建设和管理。
各县(市)政府所在城关镇风貌设计、建设和管理可参照执行。
1.0.3 风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①地域性原则风貌设计应体现村镇的自然环境特征,体现地域人文精神,传承地方文化与民风民俗,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村镇风貌。
②生态性原则将先进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技术运用到村镇风貌设计中去,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村镇。
③经济性原则从村镇风貌建设的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等方面引导建设节约型村镇。
④社会性原则风貌设计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实行公示制度,提倡公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促进人际交往和文明建设。
⑤适用性原则针对村镇的实际情况,在设计中明确风貌建设的适用技术,使设计切实可行。
⑥继承性原则在保护村镇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村镇。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公共空间建设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0.04.23
•【字号】渝建〔2020〕30号
•【施行日期】2020.04.2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建设
正文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公共空间
建设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
主城各区政府、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指导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作,按照《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渝府办〔2018〕25号)要求,我委组织编制了《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公共空间建设设计导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公共空间建设设计导则(试行)》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0年4月23日。
城市公共空间导则
城市公共空间导则是指为了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保障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发展,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城市公共空间导则:
1. 尊重历史文化: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体现城市的特色和风貌。
2. 人性化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供舒适、安全、便捷的环境。
3. 绿色生态: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技术,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绿化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功能多样性:城市公共空间应具有多种功能,如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5. 无障碍设施:城市公共空间应设置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使用。
6. 艺术性与创新性:鼓励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融入艺术元素,提高城市的审美品位,同时鼓励创新设计和技术创新。
7. 开放性与包容性:城市公共空间应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充分体现民主、公平、共享的原则,为不同群体提供平等的服务。
8. 灵活性与适应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
9. 安全性:确保城市公共空间的安全性,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0. 可持续性: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规划局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前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6〕37号),加强对我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指导工作,编制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海绵城市规划篇;4:低影响开发设计篇;5:附录。
本导则的重点在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本导则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和重庆市规划局联合组织编制和管理,由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相关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址:重庆市江北区洋河一村69号,电话及传真:67738852、135****4210,邮箱:***************)。
本导则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共同使用,部分内容引用自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深圳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范》(SZDB/Z 145-2015)、《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和《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
本导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及主要审定人主编单位: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重庆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负责人:吕波主要起草人:杨弘罗翔陈德玖张晓阳靳俊伟陈治刚杨平程吉建苏定江吴君炜程巍蒲贵兵陈圆孙黎潘终胜毛绪昱敖良根尹洪军张靖强魏映彦王志标王胜刘媛媛廖聪全樊崇玲刘亚丽詹正福毕生兰彭颖彭先涛李艳陆颂秦江许竣方波黄文勋徐嘉主要审定人:任心欣何强周玉文马洪涛盛国荣龚安军龚华凤柴宏祥雷晓玲陈岩黄显奎马念任荣志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3)3 海绵城市规划篇 (7)3.1 一般规定 (7)3.2 总规层级海绵规划 (8)3.3 控规层级海绵规划 (12)4 低影响开发设计篇 (16)4.1 一般规定 (16)4.2 建设标准 (17)4.3 计算方法 (18)4.4 建筑与小区 (27)4.5城市道路 (30)4.6 城市绿地及广场 (32)4.7 城市水系 (35)4.8 常用LID设施 (37)4.9 低影响开发设施实施效果评估 (49)5 附录 (51)附录A 重庆市主城区降雨资料 (51)附录B 初期雨水径流水质分类 (57)附录C 土壤渗透系数 (58)附录D 重庆市低影响开发相关植物名录 (59)附录E 部分低影响开发设施单价估算(重庆地区) (63)附录F 设计流程 (64)附录G 计算示例 (66)1 总则1.0.1 为全面贯彻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加强城市雨水径流源头控制,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指导和规范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制订本导则。
2015-03-01 发布 2015-05-01 实施重庆市规划局 发布重庆市城乡规划和测绘导则DZ 002-2014重庆市公共空间规划导则 (试行)目录前言 (I)1.总则 (1)2.术语和定义 (2)3.山体空间 (3)4.滨水空间 (7)5.街巷空间 (11)条文说明 (21)附录编制参考文件 (22)前言重庆市是典型的山地城市,人地矛盾突出,为展现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特色和空间品质,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普及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特编制《重庆市公共空间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
本导则由重庆市规划局负责管理,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主编,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参加编制,在实施过程中各有关单位如有意见或建议请提供给编制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系《重庆市公共空间规划导则》编制组(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北街83号;邮编:400045),以便修改时参考和吸纳。
本导则编写人:黄勇、胡海、魏晓芳、姜涛、李献忠、孟庆、舒沐晖、郭凯睿、王婧逸、胡羽、石亚灵、胡楠、李进、段炼、刘畅、王亚风本导则审查人:张睿、李峰、余军、杨宇振、黄耘1.总则1.1本导则在参考国家及重庆有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城市公共空间的山水、传统街巷的形态特点,旨在科学引导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实施,突出地域特色,提升空间品质,体现以人为本。
1.2 本导则规定了重庆市城市(镇)建设中,山体、水体或街巷等公共空间的规划原则和技术引导。
1.3本导则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2.术语和定义2.1公共空间:指对城市(镇)中由山体、水体和街巷等构成的公共空间,包括空间形态、尺度、界面或设施等方面。
2.2山体空间:指城市规划区内,与城市(镇)有地理空间或景观视线联系的自然山体形成的公共空间。
根据其与城市(镇)的相对位置及利用程度,分为背景山体空间和城区山体空间等两种类型。
2.2.1背景山体空间一般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与城市(镇)接壤或具有景观视线联系的自然山体空间。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重庆市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设计导则》的通知正文:----------------------------------------------------------------------------------------------------------------------------------------------------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重庆市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设计导则》的通知(渝建发[2013]113号)各勘察设计院,有关单位:为加强对重庆市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设计的指导,建设安全、方便、高效、经济、与环境协调的人行过街设施,保障居民过街安全,改善步行环境,缓解道路拥堵,以民为本。
我委组织重庆市设计院编写了《重庆市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设计导则》(见附件),并按相关程序审查后,现予以发布,请遵照执行。
本导则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设计院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修改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重庆市设计院(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31号,邮编:400015;电子邮件:136****************)。
附件:《重庆市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设计导则》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3年12月10日附件:重庆市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设计导则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3年12月前言人行过街设施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和建设,不仅关系到行人过街的安全和方便,也关系到车辆的通行效率、城市建设投资和城市景观。
为了正确处理行人过街与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对人行过街设施的设计进行指导,编制组在参考国内外相关规范规程及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 术语﹑符号;3.人行过街设施的类型和通行能力;4.人行过街设施布局;5.人行过街设施选型;6.人行过街设施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导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城市公共空间导则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对公共空间使用、设计和管理的一系列原则和指导方针。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人们进行交流、休闲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城市公共空间导则的制定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属性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的公共领域,是供市民共享和使用的场所。
公共空间应该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功能性的特点,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利益。
公共空间应该具有公益性,不应被私人所有或独占。
二、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1. 人性化设计:公共空间应该以人为本,考虑到市民的需求和感受,提供舒适、安全、便利和美观的环境。
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尊重人的需求和习惯,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
2. 多元共享:公共空间应该能够容纳不同人群和活动,包括行人、自行车、汽车等,同时设施和服务应该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偏好。
3. 生态环保: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可达性和互联性:公共空间应该便于市民的到达和使用,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和互动。
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便于不同空间之间的互相连通和渗透。
5. 可变性和灵活性: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可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和活动,以及未来可能的变化和发展。
三、公共空间的管理和维护1. 公共空间应该由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确保公共空间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得到保障。
2. 公共空间的管理者应该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保持公共空间的整洁、安全和完好,提高市民对公共空间的满意度。
3. 公共空间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尊重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和互动,共同协商和解决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四、城市公共空间导则的实施与评估城市公共空间导则的制定应该经过广泛的调研、讨论和征求意见,确保能够充分反映市民的需求和期望。
重庆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1.本文档为重庆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旨在规范重庆市城市设计的编制过程,提高城市设计的质量,保障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导则适用于重庆市境内各类城市设计项目的编制。
2. 规范性文件在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需参照以下规范性文件:•《城市计划规划编制技术指南》(GB/T 50135-2010)•《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标准》(GB/T 50130-2010)•《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设计标准》(GB/T 50717-2011)•《城市道路与交通设计标准》(GB/T 50899-2013)•《城市环境设计标准》(GB/T 50378-2017)以上文件在城市设计编制中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应用。
3. 编制程序城市设计的编制程序分为以下五个阶段:3.1. 调研分析阶段调研分析阶段是城市设计编制的第一阶段,其目的是对城市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行调查研究。
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建筑及交通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
在此阶段,应收集相关数据,制定城市设计调查报告和规划条件分析报告。
3.2. 规划确定阶段规划确定阶段是城市设计编制的第二阶段,其目的是对城市发展战略方向、空间结构、重点区域进行分析和确定。
在此阶段,应形成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和专项规划方案,确定城市设计的总体框架和目标。
3.3. 设计方案阶段设计方案阶段是城市设计编制的第三阶段,其目的是制定城市设计方案。
在此阶段,应分析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布局、城市交通方式和服务设施,制定相应的城市设计方案。
应对方案进行比较评价,最终制定出最佳设计方案。
3.4. 整合深化阶段整合深化阶段是城市设计编制的第四阶段,其目的是对设计方案进行整合深化。
其中主要包括方案手绘图、方案细化分析、方案评价、方案修改等工作。
在此阶段,方案应进一步完善和调整,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3.5. 呈报审批阶段呈报审批阶段是城市设计编制的最后一阶段,其目的是将设计方案报经审批部门,获得批准并向公众发布。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乡村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的
通知
正文:
----------------------------------------------------------------------------------------------------------------------------------------------------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印发
《重庆市乡村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规划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规划编制机构,相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规划设计及实施水平,我局制定了《重庆市乡村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现予以发布,供工作中参考。
使用中若有建议意见,请反馈至本导则编制机构。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19年2月22日
——结束——。
重庆市公共空间整治规划设计导则(试行)重庆市规划局 发布2014年12月前 言为展现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特色和空间品质,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特编制《重庆市公共空间整治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
本导则依据《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年)以及其它相关规定与标准,在总结重庆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与建设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与公共空间建设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从山体空间、滨水空间和街巷空间等三方面提出控制和引导要求。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1、范围;2、术语和定义;3、总则;4、山体空间整治;5、滨水空间整治;6、街巷空间整治;7、规划实施机制;以及附录。
本导则由重庆大学编制,在实施过程中各有关单位如有意见或建议请提供给重庆大学(单位地址:沙坪坝区沙坪坝北街83号;邮编:400045),以便修改时参考和吸纳。
目录1范围 (3)2术语和定义 (4)3总则 (6)4山体空间整治 (7)4.1山体空间的分类 (7)4.2背景山体空间 (7)4.3城区山体空间 (9)4.4地形起伏山地建设空间 (10)4.5“四山”地区空间 (13)5滨水空间整治 (14)5.1滨水空间的分类 (14)5.2水体空间 (14)5.3消落带 (15)5.4岸线 (16)5.5滨水建构筑物 (17)6街巷空间整治 (20)6.1街巷空间的分类 (20)6.2车行道路空间 (20)6.3步行巷(梯)道空间 (23)6.4街头开放空间 (26)7规划实施机制 (32)附录A 条文说明 (33)附录B 相关参考 (34)1范围本导则规定了重庆市公共空间中无指引、导则和标准控制的部分,对其进行一定的整治规划和设计。
本导则适用于重庆市辖区内公共空间(山体空间、滨水空间和街巷空间)的整治与塑造。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
3.1城市公共空间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还有人为建造的公园、广场、道路停车场等。
本导则涉及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指山体空间、滨水空间和街巷空间。
3.2山体空间本导则中山体空间是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和郊区范围内所有自然山体,包括未开发、已开发和待开发的山体本体及周边区域,其物质构成包括背景山体空间、城区山体空间、山地建设空间、“四山”地区空间等类型,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3.3零星用地是指规划人口大于20万的城市中,小于3000平方米的居住用地(含与其他用地性质混合的居住用地)和小于2000平方米的非居住用地;或规划人口大于5万、小于或者等于20万的城市中,小于1500平方米的居住用地(含与其他用地性质混合的居住用地)和小于1000平方米的非居住用地。
3.4滨水空间本导则中滨水空间是指同江、河、湖泊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涵盖陆地、岸线和水体。
本导则中具体指水体、消落带、岸线和滨水建构筑物等。
3.5趸船趸船是指不航行作业,用锚及缆索系固于岸线边或特定水域的船舶及水上设施,其功能有餐饮、客运、货运等。
3.6消落带也称消落地、涨落带、消涨带、水位涨落带等,是指河流、湖泊、水库中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被水淹没的土地周期性出露水面,成为陆地一段特殊区域。
消落带是水域生态系统与岸上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替控制地带,具有生物多样性、生态脆弱性和人类活动频繁性等特征。
本导则中,消落带是指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在高程 145m—175m 之间形成的河岸岸边区域。
3.7滩涂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
本导则中,特指消落带中,由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地势平坦的天然滩地。
3.8驳岸也称“护坡”,指沿河地面以下,保护河岸(阻止河岸崩塌或冲刷)的构筑物。
3.9街巷空间街巷空间由建筑、人和铺地,小品,绿化三项基本要素构成,是连接节点(综合体、广场、设施等)的线性空间。
本导则中具体指车行道路空间、步行巷(梯)道空间、街头开放空间。
3总则3.1(依据与缘由)为充分展现重庆山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空间品质,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科学引导城市公共空间的整治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品质,故制定本导则。
3.2(目的与原则)本导则以提升重庆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品质为基本目的,遵循显山露水、生态保护、用地集约、以人为本和延续文化等原则,提出控制方法和引导要求。
3.3(组成与要素)本导则由山体空间整治、滨水空间整治、街巷空间整治三部分组成。
山体空间整治包括“山体空间的分类”、“背景山体空间”、“城区山体空间”、“地形起伏山地建设空间”和“‘四山’地区空间”五个部分;滨水空间整治包括“滨水空间的分类”、“水体空间”、“消落带”、“岸线”和“滨水建(构)筑物”五个部分;街巷空间整治包括“街巷空间的分类”、“车行道路空间”、“步行巷(梯)道空间”和“街头开放空间”四个部分。
3.3本导则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4山体空间整治4.1山体空间的分类4.1.1本导则将山体空间分为:背景山体空间、城区山体空间、地形起伏山地建设空间和“四山”地区等特定政策规定区域。
4.2背景山体空间4.2.1城镇背景山体宜根据地貌结构,将12度-25度坡面与四周地平面相交线划定为城市绿线,根据绿线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保护和建设措施。
4.2.2城镇背景山体绿线范围内除必要的市政公用设施、山体景观游赏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公园绿地、生态农业和林业设施、军事和保密等特殊用途设施建设外,不应建设其他项目,并严格控制开发规模和强度。
4.2.3对自然条件较好的山体地表,宜采取封山育林的自然恢复措施;对于需要采取工程措施的不良地质灾害地段,应采取生态修复设计,如生态混凝土护坡绿化、爆破造林。
封山育林 人工恢复方法:爆破造林(对石质、开挖困难山体,通过爆破手段,置换土壤,再绿化的措施)4.2.4山体轮廓线、制高点和观景平台4.2.4.1严格限制山体轮廓线上的开发类型与建设强度,在山头、山脊、山谷、山坡建防护林,保持山体轮廓线的自然完整性,突出其景观地标作用。
◎ √4.2.4.2宜突出山体制高点视觉廊道焦点的地位。
观景平台在选址、布局、造型、用材等方面应统一综合考虑,尊重原有生态资源,保持乡土文化。
4.2.5视线廊道和视域面4.2.5.1背景山体与其他山体和水体之间应有视廊关系。
控制和保护主要山体与主要景观之间的视廊,营造城内、城外山体之间的整体关系。
无山水视廊有山水视廊◎ √4.2.5.2山体与城市标志性建筑之间应保持视线联系,严格控制视廊内的建筑高度。
山体与城市重要空间节点之间应留出开放空间廊道,重视开放空间与山体的通视效果。
城市主、次干道应结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置面向山体的景观廊道,使山体能较为显著地为人们的视线所及。
4.2.5.3合理控制背景山体面向城镇主要景观视域面内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立面色彩、建筑轮廓线等,在主要视域面内建城市公园,保证良好开阔的视线。
4.2.6现存居民点和小规模开发建设活动4.2.6.1对现存居民点宜进行综合评估和调查,分层次保护、修缮和拆除居民点建筑及设施,对生态破坏较大的地区应进行生态修复,并强化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4.2.6.2不应开展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开发建设活动。
破坏生态环境和自 良好的生态环境然景观的开发建设活动◎ √4.3城区山体空间4.3.1山体公园的建造应遵循人性化、生态化原则,合理利用山地资源和空间,顺应地形,完善配套设施。
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合理组织游线道路,形成多层次的交通系统。
4.3.2山地自行车道宜设置成环路,充分考虑人车流,合理设置与车行道路的接口位置。
自行车道坡度不宜过大,并划定停车休息区和健身活动场地。
4.3.3保持重庆山地城市特有的空中索道、山地电梯等交通方式作为动态眺望形式;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建筑与环境设计,为城市提供可俯瞰江景和城市景观的城市阳台。
4.3.4临山建筑宜根据地质结构情况顺应山势兴建,按照近山体建筑低,远处建筑高的原则进行控制,且不得突破视线景观面的要求。
建筑不宜过多采用大规模独立式体量,提倡化整为零,采用灵活多样的底层分散式布局方式。
高切坡处修建建筑 陡崖可改造成开放空间◎ √4.4地形起伏山地建设空间4.4.1建设活动4.4.1.1地形改造应尊重基地原有地形条件,在高差过度处理上,宜采用梯道、缓坡、分段堡坎等方式,因地制宜创造不同形式、功能、氛围的空间。
挡土墙体量过大 分段式 堡坎与缓坡结合◎ √ √4.4.1.2应处理好建筑与街路的关系,营造结构简明、层次丰富的空间景观形态。
4.4.1.3城市建设用地应充分考虑自然山体、河流、隔离带等要素条件的分割与保护作用,形成城市组团式、带状式等特色结构形态。
不考虑山体河流分割 考虑山体河流分割◎ √4.4.1.4应严格控制城市各组团隔离带,形成生态廊道,除排危抢险、村民自用住宅建设、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军事设施建设、重要的公益性项目建设活动外,不宜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建设活动,避免各组团的粘连和无序蔓延。
组团之间宜通过城市轴线和交通廊道等加强空间联系。
无生态廊道 有生态廊道◎ √4.4.1.5城市建设用地宜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气候和城市功能、路网结构等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合理划分地块规模,不宜形成锐角零星及不规则形式地块。
零星用地应当与周边用地整合使用。
不具备整合条件的零星用地,可以实施解危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实施绿地、广场等公益性建设项目。
实施其他建设项目的,应当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据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规地块形状及规模不适宜 地块形状及规模适宜◎ √划条件。
4.4.1.6鼓励居住用地(R)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功能混合布局。
部分建设用地可开发为城市建筑综合体,实现竖向和平面的功能多元和复合开发,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提升城市活力,满足人群多元化需求。
平面功能单一 平面功能复合◎ √4.4.1.7城市道路网的形式和布局,应根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量流向,并结合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地确定。
与地形契合度较差 与地形契合度较好◎ √4.4.2控制好整体建筑天际轮廓,宜采用“台、挑、吊、拖、错、坡”等山地建筑空间组合方法,结合建筑色彩的屋顶绿化,营造多样的建筑轮廓景观。
4.5“四山”地区空间4.5.1“四山”地区包括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等山脉地区,为重庆市主城区的背景山体。
4.5.2“四山”地区内部的相关开发建设项目,具体按照《重庆市“四山”地区开发建设管制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