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一、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体验
- 格式:docx
- 大小:16.19 KB
- 文档页数:7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反思飘逸的南国风教学反思《飘逸的南国风》是《多彩的民歌》中的最后一节,主题为南方民歌,包括云南弥渡地区的汉族山歌与温州乐清地区的汉族儿歌,还有湖北的天门地区汉族小调。
本节课的重点应是: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2、深入认识民歌的地域特点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
现将《飘逸的南国风》教学做如下反思:值得借鉴的几点:一、音乐元素很丰富。
首先,在课堂中,授课老师准备了多段音乐,能够充分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其风格。
比如:在云南民歌中,引用了在讲江南民歌的时候,引用了《茉莉花》,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接受《对鸟》的分格,选用了通俗版的《对鸟》,无形也让学生了解到很多通俗音乐的创作是离不开民歌这一音乐源泉的。
湖北民歌《幸福歌》热烈、欢快,也是湖北民歌的风格的代表作品,这是和湖北地区的人民性格、生活环境相关联的,老师引入了对湖北地域特点、人民性格特点的分析,同时又欣赏了《龙船调》,这样一来,湖北民歌的风格便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二、注重用“唱”的方法来感受音乐歌曲最好的感受方法就是唱,唱的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有了具体的体会,否则,老师讲得再好,也都是纸上谈兵。
在本课的三首重点歌曲中,《弥渡山歌》和《幸福歌》都是通过学生的歌唱来实现感受歌曲的,在《弥渡山歌》中,老师引导学生来想像:站在两个山头的阿哥阿妹来通过歌曲互诉衷肠,歌曲前面的悠扬的引子“咿哪”,就好像距离较远的人说话前的相互打招呼,并且老师让在教室两侧的学生用歌声相互模仿打招呼,这样一来,学生在唱这一句的时候,就很热情积极主动地表现了;《幸福歌》老师采用了领唱合唱互动的演唱形式,很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注重挖掘民歌当中语言差异的特点民歌的地域特点中,语言特点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比如在《弥渡山歌》中的“崖”字发(ai)音,“隔着”发(guozhuo)音;《对鸟》就更具方言特色了,老师叫学生来读歌词,在此过程中学习方言的意思,比如“吤呣”读(gaimu),是“什么”的意思,“阿尼事干”是“什么事情”的意思等等。
弥渡山歌幼儿版教案教案标题: 弥渡山歌幼儿版教案教案目标:1.帮助幼儿了解并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歌艺术。
2.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3.促进幼儿语言和社交技能的发展。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播放一段有关中国山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幼儿感受到山歌的特色和美妙之处。
活动1: 探索弥渡山歌1.与幼儿分享关于弥渡山歌的基本信息,如起源、特点、演唱方式等。
2.播放一段弥渡山歌的录音或演唱视频,让幼儿聆听和观看。
活动2: 歌曲学唱1.选择一首适合幼儿年龄和音域的弥渡山歌,将歌曲的歌词打印出来,并放在幼儿易于观看的位置。
2.教唱歌曲的第一句,让幼儿跟随节奏和音调尝试模仿。
3.逐句教唱歌曲,反复练习直到幼儿能够自信地唱出整首歌曲。
活动3: 表演和制作小舞台1.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弥渡山歌进行表演。
2.鼓励幼儿自由发挥,可以配合简单的舞蹈动作或小道具。
3.提供一些基本的舞台道具和服装,让幼儿制作和装饰小舞台,增加表演的趣味性。
活动4: 展示和分享1.让每个小组轮流表演他们的弥渡山歌,其他幼儿可以鼓励和赞美他们的表演。
2.鼓励幼儿分享他们在学唱和表演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总结和延伸活动:1.回顾整个活动过程,提请幼儿对弥渡山歌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
2.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学唱这首歌,并邀请他们在家中进行小演出。
教案评估:1.观察幼儿在学唱和表演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收集幼儿的反馈意见,并判断他们对弥渡山歌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3.评估幼儿是否具备在小组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
教案扩展:1.进一步深入了解其他中国传统山歌的特点和表演形式。
2.组织一个山歌比赛,让幼儿在比赛中展示他们的才艺和想象力。
3.组织一次参观本地山歌演出或邀请山歌艺术家来园与幼儿互动。
弥渡山歌教案活动目标教案标题:弥渡山歌教案活动目标活动目标:1. 了解和认识弥渡山歌的起源、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5.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
教案内容和活动安排: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弥渡山歌的背景和特点。
- 提问学生对弥渡山歌的了解程度,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山歌歌词(15分钟)- 分发弥渡山歌歌词的复印件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歌词的意思。
- 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歌词,注重发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 分组让学生互相合作,练习唱歌。
3. 合唱练习(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山歌歌词。
- 指导学生根据山歌的节奏和音调,练习合唱。
- 每个小组轮流演唱自己的部分,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和评价。
4. 创作山歌(20分钟)-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段新的山歌歌词。
- 提供一些关于弥渡山歌的背景知识和相关词汇,帮助学生创作。
- 学生可以个别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
5. 展示和表演(15分钟)- 让学生展示他们创作的山歌歌词,并进行集体评价和讨论。
- 鼓励学生选择一位或几位代表,进行表演。
- 学生可以选择用传统乐器伴奏或自由发挥。
6. 总结和反思(5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活动的过程和成果。
- 提问学生对于山歌的理解和感受有哪些改变和收获。
- 鼓励学生表达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重要性的认识。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在教案中融入多媒体资源,以提高学生对于弥渡山歌的兴趣和理解。
2. 活动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创作自己的山歌歌词,并进行展示和表演。
4. 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适当调整活动内容和时间分配。
《弥渡山歌》教案《弥渡山歌》教学目标:1、听赏歌曲《弥渡山歌》。
2、会听辩不同乐器奏出的音色。
3、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教材和学情分析:《弥渡山歌》是云南省的弥渡县的一首民歌,歌曲旋律轻快,动感十足。
弥渡是有名的“山歌之乡”,竹子长得满山遍野,聪明的弥渡人因地制宜,发明了许多用竹子做的乐器,如竹笛、竹相、竹二胡等,它们被子称为竹乐,能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先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听感受,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欣赏歌曲,感受不同乐器发出的音效。
教学重点:聆听竹乐的音色,并试着唱歌。
教学难点:体验音乐意境。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笛子吗?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笛子用什么做的?(竹子)怎样吹?(横着吹奏)知道竹笛的音色吗?(清脆、悦耳)教师:下面我们来听一听由竹笛演奏的一首歌曲。
多媒体播放乐曲《弥渡山歌》,生聆听。
教师提问:听到竹笛声了吗?音色怎样?(生谈感受)教师:刚才我们听的是竹乐合奏:云南民歌《弥渡山歌》,好听吧,它也象我们广西的刘三姐一样,也很有名气。
二.出示课题:《弥渡山歌》教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欣赏云南民歌《弥渡山歌》。
三.教师介绍弥渡地名:弥渡地处云南高原西部的大理州东南部的一个县城。
它有很多美名,“花灯之乡”、“民歌之乡”、“山歌之乡”。
聪明的弥渡人发明了许多用竹子做的乐器如:竹笛、竹相、竹二胡等,我们把它们称为竹乐。
竹乐里的乐器音色各不相同,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合奏,我们一起再来听听这首竹乐合奏《弥渡山歌》吧!四.欣赏乐曲1.播放乐曲录音,生再听乐曲。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静静的聆听,边听边想这首乐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乐曲优美的情绪,感受两个不同乐段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情绪。
)2.再听音乐:分乐器欣赏,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竹乐器的音色。
竹笛——嘹亮明快。
竹相——低缓深沉。
弥渡山歌音乐教案【篇一:弥渡山歌】【篇二:湖南省2015教师资格考试音乐教案《飘逸的南国风》】湖南省2015教师资格考试音乐教案《飘逸的南国风》教学目标: 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2、深入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1、《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
2、有关民歌的音乐知识。
重点和难点:《弥渡山歌》。
理解这三首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教学方法: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相关准备:多媒体设备、《飘逸的南国风》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问题导入1、请学生看地图,说说是我国的哪个省,知道哪些景点和民歌。
2、教师点评。
云南。
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少数民族云集。
民歌特别丰富并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三、作品鉴赏(一)《弥渡山歌》1、教师给学生介绍云南弥渡,欣赏云南风景图片。
弥渡地处滇西高原。
北部有云岭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无量山,加上相距不远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正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所以也是蕴藏民歌的大好地方。
南诏铁柱南诏铁柱置于弥渡县城西约6公里的铁柱庙内,欲称天尊柱,现存大殿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
悬挂“威镇昆弥”金匾。
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
五台大寺五台大寺位于弥渡县城东南40公里左右的五台山上,明初开山建殿,清壅正年间增建,光绪3年(公元1877年)重修。
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
2、聆听歌曲,歌曲的旋律如何?旋律婉转、飘逸3、说说歌曲的哪一句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开头的咦---哪,起即引腔,这种长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见。
4、这是首什么题材的民歌。
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
歌词用了比兴的手法,前六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两句才切入主题,极具南方含蓄色彩。
弥渡山歌教案弥渡山歌是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弥渡山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词和丰富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它被誉为“云南民歌的精髓”和“南亚最美的山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弥渡山歌,我设计了以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弥渡山歌的起源和特点;2. 掌握弥渡山歌的基本歌曲结构和演唱方式;3. 学习并演唱弥渡山歌的经典曲目;4. 培养学生对弥渡山歌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弥渡山歌的起源和特点介绍;2. 弥渡山歌的基本歌曲结构和演唱方式;3. 弥渡山歌的经典曲目欣赏和学唱;4. 弥渡山歌的创作和表演。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放映一段弥渡山歌的表演视频,让学生对弥渡山歌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 知识讲解2.1 弥渡山歌的起源和特点讲解弥渡山歌起源于云南彝族民间,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弥渡山歌以亲疏属调、音韵优美、歌词含蓄而著称。
它既表达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憧憬,又反映了他们对情感的深刻思考和思想的丰富内涵。
2.2 弥渡山歌的基本歌曲结构和演唱方式介绍弥渡山歌的基本歌曲结构,包括前奏、引子、开场、主歌和尾声等部分。
同时,讲解弥渡山歌的演唱方式,如清脆明亮的嗓音、流畅的音律和韵律,以及一些特殊的演唱技巧,如颤音、滑音和音调的变化等。
3. 听歌学唱播放弥渡山歌的经典曲目,并让学生跟着节奏和歌词一起学唱。
先从简单的曲目开始,逐渐过渡到难度较大的曲目。
同时,老师也可以教授一些发音和唱法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弥渡山歌的演唱方式。
4. 鉴赏和创作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弥渡山歌作品,并让他们分析歌词的表意和音乐的表现力。
接着,组织学生小组进行小型山歌的创作和表演。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和故事情节,自由发挥,通过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弥渡山歌的起源和特点,还掌握了弥渡山歌的基本歌曲结构和演唱方式。
弥渡山歌鉴赏课教案及反思一、弥渡山歌鉴赏课教案1. 课程背景弥渡山歌是中国云南省弥渡县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弥渡山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内容,被誉为“活的历史博物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通过对弥渡山歌的鉴赏,不仅可以了解云南地方文化,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了解弥渡山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掌握弥渡山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感受弥渡山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培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3.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包括以下内容:- 弥渡山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弥渡山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 弥渡山歌的歌词内容和意义;- 弥渡山歌的地方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4.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听力、讨论和实地体验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弥渡山歌的魅力。
5.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弥渡山歌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弥渡山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播放经典弥渡山歌音乐,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特点;- 与学生讨论弥渡山歌的地域文化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第二节课:弥渡山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 通过音乐赏析,向学生介绍弥渡山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声乐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弥渡山歌的演唱技巧;- 分组讨论弥渡山歌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第三节课:弥渡山歌的歌词内容和意义- 向学生介绍弥渡山歌的典型歌词内容和意义;- 分析弥渡山歌的歌词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歌词创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弥渡山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节课:弥渡山歌的地方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通过讨论和实地体验,引导学生了解弥渡山歌的地方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弥渡山歌的文化氛围;- 鼓励学生参与弥渡山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感。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教学目标: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南方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
2、聆听、演唱并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
3、学会唱富有特色南方民歌,深入体验民歌音乐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音乐欣赏南方民歌,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南方民歌民族的地方风格与区别。
教学方法:从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学唱时采用跟唱方法,欣赏加强体验,以乐动情。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和探究法,总结,归纳出生活条件、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形成多彩的民歌的主要原因。
教学资源: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师:能听出这是哪里的民歌吗?(可适当的提醒:是北方的还是南方的)生:南方的。
师:南方哪里呢?生:……师:你们是怎么判断的?生:伴奏乐器(葫芦丝)歌词演唱的风格师:归纳:(课件)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歌词内容、节奏、旋律、调式、曲式结构、演唱形式、伴奏器乐等相关因素上。
出示课题——《飘逸的南国风》二、新课教学:1、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欣赏云南风光图片。
——弥渡:一个边疆小县,却是蕴藏民歌的好地方,云南很多有名的民歌如:《小河淌水》、《绣荷包》等都出自这个地方,被称为“民歌之乡”。
(课件:视频——弥渡介绍)师:众多璀璨的弥渡民歌今天我们就采撷其中的一颗——《弥渡山歌》(课件)要求学生带着两个问题聆听。
A、属于民歌的什么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B、与其他地区的民歌相比歌曲有什么特点?生:……师:西北的民歌:高亢、豪放、粗犷弥渡的民歌:委婉、飘逸、含蓄探讨:导致民歌风格不同的原因。
——生: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旋律起伏不大,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
唱腔优美动听。
)2、浙江温州乐清民歌——《对鸟》师:(简单介绍曲子)这首民歌是一首为少年儿童增长自然知识的民歌。
高中音乐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高中音乐说课稿篇1一、说目标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高中阶段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使他们能够运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引导学生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己的歌唱实践,并在其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现状和教材的分析我设立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感受体验不同国家合唱作品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合唱的类型和编制。
能力目标:在学习合唱知识的同时,继续学习和巩固歌唱的基本要素,能尽量达到用正确的歌唱方法演唱重唱或二声部音乐作品的一个声部,并与其他声部融合。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演唱合唱作品,培养学生感受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二、说教材本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歌唱模块中的第四单元世界之光中的一节,本单元在整册书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在巩固和学习其他单元的时候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单元的内容要点是:(1)本单元要选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唱作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各自不同的风格;(2)对比欣赏混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童声合唱的不同,归纳总结各自的合唱编制;(3)“实践”一直是整个歌唱模块的重心,本单元要实践的是歌唱艺术中的“重唱”,也可采用二声部合唱训练;(4)本单元还涉及到了歌唱的基本要素歌唱的声区和音色的统一,这一知识专业性很强,我们只作常识介绍,同时继续深化前三单元的歌唱基本要素。
根据本单元的内容要点,我将本单元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完成前三个内容要点,第二课完成第四个内容要点,第三课排练一首歌曲《含苞欲放的花》,今天我要上的是第一课世界之光——合唱艺术,根据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设立如下:重点:合唱的种类和编制难点:独立完成重唱或二声部合唱的一个声部关键:熟练掌握歌唱的基本要素三、说教法与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尽可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云南弥渡山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 通过学习《弥渡山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简介:《弥渡山歌》是一首源于云南省弥渡县的民歌,歌曲赞美了爱情和自然景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 歌曲结构:本曲由三部分组成,起一平一落。
起的部分为引腔,只有两小节的长音。
引腔之后是歌曲的主体——四个简洁而匀称的短句。
最后,引腔再次出现,用主体部分的第四短句做重复,强化了主题思想。
3. 歌曲特点:歌词含蓄、表现手法巧妙,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弥渡山歌》的曲调和歌词,能够熟练演唱。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弥渡山歌》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讲解:教师介绍歌曲的背景、结构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 学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曲调和歌词,注意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提高演唱水平。
5. 展示:学生分组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6. 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悟。
7.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弥渡山歌》的水平。
2. 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程度。
3. 学生在拓展环节的表现,如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的创造力。
六、教学资源1. 音频:《弥渡山歌》歌曲片段。
2. 视频:弥渡山歌表演视频。
3. 教材:民族音乐教材。
4. 乐器:吉他、笛子等民族乐器。
5. 绘画材料:水彩笔、画纸等。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2. 在学唱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音准问题,提高演唱水平。
《弥渡山》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中弥渡山的相关意象和情感表达。
2. 能够分析弥渡山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弥渡山作为主要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2. 难点:结合诗人背景和自身经历,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弥渡山的环境和特点。
2. 准备教学PPT,包括诗歌的原文、注释和赏析。
3. 安排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弥渡山的自然风光。
4. 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史上,民歌占领奇特的地位。
它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遥的意境,清新明快,意味无穷,弥渡山就是我国民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优秀的山歌作品。
(二)作者简介李乔,云南弥渡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有《李乔诗选》行世。
(三)解题《弥渡山》是一首描绘弥渡山风光民俗的山歌。
山歌是劳感人民在劳作时即兴演唱的歌曲,主要是抒发情感,呼喊志同道合的人。
本诗描绘的是弥渡山的风光民俗,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首唱给劳感人民听的赞美劳动、赞美生活的歌。
(四)整体感知1. 播放音频,学生听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朗读的语速、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作者对弥渡山怎样的思想感情?(五)教室探究1. 小组内朗读课文,讨论底下问题:(1)这首诗的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诗句说明。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的意象有云、雾、山、岩、泉、溪、花、鸟等。
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清新幽静、富有生气和活力的美丽图景。
山岩坚硬陡峭,泉水淙淙,溪水潺潺,花香鸟语,自然美与人文美达到了和谐统一。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作品《弥渡山歌》,体会南方音乐的风格特征,热爱祖国民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弥渡山歌》的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南方民歌的特点,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南方民歌的特点,并能够用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难点】对歌曲中倚音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日本民歌《樱花》,并提问:这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歌曲?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不仅仅日本有好听的民歌,我国也有,顺势揭示课题《弥渡山歌》。
(二)初步感知1.教师播放《弥渡山歌》,并提问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婉转抒情。
2.教师播放《弥渡山歌》,并提问歌曲的速度与拍号?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稍快,四二拍。
(三)探究学习1.老师播放歌曲《弥渡山歌》提问:我们首先说了这首歌是委婉抒情的,那么在旋律的什么部分能体现这个情绪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倚音。
2.老师播放歌曲《弥渡山歌》提问:歌词有什么特点。
学生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词共八句,前6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两句才切入主题,及具南方的含蓄色彩。
3.老师播放歌曲《弥渡山歌》提问: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词旋律婉转飘逸,及具南方山歌的独特风格。
4.完整聆听并哼唱。
(四)巩固提高老师播放《茉莉花》《洪湖水浪打浪》提问:结合《弥渡山歌》想一想南方民歌的总特点,前后4人为以小组,5分钟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
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
歌曲前多有引子。
(五)小结作业师生共同回顾本堂课的全部知识,教师呼吁学生热爱祖国民歌,传统文化。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其他地方的民歌。
四、板书设计。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教学内容:1.欣赏: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2.知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3.拓展与探究:教学目标:感受﹑体验﹑认识﹑理解我国南方民歌的地域风格及民族风格; 感受﹑体验﹑认识﹑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体裁;学习掌握“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及“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我国南方民歌的地域风格及民族风格。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二.导入新课:1.教师动情地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风格特点,为节音乐课建立良好的开端。
2.介绍“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见课本第37页)3.介绍“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见课本第37页)4.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学习本课,比较南、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飘逸的南方民歌世界。
(出示课题)三.新课教学:1.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欣赏:①地域分析:弥渡地处滇西高原。
它的北部有云岭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无量山,加上相距不远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正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所以也是蕴藏民歌的大好地方。
②《弥渡山歌》作品欣赏:(见课本第34页曲谱)歌词:山对山来岩对岩,蜜蜂采花顺山来,蜜蜂本为采花死,梁山伯为祝英台。
山对山来岩对岩,小河隔着过不来,哥抬石头妹兜土,花轿抬起走过来。
《弥渡山歌》的歌词共八句,前六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两句才切入主题。
前面的兴、比,暗示着爱情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最后点题却表现了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
极具南方的含蓄色彩。
歌曲的旋律婉转、飘逸,表现手法巧妙而充满美感,富有南方山歌的独特风格。
③聆听《弥渡山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
分析《弥渡山歌》的旋律特点,探讨人们的生活环境对音乐风格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云南民歌推荐:《小河淌水》《绣荷包》2.浙江民歌《对鸟》欣赏:①作品分析:在我国,以对花名为题材的民歌到处都有,“对花”、“反对花”比比皆是;而以“对鸟”为题材的民歌,大概全国仅此一首。
弥渡山歌核心素养心得体会弥渡山歌是云南弥渡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我的体验中,弥渡山歌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还提升了我的核心素养。
首先,弥渡山歌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听弥渡山歌的过程中,我被其中所表现出的音乐、歌曲、舞蹈等元素所吸引。
这些元素充分展示了弥渡山歌的独特魅力,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弥渡山歌不仅通过歌曲表达民间的感情、对生活的赞美和思考,还传递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使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知。
其次,弥渡山歌让我感受到了艺术表达的力量。
在参与弥渡山歌的过程中,我不仅听到了动人的歌声,还看到了精彩的舞蹈表演。
每一位表演者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表演中,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歌曲的含义和主题。
这种艺术表达的力量使我感受到了音乐和舞蹈的魔力,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此外,弥渡山歌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观看弥渡山歌表演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个表演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角色和任务,他们需要通过密切的配合和默契,才能呈现出完美的表演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一场成功的表演离不开团队的努力和合作。
这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团队合作是实现共同目标和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只有团队成员互相协作、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艺术表达。
最后,弥渡山歌让我学会了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很多弥渡山歌的歌词和舞蹈动作与我平时所接触到的文化不尽相同,但我从中学会了欣赏和尊重这种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
虽然我们的文化有所差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在弥渡山歌的世界里,我学会了尊重并欣赏不同的文化,这使我成为一个更加包容、开放的人。
总之,弥渡山歌让我在核心素养方面有了很多收获。
通过弥渡山歌的体验,我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艺术表达的力量,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乡土教材:《弥渡山歌》唱歌、欣赏课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民歌;初步了解民歌的种类及特点。
(知识目标)2、会唱云南民歌《弥渡山歌》;知道2—3首云南民歌。
(能力目标)3、对比南、北民歌的表现形式,感受民歌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能力目标)4、感受我国灿烂的民歌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教学重难点:1、会唱云南民歌《弥渡山歌》。
2、对比南、北民歌的表现形式,感受民歌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设备。
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是唱歌、欣赏课。
《弥渡山歌》是云南省的弥渡县的一首民歌,歌曲旋律轻快,动感十足。
“蜜蜂菜花顺山(尼)来”和“小河隔着过不(尼)来”,口语化的歌词,凸显了云南民歌的特征,它忠实的记录山歌抒情的歌唱,自然的环境,成为加强情感的一种特殊的调式,成就了《弥渡山歌》的特殊魅力及艺术的表达。
通过对民歌《弥渡山歌》《放马山歌》《茉莉花》等的学习和欣赏,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音乐准备。
1、练声。
2、音阶练习。
3、节奏训练。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知道的石林歌曲有哪些?2、谈话引出《马铃儿响来玉鸟唱》。
3、教师唱《弥渡山歌》提问:选择出这首歌是体裁是什么?(戏曲、流行、美声、民歌)4、提问:《马铃儿响来玉鸟唱》也是民歌吗?5、探讨民歌概念。
二、教学《弥渡山歌》。
1、简介《弥渡山歌》。
2、教学《弥渡山歌》,教唱简谱后唱歌词。
3、分组小组练唱。
三、拓展民歌知识。
1、引导学生听唱云南民歌《放马山歌》和《猜调》。
2、听赏江苏民歌《茉莉花》,介绍南方民歌的特点。
3、听赏陕北民歌《兰花花》和蒙古民歌《牧歌》,感知北方民歌的特点。
4、学生做选择题,加深理解南、北民歌的区别。
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