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竹文化浅析李世东颜容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
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
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
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
一、中国竹文化的地位与作用(一)中国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依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产生之后,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
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独特风土基础之上。
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华文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二)竹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英国著名学者,研究东亚文明的权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甲骨文中竹子符号的出现到竹部文字的创造和发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中国竹子文明的历史演进。
竹文化形态元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竹文化是指以竹子为核心元素的文化形态,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作为一种天然资源,竹子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竹子作为一种多功能材料,不仅可以用于建筑、家具、工艺品制作等实用方面,还在文学、书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竹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东方文化中,竹子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如品德高尚、节俭朴素、坚韧不拔等。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尤为重要,被誉为“四君子”之一,与梅、兰、菊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友”。
它不仅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元素,还在诗词歌赋中被赞美和歌颂。
竹文化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其作为一种自然材料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上,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竹子的柔韧性、节制性和自然姿态使其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灵感之源。
竹文化的传统技艺也包括了竹雕、竹编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工艺作品不仅展示了竹子的多样性,同时传承了历史文化的精华。
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重视和保护。
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今天,竹子在一些领域中逐渐被其他替代材料所取代,竹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缺失的风险。
为了传承和弘扬竹文化,我们应当加强研究和推广竹文化的形态元素,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将围绕竹的历史背景和竹在生活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并重点探讨竹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与发展的方法。
通过对竹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宣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态,为保护和传承竹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竹文化形态元素。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包括竹文化的概念和相关背景知识。
然后,在正文部分将分两个小节详细介绍竹的历史背景和竹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竹的历史发展和日常应用的探讨,可以深入了解竹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竹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传承与发展的方向,指出竹文化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有关竹子的非遗文化竹子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种自然资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文化,竹子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竹子的非遗文化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竹子的种植与利用。
在中国的山区地区,竹子的种植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竹子的生长需要湿润的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因此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特别是云贵高原和长江流域,竹子的种植非常广泛。
竹子的生长速度快,可利用性强,被誉为“不可多得的绿色资源”。
竹子的利用也非常广泛。
竹子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如竹篮子、竹席、竹筷子等。
这些制品既实用又美观,深受人们喜爱。
同时,竹子还可以用来制作乐器,如竹笛、竹琴等,这些乐器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竹子还可以用来建造房屋和桥梁,其坚固耐用的特性使得竹子成为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
除了竹子的种植和利用,竹子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多种象征意义。
竹子的形态高大挺拔,象征着坚忍不拔的品质。
竹子的中空结构也象征着谦逊和虚心。
竹子的颜色清新淡雅,给人以宁静和宽容的感觉。
因此,竹子常常被用来描绘君子的品格和人生哲学。
竹子还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中,竹子常常被用来描绘书卷气和深邃高远的意境。
在中国传统画中,竹子是“四君子”之一,被视为高洁、坚韧、正直的象征。
而在建筑方面,竹子的轻巧、灵活和耐用的特点使得其成为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地运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
总的来说,竹子作为一种非遗文化,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竹子的种植和利用,以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都使得竹子成为中国非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竹子的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竹子,同时也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
中国的竹文化范文中国的竹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竹子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被誉为“中国之魂”,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从竹子的历史、竹子在建筑、工艺品、文学艺术和饮食等方面进行阐述,展示中国竹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竹子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竹子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植物,丰收后可以作为食物、建筑材料、工具和器皿等多种用途。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竹子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被誉为“君子之德”。
竹子的环形节节相连的特点被视为坚强和延续的象征,也被视为道德和人格的表征。
同时,竹子具有竹青、竹体、竹节、竹沫和竹法等五种品质,既可以用来树立道德榜样,也可以作为各个领域的模范。
在建筑方面,竹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传统的竹楼和竹桥是中国建筑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造型和优雅的艺术风格。
竹子的轻巧和坚实使得它成为建筑中的理想材料,竹质结构可以承受重量并且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在南方农村,许多房屋的墙壁和屋顶都是用竹子搭建,这种建筑方式既节省成本,又符合当地气候和环境特点。
竹子也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品的重要原材料。
竹篮、竹席、竹器等工艺品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被广泛使用。
竹篮和竹席可以用来存放和运输物品,具有坚固和耐用的特点。
竹器则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品,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工匠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才能制作出精美的竹编艺术品。
竹编手工艺代代相传,其中不乏一些已经有数百年历史的作品。
中国的文学艺术中也体现了对竹子的热爱和赞美。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竹子被称为“雅素之选”,被赞美为高雅和清贞的象征。
竹子常用来比喻高尚的品质,如节操、正直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在作品中用竹子来寓意自身的追求和理想,表达了对自由、无私和坚定的向往。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竹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竹子可以作为食材,其笋尤为有名。
竹笋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口感鲜嫩可口。
此外,竹叶也常用来包裹食品,如粽子和饺子,增添食物的香气和口感。
中国的竹文化中国的竹文化,是指咱们的祖先在对竹子进行培植、应用以及欣赏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前面讲过的兰文化有所不同的就是,它的物质文化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两个属性都非常强,它可以分为两大范畴,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它们依托于竹子而产生,又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与咱们中国人携手已有数千年之久,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一、竹,人之挚友竹子是人非常真挚的朋友。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竹子属于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它的根茎和躯干皆以木质化,变得非常硬,还有明显的节。
咱们中国人过去把这个节给予升华比附于气节,竹子为什么受欣赏跟它有这个节有相当重要的关系。
据统计咱们中国有250多种竹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竹子也逐渐开始向北进军。
在北京现在也有很多竹子,过去北方竹子是活不下来的,一到冬天就冻死了,现在气温提高了,所以竹子已经开始向北方扩展了。
但是它的原生主要是在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
竹子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而且适应性非常强。
山野路旁,庭院庙宇,皆可随遇而安。
它有很多非常美好的品德,是咱们古人观察出来的。
“栉疾风而扬其劲节,沐冷雨而秀其英姿。
映月色而显其窈窕,偎瘦石而衬其轻盈。
依窗而立疏影婆娑增静谧。
临池而长柔身映水更清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育竹和用竹的国家。
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当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竹子的实物。
竹子长得非常快,它光滑柔韧,坚固轻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先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古代有多种用途。
在洪荒满目,文明初启之时,即原始社会的狩猎期、采集期,竹子曾经作为武器协助人类与野兽搏斗。
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竹弓、竹箭到抛石机,之所以弃木用竹,是因为竹子韧性非常强,轻易拉不断。
有许多箭也是竹子做的,尤其是南方。
北方人喜欢用木,南方人特别习惯于用竹。
发展到宋代,有火药箭、竹管火枪等,都离不开竹子的协助。
竹子对咱们中国人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竹子曾经作为建筑材料帮助人类抵御风雨。
竹文化竹在全世界约有150属,1225种。
中国有37属,400余种,约占全世界竹种的1/3。
竹四时青翠,袅娜多姿,虽严寒而不凋,素与松树、梅树一起被誉为“岁寒三友”;与梅花、兰花、菊花一起被誉为“四君子”。
古代文人雅士嗜竹咏竹者不胜枚举。
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传说郑板桥无竹不入居,一生以种竹、画竹、吹竹为乐。
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自有文字记载,便有竹的记载,如《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周礼》、《尔雅》、《山海经》等书中,都有竹的记载。
最早在《诗经》的《卫风竹竿》篇中:“磺磺竹竿,以钓于淇”,即用竹竿在淇水边钓鱼。
对竹的栽培叙述较多者,公元265年,晋戴凯之写成我国第一部关于竹子的专著《竹谱》,全书以四字一句的韵文,记述70余种竹的性状和产地。
元代的《竹谱详录》更详细地记载了我国300余种竹类。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及元代的《张福种艺必用补遗》等则记载了以竹入药。
不仅在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在日本竹子也是真实与奉献的标志。
整个东方各个地区都将竹子用作书写工具,对于佛教和道教作家、艺术家来说,竹子笔直的线条和中空的结构本身就有极其深刻的象征含义。
南美土著部落用竹子当刀斧,砍削其他物品,也用竹子制造吹火枪和吹奏圣乐的乐器。
有些高大的竹子极受人们崇拜,被奉为生命之树。
1慈竹又称义竹、慈孝竹、子母竹。
丛生,一丛或多至数十百竿,根窠盘结,四时出笋。
竹高至二丈许。
新竹旧竹密结,高低相倚,若老少相依,故名。
其属禾本科,主干高5-10米,顶端细长,弧形,弯曲下垂如钓丝状,粗3-6厘米。
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地区:陕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慈竹叶可入药。
全年均可采,晒干或鲜用。
《重庆草药》:“慈竹心泡开水代茶饮,解烦热,止烦渴,对肠胃燥结、热泻、坠胀、小便黄痛热症初起有效。
竹叶心也常用于中药配方中做药引子。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著有《慈竹赋》。
中国竹文化概述范文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植物之王”。
中国竹文化源远流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就中国竹文化的由来、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行概述。
一、竹文化的由来中国的竹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中国的神农氏和伏羲氏两位传说中的远古文化英雄,都有关于竹子的故事。
神农氏是中国农业文化的祖师,传说他教人们使用竹子做箭、针和篮子等生活用具。
而伏羲氏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几位部落首领之一,也善于利用竹子制作工具和生活用品。
这些古代传说和英雄故事使得竹文化在中国落地生根。
二、竹文化的特点1.虚而实:竹子的茎空心、中空,而且高大笔直,形态美观,但又坚韧有力。
这种虚而实的特点使得人们把竹子视为高尚、纯洁的象征。
2.耐寒抗旱:竹子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能承受严寒和干旱的环境,生命力顽强。
这种耐寒抗旱的特点被人们赋予了勇敢和顽强的精神象征。
3.谦虚谨慎:竹子弯腰屈体,不留枝叶相互遮盖,象征谦虚、谨慎,为人处事不骄傲,遵循自然规律。
4.多样性:竹子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在中国各地都有种植。
并且竹子还可以制成很多实用的器具和艺术品,展现了其多样化的用途和表现形式。
三、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生活用品:竹子是中国传统生活用品的重要材料之一,比如竹篮、竹笛、竹席、竹筷等。
它们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2.艺术表现:竹子是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形式中常见的题材之一、画家常用竹子来表现高尚的品性和才华横溢的境界。
竹子也常被用于制作中国传统园林的构架和装饰,给人一种优雅、自然的美感。
3.文人情怀: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竹子有着特殊的情怀。
竹子象征高洁、淡泊、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与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清静之气”相契合,因此成为他们仰慕的对象和意象。
4.精神寄托:竹子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代表自然之美的象征,也是表现中国人民精神特质的象征。
竹文化的内容
竹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具有悠久历史。
竹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在农耕文明、礼仪文化、宗教文化、工艺文化、生活文化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竹的文化可以从用途、形态、艺术入手来认识。
它有可能当作仪器、文件或器具来使用,也可以作为建筑材料,用来造桥,也可以用来装饰新婚嫁妆。
形态上,竹有许多不同的款式,根据用途可以制作成桶、杯、箱、篮子等,可以装满礼品。
另外,表演艺术的传统也是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竿可以用来制作戏剧、歌舞、舞狮、火把舞等等。
竹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拥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文化的内在组织内容,也是各种活动和实践的重要载体,承继历史价值,传播文化传统更是重要的功能。
中国竹文化浅析范文中国的竹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历史。
竹子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象征和精神的体现。
本文将从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人们对竹子的喜爱以及竹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浅析中国竹文化。
首先,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代表着中国人的气质和品质。
竹子生长在高山和深谷中,不论是风吹雨打还是严寒酷暑,始终保持强健的生命力。
这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品质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崇尚的精神。
另外,竹子的节节向上、坚韧挺拔的形态也象征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坚定的意志。
因此,中国人常常以竹子作为力量和精神的象征。
另外,竹文化在中国一直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竹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每代人之间传承流传。
中国人喜欢以竹子作为文人雅士的象征,因此各个时代涌现出了许多以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诗歌和绘画。
同时,竹子也是中国园林中最常见的植物之一、古代的园林中常常布置竹林,用竹子来装饰亭台楼阁,使园林更加朴素、雅致。
竹子还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如编竹器、竹简、竹制艺术品等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竹文化的重视和热爱。
总之,中国竹文化既是中国人精神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中国人的坚韧不拔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中国人对竹子的喜爱可以追溯到古代,通过对竹子的观察和学习,中国人认识到简朴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美德。
竹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通过对竹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和精神追求。
中国传统竹文化中国传统竹文化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瑰宝,它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对竹子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竹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中国造纸、建筑、工艺品等众多方面的主要材料,还与哲学、文学、诗词等文化领域相互交融。
首先,竹子在中国建筑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会使用到竹子,如悬挑式木结构的建筑,由竹子构成的屋檐架构能够承受重物,且具有优秀的抗震性能。
另外,竹子还有良好的保温、隔音等特点,使得室内环境更加舒适。
除此之外,竹子还被用于制作园林、桥梁、亭台等等,给中国传统建筑添加了独特的风貌。
其次,竹文化在中国工艺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国的工艺品中大量使用竹子作为原材料,如竹编、竹篮、竹帘、竹笛等等。
竹编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将竹子编织成不同的形状,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
竹篮、竹帘则具有通风、透光、环保等特点,同时也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
此外,竹文化还与中国的纸张制作密不可分。
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源地,而竹子是制作纸张的关键材料之一、竹纤维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张材料之一,其特点是质地坚韧、透气性好、耐久性强,一度被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印刷等领域。
除了在实用方面的应用外,竹文化还与中国哲学、文学、诗词等文化形态相结合。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竹子为题材来创作诗词,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清幽的心境。
竹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寓意,如它的坚韧和灵活代表了道家哲学中的“刚柔相济”之道,竹子的笔直和不染尘污的特点则被视为高尚品质的象征。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竹文化是中国人民多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既作为实用的材料,也作为艺术和文化的载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
竹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实用性,更在于它所传递出的生态环保和节约资源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希望竹文化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让世人共同分享中华民族的瑰宝。
竹文化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春山)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
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
唐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郎咏竹》)。
淡泊、清高、正直,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元杨载《题墨竹》:“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
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
”林黛玉代表着中国文化历史上一种很重要的审美流派,黛玉的傲骨是流淌在真正的中国文人血脉当中的一种历久弥坚的精神,自己虽然弱但是绝不依附于谁,也绝不轻易妥协。
林黛玉是个“人间有一,天上无双”的才女,曹雪芹给林黛玉的八字定评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由于自幼读书,她身上也具有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特质──傲骨。
传统中国文人,惯守的便是寂寞,屈原、陶渊明、贾谊、李清照、纳兰性德,以至于后来的曹雪芹本人,还有张爱玲、徐志摩……要么与寂寞相伴一生,要么寻觅了一生,结果还是寂寞。
他们涌动的诗情,却只凭一叶孤舟颠簸于黄汤漫漫里,没有可以停靠的港湾,没有慰藉心灵的绿洲。
但是,尽管如此,也绝没有宝钗的“安分随时”。
留一副残骨,纵不能乘鹤羽化,也须与净土相拥。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用多种意向表现了黛玉的传统中国文人的共性,最主要的便是竹子与菊花,这也是历代中国文人惯有的特征。
一、竹子林黛玉住在潇湘馆,一进院子,“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后院墙下得泉一派”,“一派”就是泉水是很小,“开沟”,开一条小沟,“仅尺许”,那沟很窄,就一尺多一点宽。
贾政曾对景叹道:“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潇湘馆里面的竹子是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竹子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表示文人刚直不阿、有节气、有骨气。
中国竹文化概述——资料选自辉朝茂编著《竹类培育和利用》(中国林业出版社)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中国竹文化概述(1):竹子与中国历史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一、甲骨文及竹部文字我国古代对竹子利用的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
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辩认出“竹”字符号,说明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
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
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
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
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看出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竹。
从形态上认识开始,把竹子进行加工,制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
随着人类对竹子的认识不断提高,竹类利用日益广泛。
而竹部文字也必然随之增加。
我国辞海(1979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等。
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就更为可观。
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一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有关的有趣典故。
这些竹部文字和成语涉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了竹子日益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反映了竹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在工农业生产、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竹文化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1.竹子与中国历史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
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
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
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
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
研究证明,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
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
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
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
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
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
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
当然竹纸的大发展还是此以后。
中国竹文化
中国竹文化-国学教育论文
中国竹文化
文/齐秀春
八月,犹觉夏日漫长,且让我仧在诗中念想另一个季节,夏癿暑热中会否感受到
一丝冬癿清凉……在漫长癿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松竹梅岁寒三友癿竹,形成了中国独特癿竹文化。
竹不仅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是竹资源最为丰富癿国家。
作为物质文化癿竹,古代文人刘岩夫对竹癿实用功能做了精辟癿论述,竹之“及乎将用,则裂为简牍,于是写诗书彖象之辞,留示后代。
微则圣哲之道,坠地而不闻矣,敀后人又何所宗欤?至若簇而箭之,插羽而飞,可以征不庭,可以除民害,此文武之兼用也。
又划而破之为篾席,敷之于宗庙,可以展孝敬。
戔而穴之,为箎为箫,为笙为簧,吹之成虞韶,可以和人神,此礼乐之并行也。
”这就是说,有了竹简,古人就能记录和传播生产生活知识,传给后代子孙并发扬光大。
如果没有竹,那么圣贤癿大道早就默默无闻了,后人又到哪里去寻找文化癿源头呢?倘广用于戓争,竹制弓箭可以征讨邪恶,可以为民除害,所以竹兼有文治武功之用。
竹剖开,制为竹席,铺在宗庙里,可以表现子孙孝敬之心。
竹戔断了,打上小孔,可以制作乐器,沟通人和神癿关系,成就五千年癿中华礼乐文明。
从微观方面看,竹箱竹篓、竹筷竹席、竹簟竹筛、竹篙竹筏无不是竹制品,衣之有竹布,食之有竹笋,写之有竹管,书之有竹纸,竹在人仧生活中癿作用可谓大矣。
我国最早癿诗歌总集《诗经》有着竹癿诗篇:“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竹修长挺拔,有昂扬绝俗之姿;疏朗潇洒,有旷达君子之态;苍翠葱葱,四时常绿,有傲霜斗雪之志;
下实上虚,中通外直,有律己虚心之操,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竹既是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癿象征,又是谦虚淡泊,潇洒俊逸癿化身,白居易在《养竹记》中,从本固、竹直、心虚、节贞四个方面概括了竹癿高尚品格: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心;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
所以,张九龄在《和黄门卢侍御咏竹》中写道:“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
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仦。
”杜甫在《严郑公宅同咏竹》中写道:“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于长。
”白居易《题李次于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戔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郑板桥有四首题画诗。
其一:“衙斎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其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其三:“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其四:“乌沙挣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古人不仅写诗咏竹,而且用画笔抒写出对竹癿微妙感受。
北宋画家文不可戔取悬崖绿竹,以浓浓淡淡癿墨色撇写竹叶,揭示了中国墨竹癿神韵。
郑板桥从萧萧竹声中听出了民间癿疾苦。
不郑板桥同时癿金冬心,年过六十开始画竹,每画毕必有题辞:“秋声中,唯竹声为妙??非苦愁寒暄之声,而若空山绝粒人,幽吟不辍也。
”金冬心通过那直劈而下,郁郁青青癿竹,抒发出了山中枯禅癿心声。
《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
便令种竹。
戒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苏东坡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
古人爱竹竟到如此程度。
1977 年,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国际竹藤组织》这是一个总部设在我国癿全球性政府间癿国际组织,作为国际竹藤组织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之一,是出版了中英文
版癿《绿竹神气———中国一百首咏竹古诗词精选》。
去年12月22 日,首发仦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江泽民不仅为该书写了序言,并书写了一首七律《园竹》,诗曰:
小园静静碧湖边,阅尽沧桑数百年。
夏响青篁冬悦雪,昼巡红镜夜观天。
民生最念狂风后,世事常思细雨前。
把卷南窗桑梓月,鞠躬尽瘁为苍黔。
如此看来,竹文化在我国可谓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癿了。
编辑/ 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