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相关性肺炎专家共识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8.63 MB
- 文档页数:79
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更新版)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概念由Hilker 于2003年首先提出,是卒中后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2],并且增加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3],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既往国内外对SAP 这一概念尚缺乏统一的认知,诊断标准也存在明显差别[4],这可能会导致临床工作中对SAP预防不到位、诊断不及时、抗感染治疗不合理,最终患者预后不佳。
为提高对SAP的认识,由我国神经内科、呼吸科、感染科及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于2009年成立专家组, 共同讨论制定并发表《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0版[5],以规范国内SAP的临床诊疗。
近年来,SAP相关研究领域积累了更多的临床证据,尤其是中国人群的证据亦在增加,对SAP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有鉴于此,我国神经内科、急诊科、呼吸科、感染科及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对原共识进行更新和修订,以适应SAP临床防治工作的需要。
本版共识在2010版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工作会议,确定了整体框架和主要更新内容;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指南共识,并尽可能地采用我国SAP防治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数据,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讨论修订而成,以期为临床SAP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定义及流行病学根据英国多学科专家组成的SAP共识小组(pneumonia in stroke consensus group,PISCES)2015年发表的共识,建议将SAP定义为:非机械通气的卒中患者在发病7 d内新出现的肺炎。
其发病群体为卒中后患者,与卒中后机体功能障碍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而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是加剧卒中后脑损伤的重要因素[6],SAP还会引起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如脓毒症、消化道出血等[7]。
国外流行病学数据显示,SAP发病率为7%~38%[7-10]。
我国Ji等[6]根据中国国家卒中登记中心的资料统计缺血性卒中患者SAP发病率为11.4%[6],出血性卒中患者为16.9%[11]。
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更新版)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概念由Hilker 于2003年首先提出,是卒中后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2],并且增加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3],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既往国内外对SAP 这一概念尚缺乏统一的认知,诊断标准也存在明显差别[4],这可能会导致临床工作中对SAP预防不到位、诊断不及时、抗感染治疗不合理,最终患者预后不佳。
为提高对SAP的认识,由我国神经内科、呼吸科、感染科及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于2009年成立专家组, 共同讨论制定并发表《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0版[5],以规范国内SAP的临床诊疗。
近年来,SAP相关研究领域积累了更多的临床证据,尤其是中国人群的证据亦在增加,对SAP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有鉴于此,我国神经内科、急诊科、呼吸科、感染科及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对原共识进行更新和修订,以适应SAP临床防治工作的需要。
本版共识在2010版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工作会议,确定了整体框架和主要更新内容;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指南共识,并尽可能地采用我国SAP防治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数据,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讨论修订而成,以期为临床SAP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定义及流行病学根据英国多学科专家组成的SAP共识小组(pneumonia in stroke consensus group,PISCES)2015年发表的共识,建议将SAP定义为:非机械通气的卒中患者在发病7 d内新出现的肺炎。
其发病群体为卒中后患者,与卒中后机体功能障碍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而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是加剧卒中后脑损伤的重要因素[6],SAP还会引起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如脓毒症、消化道出血等[7]。
国外流行病学数据显示,SAP发病率为7%~38%[7-10]。
我国Ji等[6]根据中国国家卒中登记中心的资料统计缺血性卒中患者SAP发病率为11.4%[6],出血性卒中患者为16.9%[11]。
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卒中后肺炎发生率为7%~22%, 是卒中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并导致医疗费用急剧增加。
一、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定义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 SAP)是指原无肺部感染的卒中患者罹患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
二、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诊断1.临床诊断:卒中发生后胸部影像学检测发现新出现或进展性肺部浸润性病变,同时合并2个以上临床感染症状:⑴发热≥38°;⑵新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胸痛;⑶肺实变体征,和/或湿罗音;⑷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同时排除某些与肺炎临床表现相近的疾病如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等。
2.病原学诊断:推荐尽可能积极采用病原学诊断方法。
三、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卒中诱导免疫抑制是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因素。
其他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卒中的严重程度、类型、部位、意识水平、喂养方式、心房颤动、糖尿病、吞咽障碍以及是否机械通气等。
其中吞咽障碍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生率为37%~78%。
四、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防1. 喂养的管理:⑴昏迷、镇静或者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的患者首次喂养前进行X线检查核实喂养管的位置。
存在幽门梗阻、胃瘫、食管返流或者误吸的患者,采用幽门后置管喂养的方式。
⑵如果没有禁忌证,卒中患者进行喂养时床头应抬高>30度。
⑶定期监测胃内容物残留量。
2. 吞咽功能管理:急性卒中后进行吞咽功能的早期评估、筛查和康复有助于降低肺炎的发生。
3. 选择性消化道净化治疗:在局部使用抗生素杀灭口咽部和胃肠道的条件致病性细菌,避免其移行和易位,来预防重症患者肺炎的发生还需进一步研究。
4. 避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五、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综合治疗1. 积极治疗原发病。
《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2016-01-12 18:40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作者:郭伟字体大小-|+脑卒中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在这一患者群体中,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卒中急性期肺炎的发生率为7%~22%,具有基数庞大的患者群体。
而且,肺炎是卒中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在美国,卒中后发生肺炎患者每例平均多花费14836 美元。
即卒中后肺炎的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医疗费用支出惊人。
因此,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欧美神经科医师开始关注卒中后肺炎,陆续开展了相关研究;2003 年德国科隆大学附属医院Hilker 等提出了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概念,来表述原无肺部感染的卒中患者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根据其发生时程的不同,SAP 可分为急性SAP(发生在卒中后1 个月内)和慢性SAP(发生在卒中后1 个月后)。
笔者认为,SAP 仅仅是对卒中后肺炎的一个称谓,并非一个新的疾病种类,重点是强调此类肺炎的发生、发展、转归和卒中后机体的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在肺炎的预防和治疗中需要特别关注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缺失,针对性制定临床策略。
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大约晚20 年,2007 年始国内陆续出现以卒中相关性肺炎为研究对象的文章。
SAP 是个跨学科的疾病,即患者具有神经功能损失的基础,主要在神经科治疗,呼吸医生通过请会诊才会接触到患者,因此在学科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很长一段时间SAP 无法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也得不到系统连续的治疗观察。
特别是SAP 缺乏国内、国际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导致不同研究之间呈现较大的异质性,研究结果外推性差。
2010 年国内神经内科、呼吸科、ICU、感染科的相关专家,共同体制定了《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将其定义为原无肺部感染的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所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并提出了相应的临床诊断和病原学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