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偏远贫困山区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236.88 KB
- 文档页数:2
桂西北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火灾整治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韦翔;唐慧婷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我区各级政府高度关注桂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村寨的火灾整治工程,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以赴打好桂西北村寨消防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使得当地村民得到实惠。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把火烧到解放前。
"这是桂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村寨火灾发生后的真实写照。
火烧连营的村寨火灾,引起了广西各级
【总页数】1页(P40)
【作者】韦翔;唐慧婷
【作者单位】(Missing);(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门槛理论的湘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新农村整治规划 [J], 覃永晖;吴晓;张连彪;张强
2.监管服务齐到位整治隐患见成效--石狮市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J], 姚碧灵;王丹蓉
3.宁当恶人不当罪人宁听骂声不听哭声——九龙坡区重拳整治重大火灾隐患取得显著成效 [J], 任小君
4.监管服务齐到位整治隐患见成效——石狮市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J], 姚碧灵;王丹蓉
5.铁心抓整治竭力保平安——晋江市“三合一”厂房火灾隐患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J], 沈志豪;叶永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火灾隐患整治难点及对策摘要: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日益严峻的火灾形势,对区域性火灾隐患的特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整治区域性火灾隐患的对策和措施,以实现控制降低消除区域性火灾隐患的目的。
关键词:区域性;火灾隐患;对策前言:瑞丽市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内地群众、少数民族与外籍人员聚集,城中村、综合批发市场、家庭式作坊等连片的老旧商业聚集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已逐渐不符合现今消防技术规范,逐渐产生各种消防安全隐患,严重影响社会群众特别是外籍人员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如何做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火灾隐患整治工作。
笔者以德宏州瑞丽市华丰综合批发市场为例,就整治工作难点及对策试作粗浅探讨。
1瑞丽市华丰综合批发市场基本情况瑞丽市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南部,是一个以傣族、景颇族为主要少数民族的边境口岸城市,三面与缅甸木姐接壤。
2009年,瑞丽市成为国务院首批三个国家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之一。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不断推进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瑞丽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逐步凸现,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大量的火灾隐患随之不断涌现。
瑞丽市华丰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位于瑞丽市姐岗南路99号(中心城区),始建于2002年初。
市场总占地面积为133200平方米,房屋为4层框架结构,建筑总栋数42栋,每栋单体面积为1000-1500平米不等,建筑总面积22000平方米,主要以框架结构为主。
该市场经营模式为零散出租,用途为食宿、商店、小仓库,主要经营服装、副食品、木雕艺术品、小玩具、办公用品等日常生活用品及珠宝玉石加工销售,市场内共有住户约2000户,食宿租户约300户,人口约5000人,营业高锋期可达12000人。
该市场建成之初便把产权全部出售,加之未进驻物业管理公司及成立业主委员会,导致市场内消防安全无管理主体,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屋顶搭建违章建筑(易燃彩钢板)等现象普遍发生,导致防火间距、消防车道被占用、堵塞,建筑物耐火等级不足。
浅谈桂北少数民族民居及其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的其他少数民族分散在祖国各个省份,其中广西桂北地区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当地多样的民居建筑作为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载体,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风格。
干栏结构民居、竹楼等是桂北民族地区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例如特殊的地理位置、天气与气候、交通、环境等.这些建筑形式体现了桂北民居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是对桂北民居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
目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都给人们正常生活形成影响,这些也加深了人们对资源环境、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下,桂北传统民居的发展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我们认为,只要能够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最后可以实现对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桂北民居特色;现状和问题;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引言民居即民间居住物,是建筑史上最早出现的类型.民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般建筑中占有极大的分量。
我国居民的发展经历了从敬畏大自然,适应大自然到改造大自然的历程,民居建筑就是人们在适应和改造大自然时通过辛勤制造的劳动产品,是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广阔,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五十六个民族风俗各异,生产和生活习惯也各具特色,在加上建筑材料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的民居建筑也极富创造性,独特型,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成为带动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而民族特色鲜明的桂北地区,民居及民族村落更是成为发展特色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
1 桂北少数民族民居简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北、桂西北地区与湖南,贵州等省接壤,这片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壮族、瑶族、苗族、毛南族、水族、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其中包括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几个较大的民族聚居区。
融水、三江偏远贫困山区少数民族村寨防火设计改造、改进工程探讨摘要:笔者通过对桂北融水、三江地区的建筑特点及少数民族村寨民居建筑构造实地调查,进而客观分析村寨火灾频发主要是民居构造缺陷及设计等原因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寨防火设计改进工程一、桂北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村寨民居建筑的现状:1、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
公路有南北高速公路及209国道南至柳州市、北通湖南通道县,东达桂林市、西往贵州;另有高铁、枝柳铁路干线北往贵州、湖南、湖北,南通柳州南宁,还有融江水运直达柳州市。
2、民居状况:三江、融水民居建筑特色桂北地区民居主要建筑形式“干栏”,这是由该地区特殊地理位置、环境、交通以及气候等条件决定的。
三江、融水山区是典型的夏冷冬热气候,境内山地多,平地少,地形特殊,据了解,桂北坡度在15度至35度的地约占了37%,15度以下的缓坡地仅占13%。
另外,村落的交通相对较闭塞,与外界的交流很少。
历代都是这样依山沿谷密集建设房屋居住,区域内盛产木材,老百姓大多使用的木头或竹子建房,据粗略统计,境内的民居80%的建筑,且都是砖木结构民间木楼居多,多数农村住房是干栏式建筑,底层架空,易于通风。
三江、融水县是广西省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民居大部分为木结构楼房,90%村级为寨落,是全国少有的典型的寨落民居群。
以独峒乡座龙侗寨、田头苗寨为代表的一批寨落群为中国杆栏式民居的典范。
保存完好的侗乡、苗乡民居是三江、融水县的一大特色,这些独特的木结构建筑极富民族特色,是我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苗族建筑群。
以鼓楼、风雨桥及侗族民居等木制建筑闻名世界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贵州、湖南三省区交界处。
侗族村寨依山傍水,鳞次栉比的吊脚木楼、鼓楼群、风雨桥以及水车群,构成当地侗族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一道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
广西桂北少数民族民居、村落的状况和发展思考李霞【摘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进程步伐日益的加快,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之下,传统民居的居住理念面临着十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对优秀的民族传统居住建筑文化进行继承以及发扬,这就需要广大建筑设计工作认真思考.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民居中获得启示是提高现代居住建筑设计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笔者将以桂北传统民居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文献以及实地调研成果的归纳,对桂北传统民居展开比较全面的分析.【期刊名称】《建材与装饰》【年(卷),期】2017(000)032【总页数】2页(P86-87)【关键词】广西;桂北;民居;村落;龙尾瑶村;经济发展;社会效益;生态平衡【作者】李霞【作者单位】桂林雄森熊虎山庄娱乐城广西桂林市 541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1.5广西壮族自治区多山多水,在四周山地的围合之中,形成了一个山地丘陵型盆地,连绵起伏的山岭,又围合出许多小盆地。
大小相杂的盆地群中,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文化圈。
桂北地区主要人口构成是汉族占主体,另有其他少数民族如毛南族、壮族、侗族、水族、苗族、瑶族、仫佬族、彝族、仡佬族、布依族。
因历史的原因,汉族广居平原江河地带,而少数民族基本上散布在山区聚居。
受地理位置和民族传统的影响,各个聚居地的民居大都依势而建,依势而作,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所以,当地的传统村落以及建筑带有非常明显的少数民族的特点,可以说是广西北部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缩影。
通过仔细的观察就可以发现,当地的民居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的特色,但是比较固定化,在空间的组合上非常巧妙。
桂北地区的山区区域环境之间的巧妙结合也成功的映射在了建筑群体上,成为整个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将桂林市阳朔县的龙尾瑶村作为基本的例子,来说明桂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居与村落的特点,通过分析,也能够为桂林北部地区的传统民居村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农村危改项目对桂北瑶族地区乡土聚落风貌的影响摘要:我国于2009年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2009年广西制定《广西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规划》,计划组织实施广西边境一线农村危房改造和少数民族聚居村寨、贫困地区30万户农村危房进行改造。
改造至今除政府补贴的危房改造的建筑外还有大量居民跟风把原有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旧居拆除重建或寻找新址重建,农田被侵占、乡土风貌破坏严重。
危房改造项目的政策和实施诸多问题渐显,本文主要阐述其对乡土聚落的冲击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乡土风貌危房改造湘赣民居在2008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基础上,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布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后,广西人民政府制定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规划(2009~2014)的通知》(下文简称“危改”),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从2009年至2011年,集中人力物力,组织实施广西贫困地区的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以解决和改善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章卫良.从“经济刺激”到“社会救助”[N].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试点过后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的实施延至2014年,希望通过对农村危房的改造,促进农村困难群众的早日安居。
危房改造项目以农民自筹为主,政府通过经济刺激,补贴经济困难家庭进行房屋的修缮,但是实际参与危改项目的家庭大多拆除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兴建一层到四层不等的新式洋房,除却被补助拆建的房屋,经济以及跟风效应等因素的一系列影响,使得村民大量拆建旧居或寻找新址建新房。
大量的乡土建筑被破坏,周边农田被房屋侵占,未规划的聚落建设呈现混乱局面。
1.研究区域概况广西简称“桂”,本文把桂北划定为东经107度至112度,北纬23度至26度之间。
为更好地使得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对乡土景观的影响作出分析,此次选取了广西省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小区域范围(贺州市富川县新华乡),以乡为单位作为研究对象。
新华乡地处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的东北部,同时新华乡与湖南接壤,是民族间的交往地带,乡土气息浓厚,虽然没有大面积的较完整的乡土聚落,受一定的汉化影响,但总体来说少数民族地域性特征明显,拥有独特的乡土景观资源。
广西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效益的实证研究——以桂北地区民宿为例作者:陈蜀花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第2期前言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都非常偏远,并且交通非常不便利,一些民族文化及自然景观被破坏的现象也就很少。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项目重叠性非常高,而开发旅游产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扶贫,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上各界的关注,也逐渐成为了旅游领域的研究热点,并获得了很多成果,给发展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计划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笔者主要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项目出现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乡村旅游是促进我国扶贫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很多专家对于乡村旅游的看法不同,有的专家认为该项目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而有的学者认为该项目是从农村区域研发出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基于此,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需要以农业产物为载体,把农民当作主体,而各地的城镇居民则是市场,针对乡村旅游的项目建设可以举办农事体验、休闲度假、田园风光等一系列的旅游活动。
二、广西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一)广西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广西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最有利的条件就是当地的自然资源、民族习惯、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区优势等。
广西的自然旅游资源非常多,一些自然形成的景点遍布全区,并且附近的县或市也都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各地的相关部门则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开发旅游项目,为扶贫计划打下结实的基础。
另外,少数民族地区不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风情,加之大部分少数民族都生活在比较贫困的地区,所以那些地方的文化与习俗也保持的比较完整。
(二)广西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制约因素虽然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也同样面临着各种问题,即整体资源不足、地方政府不够重视、人才短缺、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等。
从旅游产业看,广西各地的旅游发展非常的不平衡,大部分到广西旅游的游客都会聚集在桂林、南宁、柳州、北海等,而这些地方并没有形成一个链条实现共同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2003年至2005年消防重点建设目标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3.07.29•【字号】桂政发[2003]45号•【施行日期】2003.07.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消防管理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2003年至2005年消防重点建设目标的通知(桂政发[2003]4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区直各委、办、厅、局: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2003年至2005年消防重点建设目标》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二00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广西壮族自治区2003年至2005年消防重点建设目标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十五”期间消防工作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发[2001]16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公安厅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五”期间消防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桂政发[2002]11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我区消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使我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有一个优良的消防安全环境,特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2003年至2005年消防重点建设目标。
具体如下:一、做好消防规划编制工作(一)梧州市、防城港市以及岑溪、桂平、合山、凭祥、东兴等5个县级建制市必须在2003年年底前完成城市消防规划的编制工作;贺州市、河池市、百色市、来宾市、崇左市的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工作应与撤地设市后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同步进行。
(二)各县县城及自治区确定的重点镇,要在2005年年底前,按照“小城镇发展规划”要求,完成各自的消防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新建城区、开发区和旧城区改造中,要同步制定和实施消防规划,实行同步设计、同步改造、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做到不欠新帐,快还旧帐。
(四)消防规划由政府颁布实施后,所依据的城市总体规划有调整的,要及时对消防规划进行修订;对城镇总体规划中缺少消防规划内容的,上级政府一律不予审批。
浅谈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消防工作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我省实施桥头堡建设工作以来,加大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力度。
由于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消防工作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整体上处于房屋耐火等级低,水源缺乏,灭火设施设备不完善,消防工作机制不健全,交通道路不便利,村民消防安全素养不高等现状,火灾呈现频发势头。
这不仅扰乱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而且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造成一定影响。
本文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火灾危险性的阐述,提出了相应的管理防范措施,对预防和减少农村火灾事故的发生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怒江;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消防工作;问题与对策怒江州地处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纵谷地带,与缅甸联邦山水相连,国土面积14703平方公里,是“三江并流”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州府设在六库,全州辖有泸水、福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四个县,有29个乡(镇)、260个村委会,总人口49.2万人,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
与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和云南其他地区比较,怒江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自治州,集边疆、民族、宗教、贫困、高山峡谷为一体怒江地处我省西南部,是一个集穷、边、散、远为一体的典型性民族边疆地区。
近年来,农村火灾事故频发,特别是火灾亡人事故多发在农村地区,这不仅扰乱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而且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造成一定影响。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遏制农村火灾上升势头?下面分两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消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消防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怒江二次跨越战略的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快速增加,怒江农村消防工作水平呈现了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现状,特别是坐落在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的农村山寨消防工作落后面貌根本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