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引言:《塞翁失马》是中国传统古代寓言故事之一,借助一个个小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讲解《塞翁失马》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其中的道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情商。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塞翁失马》故事内容;2.理解寓言故事的含义,并思考故事中的道理;3.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培养思维能力;4.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谈论自己的人生体验,并学会运用情商。
二、教学内容1.《塞翁失马》故事的讲解2.故事中的道理和人生智慧的探讨3.学生对自己人生体验的思考和分享三、教学步骤及方法1.导入引入寓言故事的概念,让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知道的一些寓言故事,并介绍本课要讲解的《塞翁失马》故事。
2.故事讲解通过讲解故事情节、角色和事件的发展,让学生全面了解《塞翁失马》故事的内容。
重点强调故事中的塞翁以及他遭遇的失马和获得的好马的情节。
3.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和人生智慧。
提问学生关于塞翁的态度、塞翁与邻居的关系以及塞翁如何应对好马和坏马等方面。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4.情商培养学生将思考和讨论的结果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谈论自己的人生体验。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给学生,如:- 你有类似塞翁经历过失利却带来意想不到收获的经历吗?- 在面对困难时,你是否能像塞翁一样积极面对?- 如何培养自己的情商,处理好人际关系?5.总结与反思引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故事中的道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四、教学资源1.《塞翁失马》故事文字版或PPT展示2.黑板、彩笔等教学辅助工具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度、思考质量、回答问题的能力等。
2.作业评价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故事中的道理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用自己的话讲述一次自己的经历,突出类似《塞翁失马》的情节和教训。
六、教学延伸1.寓言故事分享学生可自行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并准备一份PPT或海报,分享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及其中蕴含的智慧。
塞翁失马初中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塞翁失马》的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 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词语和句式。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1. 故事内容的理解。
2. 词语和句式的学习。
教学难点:
1. 故事中道理的理解。
2. 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课文《塞翁失马》的文本。
2.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塞翁失马》的故事产生兴趣。
2. 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二、阅读理解(15分钟)
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词语和句式学习(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故事道理的探讨(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
2. 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
1.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塞翁失马》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阅读《塞翁失马》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了故事中的道理,同时学习了相关的词语和句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的道理。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塞翁失马》教案教案:《塞翁失马》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塞翁失马》的故事情节。
2. 探讨《塞翁失马》所传达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塞翁失马》的故事情节和含义。
2. 分析《塞翁失马》中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教学准备:1. 《塞翁失马》的故事文本。
2. 针对故事的提问和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对学生提问或小组讨论来引起学生对《塞翁失马》这个故事的兴趣和思考,例如:“如果你突然丢失了你最重要的东西,你会有什么感觉?”或者“你认为人生中有没有什么事情是看似坏事,实际上却对你产生了好的影响的?”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塞翁失马》的故事文本并回答以下问题:- 塞翁为什么认为失马是一件好事?- 真的有什么是绝对好的或坏的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含义和人生哲理:事实上,生活中有时候我们无法改变一些事情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和解读这些事情。
《塞翁失马》教给我们一个道理,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即使发生了坏事,也有可能是好的起点。
3. 讨论与分享(2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深入的讨论,探讨以下问题:- 你认为《塞翁失马》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你认为我们可以如何应用《塞翁失马》的人生智慧到自己的生活中?-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塞翁失马》这样的经历和体会?4.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学生向全班反馈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和发现。
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塞翁失马》所传达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并提醒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扩展活动:1. 让学生以写作的形式,将自己的类似经历和体会结合《塞翁失马》进行反思和总结。
2. 观看相关的短视频或纪录片,了解更多关于《塞翁失马》故事的背景和相关哲理。
3. 继续探讨其他的寓言故事或哲理故事,比较不同故事的启示和智慧。
成语故事塞翁失马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成语“塞翁失马”的由来及寓意。
1.2学会运用成语“塞翁失马”进行造句。
1.3理解成语故事中的哲理,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成语故事。
2.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3.2培养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成语“塞翁失马”的寓意及故事背景。
1.2学会运用成语进行造句。
2.教学难点:2.1理解成语故事中的哲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成语“塞翁失马”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塞翁失马”这个成语吗?它有什么寓意?2.故事讲解2.1讲解成语“塞翁失马”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2.2分析故事中塞翁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其寓意。
3.成语寓意解析3.1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成语寓意的理解。
4.成语运用4.1让学生结合故事,尝试用成语“塞翁失马”进行造句。
4.2教师挑选优秀句子进行展示,并给予点评。
5.案例分析5.1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成语寓意进行分析。
5.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6.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以及对成语“塞翁失马”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2.收集其他成语故事,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成语故事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成语“塞翁失马”的寓意。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5.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塞翁失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塞翁失马》的故事,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寓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塞翁失马》的故事内容,体会故事的主题思想。
2. 学习并运用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表达某种现象或观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的辩证法思想,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塞翁失马》的故事课件或黑板报。
2. 准备相关成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出示成语卡片,让学生说出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意思,引出今天的课文《塞翁失马》。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并对课文进行翻译。
3. 学习课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塞翁失马”的故事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4. 分角色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角色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和指导。
5. 总结拓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复述课文内容,并运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写一个句子。
7. 板书设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阅读《塞翁失马》的故事,对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分角色朗读和讨论环节,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学生朗读时,可以更加注重情感的把握和表达,以及课堂拓展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思考问题。
塞翁失马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成语“塞翁失马”的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成语“塞翁失马”的含义和运用。
2.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
教学难点:1.成语“塞翁失马”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
2.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讲述一个关于塞翁失马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关于塞翁失马的故事或成语。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成语“塞翁失马”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1.老师讲解成语“塞翁失马”的含义和来源。
2.老师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
四、案例分析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与“塞翁失马”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
2.各组汇报分析结果,全班交流讨论。
案例分析案例:案例一:小明考试没考好,心情沮丧。
妈妈安慰他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次没考好,下次努力,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案例二:小华的自行车被偷了,他很生气。
爸爸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自行车丢了,也许这是提醒你以后要更加注意保管物品。
”五、小组讨论a.成语“塞翁失马”在生活中的运用。
b.如何培养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
2.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分享。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如何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
七、课后作业2.家长协助学生搜集关于“塞翁失马”的故事或成语,与孩子一起分享。
教学反思:1.讲解成语时要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运用。
2.在小组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3.课后作业要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成语“塞翁失马”的含义和运用。
课堂讲解:老师:“同学们,成语‘塞翁失马’的故事你们都听过了,那么谁能告诉我,这个成语的核心含义是什么?”学生A:“老师,我觉得‘塞翁失马’的意思是事情的好坏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坏事情也可能带来好结果。
塞翁失马教案教学设计塞翁失马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状元与乞丐》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学习课文有很多种办法,但是都必须以读为先。
下面我们先各自用三分钟大声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下面考考你们的字词的读音怎么样。
看大屏幕单个字注音,找生读。
下面请男女生各派一位代表,比比谁读得好。
找生评价。
师范读,生齐读屏幕上投出抽掉标点的故事原文,请同学们朗读。
让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三、合作探究:字词解决得差不多了,下面我们小组来合作一下,用六分钟时间自由探究课文,课件出示: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清全文意思。
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后回答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划出关键词语,并能用正确的音调读出来学生借助工具书串译课文内容环节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3、这篇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情节?4、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明白之处可以提出来讨论。
)师把握:先四分钟各自探究,再用两分钟四人小组交流。
师检查探究的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解释。
看来大家对字词的理解十分到位,下面请谈谈对课文初步探究的结果。
板书: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祸--福--祸--福这些情节之间是不是独立存在的呢?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得马的原因是由于失马,正是因为马跑到了胡人的住地,才能带回来胡人的骏马,正是因为塞翁的儿子爱好骑马才折了髀,如果没有胡人大入塞,父子俩还用保命吗?所以说这祸福之间的转变是有一定的条件的,也就是说这篇寓言的寓意是:板书:祸与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变的。
有谁能猜一猜老师刚上课时为什么要讲那个故事吗?福与祸、好事与坏事的.互变是有先决条件的。
故事中的阿大勤奋苦读才战胜了命运,阿二不思进取才落得可卑下场,所以,我们面临挫折、困难和失败时,一定要相信它们只是暂时的,努力会改变这一切;顺利时也不要沾沾自喜,不努力有可能变坏事。
四、讨论总结:五、布置作业:把《塞翁失马》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签名。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塞翁失马》一、教学目标1. 了解《塞翁失马》这个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2. 思考人生中的得与失,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心和乐观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塞翁失马》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2. 分析和解读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寓意。
三、教学准备1. 《塞翁失马》寓言故事的文本材料。
2. 录音设备或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故事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得与失的经历,例如考试取得好成绩、失去珍贵物品等。
然后,教师以口头或书面形式简要介绍《塞翁失马》寓言故事,告诉学生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农民塞翁的故事,他遭遇到一连串的得与失。
Step 2:朗读故事教师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音或使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故事文本,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故事。
Step 3:分析故事1. 提问学生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哪些,他们做了哪些事情?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得与失对于这些人物的影响,以及他们对于得与失的态度和反应。
Step 4:寓意解读1. 向学生解释故事中的寓意,即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所谓的得与失只是表面现象。
在面对得与失时,我们应该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2. 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活动,例如讨论或写作,以表达他们对于故事寓意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在教室里,学生们可以以小组形式互相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得与失的经历,并讨论他们对于这些经历的态度和反应。
此外,可以邀请一些有趣的人生经历的嘉宾,如老师或家长,来分享他们的故事,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塞翁失马》这个寓言故事的情节和寓意,通过讨论和思考,提高了他们对于人生得与失的认识和理解,并培养了积极进取和乐观的态度。
七、作业要求学生以作文的形式,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写一篇文章阐述对于《塞翁失马》这个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整体设计合理,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他们更加理解并深入思考《塞翁失马》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
初中语文《塞翁失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塞翁失马》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翻译、归纳、总结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2)懂得事物福祸相依的哲理,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一些特殊词汇的解释。
2. 对文章寓意深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案例教学法:分析《塞翁失马》的故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寓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文言文《塞翁失马》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言文中一些特殊词汇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故事案例,理解事物的福祸相依。
(2)各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翻译与讲解:(1)教师对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翻译和讲解。
(2)解答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不解之处。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文言文运用能力和对文章寓意的理解深度。
关于淮南子塞翁失马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关于《淮南子·塞翁失马》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1 背景介绍1.1.1 《淮南子·塞翁失马》是西汉刘安组织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论文集,属于道家作品。
1.1.2 该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1.3 通过学习《塞翁失马》,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词语解释2.1.1 塞翁:指边塞的老百姓。
2.1.2 失马:失去马匹。
2.1.3 焉知非福:意为谁知道不幸的事情会不会变成幸运的事情。
2.2 句子翻译2.2.1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2.2.2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2.3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3 寓意解析2.3.1 塞翁失马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看似不幸的事件,却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2.3.2 故事传达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的道理,即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2.3.3 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3.1.1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3.1.2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断句。
3.2 课文讲解3.2.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2.2 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寓意。
3.2.3 举例说明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3 课堂讨论3.3.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故事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4.1.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口语表达。
4.1.3 学生能够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寓意。
4.2 过程与方法4.2.1 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2.2 学生通过举例和分享,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4.2.3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会从故事中汲取智慧。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接纳不同的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也一定积累了很多成语,同学们我们来一个成语抢答:看图说成语,看谁反应快,积累多。
(出示课件: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对牛弹琴、掩耳盗铃、坐井观天的图片)
2、师: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些成语,都来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什么是寓言?
(出示课件: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意义的故事,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使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往往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古代寓言故事《塞翁失马》,(板书课题)
二、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课件)同学们齐读
1、能够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词语意思,能准确翻译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获得人生的智慧。
三、预习成果展示: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塞翁失马》,那就展示一下你们的预习成果吧!
1、学生展示文学常识。
2、偶数组的3号上台展示,相应的奇数组组长到黑板上批阅。
3、生展示词语解释。
4、生巩固。
师:同学们预习得都不错。
四、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师范读
师:下面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老师停顿的地方和轻重、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3、生展示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或小组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华?
4、学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想不想都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想)下面齐声朗读课文
五、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过渡:学习文言文读准读顺还不行,还要读懂文意。
(出示课件:二读——疏通文意)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文中的注释,根据提示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疏通文意,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二)、小组合作,质疑解难
师:请同学们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词句上的疑问提出来,小组合作解决。
(三)、集体探讨,加深理解
师:请同学们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六、三读课文——理情节、悟道理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文中的几个情节。
(出示课件:三读——理情节、悟道理)
(学生默读后)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失马→得马→折髀→相保(板书)
师:在一般人看来,失马是祸还是福?(祸);得马呢?(福);折髀呢?(祸);相保呢(福)。
(板书:祸福)
师:而塞翁却怎样认为?
生:失马是福,得马是祸,折髀是福,
师:文中对塞翁并没有过多的描写,只写了他的三句反问,从塞翁的三句反问句中可看出塞翁是个怎样的人?
生:沉着机智、幽默风趣、有智慧有远见……
师:这则寓言不仅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深谋远虑、处事坦然的塞翁,更可贵的是我们从中悟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是什么道理?
生:祸与福、得与失、坏事与好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板书:)
师:(补充)它们是对立统一的,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出示课件:道理)师:现在,塞翁失马的故事已发展成一个成语。
知道是什么成语吗?
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出示课件:成语)
师:能说一下它的意思吗?
生: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后来却因此得到好处。
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
七、拓展提高
过渡:“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同学们,生活多变,祸福难料。
人生难免挫折失败、痛苦磨难,塞翁失马的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人生智慧?
生1:对待生活应当积极乐观,不应当消极悲观;
生2: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
生3: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生4:现实生活中,深处顺境,不沾沾自喜;深处逆境,不灰心气馁。
生5:看问题不能只看到坏的一面,还要看到好的一面。
生6: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任何事物。
师:(补充)生活中还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宠辱不惊,淡泊得失。
同学们,把这一条条的人生智慧装进你的人生行囊之中,让它伴随你度过美好的一生。
八、学生畅谈收获
九、当堂检测
十、布置作业:1、给家长讲一讲“塞翁失马”的故事。
2、课下再阅读几则古代寓言故事,进一步了解寓言,收获人生智慧。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