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人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20
二晋著名的诗
二晋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出现,他们的诗歌在今天仍然被广泛传颂和欣赏。
以下是一些二晋时期的著名诗歌:
1. 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
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其中最著名的诗歌是《登池上楼》。
2. 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
歌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其中最著名的诗歌是《桃花源记》。
3. 南北朝时期的鲍照是中国乐府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
充满了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反思,其中最著名的诗歌是《登科后》。
4. 南北朝时期的谢朓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
诗歌将山水田园与自然融为一体,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其中最著名的诗歌是《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以上是二晋时期一些著名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在当时是广为流传和欣赏的,而且在今天仍然被广泛传颂和欣赏。
二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和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欣赏,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搜索山水田园诗歌10篇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宋代杨万里为代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山水田园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春晚山庄率题朝代:唐朝|作者:卢照邻其一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
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
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
唯馀诗酒意,当了一生中。
其二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
莺啼非选树,鱼戏不惊纶。
山水弹琴尽,风花酌酒频。
年华已可乐,高兴复留人。
积雨辋川庄作朝代:唐朝|作者: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秋登巴陵望洞庭朝代:唐朝|作者:李白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书事朝代:唐朝|作者:王维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夏日南亭怀辛大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终南别业朝代:唐朝|作者: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山中杂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春中田园作朝代:唐朝|作者: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初夏游张园朝代:宋朝|作者:戴敏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村居朝代:宋朝|作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山水田园诗一、山水田园诗的定义: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
描写自然风光为主。
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
二、山水田园诗派的发展起源:东晋田园诗派——陶渊明南朝山水诗派——谢灵运、谢朓盛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柳宗元宋: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但其境界上已远比不上唐朝。
杨万里、范成大明清:走向衰退,尚模拟,少独创。
三、田园诗的典型物象:1.景物(意象):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山、河、泉、溪、桥、明月、清风、云雾、霞光、露珠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隐者3.农具:耒耜【lěi sì:古代一种像梨的农具,也用做农具的统称。
】、锸【chā铁锹】、锄头、犁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松、竹林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鸟鸣、猿啼四、描写景物的手法1.角度变化: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上、下、俯视、仰视、里、外等;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3.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1)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工笔(细节描写)、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衬托(正衬:乐景写乐情、哀景哀情;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渲染、前面结合;(2)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3)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夸张、反复、反问等。
五、如何概括意境特点(方法)(一)审空间:可从地面和天空两个角度去观照画面境界的大小。
从地面看去,有广阔、辽阔、苍茫、深远等特点。
着眼于天空,有高远、空旷、寥廓(高远空旷)等特点。
(二)辨色彩:辨别色调的冷暖所体现的情绪,注意色彩搭配所呈现的效果。
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给人们一种温暖、热烈、活跃的感觉。
描写景色风光的经典古诗词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我在此整理了景色风光的经典古诗词,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景色风光的经典古诗词11、《寄令狐郎中》李商隐唐代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来宾,茂陵秋雨病相如。
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代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落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采桑子·时间只解催人老》晏殊宋代时间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4、《献诚心·见好花颜色》欧阳炯唐代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
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
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
恨不如双燕,飘舞帘栊。
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5、《天净沙·春》白朴元代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景色风光的经典古诗词21、《田园作》孟浩然唐代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2、《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苏轼宋代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公路无尘。
何时整理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3、《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唐代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际。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4、《雨过山村》王建唐代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原名谢公义,字灵运。
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文学家,诗人。
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祖父谢玄,晋车骑将军;父谢瑍,不慧;其母刘氏为王羲之外孙女。
他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
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
幼年便颖悟非常,《宋书》本传称其“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善书,“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
东晋时,他18岁袭封康乐公,刘氏南宋朝建立后,按例被降为康乐侯,故又称“谢康乐”。
谢灵运因是名公子孙,才能出众,认为自己应当参与时政机要,但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
在朝不得志,曾外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
好营园林,游山水,制作出一种“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木屐,后人称之为“谢公屐”。
与族弟谢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后因罪徙广州,密谋使人劫救自己,事发,弃市,时为元嘉十年,终年四十九岁。
墓葬位于今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里泉村。
子谢凤,同徙岭南,早卒;孙谢超宗,被宋孝武帝认为是“灵运复出”。
其诗意境新奇,辞章绚丽,影响深远。
因此,他被后世誉称为中国山水诗鼻祖。
晋末曾出任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
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族政策,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
田园诗人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
古代汉族诗歌之一。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
以唐代王维。
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
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
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清丽洗练。
多用白描手法。
中文名,山水田园诗。
文学体裁,诗歌。
地区,中国。
起源年代,南北朝。
代表人物,谢灵运。
陶渊明。
王维。
孟浩然。
来历。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
谢灵运。
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
王维。
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
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
悠闲的田野。
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发展历史。
《诗经》和《楚辞》作为秦汉前汉族诗歌的两座高峰。
虽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写。
如“关睢”。
“桃花”“薄荷”“挚鸟”等。
它们或者是作为比兴之媒介。
或是作为比德之物。
本身并不具审美的价值。
诸如:“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的写景佳句。
也只是作为人事活动的一种背景而出现。
起得是艺术媒介的作用。
自身还不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在《诗经》。
《楚辞》所经历的漫长年代。
还没有出现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
两汉数百年。
乐府五言诗。
特别是铺采摛文的辞赋。
已有了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
只是汉末建安时期。
曹操写了一首《观沧海》。
这才算是曲终奏雅。
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
魏晋之前。
汉族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
欲望。
政治。
战争等等。
自然风光还是未被人识的一块天然璞玉。
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
则始于魏晋六朝。
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魏晋六朝。
一个干戈纷扰。
政治紊乱。
经学衰落。
玄学盛行。
思想开放。
人性觉醒的时代。
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
人命危浅。
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
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
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
产生了“膏火白煎熬。
多财为患害。
布衣可终身。
宠禄焉足赖”这样的认识。
他们为了全身远祸。
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
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
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
魏末晋初诗坛。
山水诗已逐渐增多。
在嵇康。
张华。
左思。
郭璞等人的诗篇中。
便出现了“白云停阴冈。
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
纤鳞亦浮沉。
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
到了晋宋时代。
终以陶渊明。
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
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山水诗形成以后。
虽然它在不断寻求外部空间的开拓和内部体制的完善。
从而在各个不同时代。
而有了新的风貌和姿态。
但是。
道释玄禅的人生情趣和艺术精神。
却始终贯穿于山水诗的发展中。
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
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
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
谢灵运山水诗传统。
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
在唐代诗人中。
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写出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
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的。
主要还是孟浩然。
王维。
李白。
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
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
状物。
写景。
叙事方面。
有行文不拘一格。
使人耳目一新之作。
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子已远远比不上唐朝。
代表诗人。
陶谢作为山中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
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
但由于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
玄学在他们诗中又有不同的印迹。
陶诗中的玄旨和理趣。
不只表现在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的理悟。
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真意”的田园画面上。
而谢诗主要是通过那些“空翠难强名。
渔钩易为曲”“遭物悼迁斥。
存期得要妙”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
“玄旨”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诗中。
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
并崇尚自然。
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
而是心灵之趣。
他的诗。
是写意。
而不是摹象。
陶渊明原本是飞翔于田园的慧鸟。
至情至性。
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
因性真直率。
故做不了污浊世态下的好官。
一旦脱离樊笼。
复返自然。
喜庆之情。
不能自已。
《归园田居》。
《移居》活脱脱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
悠闲。
适性的伟大诗人。
透过晨雾暮霭。
他葛衣芒鞋。
荷锄走来。
简朴的居处。
平常的村落。
作者却以十分欣赏的口吻一一道来。
甘于淡泊。
守拙归真。
诗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气节。
犹如芰荷滚露。
月白风清。
他的田园诗。
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
所以。
他写景物重在写意。
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
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写诗。
对他来说只是那种“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
苏东坡说“陶渊明意不在诗。
诗以寄其意耳”。
元好问说:“此翁岂作诗。
直写胸中天”。
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
与陶同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则开模山范水。
雕缕字句的先河。
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
如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
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
在提炼诗意。
感悟语言方面有过人的才气。
这一点连李白也佩服之至。
如“林壑敛冥色。
云霞收夕霏。
”“乱流趋正绝。
孤屿嵋中川。
”“白云抱幽石。
绿蓧媚清连。
”“池塘生春草。
柳园变鸣禽”。
“春晚绿野秀。
岩高自云屯。
”“野旷河岸净。
天高秋月明。
”对山姿水态。
昏晓阴晴的变化穷貌极形精雕细刻。
细微独到描摹。
再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
从这一点上看。
谢灵远绝对的灵慧。
观察事物十分精微。
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
山水风光。
经他妙手剪辑。
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丽画面。
因而在魏晋时代汉族诗歌中独树一帜。
令后人有“谢诗如新发芙蓉。
自然可爱”之说。
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
寄情山水。
一生不仕。
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
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乃真隐者。
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他选择了第二条路。
清心寡欲。
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
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
他的诗近于陶诗。
而又自有风格。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惊涛来似雪。
一坐凛生寒”这类气象雄浑的诗并不多见。
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呈现着清寂。
冷峭意境。
深印着隐者情调的诗作。
他诗写隐者的情怀:“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
心随雁飞天。
……”。
他诗写田家的欢趣:“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林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清寂冷峭的意境。
自然恬淡的情趣。
然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
抱卷沉思。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独行在山道上。
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
王维写过政治诗。
边塞诗。
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胜景的山水田园诗。
他目睹了官场倾轧。
世情翻覆。
并且自身也体验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后。
“愿得燕弓射天将。
纵死犹闻侠骨香”功业心和热情迅速冷却下来。
中年以后。
即抱持了“漆园非傲吏。
自阙经世务。
但寄一微官。
婆娑数株树。
”的生活态度。
内隐外仕。
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
他的山水田园诗。
既是个人心灵的写照。
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王维山水诗。
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
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
如:《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再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田园诗人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前一首诗。
写江汉风光。
运用了水墨山水的造境和运笔。
大处落墨。
勾勒出江汉雄浑壮阔。
水天一起浮动。
山色若有若无的景色。
后一首诗。
写终南山的胜境。
意象朦胧。
含蕴极富。
山中的青岚叠翠。
千岩万壑尽都笼罩于茫茫“白云”。
蒙蒙“青霭”之中。
但是。
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
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
超人的才气不仅在诗。
书。
画多方面卓有成就。
而且在参禅悟道方面。
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
画家的眼光。
音乐家的听觉。
诗人的感觉。
佛家的心态。
赋予他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
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特有的灵魂和感觉。
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
形成了物即是我。
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
王维的山水诗。
以境写心。
了无痕迹。
象外有象。
景外有景。
意外有意。
韵外有致。
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如《鹿柴》。
《竹里篁》。
《鸟鸣涧》。
《草荑坞》等。
空山。
翠竹。
溪水。
明月。
花鸟……这里是一个多么清静幽美。
纯洁无暇的天地。
又是一个多么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这种静谧。
空灵的无人之境。
正是诗化了的物我两忘的庄禅境界!《辋川集》及晚年那些山水作品都闪耀着一种仍有的禅意玄思。
显现出一种物我冥一。
思索境谐的画面。
在这里。
诗人把自然吸入自我之中。
又把自己的生命消融在景物里。
形成了物即是我。
我即是物的“无人之境”;那“青苔上的阳光。
林中的明月。
月下的山鸟。
自开自落“辛荑花”……。
它们既是外在的物象。
又是诗人寂静内心的幻化。
王维这类思与境谐的山水诗。
不仅内涵了一种静态之美。
而且显示出“澄澹精致”“深厚闲雅”的艺术特色。
继王。
孟之后。
李白又为山水诗开拓新境界。
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
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
是诗人心灵的外化。
山水诗必然要表现诗人自我。
但是在王维。
孟浩然等诗人那里。
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
消融苦闷之处所。
因而。
“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
而在李白。
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
消融苦闷的处所。
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
强烈的主体意识。
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画中。
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
他那些最有个性的诗句。
如“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
“庐山秀出南斗傍。
屏风九叠云锦张”。
“登高壮观天地阔。
大江茫茫去不返”表现了诗人不拘捡。
肆性情的诗人自我。
这里自无而落的黄河。
依傍星斗的庐山。
飞流千仞的瀑布。
都已融入了诗人狂放不羁。
傲岸不群的鲜明个性。
李白诗中自然山水。
多带有流动飞扬。
奔放不羁的特点。
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与王维形成对照。
如果说。
王维在静态的山水中隐没了自我的话。
那么。
李白则常常借助动态的自然山水而浮现出诗人自我。
以道教。
道家的那种“道”的宇宙观来看待自然。
自然万物不只是动态的。
而且。
正是这种动态显示着万物乃是有“生命”的存在。
于是。
诗人便能够在“天地与我弃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体验中。
与那些动态的。
有生命的自然万物融通相与。
亲密往来了:“肠断枝上猿。
泪添山下樽。
白云见我去。
亦为好我飞翻。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白云。
明月。
山花。
清风。
……都成了有情的存在。
与诗人默合符契。
相与往来。
物我合一的艺术思维。
产生了移情作用。
诗人独坐敬亭山时。
留下了“众鸟高飞去。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这样的诗篇。
李白的山水诗。
还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