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笔记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3.37 MB
- 文档页数:35
耶鲁大学公开课D E A T H和你想的不太一样亡[美]谢利·卡根◎著贝小戎等◎译糖炒诗人- ◎读书笔记PPT你可能相信我们拥有灵魂永生是一种赐福 对死亡感到恐惧无可厚非 死亡是一件神秘的事情你可能不曾想过我们没有灵魂永生是一种诅咒死亡并不神秘恐惧死亡并不恰当花5分钟同我一起思考死亡吧!死亡其实和你想的不太一样!目录●死亡是坏事吗?●永生是好事吗?●灵魂存在吗?●我们能在死后存活吗?●死亡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而活?死亡是坏事吗?IS IT BAD TO BE DEAD?什么事对我有坏处?相较于其他事来说是坏事。
−捡到钱是好事,但是捡到5毛就不如捡到100好。
事情本身不坏,但会导致坏的结果。
−如熬夜看世界杯本身不是坏事,但它导致的精神不济、被扣工资、家庭矛盾甚至猝死等是坏事。
事情本身就是坏事。
−如疼痛、疾病,只要发生就是坏事。
相对坏结果坏 本质坏死亡的坏处是?死亡会剥夺可能拥有的美好和幸福−关于死亡坏处的剥夺解释理论死亡对于死者而言没有任何结果−任何事情对不存在的事物都不会有影响死亡本身不好也不坏−对于不存在的事物而言,不存在对它来说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相对 有点坏 结果不坏 本质不坏那么,永生是好事吗?IS IT GOOD TO BE IMMORTAL?永生不见得是好事记忆能够保存假如记忆能够一直保存,再有意思的活动我们也用无尽的时间去体验所有的关卡变化。
生活将最终变为无尽模式的神庙大逃亡,无法结束的生命不是赐福反而是诅咒。
记忆不能保存假如灵魂通过转世得以永生,但每次转世都要喝孟婆汤清零记忆。
那么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不管我曾有多大的成就都毫无意义。
未来对现在的我来说是零。
永生对现在的我来说毫无意义。
尽管如此,我们希望活的久一点我们不一定要永生,但要能够活到我们满足为止。
为此,我们希望有灵魂,我们希望我们是灵魂和肉体的混合,而灵魂是我们的主要部分。
这样,我们才可能活得比肉体更久一些。
PHIL 176 Death Professor Shelly Kagan(第一课没什么实质内容,可以略过)教授在第一课列举了这门课将要讨论的一些问题:1.人能否幸免于死2.人是什么?“我”是什么?3.有没有来生?4.自杀一定是恶的吗?……然后他摆出了自己的观点:1.不存在灵魂2.永生并不是好事情3.对死亡的恐惧是很正常的4.自杀在特定情境下有可能是理性的,并且在道德上是正当的……他希望通过这门课:学生能够自己独立思考。
他不是要灌输给学生这些观点,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理性,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些观点,都要有合理的根据,给出论证。
第二课要回答“我能否幸免于死”“我死后我是否还存在”,就需要先回答:“我”是什么?或人是什么?什么叫“幸免于死”?什么叫“活着”?一个人过了一段时间仍然是这个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反驳:有人认为这个问题是混淆概念造成的,根本毫无意义,因为1.如果“死亡”的意思是生命的结束的话,那么2.“是否来生”就相当于“生命结束之后是否还有生命”,这就好比“碗里的饭吃完后碗里还有饭吗”,那么3.“是否有来生”或“我能否幸免与死”的答案当然就是否定的(因为很明显这些提问自相矛盾),这能从问题里直接得到答案。
△回应:1.如果,“死亡”指的是身体的死亡(即一系列的生理过程);那么,2.之前的问题将变成“我的身体死后我是否还存在”,这和“生命结束之后是否还有生命”不同,不能从提问中直接得到答案。
YYets3.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提问和回答“我能否幸免与死”是有意义的。
要回答“我能否幸免于死”(在上面的那个理解下),就需要先弄清楚:“我”是什么?“我”是什么东西组成的?或者人是什么?人由什么组成?一般来说,有两种主流观点:一、二元论(Dualism)◎1.人是由身体和心灵(灵魂)两部分组合而成严格说来,人的本质是灵魂,它与某具肉身密切联系着;“我”就是指我的灵魂,尽管与我的身体紧密联系着。
2.身体和心灵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身体是物质的,灵魂是非物质的(不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3.心灵指挥身体,“身体反作用于心灵”4.死亡就是指身体的死亡,灵魂离开肉体(?)二、物理主义(Physicalism)○1.人只有身体,尽管2.这个身体能够实现多种功能3.人就是一个物理对象,一个纯物质的存在4.谈论心灵,实际上就是谈论大脑(或大脑的功能),正如微笑就是特殊的肌肉运动5.死亡就是指身体丧失了正常功能第三课二元论与物理主义的分歧:是否存在灵魂?证明事物存在的方法:1.通过五感获得的经验证据来证明但是,灵魂是非物质的(如果二元论正确的话),我们无法通过感官来感觉到灵魂。
1、死亡-哲学-绪论这是一门哲学课。
要讨论的是死亡本质或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哲学疑问。
课程前半部分将集中在,死亡本质的问题上:我们死亡时发生了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是什么?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实体?特别是我们有灵魂吗?这里所说的灵魂是哲学中的术语,意指某些非物质的东西——区别于我们身体的东西,有非物质的灵魂吗?会有东西能够从身体的死亡中幸存吗?如果没有,那么死亡的本质意味着什么?怎么样才称得上死亡?幸存对我来说是什么?假如我从死亡中幸存,这又意味着什么?显而易见,要想弄明白死亡和生存是怎么一回事儿,我们必须对个人同一性了然于心。
之后我们会讨论到价值论。
如果死亡是终结,那么它是坏事吗?无疑,大多数人,坚信死亡是件坏事。
但是死亡到底有多糟?如果在我死了,我不存在了,对我来说怎么会有坏事呢?对于不存在的东西怎么会有坏事呢?那么,死亡怎么会是坏事呢?这么说并不是试图让你相信死亡不是坏事,但这的确要花点时间来准确地说清楚:什么让死亡成了坏事和怎样才算死亡,使得死亡成为坏事的东西是否不止一件?如果死亡是件坏事,是不是永生就是件好事了?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不可避免的死亡。
比如:我应该害怕死亡吗?我该对我即将死去这个事实感到绝望吗?最后,我们将转入自杀问题。
许多人认为既然生命是有价值的,无比珍贵的,那么自杀就是毫无意义的,你放弃了你仅有的生命。
我们将通过思考自杀的合理性和道德性来结束这个学期。
大致地讲,这就是我们的课程安排:前半学期形而上学。
后半学期价值论。
讲课有两种方法,特别是像这种引论课:方法一:你们简单的列出不同的观点,正面和反面,老师争取保持中立,不表明他支持哪个观点。
我会在介绍课上,采用这种方法。
另一种方法,会始终围绕一个观点来谈,并推动和论证这个观点。
也就是说,关于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我会持有自己的观点,而我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与其它的观点辩论,说服你们并让你们相信我的观点是正确的。
为了让你们先了解一下那些观点是什么,我想先给大家介绍几种普遍的观点:第一,我们有灵魂。
《死亡》读后感之一我是非常高兴的看到世界一流大学耶鲁、哈佛能把自己的公开课向全世界公开,这比起那些国内所谓的一流大学去旁听一节课也要用学生证的做法刚让我钦佩。
从今天晚上起,我开始收看学习这些课程,并认真的做读书笔记,向这些世界一流名校的大师求教。
今天听的是耶鲁大学的Shelly Kagan教授的课程,第一节课他主要介绍了这门课的内容——《死亡》,以及评分,最有意思的是结尾部分他列举的那些上过他课程对他各种有意思的评语,甚至一些比较严苛的批评。
我还看了第二节课《人是否能幸免与死》,关于这个问题,教授接着提出两个问题:人是什么,人活着的概念是什么。
在这节课上,Shelly教授主要讲了人是什么,从而提出两个观点。
一是二元论,人是有灵魂和肉体构成;二是一元论,人仅仅是由肉体组成,人是一种物质实体。
在二元论的观点中,灵魂是非物质实体,存在于肉体的某一位置,灵魂可以只是和命令身体,身体可以输出指令,使得灵魂能够感知。
从二元论的观点来看待死亡的话,死亡只是肉体和灵魂联系的终结,当肉体被摧毁时,灵魂可能能够继续存在。
在这一基础上,更为严格的说,人即灵魂,只要灵魂不灭,人即存在,那么,从这个观点可推断出人可能能够幸免与死。
但这一切都只是在二元论的观点上所推测出来的,我想这就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引领我们进行无穷无尽的思考,扩宽自己的思维,打破思维局限性。
课后我对Shelly的话进行了思考,在看了其他人对Shelly的评论之后发现,有些人认为当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时,物质不断重组,生命不过是其中的一种物质组成,思维意识都是依托肉体产生的附属物。
就像喇叭吹了会响,当不吹时声音就归于沉寂,声音产生于喇叭的震动,思维意识产生于我们身体的脑细胞运动,当我们死后,身体脑细胞不再运动,思维意识随之消失,我们身体变了各种物质元素归于到大自然中去。
当然每个人的观点都会有所不同,我更愿意相信二元论的观点,不过我觉得当肉体被摧毁时,思维意识即灵魂会保存下来,就像中国的神话传说一样,人是轮回的,更确切的说灵魂是轮回的,我们的肉体都由灵魂所操控,当一个肉体不复存在时,灵魂会离开,从而选择下一个肉体。
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45 灵魂存在与否的论证 (三) :自由意志与濒死体验1、自由意志的论证。
关于自由意志论证表达的是:人有自由意志,而无论是机器人还是电脑都没有自由意志,电脑只是在执行程序,就是在某种条件下做某种反应,包括证明数学定理或下棋,但人可以在某种情境下选择有反应或没有反应。
因此,我们必定不只是纯粹的物理对象。
这涉及了哲学里一个重要观点,决定论。
也就是表达了机器人和电脑只是一种决定论的系统。
而决定论系统不可能有自由意志。
经过前面课程的讲述,不再通过一些物理主义不能解释的事物来证明二元论,因为通过否定一个理论不能得出另一个理论就是合理的。
教授在自由意志论证中给出了一个哲学推理过程,只有满足以下三点才能证明人不完全是一个物质事物。
一、人有自由意志!二、所有服从决定论的东西都没有自由意志!三、所有纯粹的物理系统都服从于决定论!但每一个前提似乎都有其合理质疑之处,首先要证明我们有自由意志,虽然看似这个命题是成立的,但也有可能是种错觉,不够说服力。
但如果说人没有真正的自由意志,似乎是基于物理主义的说法,把自由意志归为人这种物理实体的错觉。
这样的论证显然不够有说服力。
但即便如此,关于人是否一定有自由意志问题,目前是存疑的。
教授把这个争议问题放下,先说第三点。
第三点是论证成功的必要条件。
人一旦遵从决定论,就不会有自由意志。
但从量子理论角度看,很多物理领域内的规律也不是确定性的。
量子理论很多规律只能描述概率,而不能确定某事一定发生。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不遵守决定论,也不能排除我们是纯粹物理实体的可能性。
而前提二也有一定问题,前提二是一种不相容论的主张,即任何遵从决定论的东西,都没有有自由意志。
二者是有冲突的。
虽然看似明显,但是从哲学讲也不一定。
有哲学家就认为,自由意志的观点和决定论并非是不相容的,所以即使我们真的服从于决定论,那也不能排除我们有自由意志的可能。
因为人就可以同时遵从决定论和拥有自由意志。
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1、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尽管物理主义是随着科学发展看似是正确理解事物的方式,但二元论也不是一无是处,因为思考首先就要把事物分类、明确、定义,而把事物一分为二是寻找区别的过程。
比如说,我们研究大脑时,就可以把人类大脑后天积累的神经连接模式单独区分出来,也可以叫做灵魂。
大脑这个宇宙最复杂的装置可以看作人体的灵魂。
人的复杂性可以看作是生物界的灵魂,同理,所有星体可以看作宇宙的灵魂,因为宇宙是一个熵增的过程(目前还是理论阶段,姑且信之),所有熵减的存在都可以看作与基本的事物本质相反的东西,而且这种熵减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宇宙的形态,因此可以被看作灵魂。
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其实和认识论的基本过程有相通之处,也许正因如此,笛卡尔的主要思想就体现在这两块。
唯心主义认为没有身体,只有灵魂。
这种论点很迷人,很多哲学家都喜欢这样的思维游戏,也许他们智商太高,内省太深,也许是他们乐于质疑常人所习惯的观感。
唯心主义琢磨起来也确实有趣,就象电影《黑客帝国》。
唯心主义认为,人所认为存在的东西都是人“认为”存在的,没有灵魂去认为,物质可能是不存在的,或者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的存在,而且不同的灵魂可能还会有不同的感知。
按现代科学哲学说法,这种理论的问题是不能证伪,就像如果有人说孙悟空在前一秒钟制造了人类,而且给所有人类各自的记忆,都以为自己活在一个有悠久历史、完整的社会关系的土地上。
这样的论点是没法去证伪的,唯心主义也是如此。
另外,以唯心主义的观点其实恰好可以反驳灵魂说,人之所以认为人有心灵是不是因为人感觉自己有心灵?也就是所谓的心灵只是人感觉的结果,不是原因。
也就是说,心灵的概念也可能是人感觉到结果,而心灵本身是不存在的。
那么人是用什么认为自己有心灵呢?心灵吗?这应该算循环论证还是自相矛盾呢?但唯心主义也有其实际用处,质疑自身的感觉体验,是唯心主义对人类认识进步的一大助力。
比如康德认为所谓的物质只是人们所认为的物质,时间和空间只是人感觉的方式,不是真正的存在,也不是真正的物质本质。
《耶鲁公开课死亡》读书笔记与感悟主要内容:1.人有没有灵魂这是个问题,而且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你觉得有吗?想想先……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个是二元论,一个是物理主义。
二元论,顾名思义,有两个,就是灵魂和肉体都存在。
物理主义,顾名思义,只有肉体,没有灵魂。
怎么进行*呢?基本原则:“*有不*无”。
*有不*无,顾名思义,只能*存在的东西,不能*不存在的东西。
比如你说存不存在外星人,只要发现一个外星人,就*他存在,要*他不存在,那就要走遍宇宙所有的星球去*,显然这是无法实现的。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能不能*灵魂存在呢方法:最佳解释推论。
对于某种现象,有几种理论都能解释,其中有一个最佳解释,是最合理的,那我们就相信这个解释。
如果和灵魂相关的现象,能够使用灵魂是存在的这个观点进行最合理的解释,那我们就相信灵魂是存在的。
和灵魂相关的现象包括日常活动、情绪体验和自由意志,但是灵魂存在并不是最佳解释,所以我们判断,灵魂是不存在的,除非出现新的*据。
2.什么是死亡我是谁?这个人生哲学问题搞清楚,你就搞清楚死亡是什么了。
我是谁呢?根源是我为什么是独一无二的,两种观点:肉体论、人格论。
肉体论,顾名思义,你的肉体让你独一无二。
人格论,顾名思义,你的人格,就是你的思想、情感、记忆、目标等等,让你与众不同。
这两种观点,哲学界还在争论,不论哪种,死亡都意味着终结,就是一切不存在的状态。
3.理解死亡我们为什么害怕死亡,有一个“死亡剥夺理论”,就是说,死亡不止剥夺你的生命,还会剥夺你生命中的快乐和成就。
这里有一个重点,快乐和成就,这是生命的意义所在,而且是终极意义。
这个时候先停顿下,想下自己,是不是在追求快乐和成就。
这里有个问题,追求快乐和追求成就,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玩游戏,我会很快乐,不玩游戏去学习,我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不过也可能会失败,百家笔记网m.simayi是不是这个道理?按照这个逻辑,生命的终极奥义就是,在追求成就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笔记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笔记
我们可以把这第一种观点称为二元论
物质实体。
命令肉体。
但另一方面,灵魂也会受到肉体的反作用。
一方面,我们言谈间好像灵魂是有处所的,我们说灵魂在肉体中。
另一方面,也许这都是幻觉,也许灵魂根本没有任何处所,也许我有一个处所的感受,实际上只是我从我的肉体获得的所有感觉输人形成的幻觉。
我们还有物理主义者的观点。
物理主义者也相信心灵,但是他们认为,心灵只是一种谈论肉体能力的方式。
物理主义者当然不相信二元论者信奉的非物质的灵魂。
所以为了区分清楚,我将说物理主义者根本不相信灵魂。
他们相信心灵,但是不相信灵魂。
第三章灵魂存在的论证
对于我们看不见(又听不见、尝不到,也无法用内感官观察到)的东西,我们该如何去证明它们的存在呢?最重要的方法也许是这样的:有时我们合理地设定存在某种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以便去解释我们都认同其存在的其他事情。
关于最佳解释推论,在此要强调一下。
我们可以合理地相信某事物,不仅是因为我们需要靠它提供某种解释,而是由于它能提供我们可以得到的最佳解释。
的肉体的生命。
纯粹的机器不能思考、推理,也没有信念和欲望。
即使是在解释思考、推理和计划时,好像我们也并不需要诉诸灵魂。
如果我真的有自由意志,那我就不可能受制于决定论法则。
换句话说,受制于决定论法则的东西不可能拥有自由意志。
这两者是不相容的。
也许能够想象出来某种事物,并不一定代表该事物具有逻辑上成立的可能性。
想象力是逻辑成立可能性的正确向导,也就是说,但凡我们能够想象出来,便具有逻辑上成立的可能。
没准想象力是逻辑成立的可靠向导,但凡能想象出来的,就具有逻辑成立的可能。
即使我们同意柏拉图的理念存在,即使我们也同意灵魂存在并且可以被思考,·我们还没有得到任何充分的理由去相信灵魂一定是不朽的。
因此,柏拉图的第一个论证—由理念本质引起的论证—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
组成部分的事物可以被毁灭。
事实上,柏拉图本人在其他对话录中,反对灵魂的单纯性。
这看起来同样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可能性。
假设就是如此,那么即使我们认同灵魂是单纯的,即使我们认同目前为止柏拉图论证中的所有其他观点,仍不能推导出灵魂是不朽的。
.我们还是会怀疑这种可能性,即单纯的灵魂可能在某一特定时刻突然就不复存在了,或许这一时刻就是肉体死亡的时候。
单纯本身并不足以保证不朽。
所以,我认为,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柏拉图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并不成立。
当我们谈论心灵能影响肉体时,严格来说,我们所说的是肉体的一部分在影响其另一部分。
表达上就得非常谨慎。
你不应混淆组成虫的阶段和整条虫本身。
阶段之间互不相同—至少数量不同,或许其质也不同—即便它们相互组成了仅有的一条虫。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事物必须保持原子层面上的同一性,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同一副灵魂,同一个人;不同的灵魂,不同的人。
我们把这叫作个人同一性的灵魂理论,或者简称为灵魂论。
个人同一性的关键在于拥有同一副灵魂。
我假设至少存在着肉体复活发生在我身上的可能性。
肉体中发生的一些改变,完全无损于肉体的同一性。
大脑的这一部分是肉体保持个人同一性的关键所在。
个人同一性的人格理论既可以被二元论者接受,也可以被物理主义者接受。
裂变也对灵魂论构成了一个不利情况。
仅仅存活或基本存活下来并没有真正给我重要的东西。
我想要的是生存加上更多的东西。
人格论者一个合乎常情的提法是,你没在运行人格功能也没关系,只要这只是暂时的。
即使形成信念确实需要借助想象或描绘,我们依然很容易就能想象死亡状态。
这也许就是每个人都会独自死去所指的意思:没人能替你经历你的死亡,没有人可以替代你的位置。
因此,如果我们要考虑死亡的主要坏处,在我看来,我们必须专注于自己的死亡状态。
坏处。
其次,许多事情的坏处是结果上的:某样事情本身也许并不坏,但坏在其会引起或导致坏的结果。
有些事情的坏处是相对的。
不存在确实指向了理解有关死亡坏处的关键。
因为我缺失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当我不存在时,我得不到这些我还活着时本可以得到的东西。
死亡有坏处,因为它剥夺了我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事物。
所以,稳健的存在性必要条件让我们避免了非此即彼的极端,似乎我们应该接受这种立场。
他总结说,我们也毫无理由为死后的永恒不存在而感到难过。
根据剥夺解释理论,只有在本可能有美好的事物出现在你生命里时,死亡才有坏处。
或者,严格来说,你接下来本可以拥有的生命权衡下来对你是有好处
的(所谓的福祸相依),如果这是真的,即你接下来的生命总体上将是美好的,这种情况下,失去未来这部分人生对你有坏处。
当我思考我在生存中想要什么时,如果说在遥远的未来有某个人就是我,仅仅这样是不够的,那必须是某个跟我拥有足够相似的人格的人。
活到我们满足为止,即直到我们得到生命能赋予我们的所有美好事物,可能是一件好事。
尽管如此,想要搞清楚幸福的本质,关键的是专注于内在价值(或负面价值)。
在实用价值上有益或有害的事物,正是因为它们导致了本质上的好处或坏处才具有价值。
那么,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是快乐,而唯一具有内在坏处的东西是痛苦,这一观点被称为享乐主义(hedonism )。
我们需要累加快乐和痛苦,然后看看快乐的总数是否大于痛苦的总数。
差额的正数值越大,你的生命就越好。
我们不仅能评估整个人生,还能评估人生的不同时段。
如此看来,在体验机器上的人生所欠缺的东西有这些: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没有自我认识,没有情感关系。
这么看来,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真正的幸福会包含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它们超乎随之而来的体验之外和之上。
比如说,成就。
我们大多数人会认为成就很重要,但不是随便什么成就都很重要。
同样地,并非所有学识都有同等的价值。
死亡的差异性。
必然性。
不可预测性。
无所不在。
生而后有死(交互作用)。
相比于过度补偿,我们更在乎被亏待。
你人生的“叙事弧线”影响了其总体价值。
两种负面交互作用:一是“尝一口,就一口”,在生命被夺走之前我们已品尝到了它的甜头,但也仅仅是一些甜头而已,无法吃到更多。
二是“从高贵到卑微”。
首先,你感到自豪的事必须是某种成就。
恰当的自豪必须满足第二个条件:你感到自豪的事物、活动或者特征,必须能以某种方式充分地显现你自己。
对死亡感到恐惧是否恰当?
第一个条件是:要使感到恐惧合乎情理,你害怕的事必须是一件坏事。
第二个条件是,这件坏事发生的几率,即坏事降临到你身上的几率,必须是不可忽视的。
第三个条件就是:关于坏事是否会发生,必须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样你感到恐惧才是合理的。
恐惧要适度。
恐惧死亡的过程。
死亡涉及剥夺。
也许只要弄清楚我们恐惧的是死亡带来的剥夺,而不是死亡的体验,那么对死亡的恐惧就是恰当的了。
基于已有的事实,这种畏惧不合情理。
第一种策略强调目标太过远大时有失败的风险,它会建议我们选择那些肯定会达成的目标取而代之。
第二种策略觉得,如果那正是你所想要追求的,你当然有很大的机会可以成功,这样也未尝不可。
但第一种策略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你只追求那些确定的事物,那么你能取得的成就往往很小。
一般来说,它们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第二种策略提醒我们,生命中有一些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你确定可以轻易得到的。
实际上还有第三种策略,而这第三种策略才是我们应该采用的,即把大目标和小目标恰当组合起来。
一方面,我们应该追求某种重大成就,这样,一旦
你实现这些目标,你的人生就会更有价值;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你也需要搭配一些小目标,这样,至少可以保证你从生命中得到一些东西。
生命的长度并不是我们唯一关心的要素,我们也注重生命的质量。
显然,当幸福总量被定义为生命质量和生命长度的乘积时,考虑幸福总量就是考虑生命质量重要性的一种方式。
半永生。
这第一种类型的半永生,这种从字面上“你的一部分还会继续存在”的想法中找安慰的行为,在我看来,就像绝望地抓住救命稻草一样。
“哦,我就快要死了,但是也没有那么糟糕,至少我的原子还在。
”如果叔本华是这么想的,我认为他只是在自欺欺人罢了。
无论如何,这对我没用。
第二种获得半永生的方法,就是“你的成就会在死后继续存在”。
双态要求:你必须能够说明这个人目前(或者即将要)处于何种情况,及这个人会处于什么状况中(如果出现了变化的话)。
如果双态要求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那么我们就要摒弃双态要求。
只有当这个总体差额—生命内容的价值和活着本身的价值相加之后—是个负数,我们才能说死了对你而言更好。
你并不是诉诸上帝的旨意来帮你决定自杀是否符合道德。
二是,恩情未报,有义务活着去报恩。
但我们并不清楚是否能欠人以外的事物的人情。
行为造成的结果至关重要。
如果自杀结束了他们关爱之人的痛苦,那么权衡下来,他们其实也得到了解脱。
义务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