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6.6《探究滑轮的作用》导学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77.00 KB
- 文档页数:6
教学设计:课题 6.6探究滑轮的作用课时1教学目标A、1.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2知道滑轮组的组成、作用,省力原理。
会画滑轮组的绕线图。
3.会运用滑轮和滑轮组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4、常识性了解轮轴的本质与省力原理。
B、通过探究滑轮本质作用和滑轮组省力原理,学习实验探究物理问题和通过构建模型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C、通过探究两种滑轮和滑轮组等知识,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培养物理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以致用服社会的价值理念。
教学重点1.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2知道滑轮组的组成、作用,省力原理。
会画滑轮组的绕线图。
教学难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作用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观看多媒体图片:画面是在做什么?使用了什么设备?生:是个叫做滑轮的东西这节课我们学习“探究滑轮的作用”自主学习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2)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
(甲、乙)并在右面画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示意图。
(甲、乙)(2)按照上图图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实质: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
实质__教 学 过 程三、什么是滑轮组?如何组装?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什么?缺点有什么?合作探究1、通过观察滑轮的图片和实物说出滑轮形状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滑轮使用运行过程,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何特证?通过实验探究两种滑轮的作用和不足是什么?画图分析两种滑轮的本质?通过实验探究使用滑轮组的好处。
6.6 探究滑轮的作用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铁山学校何逸春学习目标1.识别定滑轮、动滑轮。
2.重点:说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与实质。
3.通过观察和实验说出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列举生活、生产中应用滑轮的实例。
4.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预习导学1.观看下列图片,并思考:以上机械中,都用到了一个共同的部件,是什么呢?一、动滑轮和定滑轮2.如图所示,说出滑轮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3.若想用同一个滑轮、细线等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案,利用滑轮把木块提起来,应该怎样设计?请你在图中画出绕线方法。
4.根据滑轮轴的位置是否移动,滑轮可分为和两类。
滑轮轴的是定滑轮,滑轮轴的叫动滑轮。
二、探究两类滑轮的作用5.定滑轮在使用时,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转动的杠杆,你能在图中找出支点,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吗?定滑轮可以看成哪类杠杆?比较力臂可以发现:定滑轮的动力臂阻力臂,所以滑轮实质是个杠杆。
6.使用定滑轮(选填“能”或“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
7.学校国旗杆的顶部通常安有一个滑轮,其目的是改变力的。
8.动滑轮在使用时,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转动的杠杆,你能在图中找出支点,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吗?动滑轮可以看成哪类杠杆?比较力臂可以发现:动滑轮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倍,所以动滑轮是个杠杆。
9.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
合作探究1.实验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主要器材:。
实验步骤:a.按如图甲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b. 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状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c.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将测量数据填入表格;实验次钩码所受的重力F2/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甲/N 数123d.按如图乙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重复上面钩码所受的重力F2/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乙/N 的步骤,将测量数据填入表格。
实验次数123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1);(2)。
2.*小组讨论:使用动滑轮时,为什么要竖直匀速拉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什么不等于物体重力的一半?【素材积累】1、只要心中有希望存摘,旧有幸福存摘。
教案: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6 探究滑轮的作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六节,主要讲述了滑轮的原理和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滑轮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3. 探究滑轮对力的影响;4. 掌握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滑轮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2.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滑轮对力的影响;3. 能够运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滑轮的工作原理;2. 滑轮组的使用方法;3. 探究滑轮对力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支架;2.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滑轮组的使用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和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解释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滑轮对力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4. 例题讲解:讲解滑轮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滑轮组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滑轮组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板书滑轮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和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7.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滑轮组的作业题,包括题目和答案。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让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并进行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滑轮定义:……分类:……工作原理:……滑轮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想要提升一个重为20N的物体,他可以选择使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请问,小明需要施加多大的力才能将物体提升到目的地?答案:根据滑轮组的原理,小明需要施加的力为F = G/2 = 20N/2 = 10N。
2. 题目:一个物体通过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滑轮组的效率为80%。
如果小明想要提升这个物体,他需要施加多大的力?答案:根据滑轮组的效率公式,η = W有用/W总,可以得到W有用= η × W总= 0.8 × G = 0.8 × 20N = 16N。
教案:6.6 探究滑轮的作用学年:20232024学年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教材版本:沪粤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6章第6节“探究滑轮的作用”。
本节主要讲解滑轮的原理和应用,具体内容包括:1. 滑轮的定义和分类2. 滑轮的工作原理3. 滑轮组的特点和应用4. 滑轮的力矩原理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滑轮组的特点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的力矩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滑轮的工作原理,滑轮组的特点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模型,杠杆模型,力矩演示器。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滑轮组模型,让学生观察滑轮组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组是如何起到省力作用的。
2. 知识讲解:讲解滑轮的定义和分类,滑轮的工作原理,滑轮组的的特点和应用,滑轮的力矩原理。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利用滑轮组来省力,如何计算滑轮组的力矩。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利用滑轮组模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滑轮组的工作过程,然后计算滑轮组的力矩。
5. 板书设计:板书主要内容包括滑轮的定义和分类,滑轮的工作原理,滑轮组的的特点和应用,滑轮的力矩原理。
6.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滑轮的定义和分类。
2. 解释滑轮的工作原理。
3. 描述滑轮组的特点和应用。
4. 利用滑轮组模型,计算给定滑轮组的力矩。
答案:1. 滑轮是一种用于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简单机械。
根据滑轮的形状和数量,可以分为动滑轮、定滑轮、单滑轮和复滑轮等。
2. 滑轮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杠杆原理,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来实现力的传递和转换。
3. 滑轮组是由多个滑轮组成的系统,具有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省力、延长力的作用距离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起重、搬运等场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6《探究滑轮的作用》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构造和特点。
2. 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力的传递方式。
3. 掌握滑轮组的使用方法以及其省力特点。
4. 通过对滑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构造和特点。
2. 学生能够解释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力的传递方式。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滑轮组,并理解其省力特点。
4.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设计和应用,以及力的传递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工作原理,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模型、绳索、重物、测量工具。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滑轮动画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2. 理论讲解: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构造和特点,解释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力的传递方式。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滑轮组模型进行力的测量和比较,观察并记录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和省力特点。
4.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滑轮组的优点和应用场景。
5. 巩固练习:给出几个与滑轮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滑轮的构造和特点2. 滑轮的工作原理3. 滑轮组的省力特点4. 滑轮组的设计和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设计一个滑轮组,使得提升一定重物所需的力最小。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和滑轮组的省力特点进行设计。
2. 题目:解释为什么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
答案:滑轮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通过合理的滑轮组合,可以减小所需的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将重点关注学生对滑轮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拓展延伸可以包括介绍滑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更高级的滑轮系统。
重点和难点解析:滑轮组的设计和应用1. 滑轮组的原理滑轮组是由一个或多个滑轮组成的,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教案: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下册:《6.6 探究滑轮的作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的第六章第六节,主要涉及滑轮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教材内容包括:1.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滑轮组的概念及其省力特点;3. 探究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特点;2. 掌握滑轮组的组成及其省力特点;3. 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滑轮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难点: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模型、绳子、重物、多媒体设备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吊起重物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滑轮是如何工作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和工作原理,并通过滑轮组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滑轮的工作过程。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有关滑轮组的例题,让学生通过滑轮组模型进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给出几道有关滑轮组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探究滑轮的应用,并展示成果。
7.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有关滑轮组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6.6 探究滑轮的作用定滑轮:定义:轴固定不动的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定义: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特点: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定义: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系统特点:能省力,并能改变力的方向应用实例:吊车、升国旗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一个重200N的物体,使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吊起,若滑轮组的绳子段数为3,求人所需施加的力。
答案:人所需施加的力为约133N。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6.6 探究滑轮的作用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6节,主要内容包括:1. 滑轮的定义和分类:根据滑轮的轴的位置是否随物体移动,将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2. 滑轮的工作原理:定滑轮和动滑轮都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要移动两倍的距离。
3. 滑轮组的使用:滑轮组可以实现力的合成和分解,使得力的作用更加方便。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滑轮的定义和分类,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2. 学会使用滑轮组,掌握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3. 通过对滑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轮的定义和分类,滑轮的工作原理,滑轮组的使用。
难点: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力的合成和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滑轮,如吊车、窗帘等,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
2. 知识讲解:介绍滑轮的定义和分类,讲解滑轮的工作原理,演示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3. 例题讲解:给出例题,讲解滑轮组如何使用,如何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使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如提升重物等。
5. 知识巩固:通过问答的形式,检查学生对滑轮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滑轮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移动两倍的距离改变力的方向,省力滑轮组力的合成和分解方便力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描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并说明它们的异同点。
答案:定滑轮和动滑轮都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要移动两倍的距离。
2. 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并解释滑轮组如何省力。
答案: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省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对滑轮有了直观的认识,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案:6.6 探究滑轮的作用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6章第6节,主要讲述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实例展示了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材还介绍了滑轮组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滑轮组的使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理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工作原理。
难点: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模型、绳子、重物、剪刀、胶带。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包括滑轮组、绳子、重物)、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个滑轮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为这个滑轮组是如何工作的?”(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滑轮组的组成和作用。
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工作原理。
(2)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3. 实例分析:(1)教师通过实例展示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升国旗、吊装货物等。
(2)学生观察并分析实例中滑轮的作用。
4. 实验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2)学生动手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5.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2)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6. 课后练习:(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计算滑轮组的使用效果。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滑轮的作用1. 定义: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用于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2. 分类:动滑轮、定滑轮3. 作用:(1)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4. 滑轮组:多个滑轮组合使用,具有省力特点。
第六章力和机械6.6探究滑轮的作用核心提要1.定滑轮的特点:使用定滑轮不________,但可以改变拉力的________.定滑轮的实质:使用定滑轮时,相当于一个________杠杆.不计摩擦时,拉力的大小F与物重G的关系是________.2.动滑轮的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________,但不改变拉力的________.动滑轮的实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如果两边绳子平行,相当于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________杠杆.如果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拉力F与物重G的关系是________.3.滑轮组的特点:使用滑轮组可以________,有的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使用滑轮组吊重物时,如果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用字母表示为________.典例精练知识点1滑轮的种类例1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个重要的装置是()A.省力杠杆B.定滑轮C.动滑轮D.费力杠杆知识点2滑轮的作用例2如图所示是滑轮的两种用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是定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B.甲是动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C.乙是定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D.乙是动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知识点3滑轮的理论分析例3如图(不计绳重与摩擦,且动滑轮重G动等于物重G),用它们分别将重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甲、F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F甲<F乙B.F甲>F乙C.F甲=F乙D.无法确定知识点4滑轮组例4如图所示的各滑轮组中,物体重都是G,不计摩擦和滑轮重,使物体匀速上升,拉力F最小的是图()A B C D变式训练变式1如图为奥运会升旗示意图,A装置是________.变式2如图所示,小朋友借助滑轮轻轻一拉就能把“骨头”提高来引诱可爱的小狗,图中顶端的定滑轮的作用是()A.既省力,又改变了施力的方向B.省力,但不改变施力的方向C.不省力,但改变了施力的方向D.既不省力,也不改变施力的方向变式3使用定滑轮沿不同方向将物体匀速拉起时,拉力分别为F1、F2、F3,如图所示,则三个力之间的关系是()A.F1<F2<F3 B.F1>F2>F3 C.F1=F2=F3 D.F1>F2=F3变式4请在下图中用笔画线表示绳子,使甲图的拉力为物重的二分之一,乙图中的拉力为物重的三分之一.(动滑轮重和摩擦均不计)分层训练基础巩固1.用如图所示的工具提升相同重物G(不计摩擦,不计绳、滑轮和杠杆重),最省力的是()2.把质量相等的A、B两物体挂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下面,不计绳子、滑轮的重力和摩擦,放手后()A.A上升B.A下降C.A、B均静止D.无法判断3.某同学在“研究动滑轮特点”的实验时,进行了正确操作,并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数据后发现,实验结果与课本中“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结论不符.面对这一事实,下列做法中最不可取的是()实验次数物重G/N拉力F/N1 1.00.652 1.50.903 2.0 1.15A.与同学分析可能原因B.实验失败,停止实验C.改进实验条件,重新实验D.查阅资料,了解结论的适用条件4.立交桥在现代交通系统中已经越来越普遍,如图所示,设计者通过盘旋而上的设计巧妙地增加了立交桥的长度,这种设计可以达到________的目的.立交桥属于简单机械当中的____________,生活中利用它的原理还有____________.5.如图所示,用滑轮拉着一重为400 N的物体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该滑轮为________(选填“动”或“定”)滑轮,如果不计滑轮重及细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竖直向上的拉力F是________N.6.建筑工地上,施工人员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吊起建筑材料.吊篮及建筑材料共重1 200 N,不计滑轮、吊钩、绳的自重及摩擦,绕在滑轮组上的钢丝绳的拉力为________N.7.如图表示三种不同的滑轮组,用它们提起重为G的相同重物,在A端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1=________,F2=________,F3=________(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和摩擦).8.小可在A端用如图所示的动滑轮匀速提起200 N的水桶,若不计绳重、滑轮重及摩擦,则人拉绳子A端的动力为________N;实际测量A端的拉力为110 N,不计绳重及摩擦,则滑轮重为________N.9.请在图中画出人拉重物上升最省力的绕线方法.能力提升10.小柯用图中装置提升重为400 N的物体,不计摩擦和滑轮自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滑轮均为定滑轮B.人将绳子拉过1 m,物体也上升1 mC.物体匀速上升时,人对绳子的拉力为200 ND.使用该装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11.如图所示,吊篮重400 N,动滑轮的总重为50 N,定滑轮重40 N,人的重力为600 N,人在吊篮里拉着绳子不动时,人需用力()A.218 N B.220 N C.210 N D.236 N12.如图所示,两个物体A和B,质量分别为M和m,用跨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相连,已知M>m,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不计滑轮质量,则()A.转轴O对滑轮的作用力大小为(M+m)gB.转轴O对滑轮的作用力大小为2mgC.水平地面对物体A的作用力大小为MgD.物体A对水平地面的作用力大小为(M+m)g13.如图所示,滑轮重及滑轮转动时的摩擦均不计.向上拉绳的速度是1.2 m/s,拉绳的力F是9 N.由此可知()A.物重是27 N,物体的速度是0.4 m/sB.物重是18 N,物体的速度是0.6 m/sC.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27 N,物体的速度是0.4 m/sD.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18 N,物体的速度是0.6 m/s14.滑轮组不但可以省力,而且可以改变力的方向,那么使用滑轮组时,拉力的大小究竟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实验探究:实验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和动滑轮的总重G.(2)按如图甲所示的方式匀速拉动绳子,记录此时承担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绳子股数和弹簧测力计读数F1.(3)按如图乙所示的方式匀速拉动绳子,记录此时承担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绳子股数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2.实验▲承重绳子股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牛)甲乙(1)表格中▲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小组同学探究的是拉力大小跟____________是否有关.(3)做甲实验前,某同学将滑轮组按照图丙所示放置绕绳,你认为是否可行,并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优训练15.如图是小云和小宁研究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时,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与钩码重力的关系实验,小云匀速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测力计的示数为F1;小宁也用此装置(滑轮、钩码、绳子均不变)进行实验,测力计的示数为F2;他们发现F1≠F2,经核实两人测力计读数均准确无误.(1)请你猜想出现此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检验猜想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6 探究滑轮的作用----答案【核心提要】1.省力 方向 等臂 F =G 2.省力 方向 省力 F =G23.省力 改变拉力的方向 几分之一 F =Gn【典例精练】1.B 解析:旗杆顶上的滑轮,因为滑轮的轴固定在旗杆上,所以该滑轮是个定滑轮. 2.D 解析:由图知,在使用滑轮时,甲滑轮的轴固定不动,是定滑轮,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乙滑轮的轴与物体一起移动,是动滑轮,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方法点拨: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滑轮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3.C 解析:甲图是定滑轮,定滑轮不省力,实质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不计摩擦时,F 甲=G .乙图是动滑轮,动滑轮可以省力,当两边的绳子平行时,相当于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省力杠杆,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时,F =12G ,如果考虑动滑轮的重,则应该为F =12(G +G 动),乙图中的拉力F 乙=12(G +G 动)=G (其中G =G 动),所以应选C.方法点拨:定滑轮实质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它不省力,但能改变拉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相当于一个省力杠杆,它能省力,但不能改变拉力的方向.4.B 解析:A 图,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n =2,所以F =12G ;B 图,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n =3,所以F =13G ;C 图与A 图相同,F =12G ;D 图,两个滑轮都是定滑轮,所以F =G .这四个图中拉力F 最小的是B 图.方法点拨:滑轮组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的,它能省力,也能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吊起重物时,若动滑轮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的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变式训练】 1.定滑轮 2.C 3.C 4.如图所示【分层训练】 1.B 2.B 3.B4.省力 斜面 盘山公路 5.动 200 6.600 7.G 3 G 4 G58.100 20 9.如图所示10.C 11.C 12.B 13.C 14.(1)钩码和动滑轮的总重G (2)承重绳子股数(3)不可行,这样会导致绳子之间相互缠绕,增大摩擦力 15.(1)小宁没有匀速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2)竖直向上匀速拉弹簧测力计,读出测力计示数为F 2,如果F 1=F 2,则猜想正确,反之错误。
《探究滑轮的作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滑轮,了解滑轮的结构;了解滑轮的实质;2.练习使用滑轮,知道滑轮的两种使用方法;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时的特点。
4.联系实际,根据滑轮的使用特点,合理选择使用滑轮的方法二、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观察生产生活中使用滑轮的情景,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一种简单机械的名称叫滑轮。
三、学习新课模块一: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之一是提升重物【活动一】认识滑轮,了解滑轮的结构观察拆分的滑轮,观看课件中的滑轮结构示意图,了解滑轮的结构特点:周边有,并可以绕转动的轮子,称作滑轮。
【活动二】交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使用滑轮的情景。
模块二:练习使用滑轮,知道滑轮的两种使用方法【活动一】比赛活动:尝试使用滑轮利用提供的器材,一个滑轮、一段细绳和一个支架,将重物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设计使用滑轮的方法,完成提升重物比赛活动。
1.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利用滑轮来提升重物的活动。
(想一想有几种使用方法)2.交流展示利用滑轮提升物体的方法【活动二】知道滑轮的两种使用方法1.观察两种方法中利用滑轮的特点,交流自己的发现。
2.结论:(1)定滑轮:提升物体时,的滑轮,叫做定滑轮;(2)动滑轮:提升物体时,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学以致用——【反馈1】回看视频资料中使用滑轮的情景,辨别晾衣架、旗杆顶部、起重机和塔机上装备的分别是哪一种滑轮?模块三: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时的特点交流采用两种方法提升重物的感受(用力大小和方向),明确探究的主题:1. 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时所需拉力的大小,观察用力方向;2.探究物体上升的高度与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的关系。
(温馨提示:注意要与不使用滑轮直接提升物体相比较)【活动一】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时所需拉力的大小,观察用力方向1.依据自身感受,建立初步猜想,明确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初步猜想: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将数据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的表格一中分析数据,归纳发现:(1)使用定滑轮:拉力大小F拉G物;拉力的方向;使用定滑轮省力,但可以改变;(2)使用动滑轮:拉力大小F拉G物;拉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
6.6 探究滑轮的作用
一、情景引入
请同学们看下图的科学漫画。
图中闹出了什么笑话?结果有什么科学道理?左图(a)说的是一个瘦子,看到一个胖子正在用定滑轮把重物拉上楼去;中图(b)表示胖子让瘦子替自己拉着重物,自己上楼去取重物;右图(c)表示胖子到了楼上,看到瘦子没有拉住重物,反而被重物拉上了楼。
这个故事是讽刺一个不懂得定滑轮作用的人在使用定滑轮时闹出的笑话。
想知道定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现在我们开始来学习滑轮的知识。
二、教材研究
问题1——什么是定滑轮和动滑轮?
观察滑轮,并说出它们的结构。
按照课本P28页图6—50所示,设计实验把钩码提起来,并在课本上画出实验装置示意图。
与同学对照一下实验,比较其异同。
根据滑轮轴线的位置是否移动(或它们的省力情况),可以将滑轮分为哪几类?
问题2——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1.将滑轮组装成定滑轮,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匀速拉动一个钩码和四个钩码时的拉力,并比较每次拉力和钩码重力的大小。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向不同方向匀速拉动四个钩码时的拉力,并比较每次拉力和钩码重力的大小。
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2.将滑轮组装成动滑轮,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匀速拉动两个钩码时的拉力,并比较拉力和钩码重力的大小。
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3.通过与杠杆的比较,可以分析出定滑轮与动滑轮相当于什么杠杆:
问题3——滑轮组有什么作用?
问题:定滑轮和动滑轮都各有优缺点,能否将它们组合起来,做到既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呢?
设计并完成实验:参照课本P31页图6-57,组装实验测出几组数据。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到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典例分析
现在有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用它拉起一个1000N 的物体,所用绳子能承担最大拉力为400N ,试按下列要求画出滑轮组的绕线方法:(1)省2/3的力,且能改变力的方向;(2)最省力;(3)既最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解析:绳子能承担最大拉力为400N ,说明至少需要3根绳子来承担。
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最多可用5根绳子来承担。
如果要改变力的方向,绳子的自由端要经过定滑轮;如果要最省力,绳子的自由端要经过动滑轮。
答案:如图(1)(2)(3)
四、达标训练
知识点1 定滑轮和动滑轮
1.滑轮有和定滑轮和动滑轮之分,你是如何区别的?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 、它们周边都有糟,有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B 、用定滑轮时,一定要向下用力
C 、定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D 、动滑轮的轴随物体一起运动
2.用如图1所示,定滑轮将重为G 的重物匀速提起,若作用在绳的自由端的力分别为F 1、F 2、F 3, 则( )
A 、 F 1>F 2>F 3
B 、 F 1=F 2=F 3
C 、 F 1<F 2<F 3
D 、 F 1=F 3<F 2
3.如图2所示,用动滑轮把重为40N 的物体匀速上提,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图
1
图
2
图(1) 图(2) 图(3)
24N,则拉力为______N。
不计摩擦和绳重,动滑轮重为______N。
知识点2 滑轮组
4.如图3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600N的重物时,人手实际需提供的拉力应该是()
A、小于200N
B、等于200N
C、大于200N
D、大于300N
五、中考试题
如图所示为一种手摇升降晾衣架示意图它由4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绳子的尾端绕在一个固定在墙壁的旋轮上,旋转摇柄可以使晾衣架升降。
假设在升降过程中衣架横梁保持水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衣服和晾衣架(含动滑轮)等的总
重是50N,则静止时绳子拉力是 N;(各
种摩擦力忽略不计)
(2)要使衣架横梁上升1m,则绕进旋轮上的
绳子长度是 m;
(3)通过增加滑轮,可以使此装置更省力,
请你在答卷上画出正确的绕线方法。
解析:本题是一道滑轮知识的综合题,也是生活常识题,要求我们要注重物理知识与生活紧紧相联,注重联系实际分析问题。
图中反映出这实际上是有“两定两动”的滑轮组,承担衣服和晾衣架的绳子有4根,那么F=1/4G,S=4h,结果就出来了。
关于画出正确的绕线方法,注意题目的要求“通过增加滑轮,可以使此装置更省力”,要注意增加动滑轮(增加一个都行),使承担衣服和晾衣架的绳子尽量多些。
答案:
六、课堂测评
1.如图5所示,物体A通过动滑轮在水平拉力F作
用下沿水平面以2m/s的速度匀速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是8N,若滑轮、绳子、弹簧测力计的重力和摩擦
力均不计,那么物体A与水平面的摩擦力为。
2.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升旗时往下
图5
拉动绳子,国旗就会上升,对该滑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
B 、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
C 、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D 、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3.物体送到15m 高的楼上,采用下面三种方法:用手直接提;使用定滑轮;使用滑轮组。
若不计摩擦力和滑轮的重,在三种情况下人所用的力最小的是( )
A 、用手直接提
B 、使用滑轮组
C 、使用定滑轮
D 、三种情况下用力相同
4.你学习过的简单机械里,既可省力又可费力的机械是( ) A 、杠杆 B 、动滑轮 C 、定滑轮 D 、滑轮组
5.如图6所示,物体重900N ,当它在拉力F 作用下在水平路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是物重的0.2 倍。
若不计滑轮重,求拉力F 的大小。
6.如图7所示的滑轮组,用300N 向下的拉力将900N 的重物匀速提升到高处(绳、滑轮的自重及摩擦不计),请画出滑轮组上绳的绕法。
7.如图8所示,滑轮重1N ,悬挂在弹簧秤下端,作用在绳端的拉力F 是2N ,物体G 重100N ,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___N,水平地面受到物体G 的压力是________N .(不计摩擦)
图6 图8 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