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导学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1
《最后一课》导学提纲《最后一课》导学提纲【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字的表达和语言的深刻内涵。
3.理解小说中表达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哈默尔先生对法语的看法以及结尾动作描述中包含的想法和感受。
【课时】2班、1班【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杜德的著名爱国文章《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中,通过一节课,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土地被践踏,尊严被侮辱时,一个无忧无虑、天真顽皮的孩子,一个教书40年的普通教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物进行精神交流。
二、自主合作学习: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换预览信息并显示预览结果。
3.朗读课文并独立完成:(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2)它本应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类,但现在由于添加了“last”这个词,它变得特别了。
“最后”这个词最能提醒你什么?(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4.交流说明,仔细阅读课文,深入思考: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三、点拨讲解:1.小说体裁的导向: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板书:最后一课在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气氛——知道这是最后一课——鸽子害怕责骂和玩耍——惊讶——悲伤和遗憾——悲伤和愤怒(天真)——成熟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任务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的描述,学习如何表达角色。
2.理解细节描述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点和难点:品味小说语言,了解人物心理,理解小说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一、新课程介绍: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往下学习来了解一下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篇文章选自法国作家阿尔非斯·都德的小说《星期天的课》,描写了普法战争后,一个小学老师在将要离开的最后一堂课中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职业历程和国家历史,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故事。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意义深刻,值得深刻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了解法国人的爱国精神;2.理解小学老师告别学生、向学生讲述自己职业历程的激励作用;3.理解教育的重要性,明白学习是爱国报国的根本途径。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小学老师如何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过程,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2.难点:理解小学老师面对国家处境的感情状态。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解决途径1.讲解分析:简略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引起学生对这个国家命运的关注;2.讨论互动:引导学生分析小学老师面对国家感情状态的表达方式,从而找到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方法;3.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对故事主题的思考。
五、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学生讨论战争对国家的影响,引出本次故事主题。
2.学习阅读(1)整体理解: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故事内容,理解阅读材料。
(2)重点讲解:1.小学老师如何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过程;2.教育的重要性,学习是爱国报国的根本途径。
(3)针对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小学老师面对国家感情状态的表达方式,从而找到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方法。
3.视频欣赏(1)收看相关视频,了解更多内容,加深学习印象;(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
4.深化思考(1)小组内讨论,思考自己的国家爱情;(2)学生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自己的国家爱情。
5.展示交流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挑选优秀文章进行分享。
六、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家长的引导,开始懂得爱国爱家,但缺乏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最后一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及课文的写作背景,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重点)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小说语言,揣摩小说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重点、难点)3.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更加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发奋学习,报效祖国。
知识链接一、关于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一)人物描写1.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3.人物形象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
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结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环境描写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3.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最后一课》导学稿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及小说的三要素;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小弗郎士心路历程的变化及变化原因,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
德育目标: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自主感悟、合作释疑。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讲读课教学过程:相关资料补充:1.作者:阿尔丰斯.都德(法国)(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出身于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
生活贫困。
17岁时带着诗作到巴黎,厕身文学界。
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
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投笔从戎。
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
都德是位多产的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说外,还写有两部回忆录和一个剧本。
有法国的狄更斯之誉称。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磨坟书筒>>、<<月曜日故事集>>、<<故事选>>、<<冬天的故事>>等。
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都德的短篇小说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特色。
2.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7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懊悔、宛转、郝、祈祷、哽〞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都德3、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与构造,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4、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根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开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完毕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交流展示〔预习作业〕: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掌握词语的读音、解释〕踱〔〕督学〔〕郝叟〔〕〔〕摊(〕懊悔〔〕()chéng fá〔〕〔〕钥匙〔〕〔〕磨损〔〕 qídăo ( )() 哽〔〕宛转〔〕〔〕2.以下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赫叟〔hǎo sǒu〕惊讶〔chà〕哽住〔gěng〕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C.惩罚〔chěng〕板凳〔dèng〕捂〔wǔ〕D.紫藤〔té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3.解释以下词语惊讶:懊悔:哽咽:宛转:4.以下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祈祷督学 B.思量墙璧C.惨白阻塞 D.戒尺溜冰三、合作探究阅读小说,小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并简要概括每阶段的内容。
叩官初中七年级下语文学科第七课活页备课撰稿:安定稿:王李周次:2 本周备课序号8教学课题:7《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仔细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情节结构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品味文章语言,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4、体悟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感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通过自主阅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踱()督学()郝叟()()摊()懊悔()() chéng fá()()钥匙()()磨损()qídăo ( ) () 哽()宛转()()2、解释下列词语诧异:懊悔:哽咽:宛转:3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________到________。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_____和弗郎士的___________,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_______到_________。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_____到__________。
写弗郎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____、_____的气氛。
第二层,从_____到__________。
这一层里,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
第三层,从_____到__________。
写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从_______到小说结尾。
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二、合作探究: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3、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导学稿教学目标: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目标: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1.语言描写等方法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想象、朗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投影仪课型:讲读课教学过程一、“先学”环节(一)课前预习1.复习字词及了解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2.熟读课文最后一部分,看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3.概括“最后一课”的含义及本文的中心。
4.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及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二)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人物——韩麦尔先生。
(三)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通过那些描写表现出来?)从文段中找出并朗读,体会人物情感(练习二)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朗读指导: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朗读中的重点句:"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七年级最后一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的学习生活,总结经验教训。
2、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全面回顾七年级的学习经历,包括学科知识、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
(2)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迎接八年级的学习挑战。
2、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对未来学习的焦虑和恐惧,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2)如何引导学生在分享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学习方法1、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相关话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七年级学习生活的视频或图片集,引导学生回忆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二)知识回顾1、学科知识(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顾七年级所学的各个学科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如语文的文言文、数学的代数运算、英语的语法等。
(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
2、学习方法(1)请学生们思考并分享在七年级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做好预习和复习、多做练习题等。
(2)教师对学生们分享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和改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经验分享1、请学生们分享在七年级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和挫折的。
2、鼓励学生们互相倾听、互相支持,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四)未来展望1、引导学生思考八年级的学习目标和计划,鼓励学生们大胆想象,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一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4)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通过描绘课堂场景所传递的深沉情感与爱国情怀。
学习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如人物刻画、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等,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通过本课学习,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努力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最后一课》时,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首先,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即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这需要我们仔细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语言表达,以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
其次,要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包括作者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等。
例如,作者如何通过小弗朗士的视角来展现故事,以及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这些艺术特色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文章,同时也能提升我们的写作技能。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_______,这篇小说以_______为背景,通过小弗朗士的视角,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_______情怀。
2. 文中韩麦尔先生是_______的老师,他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二、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懊悔哽咽祈祷宛转B. 督学郝叟钥匙挟带C. 踱步皱纹捻着赚钱D. 肃静凳子懊脑操练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B.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C.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朗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