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卫生学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19
绪论一。
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1二。
————————任务1三。
————————内容,目录四。
学习意义五。
学前卫生学的学习方法六。
参考资料,《学前儿童卫生学》《幼儿卫生学》《解剖生理学》《生理卫生学》自编演义第一章。
人体概述四。
人体的化学成分五。
人体的新陈代谢概念:一般是指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自我更新的过程。
勤俭中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过程。
同化作用:6异化作用:6机体把自身的物质进行分解,把分解产物排除体外,并且在物质分解时释放能量,供给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叫异化作用第二章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第一节运动系统运动系统:骨,骨连结,骨骼肌(一)骨的组成,功能和分类根据骨在体内的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1。
颅骨:(脑颅骨8块和面颅骨干15块)保护脑和面部支架,起保护和支撑的作用。
2。
躯干骨:(椎骨,肋骨,胸骨)支持体重,保护内脏器官及躯干运动的作用。
三、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一)学前儿童骨骼的特点1。
骨膜较厚2。
全是红骨髓3。
第九页有机物含量相对较多,无机盐含量相对较少,处于骨化过程中。
因而较软,硬度小,弹性大,可塑性强,受压易弯曲变形。
生理弯曲的作用:可缓冲从脚下传到大脑的震动和冲动,使脊柱更富于弹性,充分发挥支撑,承重,运动的功能。
婴幼儿脊柱的特点A.从生理性弯曲来看:1.新生儿脊柱除骶曲外,其它弯曲尚未出现2.2-3个月后至7岁前,除骶外,勘察三个弯曲还未完全固定,平躺时消失B。
从骨化过程看婴幼儿脊柱的椎骨内充满软骨。
两块椎骨之间软骨层特别发达。
脊柱处于骨化过程中,姿势不正确易引起脊柱变形。
2。
脊柱的卫生保健1。
婴幼儿不宜睡软床2。
防止长时间一侧负重3。
婴幼儿不宜长时间蹲着玩耍4。
培养正确的卧、坐、立、行姿3。
腕骨新生儿腕骨全是软骨,随年龄的增长,腕骨逐渐丐化。
6个月后逐渐出现骨化中心,直到10岁左右,8块腕骨的骨化中心才全部出现。
幼儿腕骨的卫生保健◆手腕使用时间不宜过长◆用手腕过力的游戏不宜做◆玩具、劳动工具的大小、轻重应适当4。
00385学前卫生学绪论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与促进第二章学前儿童身体特点与保健第三章学前儿童生长发育与保健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保健第五章学前儿童疾病预防与护理第六章学前儿童饮食营养与保健第七章学前儿童意外伤害与急救第八章学前儿童在园卫生与保健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
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等课程的基础。
一、学前卫生学的研究意义身心健康是学前儿童幸福快乐的基石。
学前儿童身心处在不断生长发育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受来自自身和周围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的发展及健康存在着多种可能。
研究学前卫生学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探讨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与儿童生活、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而为开展幼儿保健工作、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其次,通过对幼儿园保健工作内容、特点、方法的研究,阐明幼儿园保健工作的重点、要求及保育措施,指导幼儿教师和家长开展保健工作,创设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学前儿童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学前卫生学以0~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为宗旨,重点围绕以下领域开展砑究。
(一)健康与健康促进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分析影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与健康的因素,特别是托幼机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探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措施和方法;评价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开展健康检查。
(二)疾病与预防研究学前儿童疾病的早发现及常用护理技术;研究学前儿童常见病及传染病的预防与管理,探讨幼儿园体弱儿和不健康儿童的管理和护理;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探讨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与预防。
《幼⼉学前卫⽣学》复习要点《幼⼉学前卫⽣学》辅导绪论部分绪论部分需要弄清的两个问题⼀个概念:学前卫⽣学:是研究学前⼉童解剖⽣理特点和⽣长发育规律,以及如何促进学前⼉童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童健康的⼀门科学,也是幼⼉师范学校的⼀门重要学科。
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卫⽣学”⼉童各个器官发育尚未成熟,⼼⾥也未发育完全,对外界的环境适应能⼒较差,对疾病的抵抗能⼒较弱,⾃我保护能⼒差。
做好学前⼉童的卫⽣保健⼯作,提⾼学前⼉童的健康⽔平,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前卫⽣学的主要任务。
第⼀章⼈体概述*⼀.⼈体的基本形态:⼈体从外形上看,分头、颈、躯⼲、四肢等⼏部分。
⼆.⼈体基本结构(这是本章重点)⼈体结构从⼩到⼤: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掌握这四个概念:●细胞:是⼈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进⾏⽣理活动的功能单位。
●组织: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结合起来,构成⼈体的组织。
根据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可以分为上⽪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要了解不同组织在⼈体的分布和功能,如上⽪组织在⼈体外表⾯或衬在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具有保护、分泌、吸收的功能。
书p3-5)●器官:不同组织经发育分化并相互结合构成器官。
(对照课本5页图,了解⼈体主要器官的名称、位置)●系统:由能够共同完成⼀种或⼏种⽣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构成。
(下⼀章我们要具体学习⼈体⼋⼤系统)—三.⼈体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这两种调节是相互联系的。
⼀⽅⾯,体液调节(如内分泌腺)受神经调节控制;另⼀⽅⾯,体液调节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四.⼈体的化学成分(了解)四种含量最⾼的:氢、碳、氧、氮。
五.⼈体的新陈代谢。
概念:新陈代谢指⽣物体与周围环境进⾏物质交换和⾃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同化作⽤和异化作⽤两⽅⾯。
简单地说:同化作⽤是将外界物质转化为组成⽣物体的物质并储存能量;异化作⽤是分解⽣物体的物质以释放能量并将废物排出体外。
第⼆章学前⼉童⽣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学习本章要掌握的要点:●⼈体⼋⼤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学前⼉童⼋⼤系统与成⼈不同的特点●保育要点。
《学前卫生学》复习资料课程代码:00385 2014年版绪论(非重点)1、学前卫生学的研究意义:探讨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与儿童生活、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主要因素;阐明幼儿园保健工作的重点、要求及保育措施,指导幼儿教师和家长开展保健工作。
2、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学前卫生学以0-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为宗旨,重点围绕健康与健康促进、疾病与预防、膳食与营养、保护与照料等领域开展研究。
3、学前卫生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与促进(非重点)1、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良好状态充分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健康观。
2、学前儿童健康特征: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具有易变性;具有多样性。
3、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前与发展指南》(试行)将学前儿童健康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分为二级。
一级目标包括3项内容,即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每一个一级目标下设3个二级目标,共9项。
4、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生物学因素(遗传、病原微生物、生长发育、衰老等)、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5、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措施:A、有规律地生活;B、合理安排膳食;C、保证睡眠充足;D、保证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E、提供适宜的游戏活动;F、疾病预防;G、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H、培养亲社会行为和交往能力;I、养成健康行为。
6、心理健康是指人体结构完整,各项生理指标正常,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能有效抵制各种疾病的侵害,并能精力充沛地完成日常活动。
7、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保持的一种持续的、相对稳定的,知、情、意协调,并与周围环境想适应的良好状态。
8、社会适应健康是指由良好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
学前卫生学第一章《学前卫生学》绪论和第一章绪论部分需要弄清的两个问题●一个概念: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如何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也是幼儿师范学校的一门重要学科。
● 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卫生学”?儿童各个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心里也未发育完全,对外界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弱,自我保护能力差。
做好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学前儿童的健康水平,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前卫生学的主要任务。
第一章人体概述一.人体的基本形态:人体从外形上看,分头、颈、躯干、四肢等几部分。
二.人体基本结构(这是本章重点)人体结构从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掌握这四个概念:● 细胞:是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生理活动的功能单位。
● 组织: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结合起来,构成人体的组织。
根据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可以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要了解不同组织在人体的分布和功能,如上皮组织在人体外表面或衬在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具有保护、分泌、吸收的功能。
书p3-5)● 器官:不同组织经发育分化并相互结合构成器官。
(对照课本5页图,了解人体主要器官的名称、位置)● 系统: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构成。
(下一章我们要具体学习人体八大系统)三.人体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这两种调节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体液调节(如内分泌腺)受神经调节控制;另一方面,体液调节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四.人体的化学成分(了解)四种含量最高的:氢、碳、氧、氮。
五.人体的新陈代谢。
概念:新陈代谢指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方面。
简单地说:同化作用是将外界物质转化为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并储存能量;异化作用是分解生物体的物质以释放能量并将废物排出体外。
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学前卫生学》教学大学时32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性质:《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研究学前儿童的机体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措施的制定。
课程的任务: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学前儿童机体发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各种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保育措施,为学前儿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学前卫生学》,学生应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身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切实做到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1.知识目标:始终坚持学前卫生知识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在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渗透教育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卫生保健工作。
并进一步理解幼儿卫生教育的目标、内容、活动、环境、方法和手段以及最新的幼儿园教育模式,掌握一些必需的幼儿园常用的科学知识。
2. 能力目标:形成从事幼儿园全方位的科学教育的设计能力、创设适宜环境的能力、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能力,针对幼儿教师的特点,给予最基本的有关幼儿身体保健和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讲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素质目标:具备吸纳先进幼儿科学教育理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卫生观入手,力图使学生在一开始接触学前专业的时候,就能以一种较高的、较广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幼儿卫生教育工作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
绪论
一、填空
1、学前卫生学以0-6 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为宗旨。
2、行动研究一般包括以下研究步骤: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研究方案、采取行动、反思总结、修订方案、循环研究等
二、名词解释
1、学前卫生学
学前卫生学是研究何如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
2、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搜集梳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
3、调查法
调查法是调查者采用访谈,问卷,测验,座谈,测量等多种方式搜集所要研究对象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统计学或理论分析(定量或定性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4、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自然情境或预设情境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分析的一
种研究方法
5、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是指对单一个体,单一群体或某件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又称案例研究,该研究的人或事可以是典型案例,也可以不是典型案例
6、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践工作着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简答
1、学前卫生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学前卫生学
(2)文献研究法
(3)调查法
(4)观察法
(5)个案研究法
(6)行动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