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蹄馆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中国古代私兵制私兵制指一种由个人或者家族自主招募、训练、指挥的军事制度。
私兵制度往往和中央集权程度不高以及地方势力强大等历史背景相关。
私兵制的重要特点是招募和控制军队的权力被个人或者家族占有,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政府对全国军队的控制产生制约和冲突。
私兵制虽然不是中国历代兵制的主要形式,但在中国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一直到20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彻底消失。
私兵古已有之,但封建帝王对民间持有的武力总是心存忌惮。
故而不可能明文鼓励招募私兵。
各朝各代混战之时,那些只知有主帅,不知有皇帝的军人,便是私兵的原型。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地主豪强在战乱之时,带着家丁门人参加作战,成为自主性极强的私兵。
一旦战事结束,私兵便以家丁的身份继续存在,朝廷知道也无可奈何,这便是私兵之实。
到了明代,私兵发展到了极致。
明朝的正规军战力羸弱。
万历援朝之役中的碧蹄馆之战,李吴一片石大战,李如松和吴三桂的绝对主力都不是明军,而是随他们征战多年的数千部曲家丁。
到了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崇祯皇帝连发数诏调吴三桂回师救援,吴都拖延不肯。
关宁铁骑的私兵本质显露无疑。
历史上的秦王天策府,岳家军,戚家军还有近代的湘军,淮军,北洋军都有私兵的影子。
在中国二千多年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体制下,王朝的更替形成一个传统,并深入人们的观念之中,三国演义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但是,分合的态势并不完全相同。
以秦末、西汉末、隋末、元末为例,士大夫同基层暴动结合起来,在基层暴动中涌现的领袖,彻底更新了旧的统治集团,一个巩固的新王朝成立。
以东汉末、唐末为例,士大夫维持旧王朝,统治集团的更新不彻底,在镇压基层暴动中出现军阀集团,以军阀的力量改朝换代,统治基础没有扩大,新王朝不巩固,即使形成比较巩固的宋王朝,也没有强大的实力。
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士大夫没有转向群众暴动,而是以自己的努力来维持一个旧王朝。
这样,既没有出现一个新王朝,旧王朝也未能更新,只是地方政权有部分改观。
碧蹄馆之战背景介绍碧蹄馆之战结果如何碧蹄馆之战背景16世纪的朝鲜爆发了一场极为惨烈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对战双方竟然是中国和日本,当时中国正处于大明帝国时期,而日本也正处于室町幕府灭亡,江户幕府即将兴起的特殊时期。
这场战争爆发的地点是朝鲜的碧蹄馆周边,于是这场战争也被称为碧蹄馆之战。
那么碧蹄馆之战背景如何,碧蹄馆之战背景与此战役的爆发有无直接的关联?为了弄清碧蹄馆之战的背景,接下来分别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看。
首先,站在中方角度来看,碧蹄馆之战发生前,中日双方也一直处于交战状态,在1593年初的平壤战役中,大明帝国打败小西行长之后,明朝的大量军队继续大举南下,日本军队听到风声后纷纷不战而逃,明朝军队一路所到之处皆无伏击,半个月的时间内大明帝国先后收复了近五百余里的失地,鉴于此种情况,明朝军队决定继续向南进发。
其次,站在日方角度来看,当平壤战役战败的消息传至日本京畿后,震惊了日方朝野上下,日军大将们齐聚一堂召开军政会议,共同商讨对战中方的具体事宜。
在日本的会议上,军方代表分成了两派,主和派和主战派,讨论到最后主战派占据了优势,于是日本决定集结兵力主动出击。
结合两个国家的所处背景,一场大战一触即发,不可避免,这场战役便是国际上著名的碧蹄馆之战,一定程度来说,碧蹄馆战役的背景是该战役爆发的直接原因。
碧蹄馆之战经过碧蹄馆战役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同时也是一场争议颇多的战争。
碧蹄馆之战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爆发地点,既非中国也非日本,而是发生在第三国朝鲜。
碧蹄馆之战的争议来源于中国和日本两国历史记录的差异,两国立场、环境的不同导致两方对该战役的看法也不同,从而造成了碧蹄馆战役的争议性。
那么碧蹄馆之战经过究竟是怎样的,通过碧蹄馆之战经过,如何看待中国大明帝国的军力情况?根据中日双方的对战状态,可以将碧蹄馆之战经过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查大受率领的大明军队在高阳遇上了加藤光泰带领的日本搜索部队,两方会面后便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日军明显不是大明军队的对手,战斗中频频败退,死亡人数达到600多人次。
历史上,中日的问题可以追溯到隋唐(在神话传说中要追溯到秦朝),尤其以唐朝关系最为紧密,那是中日双方主要是日本大量派遣遣唐使来华,从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学习唐朝,自唐后就有冲突,在历史上主要有下面几次:1、白江村之战。
660年百济受新罗与支持新罗的唐朝的围攻而灭亡,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向日本求援,日本应允出兵朝鲜。
663年派遣23000名士兵渡海赴朝,与新罗-唐朝联军在白江村交战遭到惨败。
百济灭亡,日本退守对马,壹岐。
2、文永-弘安之役。
忽必烈于1268年命高丽特使赴日,表面要求建交,实质是勒令日本朝贡称臣。
当时镰仓幕府执政为少壮派的北条时宗,拒绝对忽必烈进行任何答复,并命驻守镰仓的御家人南下九州积极备战。
文永11年(1274年)忽必烈强征高丽平民5000人,与元军组成25000人的军队准备对日作战。
在对马与壹岐击退了小股日军后进驻博多湾,与少贰景资的相同数量的日军交战。
日军由于不熟悉元军战法因此处于被动地位,被迫退至九州大宰府组织新的防线。
但元军就在总攻前夜被一场大风将所有战船刮沉,全军覆没。
镰仓幕府逃过一劫。
弘安4年(1281年)忽必烈兵分两路,一路从朝鲜一路从中国江南进军日本。
总计14万人于7月初汇合于鹰岛,但又是在总攻的前夕元军再次因大风而全军覆没。
3、庆长-文禄之役。
文禄元年(1592年)在朝鲜屡次拒绝丰臣秀吉的臣服要求后,派遣16万陆军出兵朝鲜。
在战争初期日本势如破竹,连克朝鲜主力,占领了京城,开城,平壤三大重要城镇。
但在水战方面日军败给了朝鲜的李舜臣,补给线受到沉重打击。
此时明朝应朝鲜李氏王朝的要求出兵救援。
首批援军在平壤之战中遭到惨败,祖承训(日后祖大寿他爹)败退,先锋史儒战死。
第二批援军由李如松率领再次入朝,经过一夜血战收复平壤,但在开城北的碧蹄馆被日军伏兵击败退守开城。
双方进入短暂的休战期。
庆长2年(1597年)秀吉再派14万陆军入朝与明军交战,明军主力围攻只有加藤清正5000人守卫的蔚山城却久攻不克,最终撤退。
明代抗日第一名将李如松三千人胜三万人>明代抗日第一名将李如松:三千人胜三万人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特别优秀的将军李如松,他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长子,师从当时三大才子之一的著名军事家、历史学家徐渭。
李如松在国内指挥过万历二十年平定宁夏哮拜叛乱的战争,在国外指挥过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尤其以抗倭成就名垂千古,受到中朝人民的广泛尊敬。
李如松少年时跟随父亲在军营,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
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后来不断升迁。
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哮拜(又名哱拜,音“博”)反宁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
六月抵达宁夏,先用土垒战术,后用水攻战术,组织敢死队攻克了宁夏城,哮拜自尽,灭哮拜九族,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
同年四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
丰臣秀吉出动9军共15万(也有人认为是20万)大军攻击朝鲜。
果然,日军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凭此战绩,丰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
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最终万历皇帝决定出兵朝鲜。
但万历二十年七月,第一次派去的三千人部队,由于主将辽东副总兵祖承训轻敌,被日军大败。
十二月,万历皇帝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开始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这场抗倭战争主要有三场,第一场是平壤之战,第二场是碧蹄馆血战,第三场是龙山奇袭战。
一、平壤之战:公元1593年1月7日,李如松率领的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
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震天动地,连日军主将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
平壤城内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
将相故事-李如松的历史成就李如松的历史评价李如松,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活跃于中国明朝万历时期,是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
李如松从小跟随在自己父亲身边,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和极高的军事素养,后中武举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骁勇善战,立下战功无数,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李如松从成名开始,到遗憾去世,只存在很短的时间。
所以虽然他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民族英雄,在后世的名声却不响亮。
然而他从平定宁夏哮拜叛乱一战成名后起,期间所经历的各大战役,都是战争史中值得后世人反复讨论学习的范例。
平定宁夏哮拜叛乱万历二十年,宁夏镇原副总兵哱拜与蒙古河套部落勾结发动叛乱。
因为事出突然,明军不敌,叛军连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期间镇压叛乱的明军都败阵而归。
在情况危急之时,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率各部军队围剿。
李如松先是让麻贵率部出击,将蒙古河套部落尽逐出塞,剪除叛军外援。
后又命大部队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困死城中。
在观察地势之后,将黄河堤坝掘开,水淹宁夏,由此让整个宁夏城的叛军都处于弹尽粮绝的境地中。
围困必死的境地,让叛军军心混乱,外物强援,内斗不断,李如松果断下令攻城,一举攻破宁夏城。
叛军首领哱拜向李如松投降,李如松虽然接受了投降,但还是尽灭哱拜族。
平定宁夏哮拜叛乱,是“万历三大征”的第一征,李如松交出了一份成绩良好的答卷。
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公元1592年,日本战国时代大名,幕府将军丰臣秀吉完成了统一日本的战争,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
统一日本的成就,并没有使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感到满足,他渴望侵略更广袤的土地。
于是在完成统一日本之后,丰臣秀吉果断出兵朝鲜,并制定了先征服朝鲜,以其为跳板,进而侵略全中国,再进攻南亚,最终建立所谓“以北京为首都的大东亚帝国”的军事侵略计划。
这个步骤有没有很熟悉?没错!这个计划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进攻中国的计划基本相似,由此可见日本的野心早在明朝就已经显露了。
文禄庆长早在天正十三年(1585年),丰臣秀吉就表示,“在统一神州(此处指日本)以后,我还要率领大军登上大陆。
”而那时,九州和四国还未定,秀吉就已经有了侵略他国的想法。
天正十五年,秀吉命令宗义智与朝鲜开始进行交涉,但在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的情况下,与同十九年,作为“入唐”的根据地,正式动工修建肥前名护屋城(今佐贺县东松浦郡镇西町),同时,命令山内一丰等人加速建造军舰。
而在文禄元年,准备多时的侵朝战争终于开始了。
正月五日,秀吉向小西行长等人发出了出阵命令。
三月,编为九军的秀吉军先后渡海进入朝鲜。
其阵容如下:第一军,由宗义智、小西行长、松浦镇信、有马晴信、大村喜前、五岛纯玄指挥,兵力18700人。
第二军,由加藤清正、锅岛直茂、相良长每指挥,兵力22800人。
第三军,由黑田长政、大友义统指挥,兵力11000人。
第四军,由毛利吉成、岛津义弘、高桥元种、秋月三郎、伊东佑兵,岛津丰久指挥,兵力14000人。
第五军,由福岛正则、户田胜隆、长宗我部元亲、蜂须贺家政、生驹亲正、来岛通之、通聪指挥,兵力25100人。
第六军,由小早川隆景、毛利秀包、立花宗茂、高桥直次、筑紫光门指挥,兵力15700人。
第七军,由毛利辉元指挥,兵力30000人。
第八军,由宇喜多秀家指挥,兵力10000人。
第九军,羽柴秀胜、细川忠兴指挥,兵力11500人。
至此,日本集中了158800人的大军渡海侵朝。
此外,在名护屋城还有德川家康等大名驻扎的三十万大军,随时准备增援上述九军。
四月十二日,宗义智、小西行长等率领的第一军主力,分乘700余艘战舰,从对岛大浦出发,进入了朝鲜的釜山浦。
翌日,攻入釜山城,斩杀守将郑拨。
以后,源源不断上陆的秀吉军,分兵三路向汉城挺进。
五月三日,第一军和第二军占领朝鲜国都汉城。
秀吉看到侵朝战争进行得如此顺利,情绪很高,五月二十六日,发朱印状给关白秀次,在里面发表了占领中国大陆以后的计划。
比如,将后阳成天皇接入北京,秀次受中国之关白,而日本的关白位置可以让给秀保或是宇喜多秀家。
中国古代的三大抗日名将“九一八”事变翻开了中国耻辱的一页。
中国走向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这固然是晚清以来落后挨打的结果,但八年的抗战同样说明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抵御外侮的精神和能力。
在这个国耻的日子,我们也要从屈辱中继承先人留下的不畏强暴,顽强抗争的伟大精神。
在中国的史册里,有三位代表性的抗日名将,他们是唐代的刘仁轨、明代的戚继光、李如松。
日本与中国的联系最早始于东汉光武帝时期。
日本一个叫由来的人前来汉朝朝贡,汉光武帝便为该国赐名“倭奴”,并赐印“汉倭奴国王”。
“倭”有矮之意。
此后日本一直虚心学习中国,对中国既师事又朝贡。
当然,学生翅膀硬了,不免总想和老师掰掰手腕。
日本民族的民族性也十分奇特。
儒家文化的忠义、本土神教的神秘,以及南洋道教的迷信,构成了日本既忠诚又偏执还不乏神经质的“武士道”精神。
当然,作为一个蕞尔小国的危机感,以及在中华帝国面前的自卑,恐怕是隐藏在日本民族心中不能言说的秘密。
总之,日本的挑战开始了,我们的民族英雄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刘仁轨刘仁轨(601—685),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是唐高宗时的宰相。
当然,刘仁轨官至宰相,与他“抗日援新”的伟大功业有关。
唐代时,如今的朝鲜半岛分为新罗、百济、高句丽三部分。
其中新罗对唐朝归附较诚,而百济、高句丽对唐朝(包括隋)始终持对抗态度,以致唐朝多次发动对高句丽的征伐。
公元655年,高句丽、百济发动对新罗的攻击,新罗向唐朝告急,唐高宗派大将苏定方率兵解救新罗。
苏定方决定采取擒贼擒王,围魏救赵的策略,先攻百济,破其都城,百济王义燕投降。
唐朝命刘仁愿守百济。
百济王室义丰被部下重新立为百济王,企图挣脱唐军控制,于是向高句丽、日本求援,高句丽、日本发兵帮助百济反唐。
唐高宗以刘仁轨为主帅,征讨百济、高句丽、日本的反唐联盟。
刘仁轨多次打败百济,公元663年,刘仁轨在白江口(今朝鲜锦江)以水军大败日本。
白江口之战周,唐军四战皆捷,焚烧日本战船四百余艘。
明万历年的朝鲜战争之碧蹄馆之战碧蹄馆战役背景:日军平壤战败后,日本侵朝“前指”众将在退守之间展开了争论,在宿将小早川隆景的坚持下,决定全线收缩兵力退守王京,伺机与明军决战。
十七日,小西败军退至王京,十八日开城日军退却,至王京集结。
这时,京城日军的数量超过了五万人,有资料认为达到了七万人,也有资料说是12万(12万的说法比较夸张,不太可信,一般认为日军是5万到7万),而在朝鲜的明军总兵力约四万人,朝鲜正规军在日军侵略前号称约二十万人,但是在明军攻打平壤战役中只能出兵5000人相助,可见朝鲜军损失之严重。
李如松九日收复平壤,十九日先遣部队进至开城,二十四日李如松率大军进至开城。
在开城,李如松召集了各路将领会议,研究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以游击将军钱士桢为首的稳健派认为,日军重兵集中于王京,敌众我寡,只可智取不可强攻,以副总兵查大受为首的激进派认为,平壤一战大获全胜,日军必然胆寒,若不及时追击,敌人必定会放弃王京远遁。
由于各路将领意见不统一,朝鲜方面提供的情报又不确切,致使东征军无法明确下一步作战计划。
于是李如松派出查大受、祖成训(祖大寿之父)等率3000明军向京城方向搜索前进,探勘沿途地形,以便于指定进攻京城的军事计划。
战役过程:第一阶段——查大受军队在二十七日于高阳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相遭遇,双方展开战斗,明军斩首600余级(《中日关系史》),日军败退。
查大受对战场形势产生误判,鼓勇直前,率领这支仅3000人的搜索部队直扑王京。
其实,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王京[汉城]日本军总部。
日本大将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于是按先前的计划,以宇喜多秀家率一部分军力守城,自己亲率主力部队20000人赶来进行会战。
当查大受发现时,想摆脱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退守碧蹄馆(距离京城五十华里),被日军黑田长政、立花宗茂等部包围。
应该说,查大受这支明军战斗力是极高的,被优势日军重重包围达一天一夜居然能坚持下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极不容易的。
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作者:徐昊来源:《人间》2016年第24期摘要: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在统一统封建割据的日本、结束日本战国时代后,为满足其日益膨胀的权力欲望,于 1592 年 4 月悍然发动了对李氏朝鲜的侵略战争。
朝鲜兵弱无力抵抗,国王李昖一路逃到中朝边境,向万历皇帝求救。
明朝应朝鲜请求出兵援救,帮助朝鲜军民抵抗日本的侵略,史称“万历援朝抗倭战争”,又称“壬辰倭乱”。
关键词:万历年间;朝鲜战争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95-01一、战争缘起从十五世纪起,日本各地诸侯逐渐强大,彼此之间互相征伐,国家内部四分五裂,民不聊生,日本史称“战国时代”。
到十六世纪中叶,织田信长不断发展壮大,并平定本州岛,自称为右大臣,成为日本最大军阀。
万历十年(1582),织田信长麾下部将明智光秀暗杀信长、进行叛乱。
丰臣秀吉发兵讨诛乱党,之后东征西伐,平定日本国内各大诸侯,日本形成统一局面,丰臣秀吉被天皇授予“关白”(关白即替天皇统摄朝政的最高官职)职务,成为日本名副其实的统治者。
中国自古物产丰庶,极易引起邻邦窥伺。
早在万历六年(1578),丰臣秀吉率师征伐播磨国时便曾对部下说:“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
”①而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朝政荒殆,军备废弛。
加之东南沿海海盗与倭寇相互勾结,故丰臣秀吉对东南沿海守备了如指掌,据《宣祖修正实录》二十四年(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五月一记:召晨时汪五峰之党问之,汪五峰者,以中原人尝导犯江浙者也。
对曰:“吾等曾以五百余人自南京劫掠横行,下福建,过一年,全甲而还,唐畏日本如虎,灭大唐如反掌也。
”关白曰:“以吾之智,以吾之兵,如大水崩沙,利刃破竹,何城不摧,何国不亡,吾帝大唐矣。
除此之外,日本日益迫切的对外贸易也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伴随日本统一战争的进行与结束,商人阶级迅速膨胀他们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
碧蹄馆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公元1593 年1月24日至25日,中日两国军队在这里所爆发的一系列激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永远载入了世界战争历史的史册。
碧蹄馆之战背景
公元1592年4月13日,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出动20万大军入侵朝鲜,震惊世界的壬辰倭乱爆发,朝鲜国王遣使向明朝北京政府求援。
12月23日,大明神宗皇帝颁旨下令东征御倭援朝,东征提督李如松、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指挥4万明朝官军跨过鸭绿江,抗日援朝。
12月23日,东征军首战取得平壤大捷,歼灭日军11300余名,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闻风丧胆,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
次年1月24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600余级。
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将这支明军包围在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壬辰战争史诗中最惊心动魄的碧蹄馆大战打响了。
碧蹄馆之战经过
日本主将小早川隆景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
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
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在关外与沙漠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是明军中的精锐,配备了佛郎机火炮战车和大量三眼火铳、集束火箭(射程300米,一次发20枝的称为“火龙箭”,32枝的称为“一窝蜂”,49枝称为“飞廉箭”,100枝的称为“百虎齐奔”) 碧蹄馆之战打的惊天动地,血海尸山,3000明军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以战车为工事,先以佛郎机炮、火铳、火箭的压倒性优势火力大量杀伤日军,再以骑兵的短促出击消灭逼近的足轻步兵,击退了日军一次次潮水般的进攻。
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
碧蹄馆之战战果
25日,李如松和明将杨元各率领1000明军精骑连夜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伤亡惨重,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
此战,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
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使其彻底丧失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
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龟缩汉城不敢出战。
后来,李如松派遣敢死队奇袭龙山大仓,将日军数十万石军粮烧的一干二净,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不久,便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
沿海地区外,其余各地全部被明军收复。
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打出了中华天朝的赫赫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