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动画片制作中角色运动规律的分析与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基于动画角色形态表现的“运动规律”研究【摘要】在动画中,角色的运动是非常复杂多变的。
不同的性别、体态、性格的角色做相同的动作时的动态都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角色的运动规律是由角色自身的结构、角色各个部位运动的范围及幅度、角色的重心、动态线、轴线、运动轨迹、角色运动的速度以及一些外在因素所决定的,这就是人体动态运动规律的几个要素。
而要很好的掌握角色的运动规律,我们必须掌握角色的运动特点,动态线,轴线,重心,运动轨迹,速度与力量的运用,并且把它们与人体结构的知识相结合,在掌握人体运动规律的这些要素的同时,准确分析影响角色的各个因素才能准确的表现角色的运动规律。
【关键词】动画;形态表现;运动规律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人们对动画制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这就致使在动画制作中对角色的动态是否流畅、准确的要求也随之增加。
这就需要制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研究,或写实或夸张的运用到动画领域中去。
1角色运动时的重心与动态线物体处在任何方位时,重力与合力所在的那一个点就叫做重心,通过人体的重心向下引的一条直线就叫中心线。
研究得出人体的重心是指人体重力垂直向下指向地心的作用点,是人体头,躯干、上肢和下肢等重力的合力作用点。
角色的重心的位置会随着角色的姿势的变化而发生移动,而一般的情况下角色的重心在是在角色的盆骨中间的地方。
确定好每一张动态角色的中心位置,并且能够清楚的了解该重心目前在哪,他是从哪里来的,又要转移到哪去是表现一个角色的体积感和重量感的关键所在。
重心与稳定度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重心越低,角色动作的稳定度也就越强,相反则越弱。
而我们把在动态中能呈现动态走向趋势的线叫做动态线。
研究得出在人的动态中,躯干的决定了人体运动的整个动态,人的脊椎贯穿了头部,胸部,和臀部三个部分,动态线的变化决定和反应了人体的各个体块之间的旋转和扭曲以及透视等之间的关系,表现了角色的各个动态。
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出角色的感情。
动态线的掌握有利于表现运动中的身体重心、体面关系及运动趋势变化等复杂情况。
关键词:动画制作;动作设计;规律分析随着动画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原有的传统动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如今的动画已经开始了全新的发展,融合了多种元素。
应用高科技手段,使得动画更加真实、形象,内容也十分丰富。
而几乎每一部动画中都会用到动作,动作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
现在有很多动画作品已经通过动作设计成功地塑造了一些家喻户晓的动画人物,比如广为人知的可爱勇敢的功夫熊猫、神通广大的孙悟空。
因此,动作设计是动画设计的核心,做好动作设计就有可能制作出一部受欢迎的动画。
一、动作设计动作设计是紧紧围绕着人和物的,是塑造一个角色的主要表现方式。
动作设计的重要一点就是动作要适合这个角色,符合其性格特点。
以下就如何用动作设计去渲染一个角色进行分析。
(一)常规动作和特殊动作的设计一是常规动作设计。
常规动作的设计是动画连续、平滑的前提,一般包括走、跑、跳等常见动作。
在一部动画当中,角色的性格特点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常规动作也会不同,比如,刻画成功的人要将其走路的姿势设计得更加自信,而对于失败的人,其动作要刻画得相对狼狈一些,从而由外而内地塑造角色的特点。
除此之外,对于物体进行动作设计时也是一样,要仔细观察现实中这种物体是如何运动的,以便将物体刻画得更真实,提升观看者的观看体验。
二是特殊动作的设计。
特殊动作往往是一部动画中的亮点部分,是评价动画质量的主要依据。
特殊动作实际上就是动画作品中的非常规动作,比如,一个角色或一个物体受到了外力,改变了自身的常规运动状态,就会呈现出特殊运动状态,这种特殊运动状态可以是快速奔跑、手舞足蹈等等。
在常规动作的基础上设计特殊动作,可以具体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突然发生了恐慌,有的人不知所措、乱跑乱撞,那么就会体现出角色的胆小、紧张。
虽然特殊动作比常规动作更加具有渲染力,但是,特殊动作的设计也比常规动作更加复杂困难。
因此,在设计特殊动作时,需要使用更多的旋转和线条来展示人物的性格,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
动画角色运动规律在动画影片中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我们要让他们活起来,首先要让他们动起来,说到动,就要动的合理、自然、顺畅,动的符合规律。
这里我们单从人和动物两方面来看他们的运动规律。
(一)人的运动规律在动画中表现最多的是人物的动作,虽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虽然有年龄、性别、体型等方面的差异,但基本的规律是相似的。
所以,研究和掌握人物动作的一些基本规律也就十分重要。
1.人的走路动作左右两脚交替向前,带动躯干朝前运动。
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配合两条腿的屈伸、跨步,上肢的双臂就需要前后摆动。
人在走路时为了保持重心,总是一腿支撑,另一腿才能提起跨步。
因此,在走路动作的过程中,头顶的高低必然成波浪状。
当迈出步子双脚着地时,头顶就略低,当一脚支地另一只脚抬起朝前弯曲时,头顶就略高。
还有,走路动作的过程中,跨步的那条腿,从离地到超前伸展落地,中间的膝关节必然成弯曲状,脚踝与地面成弧形运动线。
这条弧形运动线的高低幅度,与走路时的神态和情绪有很大关系。
还要注意一下脚与地面的关系。
2.人的奔跑动作人奔跑时身体的重心向前倾,两手自然握拳,手臂略成弯曲状。
奔跑时两臂配合双脚的跨步前后摆动。
双脚跨步的幅度较大,膝关节屈伸的角度大于走路动作,脚抬得较高,跨步时,头顶的高低的波形运动线也比走路时的运动线明显。
在奔跑时,双脚几乎没有同时着地的过程,而是完全依靠单脚支撑躯干的重量。
一顶要有腾空的动作。
有些跨大步的奔跑动作,双脚腾空的动作在时间上可以停更长一点。
3.人的跳跃运动人的跳跃运动,是由身体屈缩、蹬腿、腾空、着地、还原等几个动作姿态所组成的。
人在跳起之前身体的屈缩,表示动作的准备和力量的积蓄,接着,一股爆发力单腿或双腿蹦起,使整个身体腾空向前,落下时,双脚先后或同时落地,由于自身的重量和调整身体的平衡,必然产生动作的缓冲,之后恢复原状。
跳跃时的运动线呈抛物线状,这个抛物线的幅度,根据用力的大小来决定幅度的高低。
原地跳时,蹬腿跳起腾空,然后原地缓冲、落下,人的身体和双脚,只是上下运动,不产生抛物线。
《人物运动规律》系列动画微课的开发与制作研究一、选题意义人物运动规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其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们通常很难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开发一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人物运动规律》系列动画微课,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动画微课的开发与制作1. 选题确定选题是动画微课开发的第一步,为了确保微课内容与学生学习需求相符,我们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选定符合实际需求的选题。
在确定《人物运动规律》系列动画微课的选题时,我们应该結合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设计生动有趣的形象角色和场景,为学生呈现一幅生动的物理学画面。
2. 剧本撰写剧本是动画微课制作的灵魂,好的剧本是动画微课成功的关键。
在撰写剧本时,我们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对话,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点。
剧本中的情节和角色塑造也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共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 角色设计在动画微课中,角色的设计很重要。
一个生动有趣的角色形象,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需要精心设计《人物运动规律》系列动画微课中的角色形象,注重细节,使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富有个性,与学生产生共鸣。
4. 动画制作动画微课的制作是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们需要将剧本中的情节和角色设计通过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动画制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动作的规范性,画面的美观性,场景的逼真性等方面,使整个微课既生动有趣,又具有一定的教学性。
5. 配音配乐动画微课的配音和配乐是微课内容的点睛之笔。
通过专业的配音和配乐,可以使动画微课更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和教育性。
我们可以根据微课的情节和角色特点,选择合适的配音演员和背景音乐,注重声音与画面的协调,提高微课的艺术水平和感染力。
三、动画微课的应用与展望《人物运动规律》系列动画微课的开发与制作,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物运动规律这一知识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浅谈动画影片中的角色运动设计【摘要】运动是动画最重要的美学特征,是最富有表现力、最能感染人的视觉元素。
自古以来,运动既是科学家研究的重要主题,也是艺术家竭力创作和表现的对象。
在动画影片中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我们要让他们活起来,首先要让他们动起来,说到动,就要动的合理、自然、顺畅,动的符合规律。
本作品中在创作时对于角色运动规律在行走基础、情绪化表情动作等地方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
让我们了解到动画是一门实践的艺术,仅了解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实践练习,掌握了动画的运动规律,才能更自由,更得心应手地进行动画创作。
【关键词】运动规律;运动节奏;原画设计;表情动作动画片中的活动形象,不象其它影片那样,用胶片直接拍摄客观物体的运动,而是通过对客观物体运动的观察、分析、研究,用动画片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夸张、强调动作过中的某些方面),一张张地画出来,一格格地拍出来,然后连续放映,使之在银幕上活动起来的。
因此,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既要以客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为基础,但又有它自已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模拟。
我们的作品在创作中主要运用人物角色行走的运动规律,在人物角色行走最基础规律的前提下又进行了稍微的夸张,力求与人物造型、场景的随意性相结合,能够让作品的整体性以及作品想要表达的风趣幽默风格更好的体现,让观赏者在轻松嘻哈的氛围中了解故事所叙述的历史事件。
一、动画中角色运动节奏的重要性一般说来,动画片的节奏比其它类型影片的节奏要快一些,动画片动作的节奏也要求比生活中动作的节奏要夸张一些。
在创作本作品的时候对于主角的运动节奏进行了详细的表达,当然主角这样的表达才能实现作品剧情的完整、连贯。
在日常生活中,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人物的动作)都是充满节奏感的。
我们在刚开始创作的时候为了省一些工序,就在动作的节奏方面处理的不是很合适,在检验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大的缺陷,就象讲话时该快的地方没有快,该慢的地方反而快了;该停顿的地方没有停,不该停的地方反而停了一样,我们自己看起来就感到别扭,更别谈跟多广大的观赏者了。
浅析动画片制作中角色运动规律的分析与研究对于动画作制作来说,自然流畅的动作是远远不够的,怎样去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加动画夸张、幽默的戏剧性,制作栩栩如生的动画角色则是更为重要的。
要达到这些效果是离不开一些细节的运动规律,如弹性、重量以及预备动作,动画制作过程中制作富有弹性的动作、表现重量和压力的方法和如何使用预备动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动画制作者们在对电脑技术掌握的同时更需要注重运动规律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动画角色真正的活起来。
标签:动画;角色;运动规律;运用;制作过程动画是一门运动的艺术,它所呈现的内容在荧屏播放时的即时声话运动中,动画运动规律的研究成为了动画创作者必备的修养。
对于研究各种各样的行走姿势,是掌握动画运动规律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动物的行走动画中掌握其运动规律重点在于把握动物行走规律的各自特有的动态特点。
一、动画中运动规律的概述动画运动规律的定义,所谓运动规律,研究时间、空间、张数、速度的概念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处理好动画中动作的节奏的规律。
动画艺术由来已久,从早期的比利时转轴圆盘动画到后来的传统手绘动画,人们巧妙地应用人眼1/8秒的视觉残留现象原理取得了动画领域的一次又一次进步,现代的电脑数字动画的出现,更是人类在动画这一艺术领域的飞跃性发展。
而有史以来决定动画作品是否精良的重要判定标准一直未变,那就是作品的动态体现是否完美,简言之动画制作是否精良就在于动画运动规律是否精良。
动画片中的活动形象,不象其它影片那样,用胶片直接拍摄客观物体的运动,而是通过对客观物体运动的观察、分析、研究,用动画片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夸张、强调动作过中的某些方面),一张张地画出来,一格格地拍出来,然后连续放映,使之在银幕上活动起来的。
因此,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既要以客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为基础,但又有它自已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模拟。
研究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首先要弄清时间、空间、张数、速度的概念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掌握规律,处理好动画片中动作的节奏。
《人物运动规律》系列动画微课的开发与制作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人物运动规律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所遵循的特定规律和模式,是运动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丰富,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个人开始关注如何利用动画微课来提高学生对人物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开发一套《人物运动规律》系列动画微课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动画微课是一种结合了动画技术和微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形式,通过生动活泼的动画图像和简洁清晰的讲解文字,向学生传达知识和概念。
在人物运动规律的学习中,动画微课能够更直观地展示人体各部位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变化和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本文将从《人物运动规律》系列动画微课的需求分析、设计理念、制作流程、技术方案和市场前景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该系列动画微课的开发与制作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人物运动规律领域的教育创新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人物运动规律》系列动画微课的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人物运动规律》系列动画微课的开发与制作,旨在通过对人物运动规律的深入研究,提高动画制作的质量和效率,满足用户对于优质动画内容的需求。
这有助于推动动画行业的发展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通过研究人物运动规律,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感,增强动画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深入理解人物运动规律可以提高动画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创作能力。
开发《人物运动规律》系列动画微课还可以为动画教育提供新的教学工具和资源,促进动画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本研究对于推动动画行业的发展、提高动画制作水平、拓展教育资源和提升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人物运动规律》系列动画微课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人物运动规律》系列动画微课的需求分析人物运动是动画制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动画的表现力和质量。
动画设计中的运动规律与节奏感动画设计是一门艺术形式,通过运用图像的变化和动态表现来传达信息和情感。
其中,运动规律和节奏感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动画作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动规律是指在动画中物体或角色的运动过程中所遵循的特定规则。
这些规律基于我们对于现实世界中物体运动的观察和理解,使得动画中的运动看起来更加真实和自然。
理解运动规律有助于设计师创造出更加逼真的动画作品。
速度和加速度是运动规律中的基础概念。
在动画中,物体或角色的速度可以通过逐帧的细微变化来表现。
例如,当一个角色从静止开始移动时,可以逐渐增加其速度的快慢,以模拟真实运动的变化。
加速度的概念可以用来表现一个物体或角色在开始运动或停止运动时的变化过程,使得动画更加流畅和真实。
重力是另一个重要的运动规律。
重力的作用使得物体往地面方向下落,这在动画中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设计师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角度和曲线来表现重力的影响,使得动画中的物体看起来更加真实地受到重力的作用。
运动的轨迹也是运动规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物体或角色在空间中运动时,其轨迹可以是直线、曲线、抛物线等等。
设计师通过合理选择运动的轨迹,可以使得动画更加流畅、有趣,同时也能够传达出一定的情绪。
除了运动规律,节奏感也是动画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概念。
节奏感是指动画中的画面变换和动作之间的时间间隔,使得观众对动画的节奏和变化感到舒适和和谐。
设计师可以通过控制画面的变换速度和动作之间的间隔时间来营造不同的节奏感。
在动画设计中,节奏感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动画的画面需要与声音或音乐保持一定的节奏和步伐。
通过将画面和声音进行同步或反差的处理,可以创造出更加动感或搞笑的效果。
动画中动作和变化的间隔时间也需要合理设定,以使得观众可以准确地感知到物体或角色的运动和变化。
如果间隔时间过短,观众可能无法跟随并理解动画中的动作;而如果间隔时间过长,观众可能会感到无聊或不耐烦。
综上所述,动画设计中的运动规律和节奏感是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动画作品的关键要素。
浅析动画片制作中角色运动规律的分析与研究
作者:王廉皓纪东宁薛文哲
来源:《好日子(中旬)》2017年第12期
摘要:对于动画作制作来说,自然流畅的动作是远远不够的,怎样去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加动画夸张、幽默的戏剧性,制作栩栩如生的动画角色则是更为重要的。
要达到这些效果是离不开一些细节的运动规律,如弹性、重量以及预备动作,动画制作过程中制作富有弹性的动作、表现重量和压力的方法和如何使用预备动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动画制作者们在对电脑技术掌握的同时更需要注重运动规律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动画角色真正的活起来。
关键词:动画;角色;运动规律;运用;制作过程
动画是一门运动的艺术,它所呈现的内容在荧屏播放时的即时声话运动中,动画运动规律的研究成为了动画创作者必备的修养。
对于研究各种各样的行走姿势,是掌握动画运动规律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动物的行走动画中掌握其运动规律重点在于把握动物行走规律的各自特有的动态特点。
一、动画中运动规律的概述
动画运动规律的定义,所谓运动规律,研究时间、空间、张数、速度的概念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处理好动画中动作的节奏的规律。
动画艺术由来已久,从早期的比利时转轴圆盘动画到后来的传统手绘动画,人们巧妙地应用人眼1/8秒的视觉残留现象原理取得了动画领域的一次又一次进步,现代的电脑数字动画的出现,更是人类在动画这一艺术领域的飞跃性发展。
而有史以来决定动画作品是否精良的重要判定标准一直未变,那就是作品的动态体现是否完美,简言之动画制作是否精良就在于动画运动规律是否精良。
动画片中的活动形象,不象其它影片那样,用胶片直接拍摄客观物体的运动,而是通过对客观物体运动的观察、分析、研究,用动画片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夸张、强调动作过中的某些方面),一张张地画出来,一格格地拍出来,然后连续放映,使之在银幕上活动起来的。
因此,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既要以客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为基础,但又有它自已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模拟。
研究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首先要弄清时间、空间、张数、速度的概念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掌握规律,处理好动画片中动作的节奏。
在时间上,动画片计算时间使用的工具是秒表。
在想好动作后,自己一面做动作,一面用秒表测时间;也可以一个人做动作,另一个人测时间。
对于有些无法做出的动作,如孙悟空在空中翻筋斗,雄鹰在高空翱翔或是大雪纷飞乌云翻滚等,往往用手势做些比拟动作,同时用秒表测时间,或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脑子
默算的办法确定这类动作所需的时间。
对于有些自己不太熟悉的动作,也可以采取拍摄动作参考片的办法,把动作记录下来,然后计算这一动作在胶片上所占的长度,确定所需的时间;在空间上,所谓“空间”,可以理解为动画片中活动形象在画面上的活动范围和位置,但更主要的是指一个动作的幅度以及活动形象在每一张画面之间的距离。
动画设计人员在设计动作时,往往把动作的幅度处理得比真人动作的幅度要夸张一些,以取得更鲜明更强烈的效果。
此外,动画片中的活动形象做纵深运动时,可以与背景画面上通过透视表现出来的纵深距离不一致。
例如:表现一个人从画面纵深处迎面跑来,由小到大,如果按照画面透视及背景与人物的比例,应该跑十步,那么在动画片中只要跑五、六步就可以了,特别是在地平线比较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二、角色运动规律在动画片制作中的应用
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制作者通常会在生活各个角落寻找灵感,而在人们身边的潜在角色运动规律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为了突出角色运动规律在动画片制作过程中应用的重要性,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同角色運动在动画片中出现的运用。
(一)人物表情在动画片中的运动规律
1.欢笑
笑有微笑、大笑等,但不管是制作什么笑,其表情线的特点是需要首先注意的,然后再对五官进行归纳、夸张。
动画角色在微笑时,如嘴巴不张开,可用一根嘴角向上的线条来表现;而大笑的嘴部则多画成嘴角向上翘起的张开的造型,角色的眼睛则常被画成向上弯曲的曲线状。
对五官的夸张幅度要符合剧情的要求,脸部的外型也应与表情的变化同步进行拉伸、缩短等的变化。
2.愤怒
在表现愤怒的表情时,表情线的特点也是首先需要注意的。
愤怒时五官的造型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眉头皱起、眉毛呈现倒八字形、双目圆睁、口角向下、下唇线明显等。
在此基础上,再画一些辅助线,就能生动地表达愤怒的特点。
3.悲哀
表现悲哀的表情,同样需要注意表情线的绘制。
当角色处于较为轻微的悲哀时,其五官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形,通常为眉毛微微向上皱起;唇线微微向下弯曲;而当角色处于较强烈的悲哀时,其五官的造型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眉头、双眼和口角等部位均呈现下挂状,在此基础上对五官进行适当的刻画,即可完整表现出角色悲哀的表情。
4.吃惊
惊讶表情的表情线的特点也是表现该表情的关键。
惊讶时,眼睛会瞪的圆圆的,黑眼珠缩小,眉毛高高地飞舞在额头的上端,有事甚至会超过发际线,嘴巴通常会呈现出张开的0型,其下巴也会随之被拉长,位置会向下移动。
(二)自然现象运动规律在动画片的应用
1.云:云的性质是水蒸气组成的,一方在离地心引力较远,但还未摆脱地心引力;另一方面,高空中没有足够的氧气使其融于空气中,于是便悬浮于高空中,由于距离较远,看上去它的边缘还是很清晰的。
云的形状是很不规则的,千变万化,当水分子融为一体,越聚越多,地心引力吸落下来,便形成了雨,所以云在高空中形状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2.风: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是看不见的气流,主要通由风吹动的各种物体表现出来。
例如通过描述废纸.树叶,纸屑,灰尘等轻微物体随风飘动看出风的运动形式.动画中可以用造型长短不同的弧线来表现.动态是大小不同的各种弧形运动线.其表现方法为四中类型.
1).运动线表现法:这类表现方法,要预先设计好物体的运动线,并根据力的强弱和物体自身的轻重计算运动速度和这组动作所用的时间.根据运动线的转折点来确定原画方案.全部动画添加完之后,随着物体在空中飘荡的效果,风效果也就产生了。
2).曲线运动的表现方法:这类运动的物体运动线是曲线,物体不离开原有位置。
一端被吹起后发生运动和变化,而另一端被固定在某处,因此吹起的物体多数质地柔软,轻薄,这种由于法既可以表现风的效果,又可用来表现柔软物体的质感。
常用这种表现方法的物体有;头发,衣襟,旗帜,绸带,窗帘,纸张,树叶等。
多表现微风,清风等。
3).流线表现法;就是按照气流的运动方向,在动画上用铅笔或彩笔画成疏密不等的流线,以表示风势。
在流线范围内,画上被卷着跟着气流运动的尘土,纸屑,树叶或者雪花等物休。
一般来讲,用流线表现的都属于那些速度偏快的风。
在动画片中,还用来表现大风,旋风,狂风,飓风,夹沙走石,空中飞舞的雪花,猛地冲击某一物体等场面。
3.雨:动画片中经常出现下雨的镜头,雨是烘托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
雨产生于云,云中的水分子互相碰撞,体积、重量增大克服不了地心引力时,降落下来,形成下雨。
受风的影响,雨一般都是有斜度的,由于速度较快,我们看见的是雨线。
由于大风的影响,有时也会看见雨团。
三、结语
动画是一门操作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熟练应用各项运动规律并不断附加以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创作出生动有趣的高质量动画。
熟练掌握动画运动规律并应用在实际的动画制作中让更多的角色活起来,才能更有效的推动我国动画产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聪.動画运动规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7.
[2]田俊民.牛顿力学及其物理定律.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01.
[3]孙立军、陈伟.动画运动规律和时间的掌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4]Gohn Roger Manvell.动画设计[M].英国:PRODUCTIONS有限公司.
[5]孙立军,张丽.动画运动规律[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
[6]张丽娜.试析动画中的人物运动规律[J].美术大观,2012,(8).
作者简介
王廉皓,学历:本科。
就读于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班级:B1509 学号:0412150915
纪东宁,学历:本科。
就读于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班级:B1509 学号:0412150906
薛文哲,学历:本科。
就读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班级:B1509 学号:04121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