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证明123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评职称的公开课证明评职称是指对职称评审的一种方式,通过此方式可以公平、公正地对个人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估和认定。
评职称的公开课证明是指在评职称过程中,申请人需要参加的公开课,并通过公开课的证明来证明自己的学习和专业能力。
公开课是指对任何人开放的课程,可以是线上或线下的形式。
在评职称过程中,公开课可以作为申请人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重要证明材料之一。
通过参加公开课,申请人可以展示自己对所申请职称相关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并通过获得公开课证明来证明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专业能力。
参加公开课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学习。
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互动和交流,申请人可以获取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通过参加公开课,申请人可以扩展自己的人脉资源。
在公开课中,申请人可以结识一些在同一领域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影响力。
同时,参加公开课还可以与其他有相同兴趣和目标的人建立联系,形成学习和合作的伙伴关系。
通过公开课证明的方式评职称,可以避免评审过程中的人为主观因素,更加客观和公正地评估申请人的学习和专业能力。
公开课证明可以作为评审专家评估申请人的学习成果和专业能力的重要依据,对于提升评职称的公正性和可靠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评职称的过程中,公开课证明可以起到一种补充和印证的作用。
申请人除了提交正式的学历和工作经历证明材料外,还可以通过公开课证明来展示自己在特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成果。
这样一来,评审专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申请人的专业能力和学术贡献,从而做出更准确和公正的评估。
评职称的公开课证明是评审申请人学习和专业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参加公开课并获得公开课证明,申请人可以展示自己在特定领域的学习成果和专业能力,并补充和印证其他申请材料。
评职称的公开课证明为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评审结果更加准确和公正。
教育部公开课证明书
本证明书确认 {姓名} 同学于 {日期} 完成了教育部公开课培训,并根据所参与的课程内容进行了研究和掌握。
学员信息
姓名:{姓名}
学号:{学号}
课程名称:{课程名称}
课程时长:{课程时长}
完成情况
根据我们的记录,{姓名} 同学在课程研究中表现出色,并且成功完成了所有研究任务和考核。
她/他展示了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并具备了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姓名} 同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与其他同学进行积极互动。
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显示,{姓名} 同学在课程研究中获得了优秀成绩。
通过参与本次教育部公开课培训,她/他已经掌握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知识和技能:
列举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培训效果
参与教育部公开课培训后,{姓名} 同学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她/他在课程研究期间展示了出色的思维能力和研究态度,积极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结束语
感谢 {姓名} 同学对教育部公开课培训的参与和付出。
祝贺她/他在培训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并衷心希望她/他能够继续保持研究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敬上
教育部。
公开课证明(范文模版)第一篇:公开课证明(范文模版)公开课证明老师于年月日参加学校公开课教学教研活动,课题为。
特此证明!中学教导处教科室第二篇:公开课证明关于陈雅清同志开展选修课活动情况的说明及评价意见陈雅清同志所开设的选修课《让英语走进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内容新颖、资料丰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了课程资源。
使学生掌握了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陶冶了情操、拓展了学生视野、发展了学生个性、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前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的环节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校长(签字):单位(章):2012年6月第三篇:公开课证明公开课证明张盛楠老师在年月日承担我校初中英语公开课,内容为《》。
本节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效果良好,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特此证明利辛中学年月日第四篇:公开课证明材料[范文模版]公开课证明材料韦佩老师是我校学科骨干教师,每学年都主动承担公开课,他的公开课非常严谨,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既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深受听课者好评。
现将近五年承担公开课情况列述如下:1、2011年3月16日,八年级(2)班体育课,课题是《肩肘倒立》,参加人员教导处人员,理科组老师。
他能让学生联系生的实际,并就“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听课老师一致评为是一节优质课。
2、2012年11月12日,七年级(1)班体育课,课题是:《短跑》,由本校体育老师参加,他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如何告别,如何走向。
组织教学好,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情绪高昴,教学效果好。
公开课证明
------老师是中山市xxxxx 镇xxxxx 初级中学专职教师,任现职以来进行了以下公开课:
特此证明!
xxxxx 初级中学
2013年7月6日时间
地点课题范围效果2008年12月17日xxxxx 初级中
学《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校内公开课良好2009年10月21日xxxxx 初级中
学《整式的加减》校内公开课良好
2010年4月20日xxxxx 初级中
学
《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校内公开课良好2010年10月14日xxxxx 初级中
学《整式的乘法》校内公开课良好
2011年4月6日xxxxx 初级中
学《勾股定理》校内公开课良好
2012年3月23日xxxxx 初级中
学《中考专题复习——一元二次方程复习1》镇内中考备考课良好
2013年4月5日xxxxx 初级中
学《中考复习——一二次根式》市调研课良好。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 证明》教案2一. 教材分析《证明》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证明的概念,理解证明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证明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学证明,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证明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证明的方法和步骤还不够清晰,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证明的概念,知道证明的方法和步骤。
2.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证明的概念及其方法。
2.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证明的方法和步骤。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证明例子,理解证明的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证明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推理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例子是如何得出结论的?从而引出证明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简单的几何证明案例,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引导学生分析证明的过程,了解证明的方法和步骤。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证明案例进行分析和演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证明案例,进行自主分析和证明。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证明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证明的方法和步骤,以及证明的重要性。
校级公开课证明书一、证明书的目的和背景介绍校级公开课是学校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鼓励和表彰参与校级公开课的教师,特发放本证明书,以证明其在校级公开课中所取得的成果和贡献。
二、证明人员的基本信息证明人员:XXX(教师姓名)工作单位:XXX学校职务:XXX(教师职务)三、证明内容本证明书特此证明,XXX教师于XXXX年XX月XX日在XXX学校举办的校级公开课中,以优秀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展示了出色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
具体表现如下:1. 课程名称:XXX(课程名称)2. 课程内容:XXX(课程内容简介)3. 教学目标:XXX(教学目标简述)4. 教学方法:XXX(教学方法简述)5. 教学评价:XXX(教学评价简述)6. 教学效果:XXX(教学效果简述)在校级公开课中,XXX教师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XXX教师注重课堂管理,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课堂互动效果。
在校级公开课评价中,XXX教师获得了高度评价。
评价人员认为,XXX教师的教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教学评价科学合理,能够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综合评价结果显示,XXX教师的校级公开课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证明书的签发和盖章本证明书由XXX学校教务处签发,并加盖XXX学校公章作为证明。
五、证明书的有效期限本证明书的有效期为XXXX年至XXXX年。
在此期间,XXX教师可凭借本证明书参加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并享受相应的优惠和待遇。
六、证明书的附注本证明书仅用于教育教学相关活动,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校级公开课证明书【正文】尊敬的XXX校领导:我校于xxxx年xx月xx日成功举办了一场以“XXXXX”为主题的校级公开课,现特向您呈交本次公开课的证明书,以便于相关人员记录和评估。
一、公开课概况本次校级公开课由我校教务处主办,旨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分享。
公开课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进行,共有XX位教师参与,观摩人数达到XXX人。
二、公开课主题及内容本次公开课的主题为“XXXXX”,旨在探讨XXXXX领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公开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主题演讲:XXX教授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深入阐述了XXXXX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教学案例分享:XXX老师分享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
3. 互动交流环节:参与公开课的教师积极提问,与主讲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
三、公开课效果评估本次公开课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反馈和评价。
根据参与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超过90%的教师表示对本次公开课的内容和形式非常满意,并认为从中获得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启发。
四、公开课证明根据本次公开课的实际情况,特发给以下人员证明:1. 主讲人证明:XXX教授,XXX单位,XXX职务,证明他于xxxx年xx月xx日在我校举办的公开课中担任主讲人,并就XXXXX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和交流。
2. 观摩人证明:XXX教师,XXX单位,XXX职务,证明他于xxxx年xx月xx日参加了我校举办的公开课,对XXXXX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五、公开课总结通过本次校级公开课的举办,我校教师们在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上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提升。
同时,公开课也为教师之间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促进了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和进步。
希望我校能够继续举办类似的公开课活动,为教师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谨呈XXX教务处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校级公开课证明书
恭敬的学员:
感谢您参加我们学校举办的校级公开课。
在此,我们为您提供一份校级公开课证明书,以证明您参预了该课程的学习和活动。
证明书内容如下:
证明人:XXX学校
证明对象:XXX(学员姓名)
课程名称:校级公开课
课程日期: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
课程地点:XXX学校
课程描述:校级公开课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通过该课程,学员将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员将学习到各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理解。
2. 实践能力的培养:学员将有机会参预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如实地考察、实验操作、实习实训等,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学员将分组合作完成一系列任务和项目,培养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协作能力。
4. 创新思维的培养:学员将通过开展创新活动和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5.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员将参预到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校级公开课的学习过程中,您展示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出色的表现。
您的参预和贡献为课程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翼您能将在校级公开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祝您在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再次感谢您对校级公开课的支持和参预!
XXX学校敬上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校级公开课证明[5篇范文]第一篇:校级公开课证明校级公开课证明(学校)老师于年月午第节承担公开课任务,上课班级:年级班,课题为效果/良好□/一般□,参加人员有:本学科全体教师□/教导处□/教研室□/校领导□等(在合适的□中打√)。
特此证明。
学校(教导处)负责人:单位(盖章)年月日第二篇:校级公开课证明(样式)申报评审表六:校级公开课证明(样式)中学老师于年月午第节承担公开课任务,上课班级年级班,课题为,效果优秀□良好□一般□,参加人员有:本学科全体教师□、教导处□、教研室□、校领导□等(在合适的□中打√)。
特此证明。
教导处负责人:单位(盖章)****年**月**日第三篇:评职称校级公开课证明校级公开课证明中学老师于年月日上午第三节承担公开课任务,上课班级初三年级班,课题√ 为,效果优秀□良好□一√ 般□,参加人员有:本学科全体教师□、教导处√ √ □、教研室□、校领导□等(在合适的□中打√)。
特此证明。
教导处负责人:单位(盖章)年月日第四篇:校级公开课证明校级公开课证明(学校)老师于年月日第节承担公开课任务,上课班级年级班,课题为,效果优秀□ /良好□/一般□,参加人员有:本学科全体教师□/教导处□/教研室□/校领导□等(在合适的 中打√)。
特此证明。
单位(盖章)学校(教导处)负责人:年月日第五篇:评职称校级公开课证明校级公开课证明中学老师于年 3月日上午第三节承担公开课任务,上课班级初三年级4班,课题√ 为,效果优秀□良好□一√ 般□,参加人员有:本学科全体教师□、教导处√ √ □、教研室□、校领导□等(在合适的□中打√)。
特此证明。
教导处负责人:单位(盖章)年月日。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所注重的重要环节之一。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对教育机构改革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解读。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水平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能力。
本课作为课本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贯彻,将课堂环节设计进行了细致剖析,力求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状态。
12.2 证明一.设计思路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我们以前已通过量、折、拼的方法进行了合情推理并得出了相关的推论.但以前的方法总是让人有些疑惑的,我们有什么方法来消除这种疑惑呢?本节课我们主要目的是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的演绎推理的方法,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转化为1个平角或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转化为两平行线的同旁内角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的添加辅助线方法的实质是相同的——把一个我们不会解的新问题,转化为我们会解的问题,认识到添加辅助线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二.目标设计1.回顾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2.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重新进行研究证明;3.体会到添加辅助线可以帮助我们把不会解的新问题转化为会解的问题,是常用的数学方法.三.活动设计活动内容师生互动思考与安排问题一:1.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2.你是如何知道的?3.你认为这个结论正确吗?你有过怀疑吗?为什么?说明:设计问题情境,实质是借助拼图实践,为定理的证明铺垫了基本思路——把3个角“搬”到一起,利用平角的定义来证明,同时使添加辅助线有必要、有意义,由于学生经历了“直观判断不可靠”、“直观无法做出确定的判断”,所以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三角形3个内角和结论的正确性需要确认,也就是证明.问题二:1.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2.你有没有办法在平面图形中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搬”到一起?分析:添加辅助线,实质是构造新图形,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辅助线,实际教学中学生可能采用的方法有:(1)拼图中把一个角移动位置的活动,通过画一个角等于这个角来实现.(2)从已有的对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出发,通过角的平移、旋转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搬”到一起.3.你能想办法把∠A、∠B“搬”到相应的位置上吗?已知:△ABC.求证:∠A+∠B+∠C=180°.证明:如图,作BC 的延长线CD ,过点C 作CE ∥AB,∵CE ∥AB,∴∠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A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2+∠ACB=180°(平角的定义),∴∠A+∠B+∠ACB=180°(等量代换).通过证明我们现在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不再产生怀疑了,于是得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说明:证明后可以让让学生知道三角形定理的可靠性与完备性,只有通过证明过的理论才是完美的,前面学过的很多正确的命题都可以通过用证明的方法来说明它们的正确性.如“等边对等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等.4. 画∠ACE =∠A 是否也可以证明:∠A+∠B+∠ACB=180°?5. 你还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与同学交流.例如:过点A 作EF ∥BC.思考:如图,∠α是△ABC 的一个外角,∠α与△ABC的内角有怎样的大小关系?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知道: ∠α=∠A+∠B,进而∠α>∠A , ∠α>∠B.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1A B C D E A B CE A B CE F AB C四.例题设计五.拓展练习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说明:这里用多种方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证明这种逻辑推理思维.同时各种探索活动使学生能形式化的表达,发展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步步有据地、有条理地用自已的语言表达并鼓励学生主动地表达与交流,引导学生不仅从已知条件向结论探索,而且从结论向已知条件探索或从已知条件和结论两个方面互相逼近. 例: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B=∠C ,求证: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分析:为了将∠B 、∠C “搬”到 一个三角形,可过点D 作DE ∥AB 交 BC 于E ,从而∠1=∠B ,又因∠B= ∠C ,所以∠1=∠C ,故DE=DC ,又由 于AD ∥BC ,易知四边形ABED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DE=AB ,因此AB=CD ,根据“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1. 请同学们根据分析,完成证明过程并与同学交流.2. 你还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说明:一般来说,梯形问题都可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为此平移一腰或延长梯形的两腰或分别过上底的两个顶点,向梯形的下底作高.让学生体会数学中转化思想,即把不熟悉的转化为熟悉的.1.如图1,AB ∥CD , (1)∠A 、∠P 、∠C 三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用两种方法证明你的结论.(2)如果将P 点向右移,如图2, AB ∥CD ,此时∠A 、∠P 、∠C 三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如图,△ABC 中,AB=AC , 求证∠B=∠C.3.求证:六边形的内角和为720°.21EA DBC 图1A B CD P 图2A B C D PBC A[教学反思]我利用可操作材料,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通过立体与平面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