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爱的对象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60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弗洛姆认为性格是由性格特征构成的,性格特征所具有的共同倾向性,称之为性格倾向。
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存在几种倾向,通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一.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同化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是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的,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创生性倾向和非创生性倾向。
1.创生性倾向弗洛姆认为创生性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人在一切领域中对客体的反映方式。
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的心理反应方式,他关心人所特有的潜能的实现。
而使用这种力量有两种方式。
第一,爱的方式。
弗洛姆认为“爱首先不是同一个具体人的联系,而更多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联系。
”因此,创生性的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的能力。
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之感,同时也使人成为他自己。
第二,理性的方式。
理性也叫原创性思维。
弗洛姆认为人们从分辨理性和智慧之间的不同就可对原创性思维获得基本了解。
原创性思维是由客体和主体性质共同决定的,即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这种同一性是原创性思维的特性。
2.非创生性倾向弗洛姆把非创生性倾向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接受倾向。
具有接受倾向的人乐于被动的接受所需要的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
他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界。
他坚信自己所需要的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唯一获得的方法是从外界取得。
所以这种人失去了主动性而处于被动状态中。
第二,剥削倾向。
剥削倾向的人和接受型的人基本前提相同,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面,这种人与接受倾向的人的区别在于剥削倾向的人并不期望像接受礼物一样得到别人的东西,而是通过强迫和诈骗手段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第三,囤积倾向。
这种倾向的人对从外界得到所需之物缺乏信心,而靠囤积和节约来建立安全感。
把花钱看作是一种威胁,他在自己周围建立一道围墙。
其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东西带进来,尽可能少的带出去。
《爱的艺术》读后感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释了爱:弗洛姆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
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的一门艺术。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通过人们了解爱的理论,然后实践爱,从而实现爱的艺术。
在爱的理论中作者说到了:一、爱情对生存问题的回答,二、父母与孩子之爱,三、爱的对象,这三个方面阐述了爱的基础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它的主动特征是给予,不是接纳。
很多人觉得给予的同时就意味着失去,但对于爱而言,对于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而言并不是如此,因为爱不是商品交易,你给予的越多,自己所得到的也就越多。
这也就是爱的真谛。
看完了这本书,感觉写得很美,很另类,但可能是作者的思想太深遂了,未能完全参悟。
只是对其中的博爱颇有感触。
在之前总感动于个人的爱,总觉得相爱的两个人很幸福。
但人们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的爱情的表现,而作者认为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是呀,我们之前都是认为爱只要找准对象,就可以无限的爱,可以不无需任何技巧。
但结果大多都是开始的甜蜜换来的只是误解、隔阂最后也只能是短暂的欢欣之后的离别。
这也就是作者说到的我们只是为了排解各自的寂寞,这是无法长久的。
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自私的爱,我们应该把一切爱都以博爱为基础。
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
这也是___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
博爱对所有人的爱,其特点是这种爱没有独占性。
这是一种宽广的胸怀,不仅是对他人的爱,对社会的爱,还应该包对自然的爱,也就是对整个世界的爱。
这也就能理解一些伟大的独行者,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社会的事业能长期忍受“寂寞”。
之前总觉得不可想象,但现在想来是自己太肤浅了。
他们的爱已超过了为了消灭自身孤独的需要而上升到了一种对他人的一种关心,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对世界的一种奉献,这是一种伟大的爱,一种普遍的爱,一种对消灭与神隔阂的爱,一种对上帝无限虔诚的爱!《爱的艺术》读后感(2)《爱的艺术》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创作的一本心理学著作,通过分析和解读爱的本质和意义,探讨了人类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和挑战。
=政治与哲学>爱是什么X)))述评弗洛姆5爱的艺术6杨林(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摘要:弗洛姆认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的本质是/给予0;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形式,但所有爱的形式都包含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
而当代西方的社会结构和西方文化导致了西方社会爱的异化和爱情衰亡。
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着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爱的问题,有其合理因素和进步意义。
关键词:弗洛姆;5爱的艺术6;爱;给予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24(2007)05-0083-05What Is Love)))C omments on Fromm.s/The Art of Love0YA NG Lin(College o f Humanitie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 n,Huaqiao Universi ty,Quanzho u362021,China)Abstract:Fromm holds that love is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the essence of love is/giving0;love includes f orms of universal love,maternal love,se xual love,self_re2 spect,loving of God,etc,but all love forms include the basic factors of concern,responsibility,respect, understanding,etc.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social struc 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cause the alienation of w estern society and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love.Fromm.s theory of love emphasiz es on the problem of love from the angle of psychology,having his reasonable factors and progressing significance.Key words:Fromm;The Art of Love;love;giving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体验,有的体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经历的,而有的体验却是所有的人都必须要经历的。
弗洛姆爱的理论浅析关于爱的理论在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类生存的需要;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学习理论并加以实践才能掌握;爱的本质是给予;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
弗洛姆爱的理论借鉴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理论的相关学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爱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标签:弗洛姆;爱;心理埃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洛姆以爱的理论为中心进行的论述和阐释,使人们学会如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自由地生活,体现了他对现代社会及人高度关怀的人本主义情怀。
弗洛姆认为,爱是这样一种情感:既能满足人们和世界融合的需要,同时使人保持整体性与个性的统一。
爱是自发性活动的核心。
弗洛姆对爱做出了如下阐述:“爱是此类自发性的最核心组成部分,爱不是把自我完全消解在另一个人中的那种爱,也不是拥有另一个人的那种爱,而是在保存个人自我的基础上,与他人融为一体的爱。
爱的动力特性恰恰在于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出于克服分离状态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导致一体,但并未消灭个性。
”[1]一、爱的理论(一)爱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爱反映了个体的两个需要:个体想要克服孤独,追求与他人的融合,并倾向于满足群体的需要;但是,个人希望保持自己的个性,并将自己与他人的需求区分开来。
爱是个人与世界、与其他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人际关系的体现。
人们脱离与外界的原始联系后,为了消除内心的孤独和无力,有必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在所有方式中,最理想的是选择创造性的爱,这种爱包含了对世间万物和生命本身的爱。
由于自身归属感的需要,使得人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需要加入到某个群体中,这是弗洛姆针对人类存在境遇两难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二)爱是一门艺术在《爱的艺术》的开头,弗洛姆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爱是一种艺术吗?如果是,则说明爱拥有理论和技术,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加以掌握。
弗洛姆《爱的艺术》主要观点 经朋友介绍,读了著名⼼理学家和哲学家E。
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e)。
现将感触较深的观点摘录下来,与观者共勉。
基本观点:爱情是⼀种与⼈的成熟程度有直接关系的精神产物,懂得爱与去爱都需要具有爱的能⼒,懂得爱的艺术。
1、爱情是⼀种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情绪。
⼀般来说可以⽤另⼀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先是给⽽不是得。
2、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些其他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责任⼼、尊重和了解。
⼈们只有认识对⽅,了解对⽅才能尊重对⽅。
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和责任⼼都会是盲⽬的,⽽如果不是从关怀的⾓度出发去了解对⽅,这种了解也是⽆益的。
3、⼈们只有认识对⽅,了解对⽅才能尊重对⽅。
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和责任⼼都会是盲⽬的,⽽如果不是从关怀的⾓度出发去了解对⽅,这种了解也是⽆益的。
4、成熟的⼈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量的⼈。
成熟的⼈只想拥有他⾃⼰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和全知的⾃恋幻想,并有⼀种谦恭的态度。
这⼀态度的基础是他内⼼的⼒量,单单这股⼒量就能使他进⾏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
5、事实上寻求爱的⼈不会不被所爱之⼈所寻求。
6、如果爱情的明灯照亮了这颗⼼,它也必然会照亮那颗⼼。
7、如果对神的爱在你⼼中滋长,那神也会加爱于你。
8、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爱,因为我爱⼈。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9、如果⼀个⼈只爱他的对象,⽽对其他的⼈⽆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是⼀种共⽣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种更⾼级意义上的⾃私。
10、弱⼩是⼀种暂时状态,⽽⾃⼒更⽣,⾛⾃⼰的路的能⼒是普遍的持续状态。
11、母亲要赋予孩⼦对⽣活的爱,⽽不仅仅是活下来的愿望。
弗洛姆爱情的理论概述【摘要】阅读并整理了弗洛姆的爱情理论涉及的三个主要问题: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爱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阐释自己对于弗洛姆观点的理解。
关键词:一、引言埃里希·弗洛姆,著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
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
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
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他认为人是在各自所在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将爱的理论具体分为: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及爱的对象三部分。
他关于爱的探讨,二、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情的每一个理论必须要以人的理论、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
人的存在的根本要点是人超越了动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脱离了自然—尽管人永远不可能超越自然。
人拥有理智;认识生命,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
人意识到自我,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
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身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
经历过孤寂的人必然会有恐惧感,实际上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
因此,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
在一个孩子身上,“我”字几乎还没有形成。
每个孩子都同母亲融为一体只要母亲在她身旁,他就不会有孤独感。
一直到孩子发育到产生孤独感和个性这个阶段,母亲的存在才不足以消除他的孤独感,他必须以其他的方式克服这种孤独感。
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纵欲。
通过纵欲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所有方式都有三个特征:首先这些方式都是强烈的,甚至会很激烈;其次他们需要整个人—包括身心都投入进去;第三就需要不断重复—因为纵欲的效果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
弗洛姆[编辑本段]一.艾里克·弗洛姆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成员。
毕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德国时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
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新马斯洛主义的交汇。
1.生平与经历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
1918年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Alfred 韦伯(马克斯·韦伯的兄弟)、Karl J 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
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纽约分校,1945年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
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
他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从1957到1961年,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
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
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弗洛姆名言名句大全2、通过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
这种爱往往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弗洛姆《爱的艺术》3、现代人在幻觉下生活,他自以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东西。
——弗洛姆《逃避自由》4、一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实——弗洛姆《逃避自由》5、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
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
——弗洛姆《爱的艺术》6、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强烈程度当作是强烈爱情的证据,而实际上这只不过表明了这些男女先前是多么地孤单、寂寞、无聊而已。
——弗洛姆《爱的艺术》7、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个人单独地待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不喝酒。
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待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
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无关。
——弗洛姆《爱的艺术》8、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
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
——弗洛姆《爱的艺术》9、尊重意味着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长和表现。
因而,尊重也包含着不能利用对方的意思。
我希望被爱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去表现,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
如果我爱他人,我感到和他是一体,但他仍然是他自己,而不是要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于我的利用。
只有当我自己取得独立的地位,在没有拐杖的情况下独立站起来,能自己走路,不想去支配和利用别人时,尊重对方才是可能的。
《房间》中的“携爱之旅”作者:张济春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10期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学院张济春【摘要】《房间》是爱玛·多诺霍的一部著名小说,描写了一起长达七年、骇人听闻的绑架囚禁案中母子二人自我拯救、获得自由并重新适应社会的过程。
本文结合埃里希·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通过小说发展中美丽的故事、勇敢的告别和崭新的世界三个时间维度来解读小说中的母子关系、母子的自我拯救及重新融入社会的过程。
【关键词】爱玛·多诺霍;埃里希·弗洛姆;爱;自我拯救;重新融入爱玛·多诺霍是爱尔兰当代知名作家、剧作家和文学史学家,1969年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她先后于都柏林大学及剑桥大学获得英语法语文学学士学位和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后移居加拿大。
多诺霍的作品以当代及历史小说为主,已出版《快炒》、《头巾》、《荡妇》、《生者面具》、《着陆》、《封口信》和《房间》七部长篇小说,《生兔子的女人》、《亲吻女巫》和《敏感话题》三部短篇集,此外她还撰写文学史、写作舞台剧和广播剧。
《房间》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入围了布克文学奖决选名单和橘子小说奖决选名单,获得爱尔兰年度小说大奖、加拿大地区的罗杰斯作家信托最佳小说奖以及加拿大-加勒比海地区的英联邦作家奖,并入选2010年度《纽约时报》十佳图书。
《爱尔兰时报》对《房间》的评论:“迷人、好笑、构思灵巧,有时也令人无比感动,多诺霍发掘的素材乍看好像悲惨得无药可救,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充满力量,令人爱不释手,无法轻易归类的虚构作品……《房间》既是儿童冒险故事,也是成人惊悚小说,更是母爱最生动、活泼、美丽的表达。
爱玛·多诺霍曾直视黑暗,带回一件文学价值不亚于圣母圣婴像的伟大作品。
这本书会粉碎你的心。
”爱与善意的谎言编织了男孩杰克美丽的童年生活,身陷方寸囹圄之地挡不住母子之间的情意浓浓,也遮不住二人心中的光明与希望。
弗洛姆《爱的艺术》经典语录1. “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这就像你主动去追求梦想,而不是等待梦想来找你呀!比如你喜欢一个人,你得主动去表达,而不是干等着人家来猜你的心思。
”2. “真正的爱意味着产生爱的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爱的能力,这不就像你有给予的力量,而不只是索取一样吗?想想看,你总是从别人那里获得关心,那你有没有主动去关心过别人呢?”3. “爱主要不是一种对某个特殊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整个世界而不是对某个爱的对象的关系的性格倾向,这就好比你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你生活的样子呀!你要是对生活充满爱,那整个世界在你眼里都会不一样,就像你对朋友友善,那你的朋友圈也会很和谐。
”4. “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难道不是吗?当我们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爱就是那温暖的港湾啊!就如同在黑暗中找到的那一束光。
比如说你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爱人的一个拥抱,是不是让你觉得一切都好了呢?”5. “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这两者差别多大呀!就像你因为饿了去吃饭,和因为喜欢美食去吃饭,感觉能一样吗?你想想你对父母的爱,是哪种呢?”6. “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这不就像你尊重朋友的选择,而不是强迫他按你的想法来吗?比如他喜欢摇滚音乐,你不能非要他去听古典音乐呀!”7. “爱是一种意志行为,是用自己的生命完全承诺另一生命的决心,这多坚定啊!就像战士上战场一样勇敢。
你看那些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他们不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吗?”8. “爱绝对不是感情上的消遣,它是一种严肃的力量,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呀!就像知识能改变命运一样重要。
你对待感情要是抱着玩玩的态度,那能得到真正的爱吗?”9. “了解的爱是真正的爱,不了解的爱就是盲目的爱,这不是很明显吗?你得知道对方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才能更好地爱他呀!就像你交朋友,你得了解他的性格脾气吧。
我的摘抄:1.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形成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要失败的;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
2.迷狂结合的所有形式有三个特点:它们是强烈的,甚至不惜使用暴力;它们产生于包括身心在内的全部人格;它们是暂时的和周期性的。
其对立面恰好适于古今最常为人们选择的那种结合形式:建立与群体及其风俗、习惯和信念一致基础上的结合。
3.作为个性发展的一个条件,平等在西方启蒙运动哲学中也是这种意思。
它(康德非常明晰和系统地阐述过)意味着任何人都不是实现他人目的的工具,大家都是平等的,因为人人都是目的而且仅仅是目的,而决不意味着互为手段。
4.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
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5.在现代用语中,“活动”一词常指用消耗能量的办法改变现存条件的行动。
6.斯宾诺莎清楚地阐述过。
他把诸多影响区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行为”和“冲动”。
在积极影响的活动中,人是自由的,是其影响的掌握者;在消极影响的活动中,人被驱使,是其并没有意识到的动机的对象。
因此斯宾诺莎得出以下结论:美德和能力完全是一回事。
羡慕、嫉妒、雄心及各种贪欲都是激情;爱是一种行为,一个人能力的实践,这种行为只能在自由中实现,而决不能作为强迫的结果。
7.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
正是在“给予”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
这种增强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
8.在物质领域内“给予”意味着富有。
富有,并不是说拥有很多财物的人就富有,而是慷慨解囊的人才富有。
从心理学角度讲,担心损失某样东西而焦虑不安的守财奴——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都是穷困的、贫乏的。
9.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爱的艺术》读后感(通用7篇)《爱的艺术》读后感(通用7篇)《爱的艺术》读后感1这本书剖析了“爱”。
首先“爱”的基本要素是“给”,其实就跟我们佛家说的“舍”和“得”一样,你先要给,才能获得你想要的回报,但偏偏爱这个东西却是不求回报的。
在“爱”里面——给,是力量的表现更是心胸宽阔的体现,通过给予能表现一个人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可是现在的社会让我们大多数处在只想被爱的位置,爱也需要大家共同去学习,经营的,只有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
其次,《爱的艺术》这本书里将爱分成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
爱在我们的作家眼里就是一门艺术,在我们每一位中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看着作者对母爱的剖析,我不禁联想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那绝对是无私的、博大不求回报的!母爱就如同一种祝福,总是为此无条件的付出!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生活环境也好了,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的“博爱”却在一步步的退化。
现在,偶遇路边的老人倒了没有人再毫不犹豫的冲上去扶起来,遇到坏人没有人再敢挺身而出的扶弱一把。
弗洛姆认为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
人们的“爱”因为各自内心的孤独和自私正在被一点一点的蚕食掉,现在人们的思想被“互利交换”化上了等号!感慨啊,这本书在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将人类的爱剖析的一清二楚,如今21世纪的我们却因为“爱”有待学习和实践。
无论是哪一种爱都需要我们各自努力无私的先行付出,正如我们的作者所说: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多因素。
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爱的艺术》读后感2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爱是什么?我个人们真的理解爱,甚至真的在爱吗?这本书的阅读,不但有助于我个人们理解博爱、自爱、父母之爱、性爱、上帝之爱等等,更能帮我个人们理解自己的生活。
理解自我个人,洞悉幸福完整背后的秘密。
艾瑞克·弗洛姆对爱的看法综述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2)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3)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要掌握爱的艺术,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三是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爱的要素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
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
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
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成熟的爱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
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
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
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
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第22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22第1期Journal of H ubei N o r m al U niversity(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 o.1,2002《红楼梦》之意淫论浅析余其彦(中南民族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摘 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仅在观念上,而且在叙述中,都对淫欲色情进行了明确区分,并提出了色淫、情淫、意淫这三个概念。
意淫兼有弗洛姆所描述的胞爱、性爱、自爱等三种类型的爱的特征,但又与它们有着明显区别,因而不能被其中任何一类型的爱所取代。
意淫具有浓厚的形而上学味,但又是贾宝玉的道德自律。
贾宝玉对大观园的众女儿们之意淫,是只见体贴不见淫。
〔关键词〕 红楼梦;意淫;爱〔中图分类号〕I2071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733(2002)0120115204 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以其传神千秋之文笔,塑造了一个崭新的文学形象——今古所有小说传奇中从未之见的绝代情痴——贾宝玉〔1〕。
又以石破天惊之胆识,提出了三个新奇之至的“理论”——意淫论、女儿论、性情论。
把握“三论”之内涵,是理解《红楼梦》之“本旨”的关键,也是认识、分析、评价贾宝玉之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及精神依归的关键。
今不揣谫陋,仅对意淫论试作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淫虽一理意有别:意淫论之提出 《红楼梦》第五回写道: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领着他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副图册,尝了“千红一窟(哭)”茶,饮了“万艳同杯(悲)”酒,听了“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十二支词曲之后,“多情警幻”又对贾宝玉“秘垂淫训”〔2〕。
其训词曰:尘世中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绔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
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
好色即淫,知情更淫。
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