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29.51 KB
- 文档页数:3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连续积累文言常用词,连续培育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体会擅长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廉、蔺品质珍贵处,培育机灵英勇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老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动措施、同学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课前检测二、导入新课师: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看出?跟上次出访相距几年?明确: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
∕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
∕三年。
三、文本赏析㈠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⒈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样的背景说明白什么?明确:“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
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状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削减动用武力的代价。
⒉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进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明确: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提问重点字词句。
★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进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
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
前3XX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
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⒊同学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依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蔺相如廉颇列传赏析《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摘要:教学实现师《廉颇蔺相如列传》然段介绍廉颇看看主要介绍了什么容,我问题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角是蔺相如可是段先写廉颇这里有什么玄机,师作者介绍“渑池会”结局说“位廉颇右”“右”是什么思《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对比铸就精彩教学设计作系统它具有多向、多层次特性所以理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具体讲寻合适向选取合适切入是非常重要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表现手法上切入因它既是该突出特又能将主要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贯通起教学实现师《廉颇蔺相如列传》然段介绍廉颇看看主要介绍了什么容生功劳、地位、声望师具体生功劳是破齐地位是上卿声望是闻诸侯师特是?生功劳地位高声望响师二段介绍蔺相如看看介绍了什么?生地位师要突出了蔺相如是“舍人”即食客而且是宦者令缪贤舍人他地位?生特别低师显然作者前两段使用了对比手法我问题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角是蔺相如可是段先写廉颇这里有什么玄机生使用对比手法突出廉蔺地位差异荆请罪情节发展作铺垫师三然段主要容是什么?生秦王讨璧赵王无奈师作者描述突出了什么?生赵王及臣们左右难筹莫展师写这和蔺相如有什么关系?生蔺相如出场做准备师许多高明学作品主要人物出场者不是随便我想到了《红楼梦》贾宝玉出场正式出场前做了两次预演是冷子兴演说荣府是林黛玉和王夫人讨论贾宝玉正式出场作者也没有使览无余而是先让黛玉听到脚步声然惊鸿瞥地露面换衣换完了衣回才给黛玉仔细观察宝玉机会可以说是再三再四地铺垫现我们看课就会发现情节预备做了蔺相如仍然没有出场作者还铺垫他让缪贤给讲了故事看看这故事作者突出了什么容生缪贤笨蛋和相如聪明师其有对比吗?生有缪贤只看到“燕王私握臣手”以及“原结友”表象而相如能够分析燕王这样说原因对比将相如聪明表现得淋漓尽致师除了对原因认识对比还表现问题方法以及结试想想如缪贤投奔燕王是什么结局?生投罗且绝路师“肉袒伏斧质请罪”结是什么?生缪贤仍然做着宦者令就说明了切师缪贤和蔺相如不处理包含着对事理认识问题思路以及结对比这就充分表明蔺相如确实高人等高智能够眼看透表象;二高勇敢置死地(请罪)而且结是生这些描写已我们预设了智能又全蔺相如我们现要看是直接出场蔺相如究竟有多能耐作者又是如何表现容上对比生处对比蔺相如出场问题是样然而态不样了赵王与廉颇诸臣是筹莫展蔺相如却断明了予师什么蔺相如没有犹豫?生因蔺相如把握住了“秦强而赵弱”现实以及取舍标准“曲直”说明他看问题更深刻更能把握住关键政治头脑敏锐师还有其他对比吗?生没有了师对蔺相如荐有没有什么看法生这和前边“人可使报秦者得”构成了对比蔺相如毛遂荐表现了他信师蔺相如信除了通毛遂荐表现外还要他主动提出了较高标准了蔺相如现出发了闲言少叙他和秦王秦廷立即展开了斗争作者特明了“台”这地谁释下作者什么要特别交待秦王见相如地生相如说“王见臣别观”埋下伏笔师我们现看看“廷斗秦王”这环节上作者哪些细节上使用了对比手法生秦王和相如处事态秦王得璧是轻狂不己——“得璧传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得忘形;相如则是冷静沉着——“相如视秦王无偿赵城”不动声色将璧取回秦王得璧与失璧前态变化前是轻狂是惊慌3相如取璧前神态变化取前不动声色取怒发冲冠蔺相如叙述所体现赵群臣和相如对秦评价和信息程也是对比师分析得比较全了我“廷斗秦王”这情节常常想到重庆谈判共产党策略有理有利有节谁结合课分析下有理、有利、有节对应容生有理是秦王得璧轻狂确实没有表现出诚心有利得璧、倚柱才怒形色让秦王投鼠忌器有节使用缓兵计给秦王留下了和平机会师说“相如秦王特以诈佯赵城实不可得”秦王有什么表现吗?生秦王辞谢是被相如逼迫情况下做出不真诚还有就是“召有司案图指从以往十五都予赵”这些行表明秦王根没有诚心赵国璧都送了他“十五都”还没有指定至才临指定“指”也说明了他随性师虽然相如“廷斗秦王”取得了胜利可是程险恶异常谁分析下蔺相如冒风险有哪些生与璧俱碎可能性如秦王没有软或者觉得相如不敢与璧俱碎相如就可以真只与璧俱碎了秦王己斋戒五日知道相如将璧送回赵国感到被玩弄因而怒杀死相如师还有危险可能学们把这关键人物忽略了然而却也是定性生“从者”师这人物也是定性怀财而贪人常情我们这“从者”设想下他“怀璧从径道亡”路途有几种可能选择以及各种选择利弊生回到赵国投奔秦国3怀璧而逃回到赵国是他现实所做投奔秦国话他可能得到赏赐也可能被杀死但是从会被人看不起怀璧而逃是下策很难藏身地师如他没有按照相如所说结局就不是秦王空欢喜场而是相如鸡飞蛋打场空所以相如选择这“从者”上定要选非常重己品行人我这里提醒这人是想说明蔺相如行动是冒了很风险二是想说明成就事情往往是许多因素综合影响所以做事考虑周密是非常重要这段是有几要下“舍相如广成传舍”“舍”“使其从者衣褐”“衣”“廷见相如”“廷”总结下完璧归赵故事作者对蔺相如形象是智勇兼备重智其次还有建立对事理认识基础上信完璧归赵结局是“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看似平局其实对弱赵国讲平局也是胜利尤其是蔺相如以己智慧挫败了秦国以空言璧阴谋现我们“渑池会”有关容看看哪些地方作者使用了对比生秦赵军事实力、战略态势对比秦国主动赵国被动;赵国有备和秦国无备;秦王奸诈和赵王朴实;相如欺软怕硬和相如针锋相对师这情节相如所表现主要是智还是勇?生勇师什么这里相如主要表现出是勇?考虑环境事件变化生这次两国国君面对面闪挪余地很少事关国荣誉还有就是做了军事斗争准备师作者介绍“渑池会”结局说“位廉颇右”“右”是什么思?其作用是?生说明相如地位超了廉颇和前廉颇相如地位对比作呼应也荆请罪情节发展做铺垫师廉颇生气有没有道理?生没有不应该生气师要是你话你不生气吗?我看廉颇生气很有道理他说都是实际情况己有军功而且是出生入死得相如只凭口舌劳却居上位合理不?单纯从功劳上讲凭良心说谁?生廉颇师我看也是我感觉这赵王够呛他因相如给己挣了面子就不顾事实地超拨相如造成了相如和廉颇矛盾廉颇不平是正常然而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说戏廉颇荆请罪就没有必要了呢?生有必要这要看廉颇什么请罪廉颇请罪原因是相如能够“以先国急而私仇也”相比下廉颇作法就暴露了廉颇是“以先私仇而国急也”这就显示了两人境界高下差别这正是廉颇请罪原因也就是说廉颇请罪是廉颇宣恶言产生师分析得非常我们再看荆请罪有多少容是对比着写生廉颇和相如认识及行对比舍人和相如认识及行对比廉颇和秦王对比廉颇前态对比师人物形象上荆请罪主要表现了相如智还是勇?生不是智也不是勇而是以国事重胸怀师我看表面上对廉颇隐忍退让是无智也是无勇其实是智也是勇因相如无声处折了勇猛将军廉颇想想相如如没有“以先国急而私仇也”胸怀怎么能够将人生死置外如没有将人生死置外怎敢秦廷怒斥秦王祖宗十八代?敢渑池针锋相对?所以荆请罪情节不仅表现了相如智勇而且释了相如所以智勇兼备头活水这课我们主要是从作者巧妙地使用着对比手法上贯通将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串成串儿希望下课再熟课加深理。
《将相和》课堂实录将相和教学实录篇一一、揭题导入师:话说蔺相如在渑池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心理舒服吗?从哪里可看出?先别急着告诉我。
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写他们矛盾的句子画出来。
生:不舒服师:什么原因?二、读廉颇,想产生矛盾有几个原因。
生:他觉得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出示相关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生:打战没有不胜利的,没有不攻克的师: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生:战功赫赫师:读一读句子,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是什么神态?用我们刚学过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居功自傲师:廉颇不服,仅仅是这个原因吗?生:他觉得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爬到他头上了。
师:出示句子:“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师:读一读,想象一下,说这话时廉颇什么语气?生:看不起生:蔑视蔺相如生:不屑一顾师:读一读,体会一下师:在廉颇的眼里,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生: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生:没有真本事师:廉颇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吗?生:很有理生:理直气壮的师: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
(读书,能体会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会读书)三、读蔺相如,他该怎么做好?师:廉颇的话,站在蔺相如角度看,还那么有道理吗?生:思考师:自由读一读,有哪些破绽?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生:蔺相如立下大功,靠他的胆略,胆识生:是他以命相拼得来的,不仅靠一张嘴生:还需要脑子,有勇有谋师:如果廉颇再直率些,当着蔺相如面提出,蔺相如该怎么反驳?(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生:和气地说:我立下大功,不完全靠一张嘴师:事实上,廉颇没有当面说,蔺相如无法说清。
这该怎么办呢?蔺相如有几种对策?生:避生:写信师:这办法很棒生:谈师:很好的办法,用“斗”好不好?生:不好师:为什么?生:会两败俱伤生:那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师:渔翁是谁?生齐说:秦王师:我们分析一下,这些方法的优点、缺点。
完整版)《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案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了解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研究他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廉颇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精神。
重点难点: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研究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和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归纳法、引导探究研究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司马迁是一位史学巨子,也是一位文学奇才。
尽管他因仗义直言而身受酷刑,但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史记》。
这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上学期我们研究了他《史记》中的一篇作品《鸿门宴》,这一节课我们再来研究《史记》中另一篇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解题1.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曾任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少年时代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20岁以后,他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公元前98年,他因替李陵辩解而触怒汉武帝,被迫入狱并受到宫刑。
在狱中,他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
它记述了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史记》全书共13篇,包括下列五种体裁:本纪(12):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世家(30):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分享了5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篇一崔忠建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沔池会”一段中有这样的话: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而到后面蔺相如怒逼秦王击缶之后,相如就让赵史官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一般人不大会注意这里的“令”与“为”二字的不同。
两句的差别还有一点,就是“秦王与赵王会饮”句。
赵御史记录的没有这句。
在这里我们倒不必在乎这一句话的有无的区别。
我们只分析这里“令”与“为”两个字。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作为优秀史家的高超笔法。
在“沔池会”这一段故事中,司马迁要表现的是蔺相如大义凛然、为争国体不惜一切、大智大勇的气魄。
而要突出这一方面,须把他放到一个矛盾极为尖锐,甚至达到极端的场面。
在这里,秦王与赵王的会饮,可以说是一个特别恰当的场面。
首先是一个一贯飞扬跋扈蛮横不讲理的秦王,依仗自己的强大势力欺负赵王,让赵王为他奏瑟。
秦王表面上听瑟,而实际上听瑟之意不在音,是明摆着辱没赵王人格,以及赵国的国体。
如果赵国就这样哑然罢会而回的话,赵国将在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污点。
(这是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
现在恐怕也是如此。
)而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气有血的人,是难以承受的。
更有甚者,秦御史记录的时候,竟然用了一个上级对下级使用的粗劣字眼“令”字。
然而,在强弱不等的势态下,赵王无奈地接受了。
这样,秦赵两国的国君态势优劣就尽显无遗了。
而就是在这种场合下蔺相如的挺身而出“请奉盆缶”,就显得高大而威严了。
相如毫不畏惧秦王“左右欲刃”的威胁,用“以颈血溅大王”的拼命架势相要挟,较终逼迫秦王就范。
接着蔺相如顾招御史记录,御史记作“为赵王击缶”。
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例实录【教学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故事广为人知。
常规的上法就是通过故事情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精彩的文本内容却在枯燥乏味中度过。
如何从这些故事中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本节课堂设计是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在学生掌握文言词汇、句式,熟悉故事情节的前提下,以“廉颇和蔺相如谁更厉害?”这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辩论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一步一步深入理解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而这些精神品质背后体现的是对国家的热爱。
【课堂实录】第2课时一、导入:任何时期,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都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是人才的比拼。
在战国时期,更是如此。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故事情节,在秦国与赵国的外交较量上,赵国完胜秦国,赵国的实力真的比秦国强吗?从哪里看出来?生1:赵国没有秦国强,文章第三段说,赵惠文王得到和氏璧,秦昭王就想要,赵国上下举棋不定。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赵弱秦强。
生2:文章的第八段,蔺相如说:“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也可以看出赵弱秦强。
生3:文章的第五段,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
从文章中看,赵国的实力确实不如秦国。
战国后期,七雄并峙,其中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力增强,力图吞并六国,而赵国是北方还算有点实力的国家,但明显弱于秦国,但是文章第13段和第16段说“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秦“终不能加胜于赵”,我们说弱国无外交,那赵国是靠什么在外交上战胜秦国的呢?生3:人才。
什么时候人才都是最宝贵的。
(生笑)赵国就是依靠战神廉颇和外交官蔺相如战胜秦国的。
师: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谁更厉害呢?在文章里找依据分析。
二、小组讨论(5分钟)生4:我们组认为是武将厉害。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他和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师:文章中有没有表现?生4:第一段,一开篇就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传记》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传记课堂实录第一节:廉颇的早期生活和成就廉颇,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但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在战场上取得了许多惊人的胜利。
廉颇在年轻时就展现出出色的战略思维和领导能力,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廉颇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与赵国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廉颇带领自己的军队以少胜多,战胜了赵国的强大力量,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次胜利使廉颇名扬天下,成为战国时期最受瞩目的将领之一。
第二节:蔺相如的才华与深谋远虑蔺相如,同样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谋士。
他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和极高的智商。
蔺相如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擅长制定有效的战略和策略。
他为魏国出谋划策,在很多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蔺相如最著名的事迹是他在与秦国的战争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成功地击败了秦国的进攻,并在危机时刻保卫了国家。
蔺相如的杰出表现使他成为战国时期最受尊敬的谋士之一。
第三节:廉颇与蔺相如的合作与友谊廉颇和蔺相如都是战国时期杰出的人物,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和职责,但他们共同致力于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廉颇和蔺相如经常一起商讨战略,合作制定军事计划,并相互支持。
他们的合作使得他们在战争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保卫了自己的国家免受外敌侵略。
结束语廉颇和蔺相如的传记充满了英雄气概和智慧。
他们在战国时期展现出的杰出才华和领导能力令人钦佩。
他们的事迹不仅鼓舞人心,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教益。
这份课堂实录是对廉颇蔺相如传记的简要概述,希望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两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师:《史记》中,过去学过《陈涉世家》,今后要学《项羽之死》,今天一起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领略两位历史人物的风采。
先检测预习,积累文言知识。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学生举手)生1:“完”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完整。
生2:“急”是逼迫。
生3::“廷”是朝廷。
生:4:“廷”是在朝堂上。
生5:“刃”是杀,名词作动词用。
生6:“先”是前面,“后”是后面。
师:那你翻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句话。
生6:把国家之急放前面,私人的仇恨放后面。
生7:“先”是以……为先,“后”是以……为后。
师:可以联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师:来看看特殊句式。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学生举手)生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的意思是,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王,“见……于”表被动,属于被动句。
生9:“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的意思是,你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孰与”是固定句式。
师:可以联想《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城北徐公美?”(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师:来看看文化常识。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学生举手)生10: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是九宾之礼。
生11:最高级的官阶是上卿。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师:最隆重的礼节──九宾之礼。
这是秦王接见蔺相如时使用的九宾之礼。
最初是天子接见诸侯时使用的,故事发生的时候,天子的权力被大大削弱,好多诸侯接见外国使臣时也使用这种礼节。
最高级的官阶──上卿。
在故事最开始时谁是上卿?生:廉颇。
师:课文开头提到了上卿,“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归国,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生齐读)师:这个职位在整个战国的阶层里,处于什么位置?(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师:在诸侯国里,有三个官阶,第一是卿,第二是大夫,第三是士,每一层又分为上中下三层。
看来,廉颇确实位高功大。
那我问同学们,故事发生的时候,蔺相如是什么身份?生: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将相和”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优秀历史故事。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用生动的笔触给故事的两位主人公作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感受这些优秀历史人物的博大坦诚胸怀。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知识。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知识。
(1)作品简介
《史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的作品。
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
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等多种体裁,其本纪世家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出示课件二)
(2)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对峙天下,都想用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军事和外交斗争。
本文所反映的就是秦、赵之间发生的一段斗争史实。
(出示课件三)
三.疏通文义,掌握文中重要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师:上节课安排大家预习了课文,查阅工具书疏通文义,归纳文言实词虚词、通
假、活用等语法现象,下面我们用抢答的方式来检查一下。
(出示课件四至课件十四)
生:踊跃抢答,气氛活跃。
四.朗读课文,分析课文情节结构,并尝试给各层次拟小标题。
师:请大家快速将课文浏览一边,试划分一下课文的结构层次。
生:课文分为四个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廉颇和蔺相如;第3至第13段为第二部分,讲述完璧归赵的故事;第14至第16段为第三部分,讲述渑池相会的故事;第17至第21段为第四部分,讲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师:大家同意他的这种分法吗?
生:我不同意。
我认为第1、2段是第一部分,后面全是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可以再分为三层,讲述三个故事。
师:这两种分法都有道理。
老师更倾向第二种分法。
(板书,出示课件十五)师:第一、二段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
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
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
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五.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三个非常精彩的小故事。
师:首先我们请五位同学分角色演读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甲同学读缪贤,乙同学读赵王,丙同学读蔺相如,丁同学读秦王,最后一位读旁白。
下面请大家推荐合适的人选,也可以自荐。
生:教室里一下子热闹非凡,很快各朗读角色产生了。
分角色朗读完毕。
师:他们谁读得最好?为什么?(出示课件十六)
生:丙(蔺相如)读得好,他读出了蔺相如的沉着冷静,不卑不亢。
师:好,下面我们要进入更有挑战性的环节:请几位同学来表演“渑池相会”的故事。
下面请大家推荐合适的人选,同样也可以自荐。
生:闹腾了一阵,表演开始。
师:(表演结束)请班长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点评。
(出示课件十七)
班长:他们演得还不错,除了秦王讲话有点方音。
(同学们满堂大笑)下课铃响。
师:请大家课后完成活页练习纸。
专家点评:
这堂课有序地完成了课时内目标,重难点即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和把握课文情节结构得到了较好落实。
课堂氛围活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有所获。
提两点意见:一、积累文言字词、归纳文言语法现象的环节处理过快,需要学生基础扎实,也需要充分预习。
二、学生表演“渑池相会”的过程显得准备不够充分,表现稍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