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 格式:docx
- 大小:36.97 KB
- 文档页数:3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第一部曲:《童年》简介《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的第一部,该书于1913年出版。
作品以作者的童年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沙龙·康斯塔尔丘克的成长历程,展示了沙龙在贫困环境中的奋斗和对知识、自由的追求。
内容概述《童年》以敏感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作者在贫困农村中度过的童年时光。
沙龙的父亲是一个酒鬼,母亲则过早离世。
由于家庭的困境,沙龙的童年并不幸福,他在广场上卖杂货,为生计努力奋斗。
然而,尽管生活贫困,沙龙依然对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克服困难,利用零散时间阅读各类书籍,培养了自己的写作天赋。
这部小说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情感的描写,展示了童年时期在贫困环境中挣扎的真实景象。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童年经历,诠释了穷人家庭的生活状态和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评。
主要人物•沙龙·康斯塔尔丘克:作者的自身化身,成长于苦难的环境中。
•沙龙的父亲:一个酒鬼,喜欢赌博,对家庭无关心。
•沙龙的母亲:过早离世,是作者心灵的依靠。
主题和意义《童年》一书以自传的方式刻画了作者的童年生活,通过描写贫寒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以及对知识和自由的追求,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同时,它也展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成长。
这部小说将读者带入了作者早年时代的贫穷环境,让读者深入了解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以及在艰难环境中追求知识和自由的努力。
通过描述主人公的童年经历,书中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平的不满,呼吁改变社会现状,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第二部曲:《在人间》简介《在人间》是自传体小说的第二部,该书于1916年出版。
作品以作者的少年时代为背景,展示了马克西姆·高尔基在社会中的成长和奋斗。
内容概述《在人间》继续讲述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故事转移到城市,主人公开始进入社会并面临着更多的困境和挑战。
他改变了自己的名字,并以新的身份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包括无产阶级工人、知识分子和社会活动家。
《读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心得札记》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临困难,我们苦恼、彷徨、望,甚至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
然而,我们可否想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明。
高尔基的《童年》与《在人间》以及《我的大学》,并称为自传体三部曲,而他凄惨、令人怜悯的童年故事,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
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高尔基的童年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族中度过。
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生活,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罪恶,小小的心里,因而受到许多打击。
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帮助着高尔基。
小说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令人窒息的生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和麻木,以及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
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允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众多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
贪婪凶狠的事情,残忍的帮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里恐怖事件更不会发生。
高尔基在艰苦的环境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我们也要向他学习。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益,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
书是前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
我们要想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高尔基的作品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的大学》简介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第三部曲,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
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
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教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
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
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
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孩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
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长篇小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一九二三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
小说叙述十六岁的主人公满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年迈的外祖母,从下诺夫哥罗德来到了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
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的看到,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顿时化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
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头一所社会大学。
《我的大学》描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
他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
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
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
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
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
个人简介高尔基(1868.3.28―1936.6.18)英文Gorky·Maksim,全名高尔基·马克西姆,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
他的父亲是木匠。
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
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
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
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
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1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
高尔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都是在1895年发表的。
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
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
著名散文诗《海燕》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
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革命工人尼尔)的形象。
1902年,写了剧本《在底层》,它是作者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
在1905年革命形势高涨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
1906年,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母亲》发表了。
在世界文学史上,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的历史时期。
同年,在美国写了描写工人暴动的剧本《敌人》,它是高尔基最优秀的剧作之一。
高尔基,又名斯克列夫茨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同时又是杰出的语言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列宁高度赞扬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1高尔基文学作品的艺术创作风格及特征高尔基人生坎坷,文学创作艰辛曲折,在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界留下了深邃的印迹,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的艺术融合,塑造了高尔基的文学创作风格。
高尔基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文学创作手段犷悍泼辣、刚健明快,力度饱满、气势超群、)作家在这一时期所谱写的高昂激越的旋律,给俄罗斯文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其主要作品以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故事为题材,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奋斗精神,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海燕之歌》成为这一时期鼓舞革命斗志的号角和战斗檄文、随后,高尔基的文学创作思想口臻成熟,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标志着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一部史诗式的文学巨作、在苏联文学史上,高尔基的文学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语言激励流畅,个性张扬,寓意深刻,富有涌动的拼搏精神和人生析理,高尔基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是以传记形式写成的自传体记,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时期的生活自述,也是举世惊叹的文学艺术珍品,它们独自成篇,又前后相连,艺术性地再现了主人公阿辽莎坎坷成长的三个历程,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生活,刻画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的心理表现和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主义现实文学的典范、)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艺术原型就是高尔基木人,自传中所描述的艺术环境既是作者R_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渴望新生活的真实体现〔)这三部作品情节生动,真挚感人,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1.1关于《童年》作品分析《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高尔基的作品三部曲高尔基的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
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童年》: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写出了高尔基童年时期的生活。
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
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小说全面而真实的考察俄罗斯的国民性,通过阿廖沙的所见所闻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俄国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精神特征,鞭挞了小市民的卑鄙灵魂。
2、《在人间》:阿廖沙11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
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
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3、《我的大学》:高尔基1923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
作品讲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
16岁那年,他背井离乡,到喀山去上大学。
梦想破灭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
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
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诸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作者:王伟青来源:《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16年第04期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最初发表于1913年。
高尔基开始写自传体三部曲的时候,已是一位成熟的无产阶级作家,所以,这三部曲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时期生平的自述,也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对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所描绘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经过磨炼后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俄国沙皇后期和苏联初期的著名作家,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和书信、政论文章等,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高尔基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当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在小说《童年》里都有反映。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传播到中国,并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人物介绍】◆阿廖沙:善于观察、十分敏感。
他具有坚定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
虽然生活在一个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但他反而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正直、勇敢、乐观、自信的人。
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同情贫苦的人,另外,他还具有很强的求知欲,热爱书籍,更热爱生活。
他在“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艰难地生活着,身边那些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并不能压倒和毁灭他,这体现了他的坚强和勇敢;他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会感到难以忍受,这说明了他善良的一面;母亲的再婚,使得他很孤僻,但也增强了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生活的困苦并不能使他退却,他总是坚强地生活下去,他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走向光明。
六上必读名著《童年》考点总结一、作品简介《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它写的是高尔基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断段。
小说从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让阿廖沙去“人间”混饭吃结束。
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作者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
二、作者简介高尔基,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
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主要作品有《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三、艺术特色感情基调严肃低沉,但通过“阿廖沙”的眼光描述出来,却不乏天真、浪漫的色彩。
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至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童年》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写。
作品主要以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丰富生动,充满童趣;另一方面,作家又间或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使笔下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四、主题思想作品表现了阿廖沙的成长。
他从一个可爱、弱小、倔强的人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同时作品也展现了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也流露出对善良、正直的劳苦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五、主要人物阿廖沙:是一个天真活泼、心地善良的孩子。
有正义感、有同情心,敢于同邪恶力量作斗争。
外祖母所讲的故事、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主要事例1. 痛恨外祖父和两个舅舅虐待小茨冈的行为,同情小茨冈和格里戈里。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内容简介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
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
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
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
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
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
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
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
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
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
这里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
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
小茨冈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
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
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
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
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
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
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
高尔基三部曲是什么高尔基是个著名的文学家,一生作品繁多,其中小说三部曲被称为经典。
那你知道三部曲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尔基作品三部曲《童年》《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人间》和童年一样,也是自传体的小说。
描绘阿廖沙岁走向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
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
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同文物鉴定人、司炉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与复杂。
他酷爱书籍,利用一切机会读他所能碰到的书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
阿廖沙是青少年的榜样,是那么值得学习。
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
《我的大学》描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
他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
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
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
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
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
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
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高尔基戏剧作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
特别是《小市民》《底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
王伟青
【期刊名称】《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最初发表于1913年。
高尔基开始写自传体三部曲的时候,已是一位成熟的无产阶级作家,所以,这三部曲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时期生平的自述,也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对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所描绘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经过磨炼后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王伟青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浅析
2.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异化主题
3.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革新特点——兼与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比较
4.一代新人的成长——谈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阿辽沙的形象
5.论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中的心理分析艺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