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构造资料2、地基及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6
房屋建筑构造复习重点标准化管珪处编码[BBX968T-XBB8968-N\J668-MM9N]1、建筑构造是研究房屋建筑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
主要任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的要求提供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构造方案。
2、建筑按照使用性质分类可分为三大类:工业建筑、农业建筑、民用建筑。
3、民用建筑的分类:居住建筑、公共建筑。
4、民用建筑按主要承重结构的材料分类分为: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其他结构。
民用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基础、墙、柱、楼板层、室内地坪、楼梯、屋顶、门窗等。
5、建筑按耐火等级分:多层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分为一、二两级。
6、-。
7、构件的燃烧性能可分为三类:非燃烧体、难燃烧体、燃烧体。
建筑物一般山承重结构、用护结构、饰面装修和附属部件组成。
8、建筑构件是指建筑中承重的部分,如墙体构件、基础构件、楼板等。
建筑配件是指建筑中非承重的部分,如门窗、隔断、栏杆、台阶、坡道、细部装修等。
10、基本模数是我国现行的《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J2-86 规定基本模数的数值为100mm 用M 表示。
即1M二100mm:11、扩大模数基本模数的整倍数。
分模数整数除基本模数的数值。
扩大模数数列适用建筑物开间、柱距、进深、跨度。
构配件尺寸:门窗洞口尺寸、建筑物高度、层高等。
分模数数列适用缝隙、构造节点、构配件截面尺寸等。
12、实际工程建设有三种尺寸分别是标志尺寸、构造尺寸、实际尺寸。
熟悉这三个概念标志尺寸一一用来标注建筑物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如开间、进深、层高等应符合模数数列。
构造尺寸一一建筑制品、构配件等的设计尺寸。
实际尺寸一一是建筑制品、构配件等生产制作后的实有尺寸。
其相互间的关系构造尺寸+缝隙尺寸二标志尺寸。
实际尺寸土允许误差值二构造尺寸。
规定三种尺寸的原因:为保证建筑制品、构配件等冇关尺寸件的统一协调。
第二章基础与地基13、基础是建筑物的墙或柱等承重构件向地面以下的延伸扩大部分。
【专业知识】房屋构造的组成部分【学员问题】房屋构造组成部分?【解答】1、房屋构成部分:地基与基础、墙或柱、楼板与地面、门窗、楼梯、屋顶等组成。
(1)地基和基础:地基:系建筑物下面的土层。
它承受基础传来的整个建筑物的荷载,包括建筑物的自重、作用于建筑物上的人与设备的重量及风雪荷载等。
基础:位于墙柱下部,是建筑物的地下部分。
它承受建筑物上部的全部荷载并把它传给地基。
(2)墙和柱:承重墙和柱是建筑物垂直承重构件,它承受屋顶、楼板层传来的荷载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基础。
此外,外墙还能抵御风、霜、雨、雪对建筑物的侵袭,使室内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即起围护作用;内墙还把建筑物内部分割成若干空间,起分割作用。
(3)楼板和地面:楼板是水平承重构件,主要承受作用在它上面的竖向荷载,并将它们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墙或柱。
同时将建筑物分为若干层。
楼板对墙身还起着水平支撑的作用。
底层房间的地面贴近地基土,承受作用在它上面的竖向荷载,并将它们连同自重直接传给地基。
(4)楼梯:是指楼层间垂直交通通道。
(5)屋顶:是建筑物最上层的覆盖构造层,它既是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
它承受作用在其上的各种荷载并连同屋顶结构自重一起传给墙或柱;同时又起到保温、防水等作用。
(6)门和窗:门:是提供人们进出房屋或房间以及搬运家具、设备等的建筑配件。
有的门兼有采光、通风的作用。
窗:其主要作用是通风采光。
一般来说,基础、墙和柱、楼板、地面、屋顶等是建筑物的主要部分;门、窗、楼梯等则是建筑物的附属部件。
2、基础(1)基础的类型按使用的材料分为:灰土基础、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按埋置深度可分为:浅基础、深基础。
埋置深度不超过5M者称为浅基础,大于5M者称为深基础。
按受力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按构造形式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满堂基础和桩基础。
条形基础:当建筑物采用砖墙承重时,墙下基础常连续设置,形成通长的条形基础刚性基础:是指抗压强度较高,而抗弯和抗拉强度较低的材料建造的基础。
一、名词解释1. 房屋净高:房间內楼地面到顶棚或其他构件底面的距离。
2. 房屋层高:该层的地坪或者楼板面到上层楼板面的距离,即该层房间的净高加以楼板层的结构厚度3. 承重墙体:主要由垂直于建筑物长度方向的横墙组成4. 自重墙体:自承重墙多指砖、石等砌块墙,解释为下部墙体承受了上部墙体的重量,容易和“承重墙”混淆。
“承重墙”是指在建筑结构中承受上部楼层荷载的墙体,承重墙的设计需经过计算,如果拆除承重墙会破坏整个建筑结构。
“非承重墙”或“自承重墙”起分隔空间的作用,不承受上部楼层的荷载,拆除它不会影响结构安全。
5. 地基:地基是承受由基础传下来的荷载的土层。
6. 基础:基础是建筑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是建筑的下部结构。
7. 地基承载力:是地基土单位面积上随荷载增加所发挥的承载潜力,常用单位KPa,是评价地基稳定性的综合性用词。
8. 天然地基:凡天然土层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不需经过人工加固,可直接在其上建造房屋的成为天然地基。
9. 人工地基:在修筑建筑基础时,常会遇到浅层地基土为软弱土和不良土,其地基承载力不足或沉降量大于容许沉降量,而从结构型式和技术经济比较来看,以修建浅基础为宜,此时,应采取人工加固处理措施,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密实度,减小沉降量,这种加固后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
10. 过梁:当墙体上开设门窗洞口且墙体洞口大于300mm时,为了支撑洞口上部砌体所传来的各种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门窗等洞口两边的墙,常在门窗洞口上设置横梁,该梁称为过梁。
11. 圈梁:在房屋的基础上部的连续的钢筋混凝土梁叫基础圈梁,也叫地圈梁(DQL);而在墙体上部,紧挨楼板的钢筋混凝土梁叫上圈梁。
12.隔墙:隔墙是分隔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墙。
隔墙不承重,一般要求轻、薄,有良好的隔声性能。
二、简答题1. 剖面设计包括哪些基本内容?答:剖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房间的剖面形状与各部分高度;确定建筑的层数;进行建筑剖面的空间组合;研究建筑室内空间处理及空问利用等。
房屋建筑构造全面详解1、房屋构成部分:地基与基础、墙或柱、楼板与地面、门窗、楼梯、屋顶等组成。
(1)地基和基础:地基:系建筑物下面的土层。
它承受基础传来的整个建筑物的荷载,包括建筑物的自重、作用于建筑物上的人与设备的重量及风雪荷载等。
基础:位于墙柱下部,是建筑物的地下部分。
它承受建筑物上部的全部荷载并把它传给地基。
(2)墙和柱:承重墙和柱是建筑物垂直承重构件,它承受屋顶、楼板层传来的荷载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基础。
此外,外墙还能抵御风、霜、雨、雪对建筑物的侵袭,使室内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即起围护作用;内墙还把建筑物内部分割成若干空间,起分割作用。
(3)楼板和地面:楼板是水平承重构件,主要承受作用在它上面的竖向荷载,并将它们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墙或柱。
同时将建筑物分为若干层。
楼板对墙身还起着水平支撑的作用。
底层房间的地面贴近地基土,承受作用在它上面的竖向荷载,并将它们连同自重直接传给地基。
(4)楼梯:是指楼层间垂直交通通道。
(5)屋顶:是建筑物最上层的覆盖构造层,它既是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
它承受作用在其上的各种荷载并连同屋顶结构自重一起传给墙或柱;同时又起到保温、防水等作用。
(6)门和窗:门:是提供人们进出房屋或房间以及搬运家具、设备等的建筑配件。
有的门兼有采光、通风的作用。
窗:其主要作用是通风采光。
一般来说,基础、墙和柱、楼板、地面、屋顶等是建筑物的主要部分;门、窗、楼梯等则是建筑物的附属部件。
2、基础(1)基础的类型按使用的材料分为:灰土基础、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按埋置深度可分为:浅基础、深基础。
埋置深度不超过5M者称为浅基础,大于5M者称为深基础。
按受力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按构造形式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满堂基础和桩基础。
条形基础:当建筑物采用砖墙承重时,墙下基础常连续设置,形成通长的条形基础刚性基础:是指抗压强度较高,而抗弯和抗拉强度较低的材料建造的基础。
建筑构造复习资料【第⼀章】1.1建筑的构造组成建筑的物质实体可分为基础、墙和柱、楼盖层和地坪层、饰⾯装修、楼梯和电梯、屋盖、门窗等。
(1)基础:基础是建筑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它的作⽤是把建筑上部的荷载传递给地基。
(2)墙和柱:墙体作为承重构件,柱和梁形成框架承重结构系统。
(3)框架承重:柱—承重;墙—分割,遮蔽风⾬,防光墙承重:承重,分隔,防风⾬,光(4)楼盖层和地坪层:楼板既是承重构件,⼜是分隔楼层空间的维护构件楼盖层:⽀承荷载并传给墙柱,分割空间地坪层:作为底层空间与地基之间的分割构件作⽤:⽔平承重(5)饰⾯装饰:其主要作⽤是美化建筑表⾯、保护结构构件、改善建筑物理性能。
(6)楼梯和电梯:作⽤:上下楼层,紧急疏散(7)屋盖:其作⽤⽀撑风霜⾬雪荷载,抵御风霜⾬雪的侵袭,太阳辐射热,施⼯荷载。
(8)门窗门(围护构件):开闭室内外空间并通⾏或阻隔⼈流。
窗(围护构件):采光和通风。
1.2建筑的类型宏观上分为:民⽤建筑⼯业建筑(从事⼯业⽣产和⽣产服务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
根据⽣产⼯艺流程和机械设备要求⽽设计)农业建筑(供农牧业⽣产和加⼯⽤的建筑)六⼤分类:使⽤功能、修建量和规模⼤⼩、层数、民⽤建筑耐⽕等级、耐久年限、承重结构材料1.2.1按建筑的使⽤功能分类民⽤建筑(1)居住建筑(2)公共建筑1.2.2按建筑的修建量和规模⼤⼩分类(1)⼤量性建筑(2)⼤型性建筑特点:不重复1.2.2按建筑的层数分类低层建筑多层建筑⾼层建筑1.2.4按民⽤建筑的耐⽕等级分类(⼀⼆三四级)耐⽕极限:从受⽕作⽤时期,到失去⽀持能⼒,完整性被破坏,失去隔⽕作⽤时⽌的时间段,⽤⼩时计。
燃烧性能:⾮燃烧体(天然⽯材,⼈⼯⽯材,⾦属)燃烧体(⽊材)难燃烧体(沥青混凝⼟,⽊板条抹灰)⼀级的耐⽕性能最好,四级最差耐久年限:⼀级⼤于100年重要⾼层⼆级50—100年⼀般性建筑三级25—50年次要建筑四级⼩于15年临时性建筑1.2.5按建筑的设计使⽤年限分类⼀类建筑(5年),⼆类建筑(25年),三类建筑(50年),四类建筑(100年)1.2.6按承重结构材料分类⽊结构:古代多,现代少砖⽯结构:要求抗震及软弱地基上不宜⽤钢筋混凝⼟:⼴泛钢结构建筑:超⾼层,⼤跨度1.3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和设计原则1.3.1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1)外界环境的影响(2)使⽤者的需求(3)建筑技术条件(4)建筑经济因素1.3.2建筑构造的设计原则(1)坚固使⽤(2)技术适宜(3)经济合理(4)美观⼤⽅1.4建筑模数协调1.4.1模数定义:模数是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尺⼨协调中的增值单位。
第一部分民用建筑构造第1章概述1.建筑三要素: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建筑功能-主导作用;建筑技术-对功能具有约束和促进作用;,建筑形象-功能和技术在形式美方面的反应;2.建筑方针:“适用、安全、经济、美观”3.建筑物分类按使用功能分类: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园林建筑;《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按承重结构所用材料分类:木结构、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其他类型结构;按建筑层数1~3低层建筑;4~6多层建筑;7~9中高层建筑;10层及以上高层建筑;按建筑总高度分类:公共建筑总高度24m以下为非高层建筑,总高度超过24m为高层建筑;建筑物总高度超过100m时,无论是住宅还是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按建筑物规模和数量分类:大量性建筑、大型性建筑;[4.建筑标准化包括: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和建筑标准设计;5.几种尺寸:标志尺寸、构造尺寸、实际尺寸;标志尺寸-标注建筑物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以及建筑制品、建筑物构配件、有关设备位置界限之间的尺寸;构造尺寸-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等的设计尺寸;(一般构造尺寸+缝隙尺寸=标志尺寸)实际尺寸-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等生产制作后的实际尺寸;<6.定位线:确定建筑物主要结构构件位置及其标志尺寸的基准线,也是施工放线依据;用于平面称平面定位线;用于竖面称竖向定位线;设横向定位轴线(阿拉伯数字从左向右编写)和纵向定位轴线(拉丁字母从下向上编写);&7.模数:是选定的标准尺寸单位,作为建筑空间、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有关设备等尺寸相互间协调的基础和增值单位;模数:基本模数和导出模数;基本模数:是模数协调中选用的基本尺寸单位,其数值规定为100mm,符号为M,即1M=100mm;导出模数:扩大模数(基本模数的整数倍)和分模数(基本模数的分值);8.建筑物标高:建筑物在竖向对结构构件的定位,用标高标注;<绝对标高、相对标高、建筑标高与结构标高;9.建筑构配的竖向定位线包括:室内地坪、楼地面、屋面及门窗洞口的定位线;10.建筑节能要点:(1)选择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朝向;(2)选择有利于节能的建筑平面和体型;`(3)改善外围护构件的保温性能,并尽量避免热桥;(4)改善门窗设计;(5)重视日照调节与自然通风;(6)采暖系统的节能;,~)》第2章地基与基础1.地基概念:是基础下面承受其传来全部载荷的土层;分类: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指天然土层本身就具有足够承载能力,不需经人工改良或加固可以直接在上面建造房屋;对地基的要求:强度要求、变形要求、稳定性要求;人工地基的常见做法:换土法、压实法、挤密法;2.基础.概念:是建造物埋在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对基础的要求:强度要求、耐久性要求、经济方面的要求;3.基础埋深概念:指室外设计地坪到基础底面的距离;室外地坪分:自然地坪和设计地坪;,根据基础埋深深度的不同:浅基础(基础埋深深度不超过5m)和深基础(超过5m);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地基土层构造、建筑物自身构造、地下水位、冻结深度、相邻基础的埋深;4.基础分类按基础所用材料分:砖基础、毛石基础、灰土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按构造形式分: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桩基础、箱型基础;】按材料受力特点分: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常用基础构造: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5.基础沉降缝三种处理方式:双墙式处理方法、交叉式处理方法、悬挑式处理方法;6.管沟三种类型:沿墙管沟、中间管沟、过门管沟;7.地下室分类—按使用性质分:普通地下室、人防地下室;按埋入地下深度分:全地下室、半地下室;按结构材料分:砖墙结构地下室、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室;8.地下室构造:一般由墙、底板、顶板、门和窗、采光井等部分组成;9.目前我国地下工程防水常用做法:防水混凝土防水、水泥砂浆防水、卷材防水、涂料防水、塑料防水板防水、金属板防水层等;^10.人防地下室的出入口形式有:直通式出入口、单向式出入口、穿廊式出入口、竖井式出入口、楼梯式出入口;第3章墙体1.墙体的作用:承重作用、围护作用、分隔作用;2.墙体分类按墙体受力情况分:承重墙、非承重墙;(按墙体材料分:砖墙、石墙、土墙、钢筋混凝土墙、砌块墙;按构造方式分:实体墙、空体墙、复合墙;按施工方法分:叠砌墙、板筑墙、装配式板材墙;3.墙体设计的要求:墙体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墙体具有保温隔热的性能、墙体隔声、其他要求;4.叠砌墙体:由砂浆将砖或砌块等块体按一定规律和技术要求砌筑而成的砌体;'5.砖按材料和制作方法不同分: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6.砖砌墙体常用的砂浆有:水泥砂浆、石灰砂浆和混合砂浆;(砂浆强度等级有M15、M10、、M5、五个等级);7.勒脚构造勒脚的作用:保护墙体防止各种机械性碰撞、防止地表水对墙角侵蚀、对建筑物立面的处理产生美观效果;勒脚处墙体的构造做法:(1)在勒脚部位抹20~30mm厚1:2:5水泥砂浆或水刷石;(2)&(3)用天然石材或人工石材作为勒脚贴面;(4)勒脚部位的墙体采用天然石材砌筑;8.过梁作用:承受上部砌体传来的各种荷载;常见的门窗过梁有:砖拱过梁、钢筋砖过梁、钢筋混凝土过梁;[9.窗台分类:内窗台和外窗台外窗台作用:防止雨水集聚在窗下侵入墙身和向室内渗透;外窗台构造要点:(1)窗台表面做不透水面层;(2)窗台表面做10%左右的排水斜坡;(3)、(4)悬挑窗台下做滴水或斜抹水泥砂浆;10.圈梁概念:沿外墙四周及部分内墙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连续闭合交圈的按构造配筋的梁;作用:与楼板配合加强房屋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减少由于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振动荷载而引起的墙身开裂;11.构造柱|概念:在多层房屋墙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筋并按先砌墙厚浇筑混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的混凝土柱;构造柱的构造要点:(1)构造柱最小截面尺寸为240mm×180mm,纵向钢筋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每层楼面上下各适当加密;(2)施工时,先放构造柱的钢筋骨架,再砌砖墙,最后浇筑混凝土;(3)构造柱可不单独设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基础梁内;12.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13.轻质隔墙按构造形式分:砌墙隔墙、轻骨架隔墙、板材隔墙;14.幕墙特征:不承重,但要承受风载荷,并通过连接件将自重和风载荷传给主体结构;按材料分:玻璃幕墙和铝板幕墙;幕墙安装构造:有框式幕墙、全玻式幕墙、点式幕墙;!15.墙体保温提高墙体保温性能的途径:(1)增加墙体厚度;(2)选择导热系数小的材料;(3)做复合保温墙体;(4)加强热桥部位的保温;(5)、(6)采取隔汽措施;(7)防止外墙出现空气渗漏;外墙保温有:内保温、外保温、中保温三种形式,外墙保温目前应用最广泛;常用外墙外保温构造:外贴保温材料、单面钢丝网架夹芯聚苯板现浇会混凝土外墙外保温、胶粉聚苯保温颗粒浆料外保温;16.墙面装修{墙面装修的作用:保护墙体、改善墙体性能、美化和装饰等作用;墙面装修按所处部位不同分:室外装修和室内装修;按材料和施工方式不同分:抹灰类、贴面类、涂料类、裱糊类和铺钉类;抹灰层由:基层、中层、面层组成;其中中层起找平作用(5~10mm),面层起装修作用(2~5mm);第4章楼地层^1.楼板层由:面层、结构层、顶棚层、功能层组成;2.楼板层设计要求:(1)足够的强度和刚度;(2)具有防火、隔声、保温、隔热、防潮、防水等功能;(3)合理设置各种管线;(4)具有经济合理性;,3.楼板类型按所用材料分:木楼板、砖拱楼板、钢筋混凝土楼板和钢衬板组合楼板;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楼板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分:板式楼板、、无梁楼板;;单向板、双向板、井式楼板4.装配整体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种类:实心平板和空心板;5.顶棚按构造做法分:直接式顶棚和吊式顶棚;'吊式顶棚由:吊杆、基层、面层组成;6.地坪层由:面层、垫层、基层组成;7.楼地面按所用材料和施工方式不同分:整体类楼地面、块材类楼地面、卷材类楼地面;整体类楼地面:水泥砂浆楼地面、细石混凝土滚压楼地面、现浇水磨石楼地面;块材类楼地面:地面砖、缸砖、陶瓷锦砖楼地面;花岗石、大理石、预制水磨石楼地面、木制、竹制楼地面;卷材类楼地面:塑料地毯、橡胶地毯、化纤地毯、纯羊毛地毯、麻纤维地毯等;$第5章楼梯和电梯1.楼梯组成。
建筑工程的地基及基础类型的报告地基是指承托土木工程基础的这一部分很小的场地。
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层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
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类。
天然地基:不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就可以直接放置基础的天然土层。
人工地基:天然土层的土质过于软弱或不良的地质条件,需要人工加固或处理后才能修建的地基。
当土层的地质状况较好,承载力较强时可以采用天然地基;而在地质状况不佳的条件下,如坡地、沙地或淤泥地质,或虽然土层质地较好,但上部荷载过大时,为使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则要采用人工加固地基,即人工地基。
一.基础可以根据埋置深度及施工工艺特点将其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
一般将埋置深度较浅(通常在5m以内),只需经过开挖、排水等普通施工程序就可以建造起来的基础称为浅基础;由于浅层土质不良或建筑物荷载过大需将基础底面置于较深的(通常在5m以上)良好的土层上,且施工较为复杂的基础称为深基础。
实际上,浅基础和深基础没有绝对明确的尺寸界线,因此,对大多数情况埋深较浅、一般可用较简便的方法来修建的均属于浅基础,而采用桩基、沉井、地下连续墙等某些特殊施工方法修建且利用较深土层承载的基础则称为深基础。
对于某些特定情况,基础在土层内深度较低,但在水下部分较深,如深水中的桥墩基础,称为深水基础,在设计施工中应作为深基础考虑。
1.浅基础按刚度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1)刚性基础:是指抗压性能较好,而抗拉、抗剪性能较差的材料建造的基础,常用材料有砖、三合土、回吐、混凝土、毛石、毛石混凝土等。
刚性基础多用于墙下条形基础和荷载不大的柱下独立基础。
2)柔性基础:用钢筋混凝土修建的基础。
与刚性基础相比,柔性基础钢材、水泥用量增加,技术复杂、造价较高。
2.浅基础按构造可以分为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筏板基础、箱型基础和壳基础。
1)独立基础:也称单独基础,是整个或局部结构物下的无筋或配筋的单个基础,通常柱基、烟囱、水塔、高炉、机器设备基础多采用独立基础。
地基与基础
一、概述
1、相关概念
地基:是基础下面承受其传来全部荷载的土层。
基础:是建筑物埋在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
持力层:地基中直接承受建筑物荷载的土层。
下卧层:持力层以下的土层。
2、地基的分类、要求及人工地基的常见做法
类
别
地基的分类人工地基的常见做法对地基的要求
1 天然地基:
岩石、碎土
石、砂土、
粘性土
强度要求:地基的承载力应足以承受
基础传来的压力
2
人工地基换土法:当地基土为淤泥、冲填土、
杂填土及其他高压缩性土时,采用换
土法。
换土所用材料选用:中砂、粗砂、碎
石、级配石等空隙大、压缩性低、无
侵蚀性的材料
变形要求:地基的沉降量和沉降差应
保证在允许的沉降范围内
3 压实法:对于有一定含水量的地基土
可以通过夯实、碾压、振动法将土层
压实,提高其强度,降低其透水性和
压缩性。
稳定性要求:要求地基有防止产生滑
坡、倾斜的能力
4
挤密法:当地基土为松散的砂类土、
杂填土、素填土、湿陷性黄土时,采
用挤密法。
以振动或冲击的方法成孔,再在孔中
填入砂、石、土、灰土等加以捣实,
成为桩体,分为砂桩、砂石桩、灰土
桩等。
3、对基础的要求:
1)强度要求
2)耐久性要求
3)经济方面的要求:基础工程的造价占建筑物总造价的10%-40%,控制好基础
的造价。
4、基础的埋置深度:至少不能小于500mm
▲定义:是指室外设计地坪到基础底面的距离。
▲分为:浅基础(不超过5m时)→优选:降低造价,施工方便
深基础(超过5m时)→表层土质弱,总荷载大时才选
▲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图见page14、15)
a、地基土层的构造:
若地基土层为均匀、承载力较好的坚实土层,则应尽量浅埋,但应大于0.5m;若地基土层不均匀、既有承载力较好的坚实土层,又有承载力较弱的软弱土层,且坚实土层离底面近,距地面小于2m,土方挖开量不大,可挖去软弱土层,将基础埋在坚实土层上;
若坚实土层很深,距地面大于5m,可做地基加固处理;
当地基土由坚实土层和软土层交替组成,建筑总荷载又较大时,可采用桩基础。
b、建筑物自身构造:
建筑物很高,自重很大时,基础应深埋;
带有地下室、地下设备层时,基础必须埋深。
c、地下水位:
基础应埋在地下水位以上;
当地下水位较高,基础不得不埋置在地下水中时,应将基础底面置于最低地下水位之下,不应使基础底面处于地下水位变化的范围内。
d、冻结深度:
基础底面必须置于冰冻线以下100—200mm
e、相邻基础的深埋:
新建筑物的基础埋深应浅于相邻的原有建筑物基础埋深;
当新建筑物的基础埋深大于原有建筑物基础的埋深时,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其数值一般为相邻两基础底面高差的2倍。
5、基础的分类(图见page16—18)
种类按材料分类按构造形式分按使用材料受力特点分
1 砖基础:
)用于地基土质好、
)地下水位低、
)5层以下的砖混
结构建筑
独立基础:
)是柱下基础的基本形式
)当建筑物上部采用框架结构或单层排
架结构承重,且柱距较大时,基础常采
用方形或矩形的单独基础
)常用的断面形式有:阶梯形、锥形、
杯形
刚性基础:
)用刚性材料建造、受刚性
角限制的基础
)如混凝土基础、砖基础、
毛石基础、灰土基础
2 毛石基础:
)用于地下水位高、
)冻结深度较深的、
)单层民用建筑
条形基础:
)是墙承重基础的基本形式
)当建筑物为墙承重时,基础沿墙身设
置成长条形
柔性基础:
)基础宽度的加大不受刚性
角限制,抗压、抗拉强度都
很高
)如钢筋混凝土基础
3 灰土基础:
)地下水位低、
)冻结深度较浅的
)南方4层以下民
用建筑
筏式基础:
)当上部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较低,
可选用整片的筏板承受建筑物传来的荷
载,将其传给地基
)筏式基础按结构形式分为:板式结构、
梁板式结构
4 混凝土基础:
)用于潮湿的地基
或有水的基槽中
桩基础:
)当建筑物荷载较大,地基的软弱土层
厚度在5m以上,基础不能埋在软弱土层
内,或对软土层进行人工处理困难和不
经济时
)桩基常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桩
)分类:按施工方法分:打入桩、压入
桩、振入桩、
灌入桩
根据受力性能不同:端承桩、摩擦
桩
5
箱型基础:
)当建筑物荷载很大、浅层地质情况较
差或建筑物很高,基础需埋深时,为增
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不致因地基的局
部变形影响上部结构,常采用钢筋混凝
土整浇成刚度很大的盒状基础
6、基础中特殊问题的处理
基础沉降缝:
a、设置基础沉降缝的原因:建筑物因高度、荷载、结构类型或基础承载力不同等将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开裂、破坏、影响使用,因此需设沉降缝,沉降缝应使建筑物从基础底面到屋顶全部断开。
b、沉降缝的做法
1 双墙式处理方法
将基础平行设置,沉降缝两侧的墙体均位于基础的
中心,两墙之间有较大的距离;
若两墙间距小,基础则受偏心荷载,适于荷载较小
的建筑
2 交叉式处理方法
将沉降缝两侧的基础交叉设置,在各自的基础上支
承基础梁,墙砌筑在梁上,适于荷载较大,沉降缝
两侧的墙体间距较小的建筑
3 悬挑式处理方法
将沉降缝一侧的基础按一般设计,而另一侧采用挑
梁支承基础梁,在基础梁上砌墙,墙体材料尽量采
用轻质材料
7、地下室
(1)地下室的分类
按使用性质分类普通地下室人防地下室
按埋入地下深度分类全地下室
地下室地面低于室外地坪面得高度超过该房
间净高的1/2者为全地下室,防空地下室多采
用这种类型
半地下室
地下室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
间净高的1/3且不超过1/2者为半地下室,普
通地下室多采用这种类型
按结构材料分类
砖墙结构地下室适用于上部荷载不大及地下水位较低的情况钢筋混凝土结构地
下室
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上部荷载很大及有人防
要求的情况
(2)地下室的构造
地下室一般由墙、底板、顶板、门和窗、采光井等部分组成。
a、墙体:)采用最多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墙,其厚度一般不小于270mm。
)若地下水位较低可采用砖墙,其厚度应不小于370mm。
b、顶板:)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板;
)空地下室的顶板一般应为现浇板;
)采用预制板时,往往在板上浇筑一层钢筋混凝土整体层。
c、门窗:)地上部分相同;
)空地下室采用钢门或钢筋混凝土门,一般不允许设窗。
d、采光井:)由侧墙(一般为砖墙)、底板(一般由混凝土浇筑而成)、遮雨设施
或铁箅子组成;
)一般采光井底板顶面应较窗台低250mm-300mm;
)采光井的进深方向(宽)为1000mm左右,开间方向(长)应比窗
宽大1000mm左右;
)采光井侧墙顶面应比室外地面标高高250mm-300mm,以防止地下水
流入。
e、楼梯:)多设单跑楼梯;
)至少应有两部楼梯通向地面,其中一个必须是独立的安全出口,且安全出口与地面以上建筑物应有一定距离,一般不得小于地面建筑物高度的一半,以防止建筑物破坏坍落后将出口堵塞。
(3)地下室的防潮(图见page23)
*当设计最高地下水位低于地下室底板300mm以上,且地基范围内的土壤及回填土无上层滞水,地下室只需做防潮处理;
*若地下室墙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时,本身就有防潮作用,不必再做防潮层;
*若地下室为砖砌体结构时,应做防潮层,通常做法是在墙身外侧抹防水砂浆并与墙基水平防潮层相连接。
(4)地下室的防水
*当设计最高地下水位高于地下室地板时,地下室的墙身、底板不仅受地下水、上层滞水、毛细管水等作用,也受地表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