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乡情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8
爱国爱乡主题教育活动的学习心得一、主题介绍在家乡的每一个角落中,都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爱国爱乡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让我们热衷于参与家乡的建设,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进家乡的发展中,为家乡、为祖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学习体会1. 爱国情怀的培养在进行爱国爱乡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祖国,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作为一名乡亲,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努力奋斗。
只有心怀爱国情怀,才能让我们在祖国建设和家乡建设的道路上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
2. 家乡建设的责任在爱国爱乡主题教育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家乡建设的责任。
家乡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港湾,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更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这一次的教育活动,让我明白了家乡的发展需要每一个家乡人的努力,家乡的美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维护。
只有主动参与家乡建设,才能让家乡更加美好,也才能让我们更加幸福。
3. 热爱乡村的力量在教育活动中,我看到了人们热爱乡村的力量。
一位老师在课上讲述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他说:“我爱我的家乡,我爱家乡的山水,我爱家乡的人民。
因为只有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更好地为家乡的未来奋斗。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更坚定了我要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决心。
4. 感恩家乡的力量在爱国爱乡主题教育活动中,我还深刻地感受到了感恩家乡的力量。
家乡给予了我们生存的土地,滋养了我们成长的空间,如同母亲般呵护着我们,身为乡亲,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
感恩家乡的水土、感恩家乡的人民,这是每一个乡亲应该具有的品质。
5. 增强家乡意识在爱国爱乡主题教育活动中,我还加强了自己的家乡意识。
我们要自觉地维护家乡的利益,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具有强烈的家乡意识,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爱国爱乡的内涵,也才能更加积极地投身家乡建设之中。
国情教育活动方案一、背景介绍国情教育是指通过开展一系列旨在加强学生对国家现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的教育活动。
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远见卓识、爱国情怀、良好道德品质的新时代人才。
二、活动目标1. 增强学生的国情意识,提高对国家发展的认知。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3. 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
三、活动内容1. 国情教育讲座安排相关专家学者前来学校进行国情教育讲座,向学生们介绍国家发展的现状、政治制度及法律法规等内容。
通过讲座的形式,使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的重要性和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
2. 现场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国家重要机构、企业和文化遗址等,如政府机构、企业总部、科技创新中心、历史博物馆等。
通过实地参观,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和文化传承,增强对国家的认知和思考。
3. 社会调研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工地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社会问题以及国家政策对民生的影响。
通过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亲密接触,学生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社会现实,培养对国家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4. 主题讨论和辩论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国家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主题讨论和辩论活动。
通过学生们的辩论交流,培养他们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对国家问题的深度分析和解决能力。
5. 创新实践项目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开展与国情教育相关的创新实践项目。
学生可以通过调研报告、微电影、社会调查等形式,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或兴趣爱好,深入挖掘国情教育的内涵,从而增强对国家发展的了解和参与。
6. 课堂教学融入国情元素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国情元素,将国家发展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国情问题的敏感度和分析力。
四、活动实施方式1. 学校内线下活动:包括讲座、参观、主题讨论和辩论等,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和专家学者资源,通过组织、安排和实施。
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家乡,是每个人生命中的重要一部分。
它承载着我们的记忆、精神寄托和文化底蕴。
作为教育的一部分,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的使命。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家乡情感,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本文将探讨家乡情感的培养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在引导学生热爱家乡中的作用。
一、培养家乡情感要素1. 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学校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
通过教学课程、实地考察等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这些知识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家乡,建立起家乡情感的基础。
2. 家乡历史文化的传承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家乡的历史文化。
学生应该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传统文化、名人故事等。
这些文化元素是家乡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 家乡人民的风土人情学校应引导学生关注家乡人民的风土人情。
通过与老百姓的互动交流、社区参与等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家乡人民的习俗、口述历史、民间艺术等。
这些亲身体验将增强学生对家乡人民的认同感和情感连接。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国家观念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向学生传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国家的地位和国家的未来。
这样一来,学生将更加珍惜国家的荣辱、繁荣和稳定,从而对家乡这个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持产生深厚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了解国家的现状、社会的需求以及家乡所面临的问题,学生可以体验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爱国主义教育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3. 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通过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成就,学生可以培养自豪感和归属感。
这种情感将使学生更加喜爱自己的家乡,愿意为家乡的繁荣做出努力。
三、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的途径1. 增加家乡教育内容学校课程中应增加相关家乡教育的内容。
地理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这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希望工程。
近几年来,全国中小学都在积极贯彻《纲要》精神,努力创造条件,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素质教育虽是一句简单的话,然而,实行起来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由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一环,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将德育放在首位。
因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下面仅就我自己的体会和做法试谈几点粗浅的心得。
一、政治导向教育根据教材结合国内外形势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教育,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后天素质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形成的,其中以学校教育最为重要。
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机和场合,向学生灌输正面知识,增强他们对形形色色政治病菌的抵抗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例如,我在讲授美国一节“多民族国家和种族间的不平等”这段内容时,向学生强调白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享有的特权和黑人在美国社会中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然后再让学生看阅读材料和看黑人居住区的失业者图片。
这说明一贯标榜“自由”“平等”“人权”的美国并没有真正的“自由”“平等”和“人权”,可是美国却打着“人权”的招牌对中国进行恶毒的攻击,从而剥下了美国虚伪的漂亮外衣,使学生明辩了是非。
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体现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一个伟大民族不仅是政治标准,也是道德规范。
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克服自卑感,增强责任感和为国献身的使命感。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疆域”一节时,重点介绍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大国,然后通过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国土等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乡村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方案一、引言乡村学校作为农村地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其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乡村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案,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二、加强历史教育历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基础,乡村学校应加强对历史的教育。
可以通过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旧址和纪念馆,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丰富文化体验文化体验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乡村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舞狮、扭秧歌等,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开展实践活动乡村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和环境保护活动,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感受到爱国行动的力量和意义。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通过社团组织、墙报、展览等形式来展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责任感。
五、培养民族自豪感乡村学校可以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史、民族地理等课程,加强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此外,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中国科技、体育、文化等领域成就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伟大成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成效评估乡村学校应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进行定期评估。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作品评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同程度和效果。
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教育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与社会资源合作乡村学校可以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军队等社会资源合作,共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例如,邀请当地退伍军人为学生讲课,组织学生参观企事业单位或军事基地,与社会资源的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实践机会。
八、加强师资培训教师是乡村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爱国精神至关重要。
乡村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爱国主义情感。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进行讲座,组织教师赴其他地区交流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爱国主义意识。
国情教育乡村研学案例一、案例背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国情教育乡村研学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这既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本案例围绕国情教育乡村研学展开,结合实际的教学活动,深入探讨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乡村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农村、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案例分析1. 研学目标:通过国情教育乡村研学,引导学生了解农村的发展现状、乡土文化的特色以及农民的辛勤劳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 研学内容:(1)实地考察农村,了解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情况、农村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等。
(2)深入了解乡土文化,包括民间传统工艺、民风民俗、农耕习俗等。
(3)参与农民劳动,体验农村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了解农民的付出和贡献。
(4)参观当地乡村学校,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和教学条件。
3. 研学方法:(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走进农村,考察农田、村庄,与农民交流,直观感受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状况。
(2)参与体验:安排学生参与农民劳动,亲身体验种植、收割等农耕生活,增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理解和尊重。
(3)访谈调研: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乡村学校的教学情况,通过听取老师和同学的讲述,了解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
4. 研学成果:(1)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了乡村的自然环境和农村发展现状,增强了对乡村的了解和认同感。
(2)学生在参与农民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农民的辛勤和付出,培养了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对农民的尊重。
(3)学生通过参与访谈调研,认识到了乡村教育的落后和不足,激发了学生关注农村教育发展的意识,积极思考如何改善当地教育条件。
三、案例启示国情教育乡村研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通过此种形式的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能够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校、教师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爱祖国,爱家乡主题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述国家的历史、文化、英雄事迹等,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家乡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环保活动、支教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绘画等,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5.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述国家的历史、文化、英雄事迹等,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6.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述国家的历史、文化、英雄事迹等,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7.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述国家的历史、文化、英雄事迹等,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8.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述国家的历史、文化、英雄事迹等,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9.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述国家的历史、文化、英雄事迹等,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0.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述国家的历史、文化、英雄事迹等,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春晖学校初中部国情、省情、乡情教育要求(一)认清国情爱我中华国情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切身体验,增进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爱党、对祖国认同的情感。
具体的内容标准有八项: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4.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5.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6.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7.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8.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社会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通过国情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了解。
作为政治课教师,首先要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一.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的。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
我国的不发达体现在许多方面,从总体上看,主要体现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
党的基本路线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
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简言之,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实际工作中就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个有利于”是指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根本判断标准。
)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它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
股份制只是一种筹资方式,私有制可以用,公有制也可以用。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们还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基本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
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多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民干事业、支持人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对此,可以结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认清省情爱我安徽初中教学如何渗透省情教育,主要是地理学科教学安徽地理知识,历史学科教学安徽历史知识,政治学科教学安徽的时事政治知识,通过这三个学科的综合教育教学,初中生应该对省情有了较详细的认识,以身为安徽人而骄傲自豪,为发展安徽而努力学习。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
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2006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593.5万人。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
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
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
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300公里;铜陵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连接南北,公路和内河运输能力分别居中部地区第2位和第3位;京沪、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铁路纵贯境内,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326公里,居华东首位;空中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6大机场。
安徽邮电通讯发达,是全国第三个实现所有市县通讯数字化的省份。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
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
共有生物资源109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有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18种和368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水资源蕴藏总量约为68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0位。
全省已发现近140种有用矿产,探明储量的67种,煤、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
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50亿吨,铁矿储量2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周边与合肥、六安、安庆、滁州、南京等市接壤,隔江与马鞍山、芜湖、铜陵三市相望。
淮南、合九铁路及合宁、沪蓉、合巢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长江流经巢湖市182公里,芜湖—巢湖公铁两用大桥和铜陵—巢湖公路大桥横跨长江天堑。
依托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和南京、合肥两个航空港,可借“船”出海。
巢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盛产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水产品,“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螃蟹)享有盛誉。
巢湖市基本形成建材、机械、纺织、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并在省内外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干企业。
(三)认清乡情爱我巢湖作为巢湖人,不了解家乡怎么能说是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呢?巢湖-----五大淡水湖之一,唯一以湖作名的城市,孕育了无数名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巢湖大地上的学子必须了解巢湖的方方面面,而巢湖乡情教育没有具体的课程,只能通过教学边缘穿插讲述巢湖的历史、地理。
【巢湖市资源】巢湖资源丰富。
已发现的矿藏有34种,其中磁铁矿、硫铁矿、明矾石、石灰石和石膏矿等储量巨大。
巢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盛产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水产品,“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螃蟹)享有盛誉。
巢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市自然和人文景观130多处,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巢湖风景三绝”。
【巢湖市经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巢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五个县(区)均被列入全国粮棉生产大县,并先后进入全国粮、油百强县行列。
“两水一菜”(即水产、水禽、蔬菜)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二,特种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家禽已形成20多个较大规模的养殖小区:蔬菜面积100万亩,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