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法》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土壤污染防治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第三条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污染的义务。
土地使用权人从事土地开发利用活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土壤污染,对所造成的土壤污染依法承担责任。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负责。
国家实行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内容。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
第七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国家建立土壤环境信息共享机制。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卫生健康、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平台,实行数据动态更新和信息共享。
防治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防治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1. 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简称《环境法》)是中国政府制定的最重要的防治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
该法于1989年颁布,经过多次修订与完善,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保护法的宗旨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预防和减少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民健康。
根据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监督环境保护工作,并依法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法律法规中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2. 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针对大气污染制定的专门法律法规。
该法于2015年颁布实施,对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明确了大气污染的监测与评估、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大气质量改善、大气污染防治责任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落实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法律法规还规定了对超标排放企业的处罚和责任追究措施。
3. 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法律法规,主要针对水体的污染和保护制定而成。
水污染防治法于2008年颁布实施,其中包括了水体环境质量目标、水污染的防治和生态保护、污水排放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水污染防治规划和监测网络,制定相应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对排污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
法律法规还强调了水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4.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我国为了防止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制定的专门法律法规。
该法于2004年颁布实施,其中包括了固体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和利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固体废物的处理应当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促进固体废物的分类和循环利用。
粮食安全视野下农用土地土壤的污染防治作者:刘汶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21年第12期摘要农用地土壤状况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农用地土壤状况并不乐观。
责任主体不明确、公众参与度不高及相关法律责任不平衡等使土壤污染防治效果低下。
建议从规定化学药剂安全用量、明确责任主体、丰富公众参与路径和平衡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责任等方面提高土壤污染防治效果,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用地;土壤污染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1.36.004土壤质量状况影响着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做好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是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基石,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在粮食安全视野下,探讨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效果不高的原因,并对问题的解决路径加以分析,以期从提高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效果角度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1 粮食安全的概念及现状1.1 粮食安全概念粮食安全的内涵是指要实现人们能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买得到且买得起维持基本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食物[1]。
从粮食安全内涵可看出,确保粮食供需平衡稳定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本,粮食安全不仅取决于供应情况,需求方的情况也要加以考虑。
现实中影响供应和需求情況的因子错综复杂,因此涉及粮食安全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复杂综合性特征。
粮食安全不仅要在数量上实现基本的供需稳定,还要保障供应质量的安全达标,同时生态安全亦是维护粮食安全的前提。
新时代背景下的粮食安全观是促进以营养为向导的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和安全的粮食生产,关注营养与健康,产量与质量并重,促进粮食生产的绿色生态化转型。
1.2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1.2.1 我国粮食产能状况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与2019年相比增长0.6%,我国生产的粮食总产量高达6 695亿千克,较2019年增产0.9%,已经连续6年生产总量保持在6 500亿千克以上,并且我国人均粮食拥有量增长至474.4 kg,已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表明我国农业粮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等领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日益频繁,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为了加强对土壤污染的防治,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土壤污染案例为切入点,对相关法律进行解释。
二、案例介绍2019年,某市一家化工厂因长期违规排放废水,导致周边农田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数百亩,涉及的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蔬菜等。
在污染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介入,对污染源进行查处,并组织专家对受污染土壤进行治理。
然而,由于污染时间较长,治理效果并不理想。
受污染的农作物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给当地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法律解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其中对土壤污染的防治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环境保护法》第四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对于污染土壤的行为,依据该法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污染土壤行为进行调查,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在本案中,化工厂长期违规排放废水,导致周边农田土壤受到严重污染,违反了《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当地政府依法对化工厂进行查处,并责令其限期改正,符合法律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是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对土壤污染的防治作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
根据该法第二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土壤污染。
对于造成土壤污染的行为,依据该法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土壤污染行为进行调查,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在本案中,化工厂造成的土壤污染属于违法行为,当地政府有权依据《土壤污染防治法》对化工厂进行查处,并责令其限期改正。
2019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标准、普查和监测第三章预防和保护第四章风险管控和修复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农用地第三节建设用地第五章保障和监督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土壤污染防治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第三条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污染的义务。
土地使用权人从事土地开发利用活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土壤污染,对所造成的土壤污染依法承担责任。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负责。
国家实行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内容。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
第七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土壤污染防治法》解读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同时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的重要前提。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基础弱,未建立起完备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体系,土壤防治工作面临标准不健全、措施不具体、责任不明晰、监管缺依据等问题。
2018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土壤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首次制定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填补了我国污染防治立法的空白,完善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体系,《土壤污染防治法》的正式实施,意味着我国大气、水、土壤三大环境领域的污染防治法已经全部齐备。
该法就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土壤污染防治基本制度、预防保护、管控和修复、经济措施、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重要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
一、落实土壤污染防治的政府责任《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内容。
《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七条确立了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同时,由各级农业、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林业等其他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管理体制,以避免“九龙治水、多头管理”可能导致的监管真空弊端。
二、建立土壤污染责任人制度《土壤污染防治法》在“谁污染,谁治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理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过程中相关主体的责任、强化污染者责任,促使土壤污染防治追责主体更加明确。
《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四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防止土壤污染的义务;同时,鉴于土壤污染防治的特殊性,《土壤污染防治法》特别强化了土地使用权人从事土地开发利用活动时的保护土壤义务,规定其应当对可能污染土壤的行为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土壤污染防治法》在第四十五条中确立了按照土壤污染责任人、土地使用权人和政府的先后顺序承担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义务的基本制度框架,并且在第四十七条规定,土壤污染责任人变更的,由变更后承继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履行相关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义务并承担相关费用。
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引言:土壤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保护土壤环境对于维护人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地防治土壤污染,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法规、规程和标准,以规范土壤污染的治理和管理。
本文将围绕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展开论述,包括基本原则、监测与评估、治理与修复、立法与管理等多个方面。
第一节:基本原则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依法管理。
土壤污染防治应从源头控制入手,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土壤受到污染。
同时,必须实施综合治理,采取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各项措施以达到最佳效果。
土壤污染防治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管理,重视立法与管理工作,确保土壤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
小节一:监测与评估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估是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环节。
各国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方法,以确保监测与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监测包括定点监测和流动监测,可以通过采样、样品分析等手段获取相关数据。
评估则是根据监测数据,综合考虑土壤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等因素,对土壤污染情况进行评价。
小节二:治理与修复治理与修复是土壤污染防治的核心任务。
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和修复措施。
常见的治理与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改良、重金属迁移转化、土壤修复剂的应用等。
治理与修复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并确保治理与修复后的土壤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小节三:立法与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法规的立法与管理对于确保土壤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不同国家对土壤污染防治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立法工作应重视立法原则、立法过程和立法效果等方面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法规和标准。
管理工作涉及监管、执法、宣传等多个方面,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
结语: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对于保护土壤环境、维护人民健康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应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加大立法和管理力度,同时加强监测与评估、治理与修复工作,推动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如何精准掌握土壤数据?2019年新年伊始,《土壤污染防治法》开始正式实施。
俗语说,土生万物。
土壤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壤污染更是关乎食品安全、公众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大事。
那么,中国的土壤情况是怎样的呢?2014年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16.1%,耕地点位超标率19.4%,土壤镉超标率7.0%,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土壤超标点位36.3%,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土壤超标点位21.3%。
根据披露出的一系列数字来看,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从此可以得出,精准掌握土壤数据是保证粮食安全、助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自建国以来,中国分别于1958年-1960年、1979年-1985年两次开展全国土壤普查。
囿于技术装备和业务流程等原因,国内的土壤普查往往存在着周期长、费用高、时效性差等不足之处。
这也是2005年开始全国实行测土配方政策以来积累的大量土壤数据无法应用到生产实践的原因之一。
现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已过去了近40年,测土配方形成的数据大多数无法定位、溯源,不能很好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连续。
为更科学、高效、准确的掌握土壤情况,我们需要建立更高要求的土壤数据管理平台,解决土壤信息溯源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禾大科技作为一家从成立起,便从土壤源头着手,以4S技术(土壤地图SOIL、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依托,围绕土壤数据的整合和应用展开探索的互联网+农业企业。
鉴于以上情况,禾大科技以土壤普查为突破口,通过3S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建设数字化土壤数据服务平台-土库,使得土壤普查整个流程科学、快速高效、简单易行,解决传统土壤普查过程中耗费大量人力,时间等问题,帮助政府、企业更加精准、科学、高效的完成土壤数据的采集工作。
速解丨Mr.E解读《土壤污染防治法》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防治法》(以下简称土壤法),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
环保法体系中的最后一个一部大法终于出台,万众瞩目。
Mr.E从工业企业所处的角度对土壤法作快速解读,抛砖引玉。
管理框架01相比过往土地作为农田、资源、矿产和环境不清晰的管辖性质,土壤环境保护隶属于环保、国土资源、农业等多个归口部门,《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确了生态环境部(MEE)是对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部门,其他各部分则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土壤污染防治。
02整体而言,土壤法既认识到我国土壤污染的严峻现状,也对前几年各地污染场地调查、修复中存在的混乱和政府预算过度背负兜底责任的情况有明晰的认识,希望通过系统的立法建立更合理和持久的土壤污染风险控制机制。
03与近年来其他多项环保工作和制度类似,土壤污染防治采取分类分级、(行业)目录制、(危害物质)名录制、(企业、地块)名单制的管理手段。
04土壤污染防治,与其他环保工作考核指标一样,成为考核评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内容。
05土壤环境信息的系统建立与共享由国家生态环境部负责。
“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平台”将是今后公众、公益组织、投资机构、企业管理人员和环境管理部门共同关注的信息公开平台。
预防和保护06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凡涉及生产、使用、贮存、运输、回收、处置、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避免土壤受到污染。
07对于工业企业主而言,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企业是否被地方环保部门列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
这一名录向社会公开并保持动态更新。
重点监管单位要建立有效的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管理制度,还要执行自行监测并履行报告义务。
08拆除设施、设备和建筑物构筑物的作业是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高风险行为。
任何企业实施这类操作,都应该采取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实施上述行为,应当制定土壤防治与应急工作方案,报地方环保部门和工信部门备案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