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内隐攻击性的相关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1.70 KB
- 文档页数:3
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研究
张开云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12(000)047
【摘要】内隐行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吸引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笔者从海洋类专业学生与非海洋类专业学生的不同专业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内隐攻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1页(P159-159)
【作者】张开云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数理与信息学院B10数学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研究 [J], 杨秀正
2.体育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特点的研究 [J], 王彪;吴庆宏;刘晓茹
3.应用IAT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研究 [J],
4.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内隐攻击性的相关研究 [J], 乔辉;王苗苗
5.不同专项大学生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差异研究 [J], 李海玲;潘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探讨了攻击性在青年人群中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首先介绍了攻击性的概念及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特征,然后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攻击性的关系。
研究发现,攻击性与人格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高外倾性、低宜人性和高神经质性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结论部分总结了大学生攻击性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背景下大学生攻击性和人格特征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攻击性、人格特征、研究、关系、启示、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暴力犯罪事件频发,社会安全形势严峻,引起了人们对攻击性行为的关注。
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其攻击性行为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影响。
研究大学生的攻击性及其相关人格特征,对于预防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时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攻击性的表现有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
研究大学生的攻击性特征,可以深入了解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和表现方式,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对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还可以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本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攻击性及其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影响攻击性的因素。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和整理,进一步揭示大学生人格特征在攻击性表现上的作用机制,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大学生攻击性及其人格特征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机制,为相关教育及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多样化,同时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也时有所闻。
人际关系质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而攻击性行为则可能给他人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研究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大学生在学术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多方面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扰,这些压力可能导致其在人际关系中出现攻击性行为。
深入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预防和处理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影响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从中总结预防和处理攻击性行为的策略,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形式及其原因。
通过研究,旨在揭示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了解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整体状况,探讨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大学生可能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形式,探讨其表现和原因;深入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联机制,寻找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总结影响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和预防策略,为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和减少攻击性行为提供具体建议和参考。
通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旨在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研究提供新视角和理论支持。
2. 正文2.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周围同学、老师、朋友等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在大学生活中,人际关系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生活和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品特色研究【纲要】跟着青少年暴力攻击事件日趋增添,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成为关着要点。
本文经过检查与实验发现大学生广泛存在内隐攻击性的偏向,且无明显性别差别,但外显攻击性表现不强,在详细方式上有性别差异,并发现了与高攻击性相关的某些人品特色,以期对大学生人品教育提出启迪。
【要点词】内隐攻击性外显攻击性人品特色。
最近几年来,大学生攻击伤人、伤害小动物的事件层出不穷,使得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愈来愈关注,依据已有资料显示,几乎所有存在暴力攻击偏向的人都存在不一样程度的人品阻碍,所以,对大学生的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品特色进行研究,拥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攻击性的定义在学者中还没有统必定论, Sigmund Freud 以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求死的本能。
Bandura 以为,攻击是致使个人受伤或财富受损的行为。
而我国学者高桦就以为,攻击性是人倡始攻击的心理特色,即人品中所拥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剖析,本研究对于攻击性的界定是:攻击性是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心理特色,在必定条件下,攻击性将转变为对别人或其余事物的存心入侵、抢夺或损坏行为。
因为攻击性自己的危险性和隐蔽性,使得研究者难以掌握真切的一手资料,所以除了使用检查法与察看法,上世纪90 年月以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开始应用于攻击性的研究领域。
1996 年、杨治良等人采纳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借鉴研究内隐记忆的任务分别范式,发现攻击性行为也存在实验性分别,证明了内隐攻击性的存在。
也就是说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着一种攻击性的偏向,这类内在的偏向潜伏的对个体在平时生活中的认知判断、行为表现产生影响。
所以只有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大学生攻击性进行研究,才能够拓宽研究视线,令人们对攻击性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入。
过去的众多研究发现,攻击性对好多个体来说都是一种相当稳固的特质,而且发现人品对于个体攻击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要素。
但对于人品要素与内隐攻击性的研究却鲜有见到。
戴春林 1 杨治良2 吴明证3(1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金华,321004) (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3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摘要本研究采用IAT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
研究发现,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倾向性表现出自动化特征,性别因素和IAT测试的联合任务次序不影响IAT效应;本研究支持了IAT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有效性。
关键词:内隐联结测验攻击性性别差异1 引言自Greenwald &Banaji(1995)[1]首次对内隐社会认知领域进行体系化以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更新,这主要得益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完善。
当前许多内隐测量技术应用于内隐社会认知诸领域,其中最为主要的方法是内隐联结测验(IA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由Greenwald等人(1998)[2]年提出后,研究者对其心理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认为IAT具有较好的心理计量学特征,如良好的会聚效度、区分效度和预测效度,以及较好的重测信度和项目一致性[3]。
IAT被大量应用于传统社会心理学领域,如刻板印象、态度等;同时,IAT也被大量应用于具体实践研究中,如消费者行为学中用来检测消费者的内隐态度[4],以及精神病学中检测个体的焦虑症[5]。
当前,采用IAT技术来测量个体行为倾向性的研究尚为鲜见。
本研究试图以IAT作为手段,以个体的内隐攻击性作为研究对象,探测IAT应用于测量个体行为倾向性的可能性。
Anderson, C.A., &Bushman, B.J(2002a)[6]将“攻击”界定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行为”,并指出“对攻击行为而言,攻击者相信,这一行为将伤害目标,且目标有避免伤害的动机。
研究者在不同维度上对攻击性进行了区分:情绪性和工具性攻击性行为、冲动性和计划性攻击性行为、反应性和积极的攻击性行为。
这些两极性的攻击性行为区分,区别在于前者可能是自动化的、无意图的、迅速发生的、没有考虑到行为后果的攻击性行为,通常和愤怒的情绪相联系,后者可能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是个体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深思熟虑后的行为倾向。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的不断增长,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和谐学习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处于人生转折期的群体,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包括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这些压力常常会导致大学生出现情绪不稳定、攻击性行为等问题。
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通过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为完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有益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影响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深入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和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特点,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预防和处理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攻击性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并为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对于理解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青少年时期的过渡阶段,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健康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联,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减少攻击性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大学生内隐自尊、内隐攻击性与网络行为关系探究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239名大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调查,筛选出57名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
结果表明,网络文明状况良好者普遍具有较高的内隐自尊,同时并未表现出内隐攻击性;网络不文明行为者的内隐自尊水平要低于网络文明状况良好者,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低内隐自尊,同时表现出了较高的内隐攻击性水平。
内隐自尊内隐攻击性网络行为内隐联想测验当下,上网已成为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关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文明的程度,引导其合理、文明地使用网络也逐渐成为了被社会所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这其中,对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机制的探讨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就选择了内隐自尊和内隐攻击性这两个维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研究内容(一)网络文明调查采用网络文明调查,调查了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及不文明行为的表现频率。
随机选取25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239份,有效回收率92.63%。
其中男生117人,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0.58岁。
(二)内隐自尊测试(IAT)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考察被试一致性任务和非一致性任务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一致性任务即把属于“自我”和“积极”的词做相同的按键反应进行归类,把属于“他人”和“消极”的词归为一类;非一致性任务即把“自我”与“消极”“他人”与“积极”等词分别归类。
概念词都是自我词和他人词各5个。
其中自我词包括:我、自己、本人、俺、我们;他人词包括:他、他们、外人、他人、他。
属性词包括积极词和消极词。
其中积极词汇包括:快乐、健康、成功、聪明、开朗、富有、美丽、出色;消极词汇包括:痛苦、疾病、失败、丑陋、阴暗、贫穷、肮脏、苦恼。
从参加实验一的被试中抽取57人作为实验二的研究对象。
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文明组32人,不文明组15人。
以一致与非一致组的平均反应时之差作为内隐自尊水平的指标。
反应时之差越大,则表明被试的内隐自尊水平越高。
大学生攻击行为因素研究1.前言针对高校时常出现的学生暴力或攻击行为的发生,我们选取了1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攻击行为形成因素进行研究。
2.攻击行为的类别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把被试者的攻击行为分为以下三类:2.1肢体性攻击肢体性攻击包括攻击者以拳打、脚踢、掷物、拉扯别人的衣服,甚至使用工具去攻击他人的身体及物件。
这种欺凌模式通常在校园内是最受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关注。
使用肢体性攻击者以男性居多。
2.2言语性攻击言语性攻击是攻击者以具有攻击性的语句去伤害或羞辱他人,甚至是其重视的人。
改花名、嘲笑?e人、使用粗言秽语及使用尖酸的字眼亦属于言语性欺凌。
2.3社交性攻击社交性攻击指攻击者说服或煽动其他人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一同攻击受害者。
社交性攻击者会通过散布谣言、搬弄是非等手法去孤立、攻击、不准许受害者参与某些组群,也会影响其他同学对受害者的看法。
使用这种模式欺凌他人则以女性居多。
3.攻击者的类别被试者的攻击者类别分为以下两类:3.1反应型攻击者3.1.1特色这类攻击者是以愤怒情绪带动攻击行为,当事人会主观地认为眼前的情况受到威胁或遭到拦阻而被挑起了愤怒的情绪,他会因为情绪代动而立刻使用攻击行为做出回应。
因此,“反应型攻击者”是对外在预计事件做出扭曲性的解读而引致激烈的回应。
大部份反应型攻击者都有过度活跃和专注力不足的问题。
他们在课堂中不时会骚扰同学,令同学感到烦恼,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争端。
他们被同学形容为“神经病”、“炸弹”、“热气球”等等,认为他们会突然情绪激动、暴跳如雷,在没有被挑衅或冲突的情况下也会情绪失控,认为对方不怀好意,必须先发制人。
故此,他们绝对不受同学欢迎,也难与人建立友谊和关系,更难得到老师信任和支持。
普遍的反应型攻击者缺乏自信,自尊感低劣,对周遭事情非常敏感及疑虑,欠缺社交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1.2家庭背景反应型攻击者的父母会使用极为苛刻的态度来责罚子女,部份更会使用虐儿的方法来惩治他们。
关于学生内隐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作者:陈大礼来源:《神州》2011年第19期【摘要】从分析内隐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内隐攻击性行为的解释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矫治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措施及策略;同时本文还指出,学生的攻击行为对其心理健康和行为教育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内隐攻击性心理行为对策一、内隐攻击性行为内隐攻击性行为是一种问题行为,又称为爆发型或者冲动性人格障碍。
它是以口头或者身体的方式对他人的身体、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
对抗心理往往表现为一种情绪上的敌对,它比逆反心理更具反抗性和破坏性。
情绪的痛苦和愤怒,常常表现出攻击行为。
或直接攻击,即直指造成挫折的人,怒目而视,言词激烈,甚至挥舞拳头;或间接攻击,即不敢直指造成挫折的人,或者对造成挫折的人还不清楚,于是迁怒于人,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
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
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末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而且也阻碍学生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
大多数学生会对其避而远之。
在学校,由于一些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常常导致受其欺负的学生产生心理恐惧,甚至不愿上学,使得老师和家长工作处于被动地位。
攻击性行若延续至成年,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
因此分析和控制内隐攻击性行为,促进学生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是当今技校学生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
对学生内隐攻击性行为的成因调查如下:首先,我们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进行观察,然后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归类,总结得出: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大致分为三种:①愤怒、发脾气或失去控制时攻击别人。
②为获取某件物品而攻击别人。
③欺负或控制同伴而攻击别人。
其次,我们通过家长调查表,了解家长对幼儿的这三种常见的攻击性行为分别所持的态度。
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内隐攻击性的关系研究1700字摘要: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分别测41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内隐攻击性,结果表明大学生具有“自我是和平”的倾向,内隐攻击性与社会支持各个维度间不存在相关。
毕业关键词:内隐攻击性;社会支持;大学生内隐攻击性指在缺少意识监控或意识状态不明确的情况下,人们具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倾向或可能性。
Chen、杨治良(1996)采用任务分离范式对青少年攻击性进行了研究,证明了内隐攻击性的存在。
社会支持指保护人们免受应激事件不良影响的有益人际交往。
目前国内关于两者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且结论不一,因此从社会支持角度着手研究,希望有所发现。
1 研究方法1.1 研究对象被试为延边大学在校大学生43人,有效被试41人。
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测试,熟悉电脑操作且无视力障碍。
1.2 社会支持与内隐攻击性的测量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国内学者肖水源编制。
共十个条目,分为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维度。
其中“配偶”换为“恋人”,“同事”“同学”,“邻居”换为“舍友”,同时删去了“儿女”这一选项,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0。
用内隐联想范式测量内隐攻击性。
实验材料包含类别维度词和属性维度词,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程度来判断内隐攻击性的高低。
实验要求被试尽可能快速反应,因而很难在意识层面进行加工和监控,因此也就更能反映内隐层面的认知。
1.3 ??验程序全程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
先进行社会支持的测量,答完后休息2分钟,继续按实验程序进行内隐联想测验。
最后将问卷和IAT测验结果一起回收。
1.4 数据处理对IAT测验的结果首先剔除正确率低于80%的被试。
具体步骤如下:只选取两个测试阶段的数据;删除联合任务测试中的前两次试验数据;将反应时短于300ms的记做300ms,长于3000ms的记做3000ms;之后对反应时进行自然对数转换;求两个测试阶段反应时的自然对数的均值;相容联合任务和不相容联合任务的反应时均值相减,即为IAT效应。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摘要】大学生攻击性是一种常见且需要关注的心理现象。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攻击性的定义及特点,以及与人格特征的关联。
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攻击性往往与其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心理机制是大学生攻击性的内在动机,而应对策略则是处理攻击性问题的关键。
结论表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降低大学生攻击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大学生攻击性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通过对大学生攻击性及其人格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攻击性、人格特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机制、应对策略、影响因素、密切相关、促进、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攻击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攻击性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
攻击性行为不仅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关的人格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攻击性问题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相关人格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攻击性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将聚焦于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旨在揭示大学生攻击性问题的本质和机制,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揭示大学生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分析影响大学生攻击性的因素,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
通过研究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联,旨在为制定针对大学生攻击性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大学生攻击性的研究,可以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和发展。
最终目的是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支持,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攻击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
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综述摘要: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一种意图用身体或语言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
攻击行为较频繁的环境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不利,将会使具有攻击行为的个体诱发更多的他人攻击,造成攻击行为的加剧;或使受攻击的个体因反抗而成为攻击者。
同时,暴力行为者通常具有较高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对个体暴力行为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因此,攻击行为应成为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教育社会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下的大学生群体的攻击行为也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攻击行为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去了许多消极影响,已成为社会必须重视起来的重要问题。
因此,关注大学生攻击行为以及从多角度看待和分析这一问题,对做好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工作,以及巩固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中,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多位学者的研究,并对其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有关大学生攻击行为的思考,努力寻找出控制大学生攻击行为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攻击行为,干预1. 攻击行为的内涵所谓攻击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属于攻击行为时必须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反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1]。
Bush认为攻击行为是造成其他个体各个方面受到伤害的行为,它包括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四个方面,他强调攻击行为的对象和结果。
大学生攻击行为是指在大学生群体中所产生的攻击行为,它会阻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人际交往的互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内隐攻击性论文: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摘要] 随着青少年暴力攻击事件日益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成为关注重点。
本文通过调查与实验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内隐攻击性的倾向,且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外显攻击性表现不强,在具体方式上有性别差异,并发现了与高攻击性有关的某些人格特征,以期对大学生人格教育提出启示。
[关键词] 内隐攻击性外显攻击性人格特征近年来,大学生攻击伤人、残害小动物的事件屡见不鲜,使得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越来越关注,根据已有资料显示,几乎所有存在暴力攻击倾向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因此,对大学生的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攻击性的定义在学者中还没有统一定论,sigmund freud 认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求死的本能。
bandura认为,攻击是导致个人受伤或财产受损的行为。
而我国学者高桦就认为,攻击性是人发起攻击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分析,本研究对于攻击性的界定是:攻击性是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心理特征,在一定条件下,攻击性将转化为对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行为。
由于攻击性本身的危险性和隐藏性,使得研究者难以掌握真实的一手资料,所以除了使用调查法与观察法,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开始应用于攻击性的研究领域。
1996年s.a.chen、杨治良等人采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借鉴研究内隐记忆的任务分离范式,发现攻击性行为也存在实验性分离,证实了内隐攻击性的存在。
也就是说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着一种攻击性的倾向,这种内在的倾向潜在的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判断、行为表现产生影响。
因此只有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大学生攻击性进行研究,才能够拓宽研究视野,使人们对攻击性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以往的众多研究发现,攻击性对很多个体来说都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质,并且发现人格对于个体攻击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内隐、外显态度对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的预测研究,下载德
育—
摘要:本文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冲动倾向量表和攻击行为倾向测验,测量106名大学生的内隐态度、外显态度和攻击行为倾向,分析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关系,探讨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在预测个体攻击行为倾向方面的作用。
研究发现:在内隐和外显态度上,个体对都持有消极的评价;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相关显著,支持内隐——外显心理结构同一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能有效预测个体的攻击行为倾向。
关键词:内隐态度;外显态度;内隐联想测验ﻭ
一、前言
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顽疾。
长期以来,众多研究者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索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对行为的原因进行的研究中,态度被认为是引起个体行为的重要变量。
态度一般是指个体对现象的态度,体现为个体对持有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和反应倾向。
对的积极态度即意味着个体认为是用来处理挫折、解决问题的有用方式,并且愿意在某种情境下使用。
近来一系列研究认为,态度是引发个体产生或者攻击的重要中介变量,**种消极因素是通过影响个体的态度来影响行为。
比如,国内的学者研究发现在探讨网络游戏、班级氛围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中,态度起着中介作用。
因此,众多研究者认为态度是对个体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的重要参考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