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师工程实施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师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省教育厅、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联合下发《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粤教师〔2012〕10号)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强师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粤教师函〔2014〕37号)要求,为全面提高我院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整体素质,促进学院拓宽办学领域、深化教育改革的实施,推动学院人才培养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现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师资队伍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师资队伍现状

学院目前共有教师262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130人、校内兼课教师17人、校外兼职教师11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3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5%;具备双师素质8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6.9%;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7%。与省教育厅提出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二)师资队伍存在问题

1.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专业带头人缺乏,骨干教师不强。

2.青年教师队伍庞大,职称、学历提升缓慢。

3.高水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缺乏。

4.随着学院附属竞技体校升格,原作为师资共享的26名体校教练员从专任教师队伍中分离,导致专任教师队伍出现技能型应用型师资短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降低的问题。

5.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省教育厅“创强争先建高地”的中心工作和省体育局“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从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高度,按照省教育厅“强师工程”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实际,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凝炼特色,进一步加快推进“强师工程”,努力为学院拓宽办学领域、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师资保障。

三、总体目标

(一)师资队伍规模满足高职教学、科研的要求。适应学院深化改革、体制创新对人才需要。到2016年引进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在专业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或学术成果的专业人才3名。

(二)教师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6年学院专任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

(三)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学院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品行,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较强的教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到2016年力争培养院级教学名师1-3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院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5-20名;院级优秀教学专业团队1-2个,完成1-2个国家或省级科研项目、9-18个院级科研项目。

四、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

1.加强重点专业带头人引进力度。启动学院高层次人才

引进计划,引进国家级或省级教学名师;引进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在相关领域取得国内外公认的重大成就或在相关专业领域已取得公认的重要学术成果的人才。

2.加大高水平骨干教师引进力度。引进一批具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充实骨干教师队伍,积极配合专业带头人开展专业建设。

3.加大体育行业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整合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资源,以外聘、合作办学师资互派等模式共享师资资源,促进“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特别是对港澳台地区高校、体育行业师资资源整合利用,由于语言交流无障碍,学院体育保健专业与香港理工大学,竞技体育专业与香港潜水协会合作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后在此基础向各专业推广,加深合作交流。

(二)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1.强化教师学历教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提升学历,进一步改善教师学历结构。

(1)对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学历提升实施计划表,明确要求理清权责。务求到2016年学院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60%。

(2)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培养制度。对教师在职进修培训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人员、经费落实到位。

(3)建立激励机制。到2016年,学院对45周岁以下,在学院工作满3年的中青年教师制定如下政策:

①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凭学位证书,学院给予一次性学历提升补贴10000元。

②考取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凭学位证书,学院给予一次性学历提升补贴15000元。

③未考取硕士研究生,又未取得本专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副高级职称的教师,予以调离教师岗位。

2.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继续开展师德建设教育年活动,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教师德能勤绩考核机制,将师德考核与职称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挂钩。加强新入职教师师风师德及学术规

范的宣讲力度。

3.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依托“五大基地”和广东省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平台,支持鼓励学院教师参与技能鉴定、模块开发、培训授课等工作,形成学院教师参与教学、培训、实践的互动模式,凸显学院教师培养的行业特色,促进“双师”教学专业团队建设。

4.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特支计划”、高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计划,培养聚集一批竞争力强的专业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

5.建立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机制,每一位专业教师必须主持或参与一个体现学院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点的课程建设项目或教学改革项目。

6.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规律,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比重,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同时,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

7.推进教师转业计划实施。随着学院专业调整和课程建

设,将出现一批新的专业和课程。鼓励教师突破现从事专业教学的限制,通过自主培训、学历进修和访问学习、国(境)外华人学者帮带等方式,获得新专业课程教学资质。凡达到系统学习新专业课程教学或在新专业领域发表三篇以上论文条件要求的教师,均可开设符合专业要求的新课程。从而达到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综合素质的目的,为培养具有职教特色的“一专多能”型教师提供保障。

8.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带领学生自主创业。对于参加上述培训项目的教师在工作量、课程安排给予政策倾斜,适当减少授课时数,并根据教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授课时间。

(三)创新师资培训途径

1.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开展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师风师德建设,更新、拓宽教师知识面,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实施新课程能力为目的全院教师培训。

2.开展重点专项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模式组织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