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水族.
- 格式:ppt
- 大小:3.87 MB
- 文档页数:34
水族的风俗水族的风俗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下面将从婚姻、葬礼、节日等方面进行介绍。
婚姻习俗水族的婚姻习俗非常独特,首先要说的是“拜月”,这是水族人最为重视的一个仪式。
在拜月仪式中,新郎和新娘要穿上传统服装,手持酒杯,在月下祈求幸福美满。
除此之外,还有“请亲”、“送亲”等环节。
请亲就是新郎一家去新娘家提亲,送亲则是新娘一家把她送到新郎家。
另外,在水族人的传统观念中,“女不出门三年不归来”,也就是说女孩子结了婚之后不能回娘家。
因此,在结婚前需要进行“离别仪式”,由女方父母带着女孩子到男方家里跳舞唱歌,并在男方家中留下几天时间来适应新环境。
葬礼习俗水族人对于死者非常尊重,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会离开,因此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来安抚死者的灵魂。
在水族人的葬礼中,最为重要的是“摆擂台”。
擂台是用竹子和木头搭建起来的,上面放置着死者的遗像和家庙神像,还有供品、酒、烟等。
在擂台前,亲友们要围着擂台跳舞唱歌,并燃放烟火来祭奠死者。
此外,在水族人的传统观念中,“死而复生”是一种信仰。
因此,在葬礼仪式中会有“敬酒”环节,亲友们要向逝者敬酒,并说出自己对逝者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节日习俗水族人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泼水节”。
泼水节通常在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这一天全民欢庆,人们手持各种颜色的彩球,在街上互相泼水、唱歌、跳舞。
据说这个节日起源于一个古老传说:远古时期,恶魔入侵水族人的村庄,水族人用水将恶魔赶走,从此每年都要举行泼水节来纪念这个传说。
除了泼水节,水族人还有“龙船节”、“黄帝故里祭祖节”等传统节日。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穿上传统服装、跳舞唱歌、燃放烟火等庆祝活动。
结语水族人的风俗习惯独特而古老,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
通过了解他们的婚姻、葬礼、节日等方面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中国的少数民族——水族水族,现有34.5万余人。
水族主要居住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及荔波、都匀、独山、榕江等县,一部分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水族原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造字方法有象形、会意、谐音和假借,通用单词100多个,现在则通用汉文。
水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相传水族的先民是岭南“百越”之一骆越人的一支。
水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中国明朝末年的文献中。
水族传统民居为干栏式建筑,多用杉松木建造,屋顶用杉树皮或瓦片覆盖。
楼房分上下两层,楼下圈牲畜,楼上住人;平房一般为三间,两侧为卧室及灶房。
水族服装多为青、蓝色。
男子穿大襟长衫,青布包头;妇女穿蓝色大襟上衣,青布长裤,衣裤都镶有花边,系青绿色花腰带,节日穿裙子,戴各式耳环、项圈、手镯等银制饰品。
水族妇女擅长制作一种叫做“反结”的绣品,她们用白马尾缠上白丝线绣成各种精美图案,工艺繁杂精细。
“反结”指用梭结法刺绣而成的背带,这种背带由几十块不同形状的图案拼镶而成,能干的妇女几乎要耗费一年的闲暇时间才能完工。
"者勾"是一种尖端双翘的刺绣鞋,是水族刺绣中的珍品。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
“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忌荤食素,但不忌鱼虾。
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水族妇女泡制的“鱼包韭菜”是端节酒席上必备的佳肴。
相传此菜原用于治病,如今已失去了用来治病的意义,保留了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平安的美好心愿。
水族分布地区地下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
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盛产水稻、小麦、油菜、棉花、黄麻;水果有李、橙、橘、桃、梨和杨梅,还出产麦冬、杜仲等各种药材;矿藏有铁、煤、汞、锑、硫磺、铝、锌等。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水族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水族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
人口36万。
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测水族是从一个叫做“落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
水族地区是鱼米之乡,盛产水稻、小麦、棉花、水果,果种很多。
水族主要从事农业,水族地区盛产的辣椒远销东南亚各国。
“九阡酒”则是水族人民的传统佳酿。
一日三餐都以酸菜汤、辣椒水加萝卜,南瓜和葱蒜作为菜肴,有时也磨些豆腐。
水族喜欢糯米饭、粽子和用糯米做成的'各种油炸食品,并作为赠送亲友的礼品。
水族人民爱吃鱼,历史上有养鱼的习惯。
常吃的有鲤鱼、鲭鱼、鳜鱼等。
水族人也有吃火锅的习惯。
端午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按传统习惯,过端午之前一个晚上,只能吃素。
民间传说:远祖在为自己四个儿子祝贺丰收时,由于过分的兴奋,不小心在上楼取肉时失足跌死。
为悼念死去的老人,后辈们决心在老人安葬之前不吃荤,而老人去世的日子,正是端午节的前一天。
所以水族在端午节前一天,或老人去世下葬之前不吃荤的习惯。
端午节的当天家家户户都要必备丰盛的酒菜,举办盛宴。
水族无论在节庆或平常待客都很讲礼仪,来客人一般都要杀鸡宰鸭,如果是贵宾到来,还要杀猪上鱼,因猪头和鸡头象征尊贵,在就餐时,鸡头要先敬给客人,猪头是为客人饯行的菜。
简单介绍水族文化特点水族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水族民族所创造和继承的一种文化传统。
水族民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山区和边远地区。
水族文化特点是受到水族民族宗教、语言、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与风格。
一、宗教特点水族民族信仰木仰教,宗教信仰在水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水族人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是可以被人尊敬和崇拜的,因此宗教在水族文化中是贯穿着生活的。
水族宗教有丰富的祭祀仪式,如“赛櫈”、“摆天神”、“送满杯”、“赛花”、“千寨会戏”等。
这些节日与仪式大多是围绕着神灵、自然、家庭及社区生活的方面展开的,体现了水族民族的信仰、礼仪及文化特征。
二、语言特点水族民族语言属于藏缅语族,是水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共有7个方言,水族文化与水族语言息息相关。
水族语言是一种口头传承的语言,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沿袭了水族民族族群中的礼仪、风俗、传统和历史等方面。
水族人自然的语音节奏、曲调、语感,以及较为丰富的词汇使得水族语言具有独特魅力。
三、服饰特点水族民族传统服饰非常华丽,通常使用丝绸、麻类、棉布等材料,装饰有鸟、兽、花、草等图案。
在水族服饰中,金、银、珠、玛瑙等贵重物品被广泛使用,饰品装饰夸张,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归属感。
例如,男子头戴有头冠,披边袍,佩戴银手镯、项链,还有银饰马扎布等;女子穿着彩色上衣,外罩长衫裳,戴着珠子和花苞,形象婀娜、美丽高贵。
四、建筑特点水族文化中的建筑物是特别的。
水族民族建筑和生活习俗具有紧密关联,包括村落、屋舍以及民族风格的广场、舞台等等。
水族人的屋子大多数是木制的,因为木材在水族的传统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水族屋底采用竹片、树皮覆盖,使得房子既能够让人舒适地居住,也能够防止雨水渗透。
水族民居多为三坡式房屋,通常采用榫卯连接方法,可以防止屋子被强风吹倒。
五、食品特点水族民族的饮食文化其实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水族人好吃辣,善于吃使用中国西南独有的山上和山下食品,如过江米、禁治蛇、酸笋鱼等。
水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有着一个独特而古老的民族,那就是水族。
水族是指分布在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习俗。
本文将探讨水族的历史发展以及他们的传统习俗。
一、历史发展水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水族最早出现在现今云南的滇池地区。
在宋代时期,水族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南迁。
由于当时的政治和战争原因,许多水族人离开滇池地区,南下到了贵州和广西地区,并逐渐定居繁衍生息。
这一南迁事件标志着水族在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为水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历史的长河中,水族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传统习俗。
他们以渔猎为生,居住在河畔和湖岸边,与水为伴。
水族人民敬畏自然,崇拜水神,并始终与水建立着深厚的情感纽带。
二、水族文化1. 音乐舞蹈:水族是一个热爱音乐和舞蹈的民族。
他们以歌舞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之情。
水族的歌舞形式多种多样,如芦笙舞、团花舞等,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动作和音乐伴奏,充满了浓郁的水族风情。
2. 服饰与饮食:水族的服饰色彩丰富多样,缀满亮片和花边,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而在饮食方面,水族人民以米酒和糯米饭为主食,他们烹饪的菜肴鲜香可口,口味独特,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垂涎欲滴。
3. 婚俗与民居:水族人民重视家庭和婚姻,他们通过丰富多样的礼仪来庆祝婚礼。
水族的民居多为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水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4. 节日庆典:水族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泼水节、龙船节等。
泼水节是水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三月,人们手持盛满清水的竹筒,相互泼水以祈求幸福和健康。
三、传统习俗1. 拜水神:水族人民视水为生命之源,深信水神能够保佑人们平安和幸福。
在水族社区,每逢重要节日或开工动土之前,人们会举行隆重的拜水仪式,向水神祈祷保佑。
2. 水上婚礼:水族的婚礼习俗独特而浪漫。
水族水族是生活在我国的云南省、江西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总人口约三十四万。
操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数水族老人说来自江西省(说是江西吉水等地),有的说来自中原睢水一带,也有的说与古代“骆越”有渊源关系,但是其文化是水书,根源上只能来自中原地带。
另有说法是,水族原为隋朝皇族后裔,618年隋朝灭亡其中没落皇族率众南迁,历经辗转由江西到达贵州三洞地区于当地苗布依族族共处,历经借鉴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在南迁过程中为了不忘祖先,自称“隋”人,因发音一致也称“睢”人,至今仍有“睢”人自称贵族。
另外也泛指人工饲养用于观赏的水生动物。
历史源流水族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举族大迁徙。
殷商亡国之后,部分殷人南迁融入百越族群。
这是水族先民的第一次迁徙。
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发兵征剿岭南。
水族先民举族第二次大迁徙,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来,由南方溯流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大致形成后世分布的格局,并逐步向单一民族迈进。
水族先民水族经历了八九百年相对比较稳定的发展,到了唐代逐步发展成为单一民族。
水族的族名以“水”代“睢”,与唐代设置的抚水州有关。
开元年间(713—741年),唐朝在今黔桂交界的环江一带设置以安抚水族先民为主体对象的羁縻抚水州,这是中央王朝对自称“睢”族群的确认,标志水族以单一民族身分跻身于中华民族之林,族名从此以“水”代“睢”。
从贞观三年至开元年间(629—741年)的100余年间,唐王朝相继在水族地区设置经制应州,羁縻抚水州、莪州、劳州、环州,以及都尚县、婆览县、应江县、罗恭县、抚水县、京水县、多逢县、古劳县等建制。
风俗习惯水族历法以稻作物候为依据,水族的卯节与端节,就是因稻作种植与收割而形成的盛大年节。
过去,人们认为在稻作生产关键阶段,博得稻神欢心才能获取稻作丰收,因此从浸种、撒秧、栽秧到吃新收割每个关键阶段,往往要依据水书择吉行事。
开秧门之前,将两把稻秧带到家中以鱼肉酒饭供祭,请盛装的年轻媳妇主祭,喃喃祈求神灵保佑稻作丰产:“别人的稻谷用摘刀采摘,我家的稻谷用斧头砍。
中国少数民族——水族水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
水族的居住地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
森林密布,山水如画,适于农林业的发展,是贵州高原的鱼米花果之乡。
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来形容自己的家乡。
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九阡酒”是水族传统佳酿。
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
唐宋时与壮侗各民族一起被统称为“獠”。
北宋时在水族地区设“抚水州”。
“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史籍。
清代,多称其为“水苗家”、“水家”等。
新中国成立后,水族被正式定名。
水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
水族先民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称为“水书”,其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但只有400多个单字,且多用于巫术活动。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
在中国近代史上,水族人民谱写了光辉篇章。
1855年10月,潘新简领导水族人民武装起义,提出“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响亮口号,坚持斗争16年之久,配合了太平天国斗争。
1909年吴朝俊领导水、布依、苗等民族起义,提出“灭洋兴汉”,进行反洋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水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邓恩铭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唯一的少数民族同志。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水族人民也积极参加了当地中共地下党组织所领导的斗争。
传统女服水族男装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与周围汉装无大差别,倒是妇女服饰至今仍保留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水族妇女织的“水家布”(即九阡青布)纱质精细均匀,所染青、蓝、绿色皆深透耐洗,早在百年前就闻名远近。
水族独创的豆浆画印染工艺技术,相传已有700多年历史,其印染品更是深受群众喜爱。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
少数民族之水族族的传统节日大全水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小编收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传统节日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主要有端节、卯节、苏宁喜节、荐节、敬霞节等,最隆重的当推端节。
端节,又叫瓜节,水族人称之为借端,借就是水语吃的意思,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独山、荔波等地的绝大多数水族地区都过这一节日,与汉族的春节相似。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是以水书水历推算出来的。
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每逢亥(猪)日,各地依传统分批过节。
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末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在水族中,有过端不过卯,过卯不过端的传统区分,而且各地区过节的先后次序是不能颠倒或混淆的。
关于这种风俗,较一致的传说是,古代水族的祖公拱登有两个儿子,哥哥被分住到上边内外套地区,弟弟被分住到下边的九阡地区。
原先约定好,丰收后到祖公处团聚庆祝。
后来感到相距路远,往来不便,就决定哥哥过端节,弟弟过卯节。
时至今日,各地水族基本上是同宗同姓的一同过节。
端节时,青年男女在端坡周围奏乐歌舞,而且举行赛马、斗牛、文艺演出、放映电影、亲友欢聚会餐等活动。
邻近的苗、侗、布依、壮、瑶、汉等兄弟民族上万人前来参加。
端节之前,家家洒扫庭院,居室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
节日的前一天,过节村寨敲响铜鼓,辞旧迎新。
节日里杀鸡宰鸭吃新谷,并要以鲜鱼炖汤,准备好新米鲜汤招待亲朋。
除夕(戌日晚)和初一(亥日)晨祭祖,忌食荤,供品不能有鱼以外的其它肉类,忌荤但不忌鱼。
祭祖的主品是鱼包韭菜,原因是传说先人们曾以九种菜和鱼虾做成的药驱除过百病。
它的做法是将韭菜、糟辣及葱、姜、蒜等调味品填进洗好的鱼腹,捆扎后清炖或清蒸而成。
卯节,水语称之为借卯,只是三都县九阡地区和与之相临的荔波县部分地区水族人过的节日。
与端节一样,也是分期分批过节,日子要选在插秧结束之后的水历九、十月(阴历五、六月)的卯日,并以辛卯日为上吉日。
广西水族概述全国共有水族约40万人。
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贵州省境内。
在广西境内的水族2007年有1.4万余人。
主要分布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都安、河池等县、市(自治县)。
水族自称为“虽”,汉族称之为“水”,是民族自称的音译。
在历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直到明清两代,才有“水”、“水家苗”、“水家”的汉称。
新中国建立后,根据民族意愿,国务院于1956年确定其族称为“水族” 。
水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水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很早时候,水族人民就创造了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或“水字”。
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水族人民还创造了自己的历法——水历。
这种历法以阴历九月为新年的正月,以阴历八月为年终。
水族人民还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学。
《人类起源》、《人龙雷虎争天下》等神话,反映了水族先民与自然界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揭示了人类早期群居穴处,以及血缘家庭的一些生活画面。
《石马宝》、《简大王的故事》等民间故事,反映了水族人民反剥削、反压迫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水族的民间乐器,有铜鼓、大皮鼓、芦笙、胡琴、唢呐等。
水族人民用铜鼓和大皮鼓,能演奏出典雅、抒情、奔放、热烈、哀怨、悲伤等情调。
水族的斗角舞、铜鼓舞,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水族工艺美术有刺绣、剪纸、印染和银器加工等。
这些工艺精巧别致,久负盛名。
水族的风俗习惯颇具民族特色。
端节、卯节等,是按水历来推算的。
节日祭祖和丧葬祭供时,除鱼肉以外均忌荤,鱼肉是祭祀的唯一佳肴。
水族以大米为主粮,以玉米、小麦、芥麦、芋头、红薯等为杂粮。
他们喜吃酸辣食品,喜欢糯食,特别喜爱鱼类食品。
水族家庭组织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兄弟长大娶妻后另立门户,并奉行“同宗不娶”的婚姻习俗,同一姓氏中的大姓、小姓可以通婚,但“同宗不娶”必须恪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习惯法的严厉惩治。
据考,水族是从古代骆越的一支逐渐发展而来的。
水族的民族节日和宗教习俗水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
你知道水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水族的民族节日和宗教习俗。
水族的民族节日额节额节,意为吃额,是荔波县永康、拉交地区水族的年节,除了没有跑马活动之外,过节的时段与内涵与端节相似。
卯节卯节,水语称“借卯”,义为吃卯,在夏收夏种结束之后的水历9~10月间(对应阴历5、6月)分四批过节,是预祝稻作丰收与人口增殖的重大年节之一。
头三批分布在荔波县的水利、洞托、水浦等地。
最盛大的第四批卯节是三都县九阡镇、荔波县永康等地关尾。
节期在《水书》中被认为是“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
卯节,以地支卯日为节期,并以辛卯日为上吉,以丁亥日为至凶,担心旱象严重影响收成。
以祭祖、祭祀稻秧、祈雨、对歌为主要内容,是祈求稻作丰产和人口增殖的传统年节。
三都县水各村的卯节、卯坡,已作为重要的旅游文化开发。
苏宁喜节苏宁喜节,水语音译,义为水历四月丑日节,水历四月对应阴历腊月,源于对生母娘娘祭祀的古节,被誉为水族的妇幼节,是贵州省三都县和勇村板孔、吉勇及相邻的独山县火寨等地的年节。
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走访庆贺,而娃儿们却别有一番乐趣,他们提着特制的小提篼,结队挨家逐户去讨吉利的年饭。
受到人们的热情地接待,给每人散发彩色糯饭、肉块、豆腐干及红鸡蛋等。
铜鼓节铜鼓节,是居住在都匀市基场、阳和两乡的水族,于清明节后第一个卯日在陈蒙坡丫口寨欢度的节日。
相传先祖迁来时,部落斗争频繁,虎豹成群,经过努力解除了灾害。
各村寨聚会商定,从此于清明过后卯日这一天聚会陈蒙坡欢庆胜利,相因成节。
此外,还有独山县羊场地区农历六月六日在温泉过的洗澡节,三都、荔波等地传存敬雨水神的古朴“霞节”等。
云南富源县古敢乡水族的节日还有二月二祭白龙(中和节,或称祭小白龙)、三月祭龙节(地支巳日过节,是古代上巳节的遗风)、六月祭土地、六月祭山神等。
祈求风调雨顺,年岁丰稔,村寨平安。
水族的宗教习俗水族的信仰文化属于原始宗教信仰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