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方剂学》
- 格式:docx
- 大小:65.23 KB
- 文档页数:17
中医方剂学基础知识讲解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方剂的研究。
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有针对性地在
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和病因制定的治疗方案。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方剂分类:方剂可分为单方、复方、方剂组成学、方剂炮制
学等不同分类,这些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纳整理。
2. 药材学:药材学是中医方剂学的基础,其中包括草药的形态
特征、药材的产地、药材的化学成分、药材的炮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3. 方剂组成学:方剂组成学是针对方剂中所含药材的分类和配
伍原则进行研究的学科。
其重点包括药材的归经、性味、相克相宜原
则及其配伍规律等。
4. 方剂炮制学:方剂炮制学是研究药材加工和配伍技术的学科。
包括药材的初加工、水分处理、炮制加工等各个环节及其炮制方法。
5. 方剂应用:中医方剂学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中需要考虑
方剂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了这些内容能为临床提供基
本的理论支持。
在实践中,还需要结合病情和病人的特点灵活运用。
《方剂学》特色简介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临床运用的学科,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本课程应安排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之后进行。
方剂,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一、方剂学的主要内容教材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是总论,重点介绍方剂学发展简史、治法与方剂以及方剂分类、组成和配伍、剂型、用法的基本知识;下篇各论,主要是根据治法、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等19类。
选入基础方、代表方以及临床常用方共362首,其中正方182首,附方180首。
最后还附有“常用中成药选录”、“方剂歌诀”和“方名索引”。
每类方剂分为概说、正方、小结、复习思考题四个部分。
概说的内容包括每类方剂的定义、治法、功用、适应范围、使用注意,以及这类方剂的适应证、临床特点、常用药物、配伍方法、代表方等。
正方内容有方名与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运用、附方、文献摘要、临床报道、实验研究等项,小结内容是将每类方剂提纲挈领地予以综合、对比,分别各方的异同。
复习思考题,是根据本章方剂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方剂学的目的和任务方剂学则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三、方剂学的作用中医临床治疗疾病,选药配伍组成方剂,是主要手段,而方剂学研究的内容,又是以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前期基础学科的内容为基础的,因此,方剂学在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的一大重要环节。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已学基础学科的知识,互相印证,既能使已学的基础理论为加深理解本课程的内容服务,又能通过有目的的联系,进一步加深理解已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好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方剂是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确定用量,按照组方的基本结构要求,进行合理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开始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其中包括外科和皮肤科方剂,共有283首方,使用了242种药物,并记载了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以及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
这标志着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开始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13首方剂,包括汤、饮、膏、丸、丹、酒、醴等剂型。
该书提出了方剂分类的“七方”说,以及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还提出了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___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伤寒杂病论》是___,该书辨证论治,方剂中融合了理论、法则、方剂和药物。
书中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配伍严密,药物种类达到270多味,方剂共有323首,剂型丰富,煎服有一定的规范。
该书的疗效卓著,流传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剂学注重实用,理论稍显薄弱。
《肘后备急方》是该时期的代表作,书中收录了510首单方和494首复方,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
该书论述简要,所载药方都经过试验。
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方剂书籍。
《千金方》是其中之一,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
该书收录了7500多首方剂,其中首要关注妇儿病症,还有专辑的“食治”卷以及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是另一部重要的方剂书籍,收录了6800多首方剂,保存了许多已经失传的方剂,按科、病分类整理了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首先是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收录的方剂经过确切有效的验证并实际应用,详细列出了主治和组成,还详述了药物的炮制和制剂。
其次是专科方书的问世,《小儿药证直诀》是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此外,方论专著也开始出现,《伤寒明理论》是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的专著,___四大家分别是___、___、___和___,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1、清暑益气汤主治证中无下列何项A:呕逆烦渴B:身热汗多C:口干心烦D:体倦少气E:脉虚数答案:A2、组成不含粳米、甘草的方剂是A:白虎汤B:麦门冬汤C:泻白散D:(王氏)清暑益气汤E:清胃散答案:E3、病人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治宜用A:导赤散B:八正散C:六一散D:小蓟饮子E:黄土汤答案:D4、炎夏之季,身热汗多,咽干口燥,体倦气短,舌红少津,脉虚细,治宜用A:六一散B:竹叶石膏汤C:清暑益气汤D:生脉散E:白虎汤答案:C5、理中丸除温中补虚外,还具有的功用是A:和中缓急B:降逆止呕C:降逆止痛D:养血通脉E:补气健脾答案:E6、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者,治疗应选用A:四逆汤B:当归四逆汤C:回阳救急汤D:右归丸E:大建中汤答案:A7、回阳救急汤除回阳救急外,还具有的功用是A:益气养阴B:养血通脉C:益气生脉D:活血止痛E:养血敛阴答案:C8、不属于温里剂的方剂是A:小建中汤B:温胆汤C:四逆汤D:当归四逆汤E:理中丸答案:B9、以下不含甘草的方剂是A:黄芪桂枝五物汤B:小建中汤C:当归四逆汤D:理中丸E:四逆汤答案:A10、四逆汤主治证中无下列何项A:恶寒肢厥B:呕吐下利C:神衰欲寐D:舌苔白滑E:脉微细数答案:E11、小建中汤重用饴糖和芍药是针对下列何项而设A:虚劳里急腹痛B:面色苍白C:腹满食少D:神疲欲寐E:口淡不渴答案:A12、以下哪项不是理中丸的主治范围A:腹痛喜得温按B:阳虚失血C:中焦虚寒所致的小儿慢惊风D:肝胃虚寒之胃脘痛E:脾胃虚寒之下利答案:D。
中医基础类方剂学考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导赤散的组成是A、竹叶、芦根、滑石、甘草B、石膏、芦根、木通、甘草C、生地黄、木通、甘草梢、竹叶D、甘草、木通、生地黄、石膏E、石膏、滑石、通草、芦根正确答案:C2、治疗痰热咳嗽之代表方是A、贝母瓜蒌散B、二陈汤C、温胆汤D、清气化痰丸E、滚痰丸正确答案:D3、当归四逆汤的主治证是A、虚劳里急证B、血痹证C、脾胃虚寒证D、虚寒腹痛证E、血虚寒厥证正确答案:E4、主治肺痿的方剂是A、养阴清肺汤B、琼玉膏C、麦门冬汤D、玉液汤E、益肺散正确答案:C5、大青龙汤的组成是A、麻黄,桑白皮,陈皮,茯苓,苏子,杏仁,甘草B、麻黄,白果,杏仁,苏子,黄芩,半夏,甘草C、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生姜,大枣,甘草D、麻黄,桂枝,半夏,石膏,杏仁,黄芩,甘草E、麻黄,桂枝,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甘草正确答案:C6、通脉四逆汤的药物组成是A、附子、干姜、炙甘草、桂枝B、附子、干姜、炙甘草C、附子、干姜、炙甘草、人参D、附子、干姜、葱白E、附子、干姜、葱白、人尿、猪胆汁正确答案:B7、具有活血祛瘀, 疏肝通络功效的方剂是A、补阳还五汤B、复元活血汤C、血府逐瘀汤D、七厘散E、失笑散正确答案:B8、在药物配伍上体现“一补一润一敛”之特点的方是A、参苓白术散B、玉屏风散C、四逆汤D、四君子汤E、生脉散正确答案:E9、理中丸证腹痛的病机是A、中阳不足,B、中阳不足,C、中阳不足,D、中阳不足,E、中阳不足,正确答案:E10、猪苓汤的病机是:A、脾虚湿盛,B、气化失常,C、水热互结伤阴D、水热互结兼表E、表邪未解,正确答案:C11、百合固金汤组成中含有A、麦门冬、生地黄B、阿胶、贝母C、马兜铃、牛蒡子D、百合、杏仁E、生地黄、熟地黄正确答案:E12、咳唾涎沫, 短气喘促, 舌干红, 少苔, 脉虚数者, 治宜选用A、清燥救肺汤B、麦门冬汤C、沙参麦冬汤D、养阴清肺汤E、桑杏汤正确答案:B13、治肝肾不足, 寒客肝脉, 气机郁滞所致的睾丸冷痛, 宜用A、橘核丸B、暖肝煎C、加味乌药汤D、吴茱萸汤正确答案:B14、半夏厚朴汤的证治要点是A、心下痞满,B、脘腹痞闷,C、脘腹胀痛,D、咽中如有物阻,正确答案:D15、归脾汤组成中有A、川芎B、干地黄C、白芍药E、阿胶正确答案:D16、具有降气平喘, 祛痰止咳功用的方剂是A、苏子降气汤B、定喘汤C、苓甘五味姜辛汤D、小青龙汤正确答案:A17、川芎茶调散中, 善治少阳、太阳、阳明经头痛的药物是A、白芷、防风、薄荷B、细辛、白芷、川芎C、川芎、荆芥、防风D、川芎、羌活、白芷E、羌活、薄荷、川芎正确答案:D18、白头翁汤的组成是A、白头翁、黄连、芍药、牡丹皮B、白头翁、黄芩、芍药、牡丹皮C、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D、白头翁、黄芩、黄连、黄柏E、白头翁、黄芩、山栀、牡丹皮正确答案:C19、具有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功效的方剂是A、阳和汤B、桂枝人参汤C、黄芪桂枝五物汤D、当归四逆汤E、回阳救急汤正确答案:D20、燥在中者, 多责之于A、脾B、胆C、胃E、脾、胃正确答案:C21、证见:“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
中医基础-《方剂学》
补益剂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黄芪鳖甲散
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秦艽扶羸汤
秦艽扶羸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菀偕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嗽服之谐
紫菀汤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味阿胶偶再加甘桔治肺伤咳血吐痰劳热久
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补肺阿胶散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停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增入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阴班劳损起沉疴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
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
增辑
独参汤
独参功擅得嘉名血脱脉微可返生一味人参浓取汁应知专任力方宏
龟鹿二仙胶
龟鹿二仙最守真补人三宝气精神人参枸杞和龟鹿益寿延年实可珍
保元汤
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芪四味存男妇虚劳幼科痘持纲三气妙难言
还少丹
还少温调脾肾寒茱淮苓地杜牛餐苁蓉楮实茴巴枸远志菖蒲味枣丸
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济生加入车牛膝二便通调肿胀除钱氏六味去附桂专治阴虚火有余六味再加五味麦八仙都气治相殊
更有知柏与札菊归芍参麦各分途
右归饮
右归饮治命门衰附桂山萸杜仲施地草淮山枸杞子便溏阳痿服之宜左归饮主真阴弱附桂当除易麦龟
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有奇功归少芪多力最雄更有芪防同白术别名止汗玉屏风
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肾肝精血虚
补心丹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或以菖蒲更五味劳心思虑过耗真
虎潜丸
虎潜脚痿是神方虎胫膝陈地锁阳龟版姜归知柏芍再加羊肉捣丸尝
河车大造丸
河车大造膝苁蓉二地天冬杜柏从五味锁阳归杞子真元虚弱此方宗
斑龙丸
斑龙丸用鹿胶霜苓柏菟脂熟地黄等分为丸酒化服玉龙关下补元阳
发表剂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汤钱氏再加芍药甘草是阳明发热与头痛再加芍药甘草是亦治时疫与阳斑疽疹已出慎勿使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在变通
神术散
神术散用甘草苍细辛藁本芎芷羌各走一经祛风湿风寒泄泻总堪尝太无神术即平胃加入菖蒲与藿香海藏神术苍防草太阳无汗代麻黄若以白术易苍术太阳有汗此为良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治亦同
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冬襄归芪甘草汗兼补虚人外感服之康
神白散
神白散用白芷甘姜葱淡豉与相参肘后单煎葱白豉两方均能散风寒
十神汤
十神汤里葛升麻陈草芎苏白芷加麻黄赤芍兼香附时邪感冒郊堪夸
增辑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补感此方宜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防风解毒汤
防风解毒荆薄荷大力石膏竹叶和甘桔连翘知木枳风温痧疹肺经多
竹叶柳蒂汤
竹味柳蒂干葛知蝉衣荆芥薄荷司石膏粳米参甘麦初起风痧此可施
华盖散
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供
三拗只用麻甘杏表散风寒力最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