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化抗原群-CD分子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4.78 MB
- 文档页数:43
CD分子的概念以及在科研中的应用引言: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鉴定明确者,统称为CD。
CD分子就是细胞外表的很多种不同的蛋白质,之所以被叫做分化群是因而这些蛋白质分子在细胞成熟和分化的过程中CD分子起关键的选择性作用,是作为抗原的存在。
目前发现的有大约250种,每种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都很重要。
正文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外表标记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除表达在白细胞之外,还表达在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
白细胞分化抗原还广泛分布于非造血细胞如血管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分泌细胞等。
白细胞分化抗原大都是跨膜的蛋白或糖蛋白,含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浆区;有些白细胞分化抗原是以糖基磷脂酰肌醇连接方式,锚定在细胞膜上。
根据人白细胞分化抗原胞膜外区构造特点,可分为不同的家族〔family〕或超家族〔superfamily〕,常见的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细胞因子受体家族、整合素家族、C型凝集素超家族、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等。
二.CD分子CD分子是白细胞分化抗原。
80年代以来,由于单克隆抗体、分子克隆、基因转染细胞系等技术在白细胞分化抗原研究中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有关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相当迅速。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IUIS〕的组织下,自1982年至1993年先后举行了五次有关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并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聚类分析法,将识别同一分化抗原的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归为一个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
一、名词解释1.白细胞分化抗原2.分化群(CD)3.黏附分子4.整合素家族5.淋巴细胞归巢受体(LHR)6.钙黏蛋白家族7.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8.IgE结合因子(IgE-BF)1.白细胞分化抗原(LDA):是指白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以及处于不同分化阶段和分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
事实上,白细胞分化抗原除表达于白细胞外,还表达在红系、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以及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等细胞表面。
2.分化群(CD):应用聚类分析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简称CD。
人类CD编号已从CDl命名至CDl66,这些CD分子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活化和信号传导等多种功能。
3.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的统称。
黏附分子以配体—受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参与细胞的识别、活化。
信号传导,以及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细胞的伸展与移动。
黏附分子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
4.整合素家族:是一组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最初因其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使细胞得以附着形成整体而得名。
事实上整合素家族成员还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等细胞间的黏附。
5.淋巴细胞归巢受体(LHR):是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因其具有介导淋巴干细胞归向中枢免疫器官、介导成熟淋巴细胞归向外周免疫器官,以及介导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迁移而得名。
该种受体主要包括表达于淋巴细胞表面的L-选择素、LFA-1、α4β7、CD44和CLA等,其配体是表达于相应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地址素,主要包括PNAd、MadCAM-1、ICAM-1、2和VCAM-1等。
6.钙黏蛋白家族:是—类钙离子依赖的黏附分子家族,其配体是与自身相同的钙黏附素,上要介导问型细胞间的黏附作用,在调节胚胎形态发育和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中也有重要作用,此外还参与肿瘤细胞的浸润与转移。
关于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叙述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s,简称CD)是一类表达在白细胞表面的配体或受体蛋白,可以作为识别和区分不同白细胞类型的标志物。
CD分子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细胞黏附和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并且能够作为免疫治疗靶点。
CD分子的命名方式是根据其在免疫组化分析中所用的抗体编号而来,例如CD4代表一种特定的分子,它在T细胞表面上表达较高,并将T细胞分为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两个亚型。
目前已知的CD分子近400种,不同的白细胞类型可能会表达多种CD分子,因此CD分子的组合模式可以用来鉴定特定白细胞亚型的分化状态和活性水平。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名词解释人白细胞分化抗原(CD):一、什么是人白细胞分化抗原?人白细胞分化抗原(CD)是一类细胞表面抗原,能够识别特定的细胞,并激活免疫系统以攻击和杀伤有这些抗原的细胞。
它可以帮助医生识别恶性肿瘤细胞,诊断炎症,引发免疫反应,以及更安全、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肿瘤。
二、CD类型1. CD45:CD45是表达在几乎所有类型细胞表面的白细胞抗原。
它不仅包含在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中,而且也可以在较弱程度上表达在有害细胞上,比如恶性淋巴细胞中。
2. CD19:CD19表达在B细胞的表面,能够作为一种标记,在检测恶性肿瘤时用以识别它们。
3. CD4:CD4是一种白细胞抗原,表达在帮助免疫系统作出反应的淋巴细胞上,又称成熟T细胞。
4. CD8:CD8是帮助免疫系统杀死有毒细胞的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在某种特定的细胞类型(被称为抗原提呈细胞)上,它能帮助诊断肿瘤,病毒感染和其他疾病。
5. CD23:CD23是白细胞分化抗原之一,表达在经过高度分化的B细胞的表面上,是一个由受体和蛋白酶组成的复合物,主要调节B细胞分化。
三、CD抗原在肿瘤中的应用1. 检测肿瘤:CD分子能够被用来筛查肿瘤细胞,之后用于检测恶性肿瘤。
2. 诊断炎症:通过检测CD抗原,可以快速准确诊断炎症。
3. 用于治疗肿瘤:CD抗原可以用于基因治疗,以识别肿瘤细胞并引发免疫反应以破坏它们。
4. 实现个性化医疗: CD抗原可以用于判断癌症患者的敏感性和预后,以便采取最适宜的疗法,实现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四、CD抗原的药效1. 降低肝脏毒性:由于CD抗原具有抗细胞死亡的能力,因此可以预防肝脏毒性。
2. 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化:CD抗原能够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从而增加有效抗肿瘤治疗方法的效果。
3. 抗细胞凋亡:CD抗原对抗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这可以增强有效抗肿瘤免疫应答。
4. 抗炎:CD抗原可以有效抑制炎症,以有效保护宿主细胞。
总之,人白细胞分化抗原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诊断、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等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名词解释1.白细胞分化抗原2.分化群(CD)3.黏附分子4.整合素家族5.淋巴细胞归巢受体(LHR)6.钙黏蛋白家族7.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8.IgE结合因子(IgE-BF)1.白细胞分化抗原(LDA):是指白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以及处于不同分化阶段和分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
事实上,白细胞分化抗原除表达于白细胞外,还表达在红系、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以及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等细胞表面。
2.分化群(CD):应用聚类分析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简称CD。
人类CD编号已从CDl命名至CDl66,这些CD分子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活化和信号传导等多种功能。
3.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的统称。
黏附分子以配体—受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参与细胞的识别、活化。
信号传导,以及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细胞的伸展与移动。
黏附分子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
4.整合素家族:是一组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最初因其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使细胞得以附着形成整体而得名。
事实上整合素家族成员还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等细胞间的黏附。
5.淋巴细胞归巢受体(LHR):是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因其具有介导淋巴干细胞归向中枢免疫器官、介导成熟淋巴细胞归向外周免疫器官,以及介导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迁移而得名。
该种受体主要包括表达于淋巴细胞表面的L-选择素、LFA-1、α4β7、CD44和CLA等,其配体是表达于相应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地址素,主要包括PNAd、MadCAM-1、ICAM-1、2和VCAM-1等。
6.钙黏蛋白家族:是—类钙离子依赖的黏附分子家族,其配体是与自身相同的钙黏附素,上要介导问型细胞间的黏附作用,在调节胚胎形态发育和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中也有重要作用,此外还参与肿瘤细胞的浸润与转移。
第六章、白细胞分化抗原
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及其编码分子
相关概念:
CD抗原的概念:
指与人类细胞发育、分化、活化有关的膜抗原。
是用单克隆抗体鉴定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简称CD)称为CD分子或称CD抗原。
目前已经鉴定确认的CD分子有247种。
(三)常用的CD分子:
1、参与T细胞识别、黏附和活化过程的CD分子主要有:
CD3、CD4、CD8、CD2、CD58、CD28/CTLA-4和CD40L等
2、参与B细胞识别、黏附和活化过程的CD分子主要有:
CD79a、CD79b、CDl9、CD21、CD81、CD80、CD86和CD40等。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引起组织器官强烈移植排斥反应的复合体,是细胞内的一组基因群。
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的产物,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在人类该基因群编码的产物又称HLA。
HLA抗原——又称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HLA),存在于人类白细胞、血小板和其他有核细胞的细胞膜上的抗原,化学成分是脂蛋白和糖蛋白,其生成受细胞内相应的基因群--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控制。
不同个体间除同卵双生者外,HLA相同的机会很少,因此不同个体间的脏器移植时,将引起免疫排斥反应。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免疫应答过程有赖于免疫系统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间直接接触和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或其他生物活性分子介导的作用。
免疫细胞之间相互识别的分子基础是表达于细胞表面多种多样的功能分子,包括细胞表面的多种抗原、受体和黏附分子等。
有些细胞表面功能分子也称为细胞表面标记(cell surface marker)。
第一节人白细胞分化抗原一、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lineage)、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除表达在白细胞外,还表达在红系和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并广泛分布于许多非造血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等。
显然,白细胞分化抗原并非指只表达在白细胞表面的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大都是跨膜的糖蛋白,含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有些白细胞分化抗原是以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GPI)连接方式,锚定在细胞膜上。
少数白细胞分化抗原是碳水化合物。
根据人白细胞分化抗原胞膜外区结构特点,可分为不同的家族(family)或超家族(superfamily)。
常见的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细胞因子受体家族、C型凝集素超家族、整合素家族、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等。
(二)CD的概念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在许多情况下,抗体及其识别的相应抗原都用同一个CD编号,在阅读教科书和文献时需加注意。
人CD的编号已从CD1命名至CD350,可大致划分为14个组(表7-1),有关CD分子的主要特征参见本书附录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