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克己复礼》(用)
- 格式:ppt
- 大小:837.00 KB
- 文档页数:41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留下了尧舜相禅,人民在“圣王”统治之下沐浴德治教化的美好传说。
虽然这一时期的历史今天无稽可考,但是,这一时期的礼乐政教与民俗,为中国古代文化之“礼乐文化”奠定了基础。
后来周公正是顺承了这一传统,进一步“制礼作乐”,一方面为社会生活确立典章制度,另一方面为日常行为制定了基本规范,从而使中华文化沿着“人文化成”的道路大大前进了一步。
春秋时期,历史上出现一个礼崩乐坏、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兄弟阋于墙的时代,周公的一套礼乐制度由于并不为贵族集团所遵守,就只能徒具其表而缺乏实质内容,难以真正体现礼乐文化的作用和价值。
孔子为了实现安顺和乐的社会理想,注重从人伦关系出发,力图恢复社会正常的礼乐规范与伦常秩序。
为此,孔子十分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鲜明地突出了君主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对居上者提出了“恭、宽、信、敏、惠”(即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用人不器”等德性上的要求。
与此同时,孔子也对处于与居上者相对关系的居下者的德性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君以忠”“事君,能致其身”等。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悌)”“夫和妻顺”“朋友忠信”等立身处世原则。
孔子提出的这些立身处世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1.字音字形(1)八佾.(yì)舞于庭 (2)觚.(ɡū)不觚 (3)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4)三年之丧.(sān ɡ) (5)钻.(zuān )燧改火 (6)期.(jī)可已矣 (7)旧谷既没.(mò),新谷既升 (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xiǎn )矣2.重要词语(1)克.己复.礼为仁:克,约束;复,回归,恢复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赞许 (3)请问其目.: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 (4)郁郁乎...文哉:文采丰富的样子 (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 (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 (7)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信,诚然、果真;虽,即使;诸,“之乎”二字的合音(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孝顺父母;弟,敬爱兄长;鲜,少(9)曾是..以为孝乎:曾,乃、竟然;是,这 (10)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太,甚 (11)期.可已.矣:期,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已,结束 (12)食旨.不甘: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3.通假字(1)周监.于二代:通“鉴”,借鉴 (2)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通“稀”,少 (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通“措”,放置4.“而”字的用法(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2)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3)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连接修饰语和谓语中心语 (4)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连词,表示顺承关系(6)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示假设关系5.词类活用(1)觚不觚.:名词活用作动词,像觚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词活用作动词,行君道,行臣道,行父道,行子道6.特殊句式(1)甚矣吾衰也:主谓倒装(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谓倒装(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宾语前置(4)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谓倒装(5)野哉,由也:主谓倒装(6)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7)曾是以为孝乎:介词宾语前置7.文化常识(1)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2024年论语选读之二克己复礼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中“颜渊”篇第二章,“克己复礼”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以及颜渊、子贡等弟子的理解与阐述。
涉及的教材章节为:《论语·颜渊》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领会其精神实质,培养自律、尊礼的品质。
2.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语法和词汇。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掌握相关的文言文知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体会到“克己复礼”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论语》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如学校里的礼仪现象,引发学生对“克己复礼”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克己复礼”的原文,分析其含义,解释相关的文言文知识。
3. 例题讲解:列举一个例子,让学生运用“克己复礼”的原则进行分析,如人际交往中的礼貌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生活中践行“克己复礼”的实例,并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主题:《论语·颜渊》篇——“克己复礼”2. 内容:原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解释:约束自己,恢复礼节,实现仁爱;每天约束自己,恢复礼节,使天下归附仁爱。
重点词汇:克、复、礼、仁七、作业设计情况:小明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老人站着,但他坐在座位上玩游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论语》中其他关于“仁”的论述,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的原文理解。
2. 教学目标中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
《论语选读·克己复礼》同步练习(课后复习)一、名句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仁焉。
(12.1)2.八佾舞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3.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不顺,则事不成。
(13.3)二、熟语积累1.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可忍孰不可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名正言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犯上作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典句品读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1)2.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四、分析探究1.如何理解“克己复礼”?2.孔子是如何看待“礼”和“仁”两者的关系的?五、经典阅读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5分)①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论语·卫灵公》)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①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克己复礼为仁【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2)焉。
为仁由己(3),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4)。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5)斯语矣。
” (《论语·颜渊第十二》)【注释】(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
(2)归仁:归服仁德。
(3)为仁由己:修行仁德是由自己支配的事,行不行全在于自己。
(4)目:细目或条文。
大纲之下是细目。
(5)请事:将按照指示去做。
【翻译】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这就是仁。
哪一天人们能克己复礼,天下就能归服仁德。
修行仁德,是由自己支配的事,怎么会由别人支配呢?”颜渊说:“请问仁的细目。
”孔子说:“不合乎礼节的不要看,不合乎礼节的不要听,不合乎礼节的不要说,不合乎礼节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会按照指示去做。
”【评析】“非礼”和“礼节”、“放纵”和“规范”、“喜欢”和“应该”、“情感”和“义理”,从这些属性的尺度,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性修养和成熟度。
要修行“仁”德,就不能光考虑自己了,不能随着情感和喜欢而放纵私欲,必须从义理、规范等角度来看,要多为别人设想才能称得上“仁”德。
也就是要多克制自己的私欲,言行尽量符合礼节规范。
“仁”的礼节规范约束人的言行,但是孔子说的细目,除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外,还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为何连看和听都不行?这就是许多人容易忽视和想不通的。
人对于外在讯息如果没有识别能力、不懂得过滤,就容易被外来讯息污染,大脑就会装满不符合“礼”的思想,这样的思想还会带动“非礼”的言行。
说白了,仁者就是要能本着善心,思想必须是善的,眼睛看的耳朵听的当然也要善的。
只有能分明善恶,能区分好坏,才能做到不随波逐流,不受污染,从外在来看,就是能表现善的言行,也就是合乎礼的规范。
【延展】1、小孩生下来大脑里的思想像白纸一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小孩变坏了,这是不是也反映社会的问题?在社会乱象中,该如何教小孩多为别人着想、善待别人?该如何教小孩正确看待社会或媒体乱象中的讯息和言行?2、人的思想中如果没有道德良知或强有力的规范,往往为了满足私欲,会表现伤害他人的言行。
论语选读之二克己复礼学习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论语》选读之二克己复礼。
主要内容有:1. 克己复礼为仁;2.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 礼之用,和为贵;4. 君子无所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选文;2. 能够领会克己复礼的意义,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3. 能够理解并运用礼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选文的背诵和理解;克己复礼的意义和实践。
难点:礼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为例,引导学生理解礼的作用和重要性;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一起朗读选文,感受文字的力量;3. 课文讲解:讲解选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同学理解;4. 例题讲解:以具体的事例为例,讲解克己复礼的实践意义;5.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克己复礼;7. 课堂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同学回家后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克己复礼,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思考并写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克己复礼,以及实践过程中的感悟。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礼的作用和重要性,通过课文讲解和例题讲解,使学生理解了克己复礼的意义,并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克己复礼。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反应积极。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论语》中其他关于礼的论述,深入理解儒家思想。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教学内容中,《论语》选读之二克己复礼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理解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对其他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其中,"克己复礼为仁"是核心思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实践方法,"礼之用,和为贵"是目标,"君子无所争"是态度。
《论语》选读之礼(克己复礼)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注释】(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恢复(遵循)礼制(周礼)。
(2)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2、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2)畔:同“叛”.(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评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注释】(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4、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
”【评析】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