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精品PPT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81 MB
- 文档页数:13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走向生活》课件【三篇】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条文罗斯福夫人的过程,懂得走向生活,广交朋友,才能为生活赋予价值,增添欢乐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读课文,作者向罗斯福夫人提出的是什么问题?罗斯福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1、文章的第一部分讲了哪些内容?1)作者当时的身份。
“初出茅庐”产什么意思?2)当得知让自己去采访前总统夫人的时候,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什么是“非分之想”?2、当责任编辑肯定了这件事以后,作者是怎样做的?“功成名就”是什么意思?“成竹在胸”是什么意思?五、巩固练习1、抄写四个字的词语。
2、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第二课时一、全班讨论1、整个采访过程是哪几个自然段?2、作者看到的罗斯福夫人什么样?“魁梧”是什么意思?“敏锐”是什么意思?“不可磨灭”是什么意思?3、“我”率先抛出的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是什么?“我”预想的答案是什么?4、什么是“始料未及”?5、罗斯福夫人为什么选中了作者呢?你怎样理解罗斯福夫人的这番话呢?6、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作者有什么收获?什么是“座右铭”?二、总结课文1、罗斯福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2、这篇文章让我们懂得了什么?三、巩固练习1、抄写课文中四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决定:初出茅庐采访准备:扎进寻觅吮吸迫不及待采访:走向生活广交朋友收获:获奖座右铭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从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启迪——主动走向生活。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二是一采访为拓展点,进一步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走向生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了解生活与学习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与学习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张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色。
(2)提问:你们觉得这张图片美吗?为什么?2.知识讲解(1)讲解生活与学习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2)讲解观察、思考、实践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3)讲解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3.案例分析(1)展示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如:小明在公园散步时,发现一个小朋友摔倒了,他应该如何处理?(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讨论。
(2)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实践环节(1)布置一个实践任务,如:观察身边的一个现象,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2)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及思考结果写成一篇短文。
(3)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环节中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走向生活”的感悟文章。
2.观察身边的一个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学习是为了什么?”学生:“为了考试、为了找工作、为了生活更好……”教师:“很好,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学习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师:“请大家想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第一步应该怎么做?”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教师:“对,观察是第一步。
走向生活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生活中的沟通技巧教学目标:1. 了解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2. 学会倾听和表达的技巧。
3. 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沟通的基本原则。
2. 倾听的技巧。
3. 表达的技巧。
4. 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享沟通的重要性。
2. 角色扮演:练习倾听和表达的技巧。
3. 小组活动:讨论人际交往中的沟通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第二章:生活中的时间管理教学目标:1. 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2. 学会制定合理的时间表。
3. 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教学内容:1.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
2. 如何制定时间表。
3. 如何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
教学活动:1. 个别作业:制定个人时间表。
2. 小组分享:交流时间管理的心得。
3. 小组活动: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
第三章:生活中的理财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基本的理财概念。
2. 学会制定合理的预算。
3. 提高财务状况,减少财务压力。
教学内容:1. 理财的基本原则。
2. 如何制定预算。
3. 如何合理安排消费。
教学活动:1. 个别作业:制定个人预算。
2. 小组分享:交流理财心得。
3. 小组活动: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消费。
第四章:生活中的健康饮食教学目标:1. 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2. 学会选择健康的食物。
3. 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身体健康。
教学内容:1. 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
2. 如何选择健康的食物。
3. 如何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
教学活动:1. 个别作业:制定个人健康饮食计划。
2. 小组分享:交流健康饮食心得。
3. 小组活动:讨论如何选择健康的食物。
第五章:生活中的压力管理教学目标:1. 认识到压力管理的重要性。
2. 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
3. 提高抗压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教学内容:1. 压力管理的基本原则。
2. 如何识别压力。
3. 如何应对压力。
教学活动:1. 个别作业:制定个人压力管理计划。
2. 小组分享:交流压力管理心得。
走向生活课堂教案精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活常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生活技能:日常生活技能、安全常识、急救知识等方面的技能。
3. 团队协作:小组合作、沟通协商、分工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活常识的掌握、生活技能的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生活技能的实践操作、团队协作的沟通协调。
四、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生活技能。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生活案例,使学生理解生活常识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教学教材,如生活常识手册、生活技能指南等。
2. 教具:准备生活技能实践操作所需的教具,如急救包、消防安全器材等。
3. 场地:准备适合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的场地,如学校实验室、操场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生活课堂的兴趣和思考。
2. 教学讲解:讲解生活常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生活课堂的必要性。
3.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生活技能的实践操作,如急救演练、消防安全演练等。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给定的任务,如制作家庭预算、策划活动等。
5. 总结与反思:通过学生自我总结和同伴评价,使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课堂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鼓励。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热爱生活ppt
热爱生活。
生活,是一种美好的体验,是一种珍贵的礼物。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活,
热爱生活。
热爱生活,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过着奢华的生活,拥有无尽的财富。
热爱生活,
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积极面对,勇敢地去克服。
因为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让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和丰富。
热爱生活,意味着我们要珍惜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无论是工作上的机会,
还是生活中的机会,我们都应该抓住,用心去经营,让每一个机会都能够开花结果。
热爱生活,也意味着我们要善待自己。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我们应该找到属于
自己的休闲方式,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和舒缓。
可以是看一本书,听一段音乐,或者是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一顿美食。
只有关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关爱他人。
热爱生活,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少的困难和挫折,我
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因为只有积极向上,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让我们一起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行动去创造更加精彩的生活。
因为只有热爱生活,我们才能活得更加精彩和有意义。
小学语文《走向生活》教案第一章:了解生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1.2 教学内容生活的定义和意义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学校生活的重要性和乐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互动性1.3 教学方法讲述生活故事,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兴趣。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观看生活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认识。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对生活理解的深度。
学生对生活故事的听讲情况和思考题的完成质量。
第二章:欣赏自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的美妙,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自然环境对生活的重要性自然中的动植物和景观欣赏自然的方法和技巧保护自然的责任和意义2.3 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体验,培养对自然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讨论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户外观察和体验的积极性和对自然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讨论情况和观点的合理性。
第三章:家庭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家庭的尊重和关爱。
3.2 教学内容家庭关系的种类和特点与家庭成员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在家庭中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意义家庭和谐的重要性3.3 教学方法通过家庭故事或案例,引发学生对家庭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与家庭成员的相处经验和感受。
角色扮演,培养学生与家庭成员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家庭关系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学生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的积极性和沟通能力。
第四章:人际交往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2 教学内容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尊重他人的意义和方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培养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和步骤4.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走向生活六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走向生活”的内涵。
2.将课文中的生字词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学准备1.课文《走向生活》2.生字词卡片3.写作素材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叫做《走向生活》。
你们知道生活是什么吗?谁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生活?2.自读课文师:请大家用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3.讨论课文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是如何描述生活的?4.学习生字词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请大家翻开课本,跟老师一起读出生字词,注意发音和词义。
5.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生字词。
下面请大家回家后,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走向生活》,谁能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2.分析课文师:下面我们来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请大家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感悟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3.写作训练师: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题目是《我眼中的生活》。
要求:用课文中的生字词,描述你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4.交流分享师:同学们,你们写的作文都很棒!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大家听,一起分享你们的创作成果。
5.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分析了课文,进行了写作训练,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走向生活》,谁能说说自己的生活感悟?2.课堂讨论师: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走向生活》教案及教学总结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识到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
1.2 教学内容生活的定义和特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活的定义和特点,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教材: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活的各种方面。
白板:记录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方便学生回顾和总结。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介绍生活的定义和特点,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第二课时: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课时: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小组讨论生活中的问题。
第四课时:总结和复习,进行教学评估和反思。
3.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引入生活的定义和特点,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3.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1. 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 引导学生思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课时:1. 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四课时:1. 进行教学评估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2. 总结和复习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小学语文《走向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第1课:课文《走向生活》的第一段至第二段。
第2课:课文《走向生活》的第三段至第四段。
第3课:课文《走向生活》的第五段至第六段。
第4课:课文《走向生活》的第七段至第八段。
第5课:课文《走向生活》的第九段至第十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一些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
2. 互动法: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第1课:(1)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走向生活》。
(2)学生自读第一段至第二段,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朗读课文,跟读生字词。
(4)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5)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预习下一课。
2. 第2课:(1)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
(2)学生自读第三段至第四段,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朗读课文,跟读生字词。
(4)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5)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预习下一课。
3. 第3课:(1)回顾前两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
(2)学生自读第五段至第六段,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走向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走向生活》;(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题,理解课文所传达的生活哲理;(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培养感恩的心;(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走向生活》;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3. 分析课文中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生活哲理;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走向生活》的文本;2. 生字词卡片;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走向生活》的作者和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3. 讲解与互动:(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能力;(2)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教师鼓励学生向往美好生活,激发学习的动力;(3)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写作、绘画等,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互动等。
2. 朗读与表达:评估学生的朗读能力、语音语调、表达清晰度等。
3. 作业与练习: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