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县情简介(2014)
- 格式:ppt
- 大小:27.86 MB
- 文档页数:27
习水概况一、城市名片国家级卫生县城全国双拥模范县国家级丹霞地貌地质公园国家级生态农业之乡绿色旅游胜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国厚朴之乡二、习水简介习水古称鰼部,春秋建习国,秦朝设“习部县”,汉武帝元鼎 6 年设平夷县,唐宋建蔺州、滋州, 1840 年设温水民政厅, 1915 年正式设习水县至今。
地处黔北,襟连渝川,辖 24 个乡镇(区), 72 万人口,国土面积 3128 平方公里。
习水文化厚重。
习水河、赤水河、桐梓河孕育悠久文明,摩崖石刻、僰人遗址、宋代酒窖、望仙台石窟等历史古迹众多。
三岔河清代48 家工厂遗址,是贵州早期工业文明的发祥地。
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一、二、四渡在习水境内。
千年古镇土城,航运、盐运、红色文化共生共荣。
习水资源富集。
黑白红绿“四色经济”优势明显。
黑:煤炭地质储量 52 亿吨,素有“黔北煤海”之称,是全国煤炭开发重点县。
白:贵州重要的名优白酒生产基地,有“习酒”等中国驰名品牌。
红:红军“四渡赤水”的出发地、主战场,青杠坡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绿:森林覆盖率 52.7% ,年平均气温13.6 ℃,有 565 平方公里丹霞地貌,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七大生态旅游景区,是远近闻名的绿色生态王国、“天然氧吧”、“避暑天堂”。
“十二五”以来,习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两加一推”、市“两个率先”总体部署,强化实施“三化一强”主战略,加快完成“富民、强县、设市、率先小康”四大历史任务。
先后成立习水经济开发区、土城红色旅游文化创新区、鰼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煤电化循环经济园区。
成功引进中电投、中石化、华润集团、茅台集团、希望集团、香港五洲国际等知名企业投资开发。
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全省文明县城、全国双拥模范县、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称号。
鰼国、鰼姓、習(习)姓鰼水县、習(习)水县一. 鳛鳛,最早见于《山海经·北山经》记:“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其中多鳛鳛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遇狞怗,其音如鹊,可以御火”。
《尔雅》:“鳛,<鱼龙>”。
文学公《尔雅注》:“鳛,鳅”。
郭璞《尔雅注》:“今泥鳅也”。
近代《辞源》、《辞海》均说是鳅。
即泥鳅。
《遵义府志﹒水道考》记:“其鳛部水、安乐水,即今之高洞河。
今此河自高洞以下,土人皆名鳛水。
此水产鳛鱼,为他水所无”。
二.鳛国习水,位于赤水河中上游,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7000年前一个较大的奉这种鰼鱼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在这里居住,因图腾之名“鳛”而称鳛国,后改称鳛部,居住的流域称鰼部水。
部落氏族以国名为姓“鳛”。
三.習作,表示小鸟,表示太習字在甲骨文中写阳.内一点表示太阳刚升起.意思说鸟儿在太阳刚升起就开始学飞.郭沫若著《小辞通纂考释》说:此字分时从羽,从日,是鸟儿白日里频频试飞之会意。
故衍生为学习复习之意:《易·坤卦》“不習,无不利”;《論語》“學而時習之”说的就是这个上进的意思。
四.習姓:西汉年间原居往在鳛国的氏族逐步迁移长江下游某求发展,因离鳛部水而去.生活中少了鳛鱼为伴.于是将姓氏鳛改为更有意义的習。
因此有习水是中国習姓起源地之说。
五.鰼、鳛,習、习根据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 到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得:“鳛”是“鰼”的简化字“习”是“習”的简化字注“習”与“鳛”两字沒有直接关联.以不是简化字。
六.鰼水县、鳛水县、習水县、习水县1.鰼水县:习水,古称鰼部,自汉唐以来,现习水管辖区域或属合江、或属泸州江阳、或属赤水、或属仁怀等地管辖,变更不一,管理混乱。
明万历平播之乱后,在留元坝(今贵州赤水市复兴场)设置仁怀县,鰼部属赤水里,之后仁怀县从留元坝迁置到离它相距四百多里的亭子坝(今仁怀市中枢镇),老百姓到县城办事,道路不平坦,河流急湍,还有边界防守之处,老百姓直呼疾苦。
神奇习水绿洲红城——习水县县情简介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地处川、黔、渝结合部的枢纽地带,东连贵州桐梓县、重庆綦江县,西接贵州赤水市,南近贵州仁怀市、四川古蔺县,总面积3128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区),现有人口75万。
生态之城、避暑天堂。
习水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3.6℃,森林覆盖率52.7%,是休闲度假养身的最佳目的地。
境内有目前全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5万多公顷);有距今已800多年历史的巨杉――中国杉王;有黔北高原最大的天然湖泊——天鹅池;有全球保存最完好的中亚常绿阔叶林带,是西部生态旅游金三角的核心腹地。
红层地貌上森林覆盖,悬崖峭壁间峰峦叠翠,奇特多样和原始神秘的自然景观,构成了独树一帜的旅游资源。
黔北煤海、能源大县。
习水是全国煤炭开发重点县,全县储煤面积92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54亿吨,现有设计生产能力1000万吨,年产量近400万吨,远销重庆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白酒基地、美酒之乡。
全县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酒厂60余家,白酒生产能力4.6万吨以上,产品达130余种,其中30余种曾获省部级、国家级乃至国际性大奖,习酒、习水大曲等系列产品走俏国内外市场。
神奇之笔、经典红城。
被毛泽东誉为“平生最得意之笔”的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其中一、二、四渡在习水境内,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之地。
红军长征时留下的指挥部旧址,毛泽东等伟人住居;青杠坡、梅溪河战地遗址及红军书写的反蒋抗日标语等长征文化遗迹犹存,是昭示后人奋发向上,排除艰险的精神财富。
三省交界、交通便捷。
地处川黔渝结合部,高速公路通达,距遵义机场、泸州机场一个半小时车程,距重庆机场两个半小时,上海飞三个机场的时间两个小时左右。
神奇习水――翡翠绿洲、缤纷红城,是自然生态王国的绿宝石、红军长征途中的红玛瑙、生命健康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县委、政府审时度势,发挥生态、白酒、煤炭、红色资源优势,抓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红、绿、白、黑”四色经济。
2014贵阳市市情介绍贵阳都市景观贵阳市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国务院确定的“黔中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内的重要中心城市,是一座以资源开发见长的综合型工业城市,主要工业产品和工业行业在中国居于重要的地位。
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的居住条件、便利的招商政策,使贵阳的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引进企业质量越来越好。
"十一五"期间进出口总额从11.19亿美元增至37.69亿美元,年均增长27.5%;实际直接利用外资从0.7亿美元增至2.79亿美元,年均增长31.8%。
累计引进内资项目8208个,实际到位资金2027.2亿元。
一批世界500强及国内500强企业相继落户贵阳。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显示,在全球500个城市中,贵阳市综合竞争力提升了42位,提升速度排列第4位。
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9年的896.6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1802.9亿元,年均增长2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92.3亿元增加到480.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8.3%,年均增长20.1%,2012年达22.1%,在中国西部省会城市中排位第1。
2013年一季度,贵阳市500万元口径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8.4亿元,同比增长21.3%,比1—2月提升0.9个百分点,总量占贵州省的21.6%;2000万元口径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9.7亿元,同比增长19%,位列省会城市第2位、贵州省第3位。
[12]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2085亿元,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6%,增速达16%,继续在全国省会城市保持前列。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30亿元、增长22.1%。
财政总收入563.8亿元、增长18.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7.2亿元、增长20.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93.49亿元、增长14.39%。
在去年全省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贵阳从2012年的第3位上升到第1位;5个区(县)位次前移,南明区跃升第一;10个区(市、县)全部进入全省第四轮经济强县建设行列。
介绍自己家乡贵州习水特色风土人情对提出对家乡发
展的建议
在祖国的大西南,一个拥有独特跑味的神秘高愿之省。
贵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地貌特征、人的气候和关量不但奠通深展的文化底蕴:也有多彩的融合32个民族的风俗。
杰文丛贵州的历史地理:述心人文、民俗、饮食、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文化视角出发,全方位地呈现最本色的景色贵州。
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发现贵州、建设贵州.文中还有笔者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反思,对其发展方向的理性分析和展望,为读者提供一幅绚烂的贵州画卷。
一个地区的文化气质,反映了她所根植的土壤的肥沃或贫瘠。
要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文,先要踏上这块土地,感受高原自然的巧夺天工,我深知是家乡自然的气质赋予了我们心灵的内在,她的与众不同给了贵州文化得天。
独厚的生存环境,任何一种创造都深深打上了这块土地的烙印,不论身在何方,记忆中最为深刻和熟悉的美景总是家乡的那片纯粹!
贵州是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古时是夜朗国境.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
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渐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
应该抓住机遇,谋略县城区域经济远景发展规划。
掌握自身优势。
利用好自身资源,做到合理利用的地步。
习水县经济及资源概况习水古称习部,位于黔北边陲,地处大娄山北麓与四川盆地南缘的过渡地带。
全县幅员3127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区)、634个村、29个居委会,居住着汉、苗、彝等14个民族67万多人。
境内以喀斯特岩溶地貌为主,最高海拔1872米,最低海拔275米,多年平均气温13℃,相对湿度85%,降雨量1142mm,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气候宜人。
县内程控电话光纤传输网络、数字移动通讯和因特网业务已全面开通;以粮食、畜牧养殖为主的农村经济稳定发展;4×135MW习水发电厂2002年建成投运,电力、煤炭、中级酒、建材四大工业支柱基本形成;以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绿、幽、奇、秀”为特色的旅游业已经启动;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近年来,全县经济始终保持了较好的发展速度,2002年全县GDP达到14.1亿元,总量比1997年翻了近一番,近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8%。
第一产业增加值5.4亿元,平均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5.7亿元,平均增长26.8%;第三产业增加值3.0亿元,平均增长19.9%。
人均GDP由1997年的1219元上升到2002年的2067元,增加848元。
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由量的变化逐渐到质的飞跃。
199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6:26:18,第一产业占GDP一半以上,至2001年三次产业结构首次实现了“一二三”到“二一三”跨越,为39:40:21。
全县人民展现出了开拓、开放、开明的精神风貌和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信念。
卫星城市习水是贵州通江达海,襟联渝、川的前沿。
与遵义市的桐梓县、仁怀市、赤水市相依;与重庆市的綦江县、江津市为邻;与四川省的古蔺县、合江县接壤。
地处长江经济带的边缘,距遵义市200公里、重庆市245公里、泸州市155公里、贵阳356公里,是遵义市、重庆市、泸州市的卫星城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域内水陆交通兼备,赤水河航道畅通长江,习赤公路、马合公路、习犁公路、茅习公路均为国家二、三级标准公路,紧接遵渝、川南高速公路,县城离遵崇高速公路接口仅50余公里,县内“三横五纵九连线”的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交通通畅便捷。
摘要:2014年8月11日,习水县多区域发生暴雨、特大暴雨降水天气,此次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威胁到地方群众生命安危,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在西南风影响,南下冷空气入侵的共同影响条件下形成了此次暴雨过程。
习水县气象局为此次暴雨天气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气象预报服务,并积极参与后期跟踪,为整个降水过程防灾减灾做出一定气象保障服务。
关键词:特大暴雨; 天气系统; 中尺度天气暴雨是一种极端气象灾害,国内外均对此现象有一定研究。
伍红雨[1]研究表明,贵州大暴雨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是西南低空急流、垂直运动增强等条件;万雪丽[2]等研究表明,低空急流与暴雨的产生高度的相关性等多名专业学者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对暴雨灾害的逐步认识,各级相关部门均加强了对暴雨气象的研究和预报工作。
习水县是贵州省遵义市代管县,位于贵州北部,地处大娄山山系西北坡与四川盆地南缘的过渡地带,是典型喀斯特地貌县,境内山高坡徒、沟壑纵深,地势东高西低,最高处海拔1 871.9 m,最低处海拔275m,地质构造复杂多样。
气候类型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局地小气候明显;气候的垂直差异十分显著。
年降水量多,年际降雨变化较大,暴雨是习水县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
其中汛期是暴雨的集中期,93.6%的暴雨出现在汛期,7、8月是暴雨最多的时候,占全年暴雨的53.6%。
此时,高原多低涡东移,且受副高调整的影响,配合暖湿西南气流,容易出现暴雨天气。
近10a来,暴雨发生次数达35d,预测在未来几年习水县暴雨日数将可能继续走高。
暴雨发生的同时,可引发洪涝灾害、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气象灾害,不仅对周边附近群众构成生命财产威胁,还严重制约着习水县域经济发展。
2014年8月11日,习水县出现一次暴雨天气,局部地区发生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诱发了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全县10多万人口受灾,大面积农田被冲毁,房屋坍塌,经济损失高达81 降水实况2014年8月10-11日受高原切变及低槽和地面弱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习水县自北向南出现了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降水主要集中在10日20:00-11日08:38,全县共有15个乡镇降水量达到暴雨,习水县出现了2014年入汛以来第一次特大暴雨,个别乡镇雨量超过了历史极值见表1。
习水县气候特点对畜牧业的影响及对策作者:石方陈应琼来源:《湖北畜牧兽医》2014年第03期摘要:针对习水县的气候特点对当地畜牧业的养殖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习水县气候特点;畜牧业;对策中图分类号:S81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3-0069-01习水县地处贵州北部,处于大娄山山脉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北坡地带。
习水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全县面积约3 128 km2。
1996年习水县的畜牧产值高达农业产值的1/3,农民的人均收入有21.5%来自于畜牧养殖。
针对习水县的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要将习水县由畜牧养殖业生产大县发展成畜牧养殖业生产强县跃进。
1习水县的气候特点习水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
夏季,夏少高温多伏旱;秋季,温度下降快,多秋风和绵雨;冬季,多低温阴雨;春季,气温回升不稳定,多夜雨;多阴雨、少日照、湿度大;局地小气候明显;气候的垂直差异十分显著。
据1971-2000年观测资料统计显示,年均日照时数为1 053.0 h,年总辐射量为83.29kcal/cm2。
年平均降雨量为1 109.9 mm,年平均雨日为207.9 d,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5%,单日最大降雨量为177.5 mm。
1991~2010年资料统计显示,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 051.0 mm。
年平均雨日为196.3 d。
2习水县畜牧产品的特殊性2.1养殖业成本的不确定性畜牧养殖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经济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生产时间不固定;管理体系教复杂;产品的商业性和自给性相结合。
导致了成本的不确定性。
2.2周期长,资金回笼慢畜牧养殖中,一般的生产周期都比较长。
例如猪的生产周期为半年以上,奶牛的生产周期是7~10年,作为种用的畜牧生产周期更久。
由于长时间的投入,导致资金一直被占用,回笼较慢。
2.3发展规模没有统一化习水县的畜牧业养殖主要由散户到集体、从集体到规模的养殖范围。
神秘的鳛国故里习水,美得让人惊喜你可能不知道贵州还曾有这样一个神秘小国——鳛国,尽管如今这个古代小国早已不存在,但这里的美景却渐渐被人挖掘出来。
遵义的习水在周代至战国时期为鳛国,相传为习姓发源地。
它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你甚至很难在贵州的旅游攻略中,看到它的身影。
但名气不高,并不代表这里不美。
相反,这里美得让人分外惊喜。
这里的日出云海,是现实版的中国山水画。
清晨时,攀上飞鸽寨门观海亭,远眺群山:朝雾朦朦,叠翠的山峦之间,缥缈的云雾,让人如临仙境;而茫茫云海,瞬息万变的翻滚流云,又让眼前的景致,好似千沟万壑中的一片汪洋。
而当晨雾渐渐消散,延绵的山峦线条渐渐明晰时,黔北大地的山川,便如画卷般从眼前铺展开去。
这时,你会顿生一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感。
这里的森林光影,梦幻如仙境,是绝佳的山林摄影之地。
飞鸽景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5.8%,年均气温12.6℃—15.9℃,是个天然大氧吧,更是一处盛夏避暑纳凉的绝佳去处。
这里不仅有郁闭幽静的森林浴场、色彩斑澜的河谷阔叶林,更有古朴自然的山水田园风光,举世罕有的丹霞板状河床……而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这里的“森林之光”。
每当天气晴朗时,在阳光照射下,茂密的森林便呈现变幻万千的迷幻光影。
这时走进飞鸽的丛林间,便犹如步入了一个神秘的森林王国;而登上山顶,眼前云雾、山林,更是在光的照射下,形成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堪称摄影的绝妙素材。
习源楼在箐山森林公园的山顶,有座习源楼,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习水县城。
而远眺习源楼,则会有种云雾中的仙塔的既视感。
土城镇这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千年古镇,古建筑高低错落,具有鲜明的山城风貌,是古时“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
而今天的土城古镇,虽已旅游开发了,但镇子大部分还是原生态的,商业气息不浓,鲜有游客,村民也很和善,一派安静祥和。
丹霞谷与天鹅池“山为锦屏何须画,水作琴声不用弦”,天鹅池边的清朝墓联,便是对天鹅池风光的绝佳概括。
习水给我的第一印象习水,古称鰼部,因生态良好、气候宜人称为“绿洲”,因红色文化、丹霞地貌誉为“红城”,故称“鰼国故里•绿洲红城”,习水南通蜀地、北出渝州,与成渝地区山水相连、文化相近、人缘相亲。
全县辖26个乡镇(街道),幅员面积3128平方公里,人口78.93万人。
先后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入选13大“世界美酒特色产区”。
20XX年,首次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习水历史悠久。
习水,古称鰼国,商周时期,古鰼国部落在这里开疆拓土,缔造了一个古老的国度,孕育了悠久的鰼文化。
汉建鰼部,唐建鰼州、蔺州,宋建滋州,18XX年设温水民政厅,19XX年设习水县至今。
汉代摩崖石刻、僰人遗址、宋代酒窖、九龙囤军事囤堡、望仙台石窟等历史古迹众多。
三岔河48家工厂遗址,是贵州清早期前工业文明的发祥地。
19XX年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一、二、四渡在习水境内,是四渡赤水的主战场、发轫地。
习水区位优越。
习水位于川黔渝结合部的枢纽地带,是遵义联接成渝经济带的桥头堡,是贵州通江达海的前沿窗口。
交通便捷,仁习赤、江习古、习正三条高速纵贯南北、横跨东西。
县城距贵阳、成都车程约3小时,距重庆车程约1.5小时,距遵义机场、泸洲机场、茅台机场车程分别为2小时、1.5小时、40分钟,形成了“铁公机”立体交通体系。
习水生态良好。
全县森林覆盖率58%,有130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5万公顷地球北纬28°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区内最高海拔1871.9米,最低海拔275米,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3.6℃。
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4A景区3个、3A级景区9个、列入省“5个100工程”旅游景区3个,千年古镇土城被评为“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镇”。
贵州省习水县作者:银昕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0期扶贫故事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的习水县,2012年率先在贵州省实现县级“减贫摘帽”。
从2011年至2014年,该县贫困乡镇从18个减至3个,农村贫困人口从23万人下降到14.2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897元增加到7095元。
近年来,习水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始终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为基本思路,把县域经济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贵阳国家高新区于2016年4月开始结对帮扶习水县。
目前,高新区已指导帮助习水县建立了呼叫中心、众创中心,并挂牌成立“贵阳高新区习水大数据产业园”等。
据介绍,自结对帮扶习水县工作启动以来,高新区坚持以“大数据、大扶贫”战略为指引,指导和帮助习水县建立呼叫中心、众创中心,智能终端配件制造基地;结合习水县当地大数据产业发展需求和实际,挂牌成立“贵阳高新区习水大数据产业园”,推进习水大数据产业发展。
同时,鼓励和引导高新区大数据相关企业到习水县发展大数据产业,指导结对帮扶贫困村建设农村电商中心等平台,帮助习水县开创微商、粉丝经济等营销模式。
当前,高新区已先期投入10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贵阳世纪恒通习水呼叫中心150个呼叫坐席项目已于6月6日开始投入运营,为习水县提供150人的就业岗位;组织开展了大数据农村电商、农村实用技术等技能培训。
发展是最大扶贫。
习水的经验在于,跳出扶贫抓扶贫,各区域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找到了决战贫困的“金钥匙”。
创新区是习水县实施区域扶贫规划的六大片区之一。
此外,习水还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规划了鳛部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园区、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习水经济开发区、县城现代服务业园区和东南部扶贫攻坚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取得了较大成效。
习水:色彩斑斓的黔北明珠
吴付刚
【期刊名称】《当代贵州》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 遵义市习水县,地处川南、渝西、黔北交汇地带.溯其源,曾是鬼方疆土,汉称鳛部.公元前770年,僰族先民曾建鳛部,又称鳛国.习水是一块传奇而神秘的
土地,不仅蕴藏着丰厚的历史人文,而且还是中国丹霞大宝库,四渡赤水战役的发轫地、主战场.
【总页数】1页(P77)
【作者】吴付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黔北习水县桑木场铅锌矿岩相学、矿相学特征\r及与MVT型铅锌矿床的对比[J], HAN Xue;WANG Bo;ZHU Huali;QIAO Chang;YUE Long
2.黔北习水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地球化学与热演化特征及页岩气前景展望 [J], 史树勇; 孙宇; 郭慧娟; 邓瑞; 陈承声; 王云鹏
3.黔北高原的璀璨明珠——黔北发电总厂 [J],
4.黔北习水地区丹霞地貌成景地层粒度分析与沉积环境讨论 [J], 谯常;王波;朱华利;岳龙;韩雪
5.习水县:黔北麻羊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J], 向小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PT介绍(习水)习水是一个绿色海洋春来草长莺飞,夏来山花烂漫,秋来层林尽染,冬来松苍柏翠。
满目青山秀水,遍野奇树幽林。
富含养离子的清新空气,可养胃洗肺、明目益脑、护肤美容,是一个“天然空调”、“免费氧吧”、“森林浴场”。
良好的生态环境,无污染的清洁水源,出产了红粮、山羊、蔬菜等一系列绿色农特产品。
将中国丹霞谷、飞鸽子、天鹅池、中国杉王等打造成为精品生态景点景区。
选择条件优越的地方投资建设“迷人概念农场”、“湿地公园”、“农耕文化园”、“百果园”、“天颐园”、“亲耕园”、“山珍草市”、“民族风情吧”等特色生态景区景点,靠生态发展经济。
习水是一个美酒之乡琼浆晶莹透,玉液天酿成,心悬天地外,兴在一杯中,身临美酒河,扑鼻满酒香。
习水地处赤水河上游,是川黔渝酒文化的链接点。
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坐在酒杯上的国家”,那习水就是酒杯的一部分。
从土城出土的“宋酒窑”看,习水酿酒的历史至少是从宋代开始的,或许还更久远、更悠久。
如果以习水为中心,300公里半径内就有茅台、五粮液、郎酒、泸州老窑等10余种中国名酒。
习水出产的习酒、习水大曲、汉酱、小糊涂仙等一系列高中档白酒也誉满全国,远销海外。
习酒也是中国名酒之一。
习水是一个红色圣地南湖船上党诞生,五次“围剿”逼长征,敌人重兵压黔境,遵义会议转命运,胸中自有雄才略,四渡赤水出奇兵。
习水是红军长征途中转战时间最长的一个县,红军长征在习水县前后转战62天,进行大小战斗20多次,全县24个乡镇中就有20个留下了红军长征的足迹。
习水是红军四渡赤水的主战场,是“奇兵”的出发地,是“四渡赤水”拉开序幕的地方。
曾有建国后共和国的一位开国总理、两代领导核心、三任国家主席、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和上百名将军在青杠坡和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为习水人民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
境内的红层地貌、丹霞奇观,也令人叹为观止,有着“夜郎不用自夸口,碧海丹崖也醉人”的美誉。
红是长征精神的升华,红是丹霞地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