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9
2016年世界十大新兴科技图片来源:JARED WICKERHAM/AP作者|欧文·伯杰作者欧文·伯杰(Irving Wladawsky-Berger)曾在IBM工作37年,目前是花旗集团和HBO的战略顾问,并与MIT、纽约大学、帝国理工有合作。
他同时也是华尔街日报的《首席信息长杂志》的定期撰稿人。
本文中,他对世界经济论坛评出的十大新兴技术中的四个进行了解读。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近日发布了2016年“未来最具世界影响力的10大新兴科技”榜单。
该榜单是由世界经济论坛新兴科技委员会编撰而成,该团队由IBM院士兼首席创新官伯纳德·梅耶逊(Bernard Meyerson)领衔,拥有多位来自全球各地的专家评委。
梅耶逊表示,及时总结新兴技术,对我们掌握这些能极大改变世界的科技前沿最新发展动态至关重要,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够及时对这些科技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做好准备以迎接这些颠覆性科技的到来。
他还表示,对于这些新科技,全球要携手达成原则性共识,以便充分利用这些新兴科技所带来的益处,同时也尽量防范其所带来的风险。
其实,榜单上这些科技都不是刚刚诞生的,而是多年努力的成果。
但在评委会看来,一项技术能入选这个榜单,就意味着它目前已经达到了发展成熟和为公众所接受的临界点,将很快对公众生活造成显著影响。
以下是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的2016年全球10大新兴技术及其入选理由:2016年全球10大新兴技术1.纳米传感器和纳米物联网(IoNT):纳米传感器能够进入人体循环系统,或被植入到建筑材料中。
2020年,物联网预计将拥有三百亿个连接设备。
一旦连接,纳米级别物联网将会对未来的医药,建筑、农业和药物制造产生巨大的影响。
2.下一代电池:匹配供求关系是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最大障碍之一,但近期在使用钠、铝和锌电池进行能源存储方面的新进步,使构建小型电网并为整个村庄提供清洁又可靠的能源成为可能。
盘点2016年影响世界格局的20个军事大事件(1)2016年1月1日中国第二炮兵正式改名为火箭军,从此成为我国陆海空三军之外的第四个兵种,“大国长剑,威震苍穹”,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这支部队将会成为震慑敌人最有力的杀手锏。
(2)1月6日上午朝鲜宣布氢弹核试验爆炸成功,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6日9时30分朝鲜北部发生4.9级地震,我国吉林延边市有明显震感。
这已经是朝鲜据2006年以来第四次核弹爆炸试验,朝核问题再次引发多方关注,半岛局势持续紧张。
(3)2月1日中国七大军区变为五大战区,一个“战”字,是对军队本质和军人气概拔地而起的张扬,军人时刻不能忘“战”。
以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建设为总原则出发,构建适合现代的联合作战体系,才能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4)2月25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证实中国在非洲吉布提建设的首个海外军事基地开始动工,基地距离美军驻吉布提基地仅12公里,吉布提扼守着红海至亚丁湾的重要通道,此基地建成可为中国在亚丁湾、索马里的远洋护航编队提供更方便的后勤保障。
(5)6月15日一只巨型“鲲鹏”在轰鸣中划过天空,这是中国首架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重型军用运输机运20正式交付部队服役,成为中国空军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装备,标志着中国大型飞机设计制造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
(6)6月30日世界上最大的2016环太平洋军演开始,从1971年开始每年6月美国都会在夏威夷海域举行多国联合海上军演,苏联解体后改为每两年一次,2014年中国海军曾应邀首次参加联合军演,至今环太平洋军演已经举行24次。
(7)7月1日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日,台湾海军金江号巡逻舰在操演中误射一枚“雄风三型反舰导弹”飞向大陆,最终击中一艘台湾渔船至船上渔民一死三伤。
(8)7月5至11日和7月19至21日中国海军在南海举行两次大规模军演(不针对任何国家和地区哦),第一次南海军演日期是美国环太平洋联合军演开始一周后举行,第二次南海军演是在中菲南海仲裁案结束一周后举行。
2016年大事件回顾2016年是一个充满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的年份。
从政治变革到社会运动,从科技创新到自然灾害,这一年无疑在全球范围内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以下是2016年的一些重要事件回顾。
政治变革:1. 英国脱欧公投: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了脱欧公投,结果以51.9%对48.1%的票数决定脱离欧盟。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震动,对欧盟和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2. 美国总统选举:2016年11月8日,唐纳德·特朗普当选为美国第45任总统。
这场选举是备受关注的,特朗普的当选引发了对于全球政治的不确定性和动荡。
社会运动:1. 反对警暴运动:2016年,美国爆发了反对警暴和种族歧视的抗议示威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黑人命也是命”运动。
这一运动促使全球范围内对警察暴力和种族歧视问题的关注和改革。
2. 女权运动:2016年,全球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女权示威活动,其中最显著的是“女性主义者之行”(Women's March)。
这一运动旨在争取妇女的权利和平等,对于全球社会的性别平等问题产生了积极影响。
科技创新:1. 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2016年,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苹果公司推出了iPhone 7和iPhone 7 Plus,三星则推出了备受争议的Galaxy Note 7。
后者由于电池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召回。
2.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2016年,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谷歌的AlphaGo在围棋比赛中击败了世界冠军李世石,引发了全球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潜力的讨论。
自然灾害:1. 尼泊尔地震:2016年4月,尼泊尔发生了7.8级的地震,造成近9000人死亡,超过22000人受伤。
这场地震对尼泊尔的经济和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破坏。
2. 加勒比海飓风:2016年,加勒比海地区遭受了几次强烈的飓风袭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飓风马修。
这场飓风造成了数百人死亡,并对该地区的经济和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破坏。
yyt0316 2016发展史2016年,作为21世纪的第四个年份,是全球发展迅速的一年。
在经济、科技、环境、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和变革,对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我将从这些方面详细介绍2016年的发展史。
经济发展方面,2016年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一年。
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在经济复苏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然而疲弱的全球需求和对出口的增加压力依然使得经济增长缓慢。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例如,中国经济增速继续下滑,这对全球经济增长构成了重大威胁。
另外,英国脱欧公投的结果让欧盟陷入了动荡,随之而来的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科技方面,2016年见证了一系列创新和突破。
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热门话题,阿尔法围棋的胜利和无人驾驶汽车的进步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催生了许多创新应用和商机。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共享经济进一步蓬勃发展,共享单车等新业态迅速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环境保护方面,2016年是全球环保行动的高潮之年。
巴黎协定生效,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可持续能源的发展。
然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依然严峻,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提醒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政治方面,2016年是一年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份。
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出人意料,特朗普当选为美国第45任总统。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关注和讨论,对全球政治秩序和贸易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此外,欧洲难民危机、中东地区的冲突、南海争端等局势的升温也使得2016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综上所述,2016年在经济、科技、环境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和变革。
这一年对全球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和期待。
虽然面临了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迈进的势头依然不可阻挡。
《2016年中国科技成就》1100字中国近年科技成就资料作文一:《2016年中国科技成就》1100字2016年中国科技成就1.北斗系统。
差分仪试验成功将精度从10米提升到1米,配合地基增强系统精度将达到厘米级,并拥有短信功能。
2.2000预警机。
全世界最先进,领先美国E-3C预警机接近一代。
3.超级计算机。
“天河2号”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连续第六度称雄。
4.雷达技术。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车辆等典型人造目标的三维高分辨成像,这项技术在地理遥感和军事侦察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5.3D打印。
能够生产优于美国的激光成形钛合金构件。
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且付诸实用的国家。
6.激光技术。
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通过验收,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实用化、精密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
7.微晶钢(超级钢)。
居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实现超级钢的工业化生产的国家。
8.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
跻身世界上“最好”的脉冲场之列,在电源设计和磁体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位列世界顶级。
9.纳米技术。
清华大学魏飞教授团队成功制备出单根长度达半米以上的碳纳米管,创造了新世界纪录,这也是目前所有一维纳米材料长度的最高值。
10.超轻气凝胶。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制备出了一种0.16毫克/立方厘米的超轻气凝胶,刷新了目前世界上最轻固体材料的纪录。
11、量子存储器。
世界首个存储单光子量子存储器在中国诞生。
12.医学。
全球首个人工生物角膜日前成功完成临床试验,人工角膜移植后的总有效率超过了90%,愈后效果已经接近人体角膜。
13.风洞。
JF12激波风洞,试验时间100毫秒三倍于国外,国际上最先进的高超声速风洞。
14.量子物理学。
中科大测出量子纠缠速度下限,标志中国在“绝对保密”的量子通信这个未来战略性领域继续领跑全球。
15.微电子。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张卫教授团队研发出世界第一个半浮栅晶体管(SFGT)16.盾构机。
2016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作者: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7年第01期科学家宣布发现引力波广义相对论最后预言获证美国科学家2月11日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它的发现是物理学界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
美国和欧洲的两个引力波探测项目的研究人员6月15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再一次宣布,他们“非常清晰”地再次探测到“时空涟漪”——引力波的存在。
之所以探测到引力波信号与宣布发现之间隔了一段时间,是因为科学家还要分析和确认相关数据。
在美国《物理学评论通讯》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中,科学家探测到来自两个黑洞合并而产生的引力波信号。
这两个黑洞位于距地球14亿光年外,在合并前的质量分别相当于大约8个和14个太阳,合并后的总质量相当于约21个太阳,其中约1个太阳的质量变成能量,在合并过程中以引力波的形式释放。
迄今最精确银河系三维地图问世发现银河系面积大于预期科学家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绘制了银河系三维地图。
这一研究成果标明,人类所处的这个星系的面积比科学家之前预想的大得多。
欧洲空间局(ESA)于9月14日在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欧洲空间天文学中心,发布了盖亚星相图项目的第一批数据。
新的目录包含11亿颗恒星在宇宙中的位置,而其中的4亿颗恒星是之前从未观测到的。
对于许多恒星而言,其定位精度达到了300毫角秒——相当于在30公里的距离外观看一根头发的宽度,这将帮助天文学家更好地确定银河系的三维布局。
通过将新的测量结果和之前ESA的依巴谷卫星的数据相结合,研究人员能够获得一个由200万颗恒星构成的子集的准确距离和运动方式,从而为研究其物理特性及银河系重力场提供更精确的信息。
新技术可让数据存储时间逼近“永恒”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称作“五维数据存储”的技术,不仅可以存储海量数据,存储时间还可以超过百亿年,可以说是逼近“永恒”。
使用这种技术的单个存储介质数据容量高达360太字节,远远高于目前主流硬盘的容量。
盘点2016年十大突破技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从2001 年开始,每年都会公布“十大突破技术”,并预计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重大影响。
这些技术代表了当前世界科技的发展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反映了近年来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正如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主编Jason Pontin 所说,突破性技术的定义非常简单,那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高质量的运用科技的解决方案。
此榜单今年第一次中美进行同步发布。
在时下新兴技术中,哪些有可能解决重大问题并开启新的机会?以下是我们挑选的 2016 年十大技术。
在过去的一年里,这十项技术均已到达一个里程碑式的阶段或即将到达这样一个阶段。
免疫工程突破技术:杀伤性T细胞可被用来消灭癌症。
重要意义:癌症、多发性硬化症和艾滋病毒(HIV)都可以通过免疫系统工程进行治疗。
主要研究者:赛莱克蒂斯、朱诺治疗、诺华基因工程改造的免疫细胞正在挽救癌症患者的生命。
人体内的T细胞(即免疫系统中所谓的杀伤性细胞)可以识别和杀灭入侵者,而通过基因技术制造的工程化T细胞,可以识别、攻击特定的病毒细胞,且具有记忆功能,可以对病毒进行永久阻断,即达到所谓的“功能性治愈”。
这项技术不仅仅限于癌症或者白血病,通过免疫系统工程治疗疾病将是未来医学的一个主攻方向。
精确编辑植物基因突破技术:能够便宜、精确地编辑植物基因组,不留下外源 DNA。
重要意义:提高农业生产率,以满足日益增长人口的需要。
到 2050 年世界人口预计将达到 100亿。
主要研究者:塞恩斯伯里实验室、首尔国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这是 2014 年十大突破技术之一)为改造农作物提供了精确方法,可以使它们提高产量、更有效地抵御干旱和疾病。
过去一年的研究表明,这样编辑过的植物没有外源 DNA 的踪迹。
中国已经用它来创建抗真菌的小麦以及提高水稻产量。
CRISPR 作物是否将受转基因作物同样的法规监管目前还并不明确。
2016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2017年01月09日 10:28:21来源:科技日报作者:科技日报国际部“猎鹰9”号火箭成功在海上回收美国美国仍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哥大”,火箭回收等壮举让世界对美国私企的表现刮目相看。
何屹(本报驻美国记者)美国总统奥巴马重申本世纪30年代前把人类送上火星的目标,并表示将借助私营企业的力量实现这一“巨大飞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加紧研制登陆火星用的电力推进系统,“洞察”号火星探测器将于明年发射,“机遇”号也将首次探索火星沟渠。
此外,新开发的新型遥感仪器或将能“闻”出火星生命的迹象。
关于木星,NASA第二艘专门造访它的探测器“朱诺”号顺利进入木星轨道,成为人类历史上距离木星最近的航天器,并发回首批木星图像;关于月球,“猎户座”载人飞船主体结构基本完成,2018年将飞往月球背面执行无人探测任务。
在探索小行星方面,除新的行星猎手“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或在明年升空外,OSIRIS-REx探测器已升空,开始了历时7年的追踪小行星贝奴的“猎星之旅”。
美国私营公司在太空探索上的表现令人惊叹。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几经沉浮,至今完成了四次火箭第一级成功回收,有助于大幅降低发射费用。
该公司的“猛禽”火箭发动机也完成了首次测试。
另一家美国公司——蓝色起源也实现了火箭的重复利用,其可回收的“新格伦”火箭设计亦闪亮登场。
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以“让人类成为多星球公民”为宏伟目标,预计花费3亿美元用于其红龙飞船登陆火星任务,其“龙2”无人飞船拟于2018年发射并登陆火星。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表示将在12年内发射一艘载人飞船前往火星。
“月球捷运”公司则宣布,它将首开先河独立开展登月活动。
这些商业实体获准前往外太空目的地,标志着商业太空探测和开发迎来重要转折点。
英国航天飞机发动机测试设施将在两年内建成;首个航天发射场将在两年内运营。
郑焕斌(本报驻英国记者)英国航天局投资412万英镑,在英格兰白金汉郡建造“国家推进器测试设施”,预计两年内完工,可用于测试多种推力范围的航天发动机,包括“佩刀”空天飞机发动机的研发测试,未来将开放给学术界和企业使用。
英国政府还宣布在2018年建成并投入运营其第一个航天发射场,为维珍银河公司等企业提供英国境内发射商用和民用航天航班的场所。
法国作为航空航天大国,一直扮演着欧洲“领头羊”角色,但由其领衔的欧空局表现却喜忧参半,或将面临更大压力。
功。
这是空客迄今最大且动力最强的双发宽体飞机。
首架客机预计于2017年下半年交付卡塔尔航空公司。
欧洲空间局(ESA)9月确认,“罗塞塔”探测器按计划撞向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表面,结束了12年“追星”之旅。
“罗塞塔”向地球传回了大量有关彗星的探测数据和高清图像,该项目奠定了欧空局在彗星探索领域领先者的地位。
欧洲和俄罗斯合作的“火星太空生物”项目中,用于测试进入火星大气、下降和着陆技术的“斯基亚帕雷利”探测器在着陆过程中失联,可能在降落时因计算高度失误而“不幸坠毁”,好在同步发射的轨道器顺利入轨。
此外,法国还向印度出售了36架总值79亿欧元的“阵风”战斗机,并与英国签署协议计划投资20亿欧元研发下一代无人驾驶战机。
李宏策(本报驻法国记者)欧洲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11月宣布,首架空客A350-1000飞机在法国西南部首次试飞成俄罗斯发布新的航天发展规划,巩固在国际太空发射市场领先地位;技术先进的新型客机已获大额订单。
亓科伟(本报驻俄罗斯记者)2016年,俄完成航天发射项目18次,居世界第三位。
造成俄发射频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航天预算下滑和近年来“质子”号运载火箭问题的增多。
3月,俄政府批准了新版《俄联邦2016年至2025年航天发展规划》,优先发展和维护通信、中继和广播、地面遥测等系列在轨卫星,将把在轨卫星数增加至73颗,巩固俄在国际太空发射市场领先地位。
载人登月计划和国际空间站运营经费预算则被削减,发射超重型载人登月火箭的预定时间推迟至2035年。
4月28日,俄新建的东方航天发射场完成首次发射任务,未来将显著减少俄对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的依赖,预计2018年开始进行商业性航天发射。
此外,俄新型客机MC-21首发仪式在伊尔库茨克举行,该客机最大载客量211人,未来将取代俄市场上的图-204和图-154B/M以及国际最先进的波音737和A320客机,目前生产商已获得175架飞机供货合同。
另一方面,俄航天事故仍时有发生。
俄欧火星探测计划(ExoMars)“斯基亚帕雷利”登陆器在降落时坠毁;“联盟-U”运载火箭搭载向国际空间站运送2.5吨货物的“进步MS-04”货运飞船在升空383秒后坠毁。
德国德国对欧空局“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哨兵”系列卫星等项目贡献巨大,承担了重要部件的研制。
中的第三颗——对地观测卫星“哨兵-3A”升空,可用于观测海平面变化、海洋对地球二氧化碳循环,以及海平面温度对洋流循环影响,其高精度雷达高度计测量器(SRAL)、测量海洋和陆地表面温度的辐射计(SLSTR)等重要部件都由德国DLR研制,DLR还承担卫星数据处理和存档。
9月,德国还发射了火灾探测卫星“比罗”,这颗双光谱红外光学系统由柏林工业大学和DLR共同研制。
欧盟2016年收官项目还有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的4颗伽利略导航卫星。
目前该系统在轨卫星已达到18颗,完全组网成功至少需要24颗,欧空局计划到2020年完成发射在轨卫星共30颗。
德国对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做出了积极贡献,改进后的阿丽亚娜5型火箭(5ES)顶端级可重复点燃的发动机由德国空客赛峰火箭公司(ASL)研制。
此外,德国还在参与阿丽亚娜6型火箭的研制。
顾钢(本报驻德国记者)2016年1月29日,首颗欧洲数据中继系统激光节点卫星EDRS-A 发射升空,开启了欧洲新的“太空数字高速公路”,使欧洲有能力在以太空支撑的全球卫星通讯中获得独立地位。
其核心部件内置激光通信终端由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研发,与国际同类卫星相比,EDRS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高效率,非常适用于自然灾害预警、气象预报、紧急事故处理等地球环境观察需要。
从2018年起,EDRS还将承担国际空间站与地球的通讯。
德国承担了欧空局“哥白尼计划”项目1/3的研发费用,该项目6颗“哨兵”系列卫星韩国扩大无人机市场规模并优化投资环境;计划研发系列战斗机。
邰举(本报驻韩国记者)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宣布,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2020年之前将韩国无人机市场规模扩大至10亿美元,2025年前扩大至30亿美元。
政府还将改善无人机在限制区域和夜间飞行方面的限制,未来3年将对高性能无人机投入5000亿韩元,并对个人飞行器等发展潜力巨大的领域进行资金支持。
此外,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研发的太阳能动力无人机EAV-3成功完成18.5公里高度的平流层飞行试验。
另一方面,韩国防卫事业厅与航空宇宙产业公司签署合同,正式启动韩国型战斗机KX-F 开发项目,计划2026年完成开发,2028年开始量产。
国防科学研究所宣布,启动新型战斗机核心设备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研发项目,计划于2020年下半年研制出第一部AESA雷达样机,之后进行为期5年的地面和飞行试验,2026年完成研发。
日本安全完成全球首次大规模太空饲养实验鼠试验;发射能拍摄彩色图像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影响比较实验,并将它们全部送回地球。
这是全球首次大规模在太空中饲养实验鼠并安全返回。
该机构还与筑波大学等合作,利用太空鼠的精子成功培育出第二代太空鼠。
由于第一代太空鼠已出现腿部肌肉减少等身体机能下降状况,今后研究人员将详细分析第一代太空鼠的基因,同时将利用第二代太空鼠研究太空环境对物种下一代产生的影响。
此外,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三菱重工业公司,利用H2A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向日葵9号”气象卫星,该卫星是继2014年发射的“向日葵8号”之后,又一颗能拍摄彩色图像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陈超(本报驻日本记者)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在国际空间站的日本“希望”号实验舱中,成功饲养12只雄性实验鼠35天,对其开展了人工重力环境和微重力环境的重力巴西与中国的合作务实开展、成果丰硕;航空工业公司仍着力商用喷气飞机和公务机制造。
邓国庆(本报驻巴西记者)中巴资源卫星合作研制和共同应用成为两国关系深化发展的牢固纽带,对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有效监测就是该资源卫星在巴西最成功的应用。
根据卫星数据信息,巴西政府计算出雨林的合理砍伐速度,有效控制了乱砍滥伐现象,使森林再生和利用逐步走上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在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墨尔本市新扩建的组装厂于2016年6月竣工,开始生产莱格赛450轻中型和莱格赛500中型两款喷气公务机,其首架莱格赛450轻中型喷气公务机飞行测试均顺利完成。
该公司一直视中国为重要合作伙伴,目前公司在中国市场确认定单总数为224架,其中166架飞机已交付客户使用。
2016年11月22日,巴西航空工业公司防务与安保分公司与瑞典萨博防务集团,在巴西圣保罗州加维奥培肖特市合作成立鹰狮(Gripen)战斗机设计与开发中心,并与巴西国家航空航天研究中心等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以色列Amos-6卫星被毁后面临卫星紧缺局面;军事飞行或得益于新开发出的新型碰撞预警系统。
毛黎(本报驻以色列记者)以色列Amos-6卫星因美国“猎鹰9”号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预发射测试时爆炸而毁,加上2015年11月Amos-5卫星与地面失去联系,导致以色列在未来几年面临通讯卫星紧缺局面。
为确保以色列公司能重新按时生产新卫星,以色列航天局局长伊萨克·本-伊色列建议政府设立“国家目标”,拟定发射新通讯卫星的时间表,敦促政府要立即取得卫星的关键部分,加快生产速度。
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宣布开发出新型碰撞预警系统,能分析出相关区域飞机限制并预测其飞行轨迹,从而识别可能发生的碰撞,向飞行员发出警报,提高军事飞行的安全性。
此外,无人机载防爆传感器于2016年亮相国土安全展,LDS公司研制的SpectroDrone 无人机搭载具有多波段激光源、激光测距仪、高分辨率相机以及独特算法的探测系统,可远程检测爆炸物、危险物品和毒品,保障检测人员自身安全。
海洋科技美国重视海洋环保,建立海洋保护区;气候变化影响显现,海洋环境让人担忧;海洋资源利用能力不断提升。
刘海英(本报驻美国记者)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美国继8月宣布扩建夏威夷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面积至150万平方公里后,9月又宣布建立第一个位于大西洋的国家海洋保护区。
此外,限制油气开采活动也是其一项海洋环保措施。
11月,美内政部决定,在2022年前禁止开展新的北极油气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