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振振荡器电路
- 格式:pdf
- 大小:44.92 KB
- 文档页数:3
晶振电路介绍晶振电路是一种常见的电子电路,它主要用于产生稳定的高频信号。
晶振电路由晶体振荡器和放大器组成,可以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计算机、通信设备、电视机、音响等。
晶体振荡器是晶振电路的核心部件,它是一种能够产生稳定高频信号的电子元件。
晶体振荡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晶体的谐振特性,将电能转换为机械振动能,并将机械振动能转换为电能,从而产生稳定的高频信号。
晶体振荡器的稳定性和频率精度非常高,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精度要求。
晶振电路的放大器部分主要是为了放大晶体振荡器产生的信号,使其能够驱动其他电子元件。
放大器部分通常采用晶体管、场效应管、集成电路等元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晶振电路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1.计算机计算机中的时钟电路就是一种晶振电路。
计算机需要一个稳定的高频信号来同步各个部件的工作,以确保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时钟电路通常采用晶体振荡器作为信号源,通过放大器将信号放大后,送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
2.通信设备通信设备中的频率合成器就是一种晶振电路。
频率合成器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频率的信号,用于调制和解调信号。
频率合成器通常采用多个晶体振荡器和放大器组成,可以产生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
3.电视机电视机中的水平振荡器和垂直振荡器也是一种晶振电路。
水平振荡器和垂直振荡器分别用于控制电视机的水平扫描和垂直扫描,以显示图像。
水平振荡器和垂直振荡器通常采用晶体振荡器和放大器组成,可以产生稳定的高频信号。
4.音响音响中的数字音频处理器也是一种晶振电路。
数字音频处理器可以将模拟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后再转换为模拟信号输出。
数字音频处理器通常采用晶体振荡器作为时钟信号源,通过放大器将信号放大后,送入数字信号处理器中。
晶振电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电子电路,它可以产生稳定的高频信号,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晶振电路的稳定性和频率精度非常高,可以满足各种精度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晶体振荡器和放大器,以确保电路的正常工作。
晶振在电路中的作用1. 引言晶体振荡器(简称晶振)是一种将电能转换为机械振动的装置。
在电子电路中,晶振被广泛应用于时钟、计时、频率稳定和信号发生等各种应用场景。
本文将详细介绍晶振在电路中的作用,包括工作原理、分类、特性以及应用案例等方面。
2. 晶振的工作原理晶振是利用压电效应实现机械振动和电信号转换的装置。
其基本结构由一个压电片和金属片组成,当施加外加电场时,压电片会产生机械应变从而产生机械振动。
这种机械振动会引起金属片上的接点间距变化,从而产生输出信号。
3. 晶振的分类根据频率稳定性和精度要求的不同,晶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3.1 石英晶体振荡器(Quartz Crystal Oscillator)石英晶体是一种高稳定性和高精度的晶体材料,在频率控制方面具有很好的特性。
石英晶体振荡器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设备、精密测量仪器等领域。
3.2 陶瓷晶体振荡器(Ceramic Crystal Oscillator)陶瓷晶体振荡器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晶振,但其频率稳定性和精度相对较差。
由于价格便宜和尺寸小巧,陶瓷晶体振荡器常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中。
3.3 表面声波晶体振荡器(Surface Acoustic Wave Oscillator)表面声波晶体振荡器利用表面声波在压电片上传播产生机械振动,具有高频率稳定性和低相位噪声的特点。
该类型的晶振常用于无线通信、雷达系统等高要求的应用场景。
4. 晶振的特性4.1 频率稳定性晶振的频率稳定性是指其输出频率与环境温度、供电电压等因素变化时的偏移程度。
石英晶体具有较好的频率稳定性,其温度系数一般在10-6至10-5之间。
4.2 相位噪声晶振的相位噪声是指其输出信号相位随时间变化的不稳定性。
相位噪声越低,表示晶振输出信号的频率纯净度越高。
石英晶体振荡器具有较低的相位噪声,适用于需要高精度时钟和通信系统。
4.3 启动时间启动时间是指晶振从断电到开始稳定输出所需的时间。
一般来说,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启动时间较短,可以在几毫秒内实现稳定输出。
晶振电路原理作用
晶振电路是一种用于产生稳定频率的电路,主要由晶体振荡器和相关的电路元件组成。
晶振电路的作用是提供一个精确的时钟信号,以供其他电子设备进行同步操作。
晶振电路主要基于晶体振荡器的特性工作,晶体振荡器是由晶体谐振的特性来产生稳定频率的电路元件。
晶体振荡器中包含一个晶体谐振器,通过在该谐振器上加入适当的电路,可以使晶体谐振器在其谐振频率附近振荡。
晶体振荡器还包括一些放大和反馈网络,用于增加振荡的幅度和保持振荡的稳定性。
晶振电路的输出频率通常被称为振荡频率,一般用赫兹(Hz)来表示。
不同的晶体振荡器可以提供不同的频率,从几千赫兹到几百兆赫兹不等。
这些频率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晶振电路在电子设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作时钟源,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来同步和协调其他电路的操作。
例如,在计算机中,晶振电路用于控制处理器和其他硬件设备的时序,以确保它们能够按照正确的速度和时间进行操作。
晶振电路还可以用于通信设备中,以确保数据的传输和接收能够按照预定的频率进行。
总之,晶振电路的作用是提供一个稳定精确的时钟信号,以供其他电子设备进行同步操作。
它在许多电子设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保证了设备的正常工作和性能的稳定。
santos结构的bipolar晶振电路《santos结构的bipolar晶振电路》
santos结构的bipolar晶振电路是一种高性能的振荡器电路,它采用了santos结构以提高晶振的稳定性和频率精度。
这种电路常常用于高频、高精度振荡器中,例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和精密仪器等领域。
santos结构的bipolar晶振电路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晶体振荡器和反馈电路。
晶体振荡器通常由一个石英晶体和一个放大器组成,而反馈电路则用来提供必要的反馈信号以保持振荡器的稳定性和频率精度。
与传统的振荡器电路相比,santos结构的bipolar晶振电路具有以下优点:
1. 高性能:santos结构能够提供更高的振荡频率和更高的频率精度,使得该电路非常适合需要高精度振荡的场合。
2. 稳定性:由于采用了santos结构,该电路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能够在各种工作环境下保持较高的性能。
3. 可靠性:santos结构的bipolar晶振电路采用了高质量的元器件和精密的工艺技术,因此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长期稳定性。
总的来说,santos结构的bipolar晶振电路是一种高性能、稳定可靠的振荡器电路,在现代电子产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的出现将极大地推动了振荡器电路的发展,为各种高频、高精度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51晶振电路原理晶振电路原理是指通过晶体振荡器(简称晶振)产生高稳定频率的振荡信号的电路。
晶振是一种利用晶体材料的特性实现振荡的器件,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晶振电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晶体的特殊物理性质来实现振荡。
晶体具有回复力、机械阻抗和共振频率等特性,通过合适的尺寸和电极安排,可以使晶体在特定频率下产生振荡。
晶振电路一般由晶振元件、电容及电阻组成。
晶振元件是晶体的一部分,一般为压电晶体。
其结构是将晶体摆成一定的形状,并将电极接到晶体两端。
电容和电阻则是为了保持晶振电路的稳定性而设计,可以通过正确选择其数值来满足振荡的条件。
在晶振电路中,电容主要通过两个功用:一是作为振荡电路的一部分,从而提供能量来维持振荡;二是通过连接晶振电路和其他电路的方式来传递振荡信号。
电阻主要起到控制振荡的幅度和稳定性的作用。
晶振电路中的振荡频率由晶振元件的材料、结构和尺寸决定。
晶振元件的振荡频率由晶体的固有特性决定,根据晶体的材料和尺寸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振荡频率。
晶振电路还具有一些重要的参数,例如频率稳定度和温度特性。
频率稳定度是指晶振电路的输出频率的稳定性,其与晶振元件的质量和环境温度相关。
温度特性则是指晶振电路频率随温度变化的程度,一般情况下晶振元件的频率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实际的应用中,晶振电路通常会与其他电路相连,如时钟电路、计数电路等。
通过合理选取晶振元件和调整电容电阻的数值,可以实现准确、稳定的振荡信号输出,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
同时,晶振电路还具有功耗低、占用空间小、价格低廉等优点,使其在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总之,晶振电路通过利用晶体材料的特性来实现振荡,并根据晶振元件的属性和电路参数的选择,得到稳定、准确的振荡信号。
晶振电路作为一种重要的时钟源和频率稳定器,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计算机、通信设备、家电等,为这些设备的正常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时钟和频率。
有源晶振电路及工作原理简述
有源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谐振原理。
振荡器是一种控制电路,
它可以向谐振电路提供足够的能量来保持谐振器持续振荡。
有源晶振电路
利用有源元件提供输出信号的能量,以补偿电路阻尼损耗,使谐振电路能
够持续振荡。
有源晶振电路的典型实现方式是利用晶体振荡器。
晶体振荡器由一个
具有振动特性的晶体和一个振动放大器组成。
晶体是由石英等材料制成的,具有非常稳定的振动特性。
振动放大器通常采用晶体管或集成电路,用来
放大晶体振荡器的输出信号。
1.激励阶段:有源元件提供初始的激励信号,以启动晶体振荡器的振动。
2.谐振阶段:晶体振荡器的振动根据晶体的特性进一步增强,达到稳
定工作状态。
3.放大阶段:振动放大器对晶体振荡器的信号进行放大,以补偿振荡
器的损耗,确保稳定振荡。
4.输出阶段:放大后的信号经过滤波电路,去除杂散信号和谐波,得
到纯净的振荡信号。
1.高稳定度:晶体振荡器利用晶体的稳定振动特性,可以产生非常稳
定的振荡信号,适用于需要高精度时钟信号的应用。
2.高精度:晶体振荡器的稳定度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精度,一般在几个
部分百万甚至千万分之一的范围内。
3.宽频带:晶体振荡器可以提供很宽的频率范围,从几赫兹到数百兆赫兹。
4.低功耗:晶体振荡器的功耗相对较低,适用于需要长时间运行且功耗要求较低的应用。
总结起来,有源晶振电路是一种基于谐振原理的振荡电路,利用有源元件提供能量,以保持谐振电路的持续振荡。
它具有高稳定度、高精度、宽频带和低功耗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数码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中。
16mhz晶振电路
摘要:
1.16MHz 晶振电路简介
2.16MHz 晶振电路工作原理
3.16MHz 晶振电路应用领域
4.16MHz 晶振电路设计要点
5.16MHz 晶振电路发展趋势
正文:
1.16MHz 晶振电路简介
16MHz 晶振电路是一种基于晶体振荡器(XO)的电路,它能够产生稳定、精确的16MHz 信号。
这种电路广泛应用于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等领域,为各类电子设备提供时钟信号。
2.16MHz 晶振电路工作原理
16MHz 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晶体的振动产生稳定的电信号。
首先,通过交流电源为晶体振荡器提供能量,使得晶体产生振动。
然后,通过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将振动转换为电信号。
最后,对电信号进行放大、整形和滤波处理,得到稳定的16MHz 信号。
3.16MHz 晶振电路应用领域
16MHz 晶振电路在众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通信领域中的手机、基站等设备;计算机领域的CPU、内存等组件;消费电子领域的电视、音响等设备。
此外,16MHz 晶振电路还应用于航天、医疗、交通等领域,为各类电子
设备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
4.16MHz 晶振电路设计要点
在设计16MHz 晶振电路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点:首先,选择合适的晶体振荡器,满足16MHz 的频率要求;其次,合理布局电路,减小噪声干扰,保证信号的稳定性;再次,选用合适的元器件,保证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最后,进行严格的调试和测试,确保电路满足设计要求。
5.16MHz 晶振电路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16MHz 晶振电路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单片机的晶振电路在单片机的设计中,晶振电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晶振电路通常用于提供单片机的时钟信号,以保证单片机能够按照预定的频率运行。
本文将介绍晶振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应用。
一、晶振电路的基本原理晶振电路是由晶体振荡器、电容和电阻等元件组成的。
晶体振荡器是晶振电路的核心部分,它能够将外部的电压信号转换为机械振荡,从而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
晶体振荡器通常由晶体谐振器和放大器组成。
晶体谐振器是晶振电路中的关键元件,它能够通过在晶体中引入机械振荡来产生稳定的频率。
晶体谐振器通常由晶体和外部的电容组成,其中晶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了它的谐振频率。
晶体谐振器的谐振频率通常在几十千赫兹到几百兆赫兹之间。
放大器是晶体振荡器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放大晶体振荡器产生的微弱信号,从而提供足够的输出功率。
放大器通常采用晶体管或场效应管等元件实现。
二、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启动阶段和稳定阶段。
在启动阶段,晶振电路需要一些时间来建立起稳定的振荡。
当电源通电后,晶体振荡器开始工作,并产生微弱的振荡信号。
放大器将这个微弱信号放大,并经过反馈电路的作用,使振荡信号逐渐增强。
当振荡信号达到一定的幅值之后,晶体谐振器开始工作,并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
在稳定阶段,晶振电路能够以恒定的频率和幅值振荡。
晶体谐振器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通过晶体的压电效应产生机械振荡。
这个机械振荡通过放大器放大后,再次反馈给晶体谐振器,从而保持振荡的稳定性。
三、晶振电路的应用晶振电路在单片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可以提供单片机的时钟信号,还可以用于串行通信、定时测量和数据同步等功能。
在串行通信中,晶振电路可以提供精确的时钟信号,以确保数据的传输准确无误。
在定时测量中,晶振电路可以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以实现对时间的精确测量。
在数据同步中,晶振电路可以提供同步的时钟信号,以确保数据的同步传输。
晶振电路还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等领域。
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一、晶振电路的概念晶振电路是指由晶体振荡器组成的电路。
晶体振荡器是一种能够产生稳定振荡信号的电子器件,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的时钟频率控制、计数器、通信系统等领域。
二、晶振电路的组成晶振电路由晶体振荡器、放大器和负载组成。
2.1 晶体振荡器晶体振荡器是晶振电路的核心部件,用于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
它由晶体谐振器和放大电路构成。
2.2 放大器放大器是晶振电路中的信号放大部分,用于放大晶体振荡器产生的微弱信号。
2.3 负载负载是晶振电路的末端部分,用于接收晶体振荡器产生的振荡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所需的输出信号。
三、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晶体振荡器的特点,利用电压和电流相互作用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
3.1 晶体振荡器的谐振特性晶体振荡器具有谐振特性,即在特定频率下,晶体能够吸收最大的能量,并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
这一特性使得晶体振荡器能够产生稳定的频率输出。
3.2 振荡电路的自激振荡振荡电路中的放大器将微弱的振荡信号放大到一定程度后,再通过反馈回路送回到振荡电路的输入端,形成自激振荡。
晶振电路通过精确控制反馈回路的增益和相位,使得振荡信号能够稳定地持续振荡。
3.3 负载的作用负载接收晶体振荡器产生的振荡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所需的输出信号。
负载的阻抗对振荡电路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合理选择合适的负载可以使振荡信号的频率和振幅得到有效控制。
四、晶振电路的应用领域晶振电路在各个电子设备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时钟频率控制晶振电路作为电子设备中的时钟信号发生器,能够提供稳定的频率信号,用于控制设备的计时和同步操作。
4.2 计数器晶振电路可以提供精确的频率信号,用于计数器的计数和增加计数精度。
4.3 通信系统晶振电路在通信系统中被广泛应用,用于产生稳定的载波频率,并提供时钟信号用于同步数据传输。
4.4 数字电路晶振电路在数字电路中用作时钟信号源,确保各个元件之间的同步工作。
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
晶振电路是一种用于产生稳定、精确时钟信号的电路。
它通常由晶体振荡器、放大器和反馈网络组成。
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1. 晶体振荡器:晶振电路中的关键组件是晶体振荡器。
晶体振荡器由一个晶体谐振器和一个集成放大器构成。
晶体谐振器是一个微小的晶体片,具有谐振频率特性。
当外加一个交流电压到晶体上时,晶体会振荡并产生一个特定频率的电信号。
2. 放大器:晶体振荡器输出的电信号非常微弱,需要经过放大器来增强信号的幅度。
放大器可以是一个运放或晶体管等。
3. 反馈网络:放大器输出的信号通过反馈网络回传到晶体振荡器,形成正反馈回路。
反馈信号作用在晶体谐振器上,使其保持振荡的稳定频率。
反馈网络的作用是控制振荡器的频率和幅度,以便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
当供电电源接通时,晶体振荡器开始振荡并产生一个稳定的频率信号。
该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后,经反馈网络回传到晶体谐振器,保持振荡器的频率稳定。
最终,晶振电路输出一个稳定、精确的时钟信号,用于同步其他电路的操作。
三极管晶振振荡电路
三极管晶振振荡电路是一种利用晶体振荡器和三极管构成的振荡电路,通常用于产生高频信号。
其工作原理如下:
1.晶体振荡器:晶体振荡器是一种利用晶体振荡效应的电子元件,可以产生稳定
的高频信号。
晶体振荡器的输出信号通常为正弦波或方波。
2.三极管:三极管是一种具有放大作用的电子元件,用于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成
较强的信号。
在三极管晶振振荡电路中,三极管的作用是将晶体振荡器产生的信号放大,从而得到所需的输出信号。
3.反馈电路:反馈电路是将输出信号的一部分反馈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进行比
较,从而调整输出信号的幅度和频率。
在三极管晶振振荡电路中,反馈电路的作用是将输出信号反馈到三极管的输入端,使电路进入自激振荡状态。
4.稳幅稳相回路:稳幅稳相回路的作用是稳定振荡信号的幅度和频率,保证输出
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在三极管晶振振荡电路中,稳幅稳相回路的作用是确保电路的输出信号与晶体振荡器的输出信号保持一致。
三极管晶振振荡电路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寿命长等,因此在通信、雷达、导航、电子对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单片机的晶振电路
单片机的晶振电路是单片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晶振电路一般由晶体振荡器、电容和电阻等元件组成,主要用于提供单片机系统的时钟信号,控制系统的时序和节拍,保证系统的稳定和可靠运行。
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晶体振荡器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使晶体振荡器产生固定频率的振荡信号,然后将信号输入到单片机系统的时钟输入端,从而控制系统的运行。
晶体振荡器通常由石英晶体和电路元件组成,其精度和稳定性非常高,是单片机系统中最常用的时钟源。
晶振电路的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时钟频率、电路稳定性、电源噪声等,通常需要根据系统的要求进行调试和优化。
同时,还需要注意晶振电路的布局和电路连接,以避免信号干扰和电磁辐射等问题。
总之,晶振电路是单片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和优化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技术要求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满足不同场合的需求。
- 1 -。
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晶振电路是一种常见的电子元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晶体的振动来产生稳定的频率信号,从而驱动其他电路的工作。
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晶体的振荡和放大。
晶振电路通常由晶体振荡器、放大器和反馈电路组成。
晶体振荡器是整个电路的核心部分,它由晶体谐振器和激励电路组成。
晶体谐振器是一种特殊的电子元件,它具有谐振的特性,可以在特定的频率下产生稳定的振荡。
激励电路负责提供足够的能量来激发晶体的振荡。
当激励电路给晶体谐振器提供足够的能量时,晶体开始振荡。
晶体的振荡是由晶格中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周期性位移所引起的。
晶体的振荡频率由晶体谐振器的物理特性决定,通常在几十kHz到几百MHz之间。
晶体振荡器产生的振荡信号非常微弱,无法直接驱动其他电路的工作。
因此,晶振电路还需要放大器来放大振荡信号,使其达到足够的幅度。
放大器通常是由晶体管或集成电路构成的,它能够将微弱的振荡信号放大数百倍甚至数千倍,从而使其具有足够的能量来驱动其他电路的工作。
为了保持振荡信号的稳定性,晶振电路还需要反馈电路来提供反馈信号。
反馈电路将一部分振荡信号反馈给晶体振荡器,通过调整反馈信号的相位和幅度,使得振荡信号的频率和稳定性得以保持。
反馈电路通常由电容、电感和电阻等元件组成,通过调整这些元件的参数,可以实现对振荡频率和稳定性的控制。
晶振电路通过晶体的振荡和放大来产生稳定的频率信号,从而驱动其他电路的工作。
它在各种电子设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计算机、手机、电视等。
通过合理设计和调整晶振电路的参数,可以实现不同频率下的振荡和放大,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stm32晶振电路工作原理STM32晶振电路工作原理在嵌入式系统中,晶振电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提供准确的时钟信号,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而在STM32微控制器中,晶振电路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STM32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
晶振电路由晶体振荡器和放大器组成。
晶体振荡器是一种利用晶体的压电效应产生振荡的元件,它的频率稳定性非常高,适合用作时钟源。
而放大器则用于放大晶体振荡器的输出信号,以供给微控制器使用。
在STM32微控制器中,通常采用两种类型的晶振电路:外部晶振电路和内部晶振电路。
外部晶振电路是将晶振直接连接到微控制器的晶振引脚上,通过外部电路提供时钟信号。
而内部晶振电路则是通过配置寄存器设置内部振荡器的频率,从而提供时钟信号。
外部晶振电路通常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适用于需要更高时钟精度的应用场景。
而内部晶振电路则更加简单和方便,适用于一些对时钟精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场合。
在STM32微控制器中,需要通过设置相关的寄存器来配置晶振电路。
首先需要配置时钟源,选择使用外部晶振还是内部晶振;然后需要配置时钟频率,设置晶振的频率;最后需要使能时钟输出,将时钟信号输出到系统的时钟总线上。
总的来说,STM32晶振电路工作原理是通过晶体振荡器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后供给微控制器使用。
通过合理的配置和设置,可以实现对时钟信号的精准控制,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STM32晶振电路在嵌入式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晶体振荡器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通过合理的配置和设置,可以实现对时钟信号的精准控制,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STM32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
单片机晶振电路单片机晶振电路是晶体振荡器的基本电路回路,是以单片机为核心的系统电路设计的必需元件,它能够提供单片机所需的时钟信号,精确控制单片机的运行时钟,确保系统数据传输和存储精确、准确、有效,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
单片机晶振电路是一种具有自偏、自锁等特点的形式,按照振荡回路的结构分为电感、电容、射频、矩形波等。
晶振类型分为绝缘双极晶体振荡器(ISPACK)和谐振晶体振荡器(HCM)。
绝缘双极振荡器是将晶体振荡器和负载电阻连接起来形成双极回路,负载电阻的增加使振荡频率变低。
而谐振晶体振荡器的原理是在单片机控制芯片控制的基础上,电路中加入了一个两端分别连接晶振和负载电阻的射频电容,该电容作用于晶体振荡器构成示波器电路,当晶振正反复振荡时,射频电容首先去除一部分负载电阻并裁剪振荡频率,然后负载电阻会不断扩大,射频电容再次作用于晶体振荡器,最终达到恒定频率的振荡。
(1)电路的调试方法要想将单片机晶振电路投入实际应用,必须对每个元器件进行一定的调试,诸如电感电容调整器件的值、检查电感电容尺寸和老化、检查电源线路有无硬连接等,使电路符合要求。
(2)电路特性:1、时序控制精度高:单片机晶振电路可以提供一个精确的时间频率,正弦波形或脉冲波形,即使起动后,仍能够提供所需的控制准确度;2、安全性高:设计电路时,采用的元器件均为已经经过考验的稳定和可靠的组件,确保元器件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不会发生故障或伤害;3、可靠性高:设计电路时采用低漏磁性材料,抗电磁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在复杂的环境中也能运行持久、稳定可靠;4、耐用性高:在正常的操作环境下,单片机晶振电路组件的使用寿命可达几十年,具有很强的耐久性。
以上就是单片机晶振电路的介绍,它在单片机控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确保单片机高效地运行,保证计算机运行的正确性和稳定性,推动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
晶振电路的作用
1 晶振电路的定义
晶振电路是一种能生成电磁波的电路,也被称为晶体振荡器或频
率振荡器。
它是由半导体集成芯片、保护芯片、晶体等组成的电子电路。
它常被用于智能手机、计算机、数字电子设备等的时钟信号输出
和交流的信号的滤波生成。
2 晶振电路的结构
晶振电路的结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晶体、调节器和功率放大器。
其中,晶体是晶体管、晶栅管或其他晶体元件。
调节器则是用来控制
晶振频率的结构。
功率放大器则是用来提高振荡信号的幅度的电路,
并且可以调节以获得所需的信号强度和覆盖距离。
3 晶振电路的作用
1、生成定期的高稳定的时间、频率及正弦信号:晶振电路可以
实现高稳定度的正弦信号的振荡,因此,它被广泛用于生成固定的频
率和时间的时钟和计时信号,以及测量各种电子设备的脉冲时间精准度,以及计算机的时间频率。
2、具有滤除外部信号干扰能力:晶振电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
够保持信号的稳定和免受电磁波干扰,因此它常被用于交流的滤波,
以确保信号的丰满,以及防止电磁波的混杂。
3、用于信号校正和变频电路:由于晶振电路具有较小的温度漂移,因此,可用于信号校正,例如电视机、无线电发射器等,另外,它还可以和变频电路配合使用,以控制电机的转速。
4 总结
晶振电路是一种高稳定性的时钟信号电路,它经常用于生成时钟信号,以及用于信号校准和变频电路,有利于滤波干扰信号,以及提高条件的稳定性。
另外,由于具有低温度漂移的特性,它还可以用于应用范围较广的定时器、滤波器和振荡器等应用中。
在该应用手册中,我们将讨论我们推荐给您的晶振电路设计方案,并解释电路中的各个元器件的具体作用,并且在元器件数值的选择上提供指导。
最后,就消除晶振不稳定和起振问题,我们还
将给出一些建议措施。
图1所示为晶振等效电路。
R 为ESR(串联等效阻抗)。
L 和C 分别是晶振等效电感和等效电容。
C P 是晶振的伴生电容,其极性取决于晶振的极性。
图2所示为晶振的电抗频谱线。
当晶振在串联谐振状态下工作时,线路表现为纯阻性,感抗等于容抗(XL = XC)。
串联谐振频率由下式给出
LC f S π21=
当晶振工作在并联谐振模式时,晶振表现为感性。
该模式的工作频率由晶振的负载决定。
对于并联谐振状态的晶振,晶振制造商应该指定负载电容C L 。
在这种模式下,振动频率由下式给出
P L P L C C C C L
fa +=
π21
图 1. 晶振等效电路.
图 2. 晶振的电抗频谱线.
在并联谐振模式下,电抗线中fs 到fa 的斜线区域内,通过调整晶振的负载,如图2,晶振都可以振荡起来。
MX-COM 所有的晶振电路都推荐使用并联谐振模式的晶振。
图3所示为推荐的晶振振荡电路图。
这样的组成可以使晶振处于并联谐振模式。
反相器在芯片内体现为一个AB 型放大器,它将输入的电量相移大约180° 后输出;并且由晶振,R1,C1和C2组成的π型网络产生另外180°的相移。
所以整个环路的相移为360°。
这满足了保持振荡的一个条件。
其它的条件,比如正确起振和保持振荡,则要求闭环增益应≥1。
反相器附近的电阻Rf 产生负反馈,它将反相器设定在中间补偿区附近,使反相器工作在高增益线性区域。
电阻值很高,范围通常在500K Ω ~2M Ω内。
MXCOM 的有些芯片内置有电阻,对于具体的芯片,请参考其外部元器件选用说明书。
对晶振来讲,C1和C2组成负载电容。
和晶振来匹配最好的电容(C L ),晶振厂家都有说明。
C1和C2的计算式为
S L C C C C C C ++∗=2
121 这里C S 是PCB 的漂移电容(stray capacitance ),用于计算目的时,典型值为5pf 。
现在C1和C2选择出来满足上面等式。
通常选择的C1和C2是大致相等的。
C1和/或C2的数值较大,这提高了频率的稳定性,但减小了环路增益,可能引发起振问题。
R1是驱动限流电阻,主要功能是限制反相器输出,这样晶振不会被过驱动(over driven )。
R1、C1组构成分压电路,这些元器件的数值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反相器的输出接近rail-to-rail 值,输入到晶振的信号是rail-to-rail 的60%,通常实际是令R1的电阻值和的C1容抗值相等,即R1 ≈ XC1。
这使晶振只取得反相器输出信号的一半。
要一直保证晶振消耗的功率在厂商说明书规定范围内。
过驱动会损坏晶振。
请参考晶振厂商的建议。
理想情况下,反相器提供180°相移。
但是,反相器的内在延迟会产生额外相移,而这个额外相移与内在延迟成比例。
为保证环路全相移为n360°,π 型网络应根据反相器的延迟情况,提供小于180°的相移。
R1的调整可以满足这一点。
使用固定大小的C1和C2,闭环增益和相位可随R1变化。
如果上述两个条件均得到了满足,在一些应用中,R1可以忽略掉。
图 3. 晶振电路
一些芯片内置了全部这些外部器件(Rf, R1, C1, and C2),因此消除了电路设计师的烦恼。
这种情况下,只要把晶振连接在XTAL和XTAL引脚上即可。
提示:
选择ESR小的晶振,有利于解决起振问题。
较小的ESR可以增加环路增益。
在PCB板上缩短线路可以减小漂移电容。
这也有利于解决晶振起振和振荡频率的问题。
在工作的温度下和工作的电压范围内经常性测试一下电路,以确保晶振起振和持续振荡。
必要的时候调整元器件的数值。
为了取得最好效果,晶振的设计,用至少0.4 Vdd(峰峰值)的电平驱动时钟反相器。
调节晶振不能满足要求。
为了获得进一步的设计协助,请联系晶振制造商。
为了优化R1,我们推荐先计算C1和C2(前面已经解释过如何计算)。
将R1替换成电位计,将其初始值设置到大约XC1。
如果需要,调节电位计的设置,直到晶振起振并在稳态条件下保持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