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服饰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220.41 KB
- 文档页数:1
苗族服饰种类
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其中,他们的服饰也是非常具有特色和魅力的。
以下是苗族服饰的种类:
1. 苗族女装
苗族女装主要包括长衫、短衫、襦裙、裤子等。
其中,长衫是苗族女性传统的主要服饰,一般由蓝色、黑色、白色等颜色的布料制成。
长衫下摆呈圆形,衣身的两侧有绣花或者刺绣的花纹,非常精美。
2. 苗族男装
苗族男装主要包括长衫、短衫、裤子等。
其中,长衫和短衫类似于女装,都是由布料制成。
裤子则比较简单,一般是黑色或者灰色的长裤,非常舒适。
3. 苗族头饰
苗族女性非常注重头饰,一般会戴上一些非常具有苗族特色的头饰,比如花环、云层发冠、银饰等。
这些头饰在苗族女性的发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4. 苗族鞋子
苗族鞋子主要包括靴子、木屐等。
其中,靴子是苗族传统的鞋子,一般是由皮革或者布料制成,非常舒适。
而木屐则是苗族生活中的必备物品,可以有效地保护脚部不受伤害。
总之,苗族服饰种类繁多,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魅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总第177期QILU REALM OF ARTS(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71・dot:10.3969/j.issn.1002-2236.2020.06.011民艺符号学视域下的湘西侗族与苗族服饰比较研究张智艳,王洪斌,叶晓波(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湘西侗族服饰与湘西苗族服饰既是物质的载体,也是民族民俗信仰的象征。
本文意欲比较分析两者在服饰方面的民俗性、艺术性、符号性等典型特征的差异。
以民艺符号比较学为主要研究方法,综合运用阐释学、个案与综合研究、图像学、格式塔心理学、类型学进行分析阐释。
对两者女装、男装、背裙、童帽典型服饰类型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剖析两者美学特征的差异:湘西侗服造型意象化、风格古拙化,湘西苗服造型具象化、风格唯美化;湘西侗服表征敬仰女性始祖“萨岁”,湘西苗服表征敬仰女性始祖“蝴蝶妈妈”;湘西侗服自然崇拜突出,湘西苗服生殖崇拜突出;湘西侗服审美适度化,湘西苗服审美繁复化。
从两者服饰作为民艺符号表征的形式层到信仰层再到价值层看,湘西侗服与湘西苗服有着相似的文化溯源与不同的美学倾向。
关键词:民艺符号;民俗信仰;湘西侗服;湘西苗服;纹样;设计比较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36(2020)06-0071-06—1—冃ij y湘西侗族主要居住在湖南省通道、新晃、会同%靖州、芷江等县份。
关于侗族的起源较为常见的说法是,侗族是中国古代百越族的后裔。
古百越人是一个支系众多的族群,遍布于长江、钱塘江、珠江、闽江、元江(红河)、澜沧江、怒江地区和沿海岛屿。
湘西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史籍所载三苗后裔“盘瓠蛮”,便是目前生活在湘西地区的苗族先民,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和“长沙蛮”等。
“湘西苗族文化相对于汉族文化板块来说,它是文化的边陲,相对于百越、西南文化文化板块来说,它又处于一个相互交融的共生体系之中。
苗族的服饰特点都有哪些苗族的服饰特点都有哪些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苗族的服饰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苗族的服饰特点苗族服装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有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
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苗族的服饰文化一、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在此间也就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
文山地区有句俗语:“苗族住山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
这句俗语大致勾勒出文山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也反映了文山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条件。
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奠定了苗族对山中事物由感性识别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
服饰是进行民族识别的'手段之一,也是区分民族间的特征之一,直接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或世界观。
文山苗族大致分为白苗、青苗、花苗、汉苗等。
精心整理苗族古今服饰考略苗族的服饰既古朴又艳丽,一套苗族妇女的服饰就是一件绝妙的艺术珍品。
苗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各地区各支系在服饰方面至今都不同程度地保持了自己共同的民族传统,但不同地区和不同支系之间有明显差异,各具特色,这使苗族的服饰更显得多彩多姿。
笔者拟就湖南。
贵州、云南三大聚居地区苗族的服饰及其古今沿革变迁,略作考索。
一、湖南地区和诸关于.他后”发”。
)‘之见于明成化年间沈瓒初编。
清乾隆初李涌重编的《五溪蛮图志》,以及清康熙年间阿琳《红苗归流图志》。
此外,明代和清前期的方志;中,也有某些记载,大致反映了唐宋以后至改土妇流前后湘西地区苗族服饰的基本状况334和特征。
据《五溪蛮图志》记载:“昔以楮木皮为之布,今皆用丝、麻染成,五色,织花绸、花布裁制服之。
上衫皆直领,下裙围转细壁积倒折。
共蛮俗云:‘盘瓠死,浮于江,少女揭裙涉水邀之,子孙因以为记’。
其妇女皆插排钗,状如纱帽展翅。
富者以银为之,贫者以木为之,又以青白珠为串,结悬于颈上。
或细或布一幅,饰胸前垂下,俗曰,‘包肚’。
未嫁,下际尖;已嫁,下际齐”。
又载:“男子绾椎髻于脑后,女子绾椎髻于头顶。
”“男女皆戴银耳环,尺围大;皆跣足。
”①《红苗归流图志》记载:“红佑”“椎髻跣足,尽去髭须”,“其服饰,皆短衣窄袖,绔止蔽膝,用红布为橐以束腰,衣领亦饰以红。
妇人无约,止以裙蔽下体。
虽隆冬御寒,男女止单衣数层,冻甚则集薪焚之,阖室环向,反复烘炙。
出遇风雪则披理以御,男子以网巾约发,’带一环于左耳,大可围园一、二寸。
妇人则两耳皆环,绾发作螺髻,织篾为笄,以发纬之如蟹,匡施于髻,编以银索绕之,插银簪六、七枝,符形若匕。
其女之未嫁者,以线贯贝辫发垂后以为别。
②明万历联湖广总志》(卷三十一)载:“自武陵而南,历西阳、沅,靖,奄及郴、桂,为武陵五溪诸蛮,出盘瓠。
其人……肚鬓跣足,衣斑被啮,语言侏俏。
乾隆《永顺府志》(巷十)载:。
苗民性悍心野……男女畜发椎誓,赤足短衣,耳贯大环,出入佩刀携铪”。
从媒介特征看湘西苗族服饰发展现状湘西苗族地区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特殊民族聚居区,苗族是湘西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因为特殊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湘西苗族服饰独具特色,拥有浓郁的苗族风情。
湘西苗族服饰的媒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色彩鲜艳、多样湘西苗族服饰色彩鲜艳、多样,红、绿、蓝、黄、紫等颜色应用广泛,造型独特、富含动感。
通常,苗族青壮年男子穿着藏蓝色的单衣,头戴白色或草绿色的潇洒葫芦帽,裤子下摆细长。
苗族女性则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场合来选择服装,有长衫、短衫、褂子、裙子等各式样,其中以吊脚花裙最具代表性,花色以红、黑、青为主,灵活的花瓣和蕾丝,增加了女性的柔美和婉约。
二、手工艺精湛湘西苗族服饰大多是用传统手工织布技艺制作而成。
苗族用手工纺织的布料,在织出之前就整饰了许多漂亮的图案,布上绣着缤纷多彩的几何图案和错落有致的几何图案,通过针绣、剪裁、贴膜、手帕制作等一系列繁琐的手工艺制作而成,体现了苗族的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
三、装饰富丽、多样化湘西苗族服饰的装饰富丽,多样化。
苗族服饰的花纹有许多种,奇特别致,其中大多数都写意性很强,比如鸟、虫、花、树、云、水等植物和动物元素等,因此苗族服饰具有古朴、飘逸、变化多端的特点。
在服装上,特别是男子服装上,常常带有饰品,如鹰爪、牛角、鹿角、牛脾、犀角等,这些都象征着男子的勇气和力量,为服饰增添了威严和华丽。
四、与习俗有关苗族服饰不仅服饰自身具有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到习俗清规,在社交礼仪、喜丧嫁娶、宗教仪式等场合,苗族服饰都有更为严格的规范要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地位、不同职业都会有不同的穿着方式,以体现出苗族人的风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总之,湘西苗族服饰在色彩、造型、手工艺和装饰等方面继承了苗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又在现代艺术和时尚元素的影响下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创新,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湖南少数民族之苗族时间:2022-01-14湖南省苗族共有1921495人,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凤凰、吉首、保靖、古丈、泸溪以及邵阳市的城步、绥宁和怀化市的麻阳、靖州、会同等县、市。
1、文化艺术: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湖南苗族主要使用湘西方言和黔东方言。
苗族民间文学有歌谣、谚语、谜语、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语等,《古老话》、《休巴休玛》是其流传至今的代表作。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具有悠久的历史。
唱歌是苗族人民的一种特别爱好,迎亲送别,多以歌来表达感情。
妇女们常以歌来叙说家常,男女青年常以情歌求婚和表达对自己婚姻的向往。
湖南苗族传统舞蹈流行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鼓舞,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团圆鼓舞、单人鼓舞、双人鼓舞、四人鼓舞、跳年鼓舞等,跳香舞、接龙舞、芦笙舞和傩堂舞也是苗族地区常见的舞蹈。
苗族戏剧主要有傩堂戏、辰河戏、花灯戏、阳戏等,其中傩堂戏流行最广,为苗族群众喜闻乐见。
凤凰县回龙阁吊脚楼群,前临古宫道,后悬于沱江之上,是最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
苗族传流工艺美术主要有纺织、编织、刺绣和剪纸、桃花和银饰、蜡染等。
凤凰古城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靖州苗族歌、湘西苗族鼓舞、凤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古老话、苗族歌谣、湘西苗族民歌、湘西自治州阳戏、苗戏、湘西苗族服饰、凤凰蓝印花布、凤凰纸扎、苗族椎牛祭、苗族赶秋、苗族武术、苗族“四八”姑娘节、乾州春会等,入选湖南湖南省第一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风俗习惯:苗族聚族而居,少则数户,多则数十户、百户为村寨。
以一姓或两姓为主,个别杂居多姓。
村寨位于山腰和山脚,也有分布在山头或平坝。
房屋廊檐相接。
湘西苗族聚居区多木质结构的平房,房屋坐北朝南,有一字开和倒凹形。
此外,也有建楼房者,称吊脚楼。
湘西南城步、靖州、绥宁等地苗族多建造吊脚楼房,古称“干栏”。
湘西凤凰苗族服饰采风汇报湘西凤凰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情和文化。
苗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之一,服饰之丰富,样式之繁复,为中国56个民族所罕见,以至于可以依其样式、颜色来区分苗族各支系的名称。
由于苗族人民长期居住于西南相对较为封闭的地区,因此服饰中还保留着较多的原始风貌,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开放,其传统服饰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至今很多传统服饰和纹样都已失传。
因此探究苗族服饰这部“无字史诗”就显得尤为重要。
苗族的服饰图案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历史记忆,蕴藏着民族的宗教信仰,蕴藏着民族对生活的希冀和诠释,是我们探究苗族服饰渊源的最为有利的依据。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种较早的宗教信仰。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它关系。
此物就成为该氏族的图腾——吉祥物或象征。
对崇拜之物,人们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风情习俗,也有着各种崇拜仪式,常常会纹在身上或将图案绣在衣服上以期保佑。
苗族的服饰苗族的服饰花色纷繁,过去人们曾根据他们的穿戴而称呼他们为青苗、白苗、红苗、花苗,以及长裙苗、短裙苗等等。
他们的穿著往往因地而异,居住在湖南西部的苗族妇女,上身著大襟右袵衣,下身穿裤子,衣袖、衣领和裤腿都镶有宽阔的花边。
苗族服饰纹样概说苗族服饰纹样的基本特征之一。
以苗族服饰中频繁出现的交鱼纹图案为例 ,通过图案纹样的流变 ,以及对该图案出现部位和组合关系的归纳演绎 ,揭示这一图案的原生象征意义在于凭借对鱼类交配情景的描绘 ,从而寄寓了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礼赞。
这是一种高度抽象化了的生殖崇拜。
将这样的图案融会到苗族服饰纹样中 ,用意在于祈求个体的世代延续、家族的兴旺繁衍、民族的繁荣昌盛。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学诠释所能揭示的苗族文化深层意念而湘西苗族妇女服饰的主要精神特征是巫术,这种巫术的精神特征又和艺术及现实完美结合,对稳定苗族族群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苗族服装款式
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服装与汉族有着显著的区别。
苗族服装款式丰富多彩,反映了苗族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1.男装
苗族男装主要包括长袍、短衫、披肩、背心、长裤等。
其中,长袍是最常见的一种,通常是黑色或深蓝色,长度到膝盖。
苗族男子还喜欢佩戴襟花、花胸、环带等装饰品。
2.女装
苗族女装以青色为主,款式别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苗族女子的外套通常是蓝色或绿色的披肩,用红色滚边装饰,衣服的下摆也用镂空的红色线绣花。
同时,苗族女子在头上饰戴花环、花环帽、花草头等装饰品。
3.婚嫁服
苗族的婚嫁服装也是别具一格。
新娘通常穿着缀有千支针、千针百缕的蓝色手工绣花衫,再加上蓝色袜子和绣花鞋子。
新郎也穿着艳丽的服装,如优雅的蓝色长袍或黑色擀绸长袍。
4.节日服
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苗年节、龙船节等,不同的节日也有着不同的服装习惯。
其中,芦笙节是苗族最重要、最盛大的传
统节日,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和表演。
总之,苗族服装款式丰富多彩,体现了苗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目录1服饰简介2服饰图案3服饰分类4搭配技巧5服饰价值展开1服饰简介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
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
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
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
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黔东南境内苗族男女便装均较为简朴。
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
下装一般为裤脚宽盈尺许的大脚长裤。
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裤和长裤。
2服饰图案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
大湘西苗族服饰谱系初探摘要:在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的服饰中,苗族服饰以其款式与形制丰富多样而闻名。
湖南湘西的苗族服饰最为出名,早已被正式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当前民族地区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大湘西苗族服饰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消亡危机,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苗族传统服饰文化,来进行苗族服饰谱系的初探,根据服饰的分支分析其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通过文化传承的方式,去保护服饰文化根源,它能提升民族地区服饰产品的价值。
梳理大湘西苗族服饰谱系对大湘西苗族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民族振兴有着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
(本论文是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22C0493的阶段性成功之一)。
关键词:苗族服饰谱系苗族服饰分支文化传承湘西是中华民族中国苗族服饰发源文化地之一,它的历史渊源悠久、古朴大方且典雅、文化知识积淀的深厚吸引了着大量国内外研究人士的热切关注。
凡是深入去过了解湘西苗族地区民俗文化的人,无一件不对他们身上穿戴的各种绚丽精美的服饰文化感到印象特别深刻。
其中,苗族民间传统服饰文化才是有收藏价值且值得探究的。
从这些传统服饰文化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这个古老民族文化的悠久传承历史,还能进一步看到整个苗族服饰社会文明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探索苗族服饰谱系文化为索引,分析其服饰分支的内容,有助于为未来民族服饰提供新想法和创新点,对大西湘苗族服饰文化起到了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一.苗族服饰传统文化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苗族的一席之地。
其中苗族传统服饰则是当前市面上流传地区范围最广的服饰,它的款式品种琳琅满目,同时运用十分普遍的一种民族服饰。
据统计,全国已知的苗族服饰种类多达180多种,分布区域在中国苗族聚居的各方言区。
湘西苗族服饰也是苗族人民物质活动和精神需求的主要载体。
它产生的文化发展形式和精神创新活动是根据当时人类物质创造过程所需要。
通过社会群体和审美艺术观念创造的道德规范,逐步发展自身独特性的过程。
苗族风俗习惯有哪些苗族风俗习惯一、服饰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
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
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
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
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
衣扣一般为七颗。
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
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
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
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
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
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
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
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
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
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
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
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湘西特色文化一、生机文化①衣:湘西人口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这两种民族服饰。
首先,在湘西的苗族服饰中,围裙和银首饰是最为鲜明的特色。
苗女所穿的围裙分为高腰围裙和低腰围裙,平常穿着是为了劳作时保护围裙后面的衣服不被弄脏;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着,主要用于盛装服饰或显示女红技艺的刺绣水平。
银首饰的佩戴至今都十分讲究,大致分为头饰、项圈、手饰、挂饰等,各个部位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和寓意。
苗族服饰1 苗族服饰2 相对于湘西苗族华丽的服饰,湘西土家族的服饰则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
湘西土家族服饰最鲜明的特色便是“锦衣斑斓”,《来凤县志·风俗志》载:“男女垂髫,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
土家童装最为讲究,男孩从小打扮得虎头虎脑的,其中“虎头帽”最具代表性。
土家服饰1 土家服饰2②食:湘西美食在湘菜原有的香辣基础上,还融入了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
无论是吉首市街头还是凤凰古城,物美价廉的正宗湘西美食令人流连忘返。
糯米粑粑香香糯糯,蕨菜炒腊肉味美不油腻,糯米酸辣子酸而不腻,清凉的绿豆凉粉,香味四溢的野葱社饭,清香糯柔的血粑鸭等无一不体现着湘西人民对生活的创新与热爱。
我在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我最喜欢最熟悉的特色食品。
首先是“米豆腐”,相信老师一定知道《芙蓉镇》这部电影,影片中刘晓庆扮演的就是一名经营米豆腐的勤劳妇女。
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形成块状“豆腐”即成。
即可熟食也可冷食,吃起来口感清香,软滑细嫩,夏天我最喜欢的就是吃一碗润滑鲜嫩、酸辣可口的米豆腐了。
米豆腐1 米豆腐2 然后是湘泉酒,它产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酒液无色透明,芳香馥郁,味绵甘洌,醇厚柔美,后味爽净,回味悠长。
国内酒界专家定为混合香型--湘泉型,这是继我国传统五大白酒香型之后崛起的又一大香型。
沅吉古丈为立领大襟式。
这一带的苗族人自称为“瓦乡人”
服装非常朴素简单,春夏季节的上衣为纯白色,秋冬季节的上衣为蓝色,没有纹饰。
围挑花胸围兜,包挑花头帕。
挑花颜色多以黑白或蓝白对比,图案工整严谨,素洁秀雅。
湘西民歌中“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头帕。
泸溪苗族尤喜白布挑花帕,而沅陵苗族除了未婚少女及新妇包白布挑花帕外,中年妇女包蓝色挑花帕,老年妇女则包黑色布帕,不挑花。
凤花麻阳上衣为云肩式,环绕肩部伸展一条刺绣花边和两道滚边,纹样虽简练,却精巧别致。
配上呈梨形状的高腰绣花胸围兜,与盘肩组合构成上装优美的弧线,舒展而流畅。
下穿绣花裤,着绣花鞋。
凤凰型头帕是苗族妇女头饰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以高为美,因高而奇。
腊尔山台地的苗族妇女多喜欢用蓝白相间的格纹帕,或有扎染梅花纹样的花帕包头。
头帕层层相叠、高高耸立,有如峨冠,若遇严寒,还加包短帕一截,由额头包至脑后,裹住耳朵。
这一地区最有特色的是披肩,工艺极其琐碎复杂,华美非同一般,表现出该地区苗族女子独特的审美情趣。
保古吉首上装为胸襟式,胸襟及袖口处均以黑色底布为陪衬,以此烘托绚丽的刺绣纹饰、精巧的花边和纤细的镶径。
有的苗族妇女还把袖口往上翻卷,刻意露出素色挑花的白色袖套,以此为美。
下着宽脚裤,裤口有黑色拼布,用绲边、花带和刺绣花边等装饰裤脚,足穿花鞋,腰系绣有龙、风、花、草、虫、鱼等纹饰的围裙,极为精巧美观。
春夏季时,喜穿白色或浅色条纹布衣,
秋冬季,老人习惯在衣服外面套一件背心,衣着颜色较为沉稳,多为深蓝色、灰色或自己纺织格纹布等,与浓艳多变的纹饰互为映衬。
头包黑布帕或丝帕,头帕层层环绕呈螺旋状,额前绕成平面,脑后盘成梯形,末绾一道,平整于额眉,显示出精致妩媚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