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的整理和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167.50 KB
- 文档页数:8
4 表内乘法(一)整理和复习学情分析1、本单元的复习与整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乘法口诀表的整理;二是乘法算式的整理。
2、第1题是对乘法口诀表的整理。
对乘法口诀表的整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1-6的乘法口诀的全面整理并有序排列;二是根据乘法口诀能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3、对乘法算式的整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1-6的乘法算式的整理和有序排列;二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说明排列的规律。
教学工具表内乘法(一)"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也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充分掌握了加法的意义并且熟练计算,在这个基础上,提取出加法当中的特殊情况,也是生活中会出现的实际情况来加深孩子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用,提炼出乘法的计算方式,是一个对算理理解的质的飞跃,也是难点所在,需要充分紧密的联系生活情境,让孩子们体会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能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从而发现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和运用。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总结的能力,学会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找规律。
4、巩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能说出来。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计算。
难点:能发现、提出并解决身边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说得出乘法的意义(其实就是相同加数的简便的加法计算)。
教学方法1~6的乘法口诀表教学过程一、整理导入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乘法口诀...师:同学们都很棒,那老师问大家你们敢不敢挑战自己,这节课你们来帮老师整理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问题导入,迅速使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学生主动回顾整理学习内容,又用激将法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二、整理(一)整理乘法口诀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里有我们学过的所有乘法口诀的卡片,可是啊它们被打乱了,你们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把它们整理好吗?我请一个同学上来整理一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完成乘法表内的计算。
2.培养学生对乘法表的整体认识,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运算速度。
3.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建立数学逻辑思维。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乘法表内的乘法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对乘法表的整体认识和掌握乘法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乘法表内的乘法规律。
2.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案、习题册和黑板。
2.学生需要备好铅笔和纸。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请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乘法表内的乘法计算。
2.以口头问答的方式进行复习,巩固学生的记忆。
(二)导入新知识1.引导学生观察乘法表的排列规律,了解乘法表内的数字特征。
2.通过示范乘法表内的计算法则,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和属性。
(三)讲解习题1.根据教材内容讲解乘法表内具体的乘法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乘法规律。
2.带领学生一起完成教材上相关的习题,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堂练习1.给学生一定时间自主练习乘法表内的乘法计算,检验学生的熟练程度。
2.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他们找出问题所在。
(五)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表内的乘法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勤奋练习乘法表,提高他们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六、作业布置1.布置相关的习题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巩固习得知识。
2.鼓励学生根据乘法表内的规律多练习,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七、课堂反馈1.下节课前进行课堂反馈,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2.帮助学生解决在乘法表内乘法计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八、教学反思1.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做到因势利导。
2.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掌握乘法表内的乘法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表内乘法(一)、(二)的整理和复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乘法含义的理解及各部分名称的掌握。
经历口诀表的整理过程,发现口诀表中的规律,进一步熟记1~9的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9以内的两个数相乘的积。
提高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在经历简单分类和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序思考的思维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我国渊远的数学文化,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正确计算表内乘法。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乘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设计思路: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实施教学,第一层次:回顾这两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把知识进行整合,并建构知识网络。
第二层次:探索乘法口诀表的规律,强化记忆。
第三层次:全面复习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查缺补漏,综合提升。
】三、教学环节设计(一)开门见山,导入复习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用到了我们的数学知识,游戏中出现的乘法算式,你们是怎么算出得数的?生:用乘法口诀师:乘法口诀是我们学过的表内乘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表内乘法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贴课题:表内乘法的整理和复习)(二)回顾整理,建构知识块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两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师用课件出示电子课本,让学生一边看课本,师一边提示知识点,唤起学生的回忆。
)出示“乘法初步认识”第一部分课本师:首先我们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通过这部分学习我们知道了相同数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计算,还认识了乘号,知道了乘法算式是怎样读的。
出示第二部分课本师:这部分我们学习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这两个部分都是我们对乘法的初步认识。
(板贴:乘法的初步认识)师:接着,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生边看电子课本边回忆: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师:这些乘法口诀可不可以都放在一起,看成一大块知识?生:可以师:把这些口诀都放在一起,再加上“一一得一”,就是几到几的乘法口诀?生:1--9的乘法口诀(板贴:1--9的乘法口诀)师:看一看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内容?(课件出示乘加乘减和倍的认识的课本内容)生:乘加乘减生:几的几倍师:恩,是的,在学习1~9乘法口诀的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有关乘加乘减和倍的认识的知识。
板贴(乘加乘减、倍的认识)师:通过回顾,我们就把表内乘法的知识可以分成了乘法的初步认识、1~9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倍的认识这4部分.师:这样一分类,我们头脑中那些零零散散的知识可就更有条理了。
【设计意图:回忆这两个单元学习的知识,把零散的知识点综合成大块知识,使学生对这两个单元的知识有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为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做铺垫。
】(三)重点提升1、展示整理好的乘法口诀表师:在这四部分中,1--9的乘法口诀可是这两个单元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课前老师让大家整理的乘法口诀,大家都整理好了吗?生:整理好了师:老师相信大家在整理的时候肯定有新的收获和发现,把你的发现先和同桌交流一下吧!学生同桌交流师: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整理的乘法口诀表?生展示汇报师课件展示并总结:大家不仅整理的认真,而且能够仔细观察,大家发现的这些小规律对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都有很大的帮助。
2、找出积相同的口诀师:我们来看这个数,36是哪句口诀的积?生:四九三十六和六六三十六师:看来这两句口诀的积相同呢!在乘法口诀表中还有像这样积相同的口诀吗?生:有师:下面在你整理的乘法口诀表上找一找吧!找到积相同的口诀后可以把它们做上相同的标记或编上相同的序号。
听明白了吗?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汇报师:快看我们一共找到了几组积相同的口诀?生:9组师:原来,在乘法口诀表中还藏着这样9组积相同的口诀呢!3、根据口诀写算式师:我们接着来看,四九三十六这句口诀表示什么?生1:表示4个9相加,是36.生2:表示9个4相加,是36.师:大家的知识掌握的可真牢固,那你能根据四九三十六写出乘法算式?生:4×9=36或9×4=36师:六六三十六呢?生:6×6=36师:为什么六六三十六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生:因数相同师:那像这样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诀还有哪些?生不按顺序说师:哎呀!大家说了这么多,我都不知道哪个已经说过?哪个还没说呢?谁能按顺序说一说?生:一一得一、、、、、、师:太棒了,像这样按顺序思考能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这种方法叫做有序思考,(师板书:有序思考)在我们数学中经常用到,希望大家能养成有序思考的好习惯!师:按顺序来说,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诀是: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师:这样的口诀有几句?生:9句师:那大家知道我们学习的乘法口诀表中一共有多少句口诀吗?生:45句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我们现在学习的乘法口诀有45句,叫小九九,有的地方用81句口诀叫大九九,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播放你知道吗小资料师:通过这个小资料,你知道了什么?生汇报,师给予适当评价师:看来乘法口诀表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它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知识财富,熟练的记住乘法口诀对我们今后的学习非常重要,你们能熟练掌握了吗?生:能师:那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三三得()八()六十四()六三十二六()八()七十二()六十八四七()七()五十六()五二十五七七()七()六十三()八四十八三八()三()二十一()九五十四【设计意图:乘法口诀是这两个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通过让学生课前整理乘法口诀表,发现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把基础夯实。
】(四)全面复习,应用提升师:看来大家真的能够熟练记住乘法口诀了,但是只是记住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会灵活运用,你们能做到吗?接下来,有几只聪明的小动物,他们带来了几道题,要对大家这两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综合大挑战,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生:敢!1、乘法的初步认识师:挑战马上开始!第一位挑战者,小熊它带来了爱吃的玉米,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一共有多少个玉米?师:看到大家提的问题,小熊说:“这个问题我也会,不就是2+2+2+2=8嘛!”看了小熊的做法你有什么想说的?生:用乘法计算更简单师:用乘法怎么解决?生:4×2=8师:为什么用4 ×2=8生:因为有4个2相加师:相同数相加用乘法计算更加简便。
大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对简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你们可比小熊聪明多了!师:我们一起把这两道乘法算式读一读,好吗?生齐读师:大家还记得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生:因数×因数=积师:同学们的知识掌握的可真牢固,轻轻松松就战胜了小熊,接下来,看小鹿带来了什么题目?2、口诀运用大挑战4×8=( ) 45=( ) ×( ) 16=( ) ×( )=( ) ×( )6×9=( ) 27=( ) ×( ) 24=( ) ×( )=( ) ×( )2×9=( ) 14=( ) ×( ) 36=( ) ×( )=( ) ×( )3、综合运用题师:看来,小鹿也不是大家的对手,下面青蛙妈妈带着它的蝌蚪宝宝登场了(1)一共有多少只小蝌蚪?生:一行有6只,一共有三行,所以用3×6=18或6×3=18来计算。
师:同学们,这可是一群经过训练的小蝌蚪,只要青蛙妈妈一吹哨,它们就能变换队形,快看!(2)变换队形后怎么计算?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1: 2×8 +5=21(只),上面两行都是8只,所以是2×8,第三行还有5只,然后再加5.生2:3×8-3=21(只),先把它们看成三行都是8只,就是3×8,其实第三行少3只,再减3.师:大家的方法都非常好,在计算这两道算式时,要先算什么?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或减。
师:看来这种队形也难不住大家,青蛙妈妈一声令下,小蝌蚪们又立刻变换队形(播放第三种队形课件)(3)第二行有多少只小蝌蚪?生: 因为第二行是第一行的6倍,所以用3×6=18(只)来计算。
4、思维拔高题师:青蛙妈妈的三种队形都没难住大家,但是,接下来要挑战大家的可是一只非常狡猾的小动物,你们还敢继续吗?生:敢!师:大家太勇敢了!是的,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就是要不怕挑战,勇往直前!看小狐狸带来了什么题目:鸡有2只脚,兔子有4只脚,它们的脚一共有14只,你知道我有几只鸡?几只兔子吗?师:自己读读题目,这道题可有点难,和同桌讨论讨论吧!生讨论交流生1:1只兔子,5只鸡,5只鸡是5 个2,2×5=10,再加上一只兔子4只脚,一共14只脚。
生2:2只兔子,是2×4=8只,再加3只鸡,2×3=6,加起来一共14只脚。
生3:3只兔子,1只鸡,3×4=12,然后12+2=14.师:这个问题大家一共想出了几种方法?生:3种师:这3种方法都是正确的,看来有的问题不是只有一种正确方法,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就一定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共4道练习题,前3道题目分别按照乘法的初步认识、1~9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和倍的认识进行设计和练习,难易程度层层递进,综合性也逐渐增强,想要通过全面的复习,使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查漏补缺,全面巩固和强化。
最后一道题设计了一道思维提升题,在运用表内乘法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训练、增加学生的思维容量。
】(五)评价总结,建构网络师:同学们,你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老师对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非常满意,老师想把这些笑脸送给大家,我们一共来了24名同学,快判断一下,这些笑脸每人一张够不够?生:够师:你是怎么判断的?生:5个5是25张笑脸,一人一张够了师:还有剩的吗?生:有,剩一张师:剩下一张笑脸,就让我们把这张笑脸送给在座的每一个人,希望大家每天都能有个好心情,希望同学们每天都能开心学习,快乐成长!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把表内乘法的知识分成了4部分,通过复习巩固和综合运用,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于是,在我们的脑海中又形成了表内乘法这棵知识树,(将板贴移成树状)最后老师还想送给大家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告诉我们:温习旧的知识,从中有新的收获和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经常回过头来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