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点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名词解释中柱鞘:维管柱最外层的一层薄壁细胞,偶有两层或多层的情况,其细胞排列整齐,分化程度比较低,可以脱分化恢复分裂能力,与以后形成层、木栓形成层和侧根的发生有关。
无融合生殖:植物不经受精即可得到种子的自然现象,包括减数胚囊的无融合生殖和未减数胚囊的无融合生殖以及不定胚的生殖。
3 束中形成层:在茎的维管束中。
初生韧皮部与初生木质部之间,有一层具有潜在分生能力的组织,它与维管束之间的束中形成层一起连成环形的形成层。
同功器官:在变态器官中,将来源不同功能相同的器官叫作同功器官。
同源器官:光呼吸: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高氧和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
是光合作用一个损耗能量的副反应。
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种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地理变异:广布种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往往不同地区有显著差异。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间物质往返流动的过程。
2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维管组织: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的输导水分和营养物质,并有一定支持功能的植物组织。
年轮:多年生木本植物茎次生木质部中德同心圆环,代表着一年中次生木质部的生长量,亦称生长层,由早材和晚材组成。
2 心材:位于次生木质部的中心部分,颜色深,为早年形成的次生木质部全为死细胞,薄壁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纹孔侵入导管,形成侵填体堵塞导管使其丧失输导功能。
2初生生长:由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分化进行的生长。
2生活因子:是生物生活离不开的必须的因子。
2生态因子:在生态环境中,对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或分布起着影响作用的因素。
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东北林业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初试科目代码:(341)初试科目名称:农业知识综合三考试内容范围: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要求考生了解计算机发展史及计算机分类。
2.要求考生掌握数制的概念: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表示及相互转换,二进制整数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3.要求考生掌握计算机的数据及其编码的基本知识,了解数据的存储单位(位、字节、字),存储地址和寻址空间,字符与ASCII码,汉字及其编码。
4.要求考生了解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主要特点,熟悉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程序(数据和指令序列)存储执行、组成计算机系统的五大部件(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和总线(地址、数据、控制)。
5.要求考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配置、板卡和主要性能指标:主机(中央处理器CPU、主存储器ROM、RAM)、计算机外存设备(软盘、硬盘、光盘)、输出输入设备(串并口、鼠标、键盘、显卡和显示器、打印机、声卡和多媒体设备)。
6.要求考生了解外存设备(软盘、硬盘、光盘等)的基本知识:磁道、扇区、簇、存储容量(KB、MB、GB、TB)、软盘的读写孔、写保护口,熟悉它们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
7.要求考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基础:软件的发展历史、软件的定义及其分类——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和应用软件(字处理、表处理、实时处理和各种语言编写的应用程序等)、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指令和程序的概念;简单程序的执行过程。
8.要求考生了解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实时控制、办公自动化(OA)、生产自动化(CAD/CAM、CIMS等)、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智能检索等)、计算机模拟、各类计算机的辅助系统等。
9.要求考生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的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等,熟悉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其分类、病毒的由来和危害及对其的预防、常用杀毒软件和防毒卡等。
东北林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341 考试科目名称: 农业知识综合三考试内容范围: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 了解计算机发展史及计算机分类。
2.掌握数制的概念: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表示及相互转换,二进制整数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3.掌握计算机的数据及其编码的基本知识:了解数据的存储单位(位、字节、字),存储地址和寻址空间,字符与ASCII码,汉字及其编码。
4.了解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主要特点: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程序(数据和指令序列)存储执行、组成计算机系统的五大部件(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和总线(地址、数据、控制)。
5.了解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配置、板卡和主要性能指标:主机(中央处理器CPU、主存储器ROM、RAM)、计算机外存设备(软盘、硬盘、光盘)、输出输入设备(串并口、鼠标、键盘、显卡和显示器、打印机、声卡和多媒体设备)。
6.了解外存设备(软盘、硬盘、光盘等)的基本知识:磁道、扇区、簇、存储容量(KB、MB、GB、TB)、软盘的读写孔、写保护口。
它们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
7.掌握计算机软件基础:软件的发展历史、软件的定义及其分类——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和应用软件(字处理、表处理、实时处理和各种语言编写的应用程序等)、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
指令和程序的概念;简单程序的执行过程。
8.了解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实时控制、办公自动化(OA)、生产自动化(CAD/CAM、CIMS等)、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智能检索等)、计算机模拟、各类计算机的辅助系统等。
9.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的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等。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其分类、病毒的由来和危害及对其的预防、常用杀毒软件和防毒卡等。
10.掌握多媒体初步知识:多媒体的基本知识、超文本及超媒体的概念。
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第一部分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笔试、闭卷。
三、试卷的内容结构林学的基础知识25%林学的基本理论25%林学的技术与方法50%四、试卷的题型结构选择题、填空题10%名词解释题15%简答题50%论述题25%第二部分 考察的知识及范围一、林学的基础知识1、森林的概念与特征:森林的概念、特点,森林的植物成分;林分的特征,标准地调查、蓄积量测定。
2、森林植物学基础: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植物分类方法、系统、单位,植物的命名,植物检索表及其应用,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主要造林绿化树种的分类特征、分布范围及主要用途。
3、森林与环境的关系:森林环境因子的分类及其作用,森林与环境因子作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形式,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带性与气候特点的关系。
4、森林的功能与效益:森林的三大效益,森林功能与效益计量和评价的目的、意义、指标体系和方法步骤。
二、林学的基本理论1、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森林的类型,森林立地与立地因子,森林立地质量评价与立地分类;适地适树的概念、意义、途径和方法,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造林密度的确定及其调控;纯林、混交林的特点和应用,树种混交的基本理论。
2、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基础;抚育采伐的概念、目的、种类、方法和要素,森林采伐更新的概念,采伐方式与更新;次生林的概念,次生林的改造及经营措施。
3、林业生态建设理论: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内容、类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
三、林学的技术与方法1、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技术:林木种子采集、调制与贮藏的基础与技术,林木种子品质检验,种子的休眠现象及催芽机理和方法;苗木培育的基础和技术,苗期管理,苗木的出圃与贮藏;播种苗、营养繁殖苗、移植苗培育,容器育苗与设施育苗。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入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包括土壤学和普通生态学两部分,每部分占75分。
其中土壤学是林学、水土保持、环境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从事林业工作和科学研究的专业基础课考试课目。
普通生态学是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是高等林业院校本科生物、园艺、林学、环境、环规、草业、水保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为了帮助考生了解普通生态学、土壤学主要知识点和复习范围及报考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考试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土壤学第一章绪论1. 土壤、土壤学、土壤肥力等概念,土壤的特点。
2.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第二章土壤的地学基础1. 常见矿物及岩石的识别特征,常见地质作用。
2.地形地貌及景观特征。
第三章土壤的形成过程1. 岩石的风化及母质类型,土壤的形成及发展。
2. 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
第四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生物1.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类型。
3.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3.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第五章土壤的物理性质1.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粒级的矿物组成和理化特性,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
2. 土壤结构,包括土壤孔隙度、比重(土粒密度)、容重(土壤密度)。
第六章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的酸碱性;2.土壤的交换性;3. 土壤的缓冲性。
第七章土壤水、空气和热量1. 土壤水分;2. 土壤空气。
第八章土壤养分1. 土壤养分的来源和消耗;2.土壤中氮、磷、钾元素的形态、有效性、钾素循环;3.微量元素的植物吸收形态及在植物体内的流动性。
第九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1.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其生理功能;2.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过程;3.施肥的基本原理;4.肥料的概念和类型;5.合理施肥的原则。
第十章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1.土壤退化;2.土壤质量;3.土壤污染;4.土壤分类与分布;5.土壤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6.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剖面构型、理化性状及利用改良;7.土壤调查。
林业硕士初试考试科目注:1.括号内所注分值为该栏考试科目试题满分值。
2.加“▲”为全国统考或全国联考试题。
考试大纲及命题指导意见林业硕士-345-《林业知识基础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一、考试性质《林业基础知识综合》是林业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择优录取的依据,为国家培养适应林业和生态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于与林业生产、科研与实践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的具体内容由《土壤学》、《森林生态学》、《气象学》和《植物学》四个考试科目中任选两个科目组成,每个科目为75分。
四、命题指导意见各招生单位根据以下命题指导意见,向考生提供具体考试大纲并命制试题。
《土壤学》1.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土壤学相关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以及从事土壤资源调查和土壤肥力改良的实践能力。
2.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主要成土岩石和矿物的鉴别;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土壤各种性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养分与施肥原理;土壤分类与分布。
同时要求考生能独立进行土壤剖面调查和进行有关林业生产的土壤资源调查工作。
《森林生态学》1.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考察考生应用森林生态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2.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森林生物与环境关系原理;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内与种群间的相互关系;森林群落的组成与结构,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分布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养分循环。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大纲《植物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植物学是研究植物形态结构功能、植物生长和发育规律的科学,包括植物细胞、组织、 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长发育、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和生殖过程以及植物界的 基本类群、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分类基础等。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
第一章 植物细胞 1.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及膜系统、细胞核、质体、线粒体和其他细胞器的 显微结构与超微结构及它们的功能。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
2.植物细胞的繁殖:细胞周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过程和二者的区别。
第二章 植物组织 1.植物组织的概念、类型、结构特点及功能。
2.植物体维管束、维管组织及维管系统的定义,维管束的主要类型。
第三章 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1.种子萌发与营养器官发生:种子构造以及类型;种子萌发与幼苗形成 2. 根:根的种类与根系类型;根的伸长生长与初生结构;侧根的发生;根的次生生长 与次生结构;根瘤与菌根 3.茎:茎的功能与基本形态;茎的分枝类型;茎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茎的次生生 1 / 10长与次生结构;木材的构造 4.叶:叶的基本形态;双子叶、单子叶及裸子植物叶的基本构造;叶的形态构造与生 态条件的关系;落叶与离层 5.营养器官的变态、同功与同源器官 6.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第四章 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殖过程 1.被子植物繁殖器官及其生殖过程 2. 裸子植物繁殖器官及其生殖过程 3.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的主要区别。
第五章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1.植物分类单位及植物命名 2.低等植物与高等植物的主要区别。
3.藻类、菌类、地衣三大类群的基本特征及主要代表植物。
4.苔藓、蕨类(真蕨) 、种子植物的基本特征及生活史。
第六章 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1.了解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的主要观点。
2.被子植物主要形态术语(包括花程式) 。
3.掌握常见科及亚科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木兰科、毛茛科、杨柳科、十字花科、 蔷薇科、堇菜科、豆科、石竹科,报春花科、玄参科、唇形科、紫草科、木犀科、忍冬科、 菊科、禾本科、莎草科、百合科等) 。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林业是指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利用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林业基础知识中最基本的就是森林的分类。
按照森林的生态特征,可以将森林分为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
其中,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带和温带,阔叶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混交林则是针叶林和阔叶林的交错分布。
林业基础知识中还包括了森林的生长规律。
森林的生长受到气候、土壤、水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类型的森林生长规律也不同。
例如,针叶林的生长速度较慢,但寿命较长,而阔叶林的生长速度较快,但寿命较短。
林业基础知识中还包括了森林资源的利用。
森林资源可以用于木材、纸浆、能源等多个方面。
在利用森林资源时,需要注意保护森林生态环境,避免过度砍伐和滥伐。
林业基础知识中还包括了森林保护的方法。
森林保护是指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的一系列措施。
其中,常见的森林保护方法包括植树造林、防火、防虫害等。
林业基础知识是林业学习的基础,掌握好这些知识对于从事林业工作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一、大纲性质《林业基础知识综合》是一门综合介绍林业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一)绪论林学、林业的概念及内涵;我国及世界林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森林的概念与特征森林的概念及特点,森林的分层植物成分;林分的概念,林分各特征指标的概念及调查、测定和计算方法;标准地定义、分类、设置与调查;林分蓄积量测定。
(三)森林植物植物的分类系统、分类单位与分类学术语;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涵、评价指标与保护。
(四)森林与环境环境与森林环境的概念及内涵,森林环境因子及其与森林的作用,森林与环境作用的一般规律及形式;森林分布的一般规律,我国森林植被的区域划分。
(五)森林的功能与效益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森林主要功能与效益及其评价方法。
(六)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林木种子生产、采集、调制、贮藏基础理论概念与技术方法,林木种子品质检验方法与鉴定指标;苗木质量评价与方法,苗木培育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七)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森林类型的划分;森林立地的相关概念,立地质量评价,立地类型划分方法;适地适树的含义、途径及方法,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密度相关概念及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树种混交的基本理论。
(八)人工植被调控技术人工植被调控技术类型及特点,引种的意义、依据与成功标准。
(九)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经营与可持续经营的内涵,森林结构调控技术,森林采伐更新方式及其选择依据,次生林经营改造。
(十)城镇园林绿化近自然理论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城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理论。
(十一)森林健康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内涵、评价指标及稳定性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森林病虫害类型与防治措施;森林火灾概念、分类及控制方法。
(十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理论与技术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与内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