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板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25.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感知词中形象,理清作者思路,品析词的精妙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反复朗诵,把握诗歌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意蕴。
【教学重点】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朗诵,把握诗歌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意蕴。
【情境导入】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
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
《沁园春·雪》就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地展露,也是他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地显现。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这首词。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读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节奏。
2.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理清全文的结构。
明确:1.字音:沁.园春(qìn) 惟余莽.莽(mǎnɡ) 分.外妖娆(fèn)稍逊.(xùn)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句子的停顿节奏示例: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表达方式:上阕描写,下阕议论、抒情。
内容: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作者的宏伟抱负。
3.全文结构:这首词的上阕写北国雪景。
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间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其中前两句承上启下,中间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二、深入探究——思想感情1.上阕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组讨论,交流成果,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组讨论,交流成果,明确:主旨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理解:在作者看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但是他们短于“文治”,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九年级语文部编说课稿:1沁园春·雪一. 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北师大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36年冬天写的一首抒情诗,描绘了作者在雪后的山野中散步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毛泽东诗词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他们可以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对一些历史背景、诗词术语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适时给予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了解诗的背景,把握诗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究,体会诗歌意境,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了解诗的背景,把握诗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领悟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雪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雪后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诗歌:让学生反复朗读《沁园春·雪》,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讲解诗文:讲解诗的背景,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深入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听课记录课程名称: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 沁园春·雪》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沁园春·雪》,理解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与胸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感受词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二、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中国北方雪景的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营造一种静谧而壮美的氛围。
随后,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去感受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去聆听词人心中的澎湃激情。
”学生活动:•学生被图片和音乐所吸引,注意力迅速集中,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设计巧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诵读感知:•教师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停顿和情感的把握,然后要求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调。
•学生分组诵读,相互评价,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朗读,积极模仿,分组诵读时热情高涨,相互评价时认真细致。
过程点评:诵读是理解诗词的重要途径,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不仅能够熟悉文本,还能初步感知词人的情感。
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学生的分组诵读和相互评价则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2.2 意象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关键意象,如“长城”、“大河”、“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并分析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分享。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分析意象,分享时见解独到,语言生动。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 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中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
2. 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
1. 导入(5分钟)1.1 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歌创作。
1.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毛泽东的诗作,如《长征》、《浪淘沙·北戴河》等。
2. 自主学习(15分钟)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2.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背景知识。
3. 课堂讲解(20分钟)3.1 教师讲解诗的意象、象征意义、结构和韵律特点。
3.2 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爱国情怀。
4. 互动环节(10分钟)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4.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结构和情感。
5.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沁园春雪》,并写一篇读后感。
6. 板书设计沁园春雪意象:雪花、江山、英雄、人民群众结构:起承转合情感:爱国情怀、壮志凌云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还需要考虑是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作业设计1. 背诵《沁园春·雪》。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雪》的读后感,内容应包括对诗中意象、结构和情感的理解。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36年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
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本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体,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这首词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
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教学目标:1.颂读诗词,感受其音韵美,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有感情朗读课文2. 品读诗词,领悟其语言美,理解上下阕内容及艺术手法,提高对诗歌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3. 研读诗词,体会其情感美,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沁园春雪》是训练朗诵的极好例子,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认知内容,感受韵律,品味语言,领会意境。
在品析中把握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的特点,感受诗人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让我们齐读,并猜一猜,描述的人物是谁?(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齐读。
学生回答毛泽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主席笔下的壮丽江山。
板书课题《沁园春·雪》,毛泽东。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解释一下这篇文章的标题《沁园春·雪》,找生回答,“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这是一首词,揭示了所写的内容。
2、走进作者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
教案名称:《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掌握词中生字新词,理解词牌“沁园春”的格式和词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鉴赏、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词中展现的壮阔景象和深远意境,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国家山河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词的韵律美和意象运用。
词中展现的历史人物形象和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词中景象和情感的感悟。
教学准备:《沁园春·雪》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词中描绘的雪景和历史人物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词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情感体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雪景和历史人物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词中景象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和《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词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词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词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词鉴赏:分析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意象讨论:学生观察雪景图片,讨论词中的意象与情感的联系。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词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人物形象,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感体验:学生尝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词中,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词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雪景或历史人物的感悟。
2.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词的情感体验,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沁园春·雪》的主要内容、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沁园春雪》说课稿一、说教材《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居单元之首。
根据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开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重难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根底,起铺垫作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为了到达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准备运用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1、朗读法:贯彻课堂教学始终。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三、说学法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到达不教。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学法具体如下: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走进文本,初读感知——研读文本,指导朗读——品读文本,激扬文字——诵读全词,升华感情;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
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2、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稳固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带着人民建设新中国。
《沁园春雪》教案(优秀8篇)沁园春·雪篇一《沁园春雪》学习目标:1、积累《沁园春雪》中重点字词2、抓住关键词语,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精神和革命壮志。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初步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2、以“我所了解的毛泽东”为题,收集资料,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课堂学习:一块:诵读欣赏,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反思1明确要求,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诵看课文,听朗读2谈听后的体会,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交流体会3组织朗读。
请2-3位同学进行朗读交流4、组织评价学生评价5初步理解大意,准备质疑。
看页下注释,理解大意,记录疑问。
6组织交流、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总结。
交流,互评7组织朗读。
全班齐读第二块:小组合作探究,精读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反思1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我所了解的毛泽东” 交流、补充2问题情境:这首词问世之初,就备受推崇,人们盛赞这首词“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它的发表也使蒋介石集团惊恐万分,蒋介石立即唆使其御用文人进行反扑。
学生听讲3、小组合作探究:这首词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要求从词的内容、主题及其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参与到各小组中进行指导。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4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5组织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习其他小组的长处6、对小组发言进行补充并板书。
听讲、记笔记第三块:语文活动:学唱歌曲《沁园春雪》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反思1播放歌曲《沁园春雪》听歌曲学唱课后学习:收集描写雪的诗词、散文,选择其中一篇与《沁园春雪》中的雪景比较、分析,写200字左右的心得。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篇二云南省泸县第四中学张开芳一、导入: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二、整体感知:(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第一单元◇单元主题◇本单元集中学习诗歌,诗歌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
要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其内涵,并结合亲身体验和欣赏其他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象,感知诗中的形象,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
它描写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被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乡愁》一诗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形象而浓烈地抒发了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内心思念亲人、眷恋故土的深切情怀。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代表作。
这首诗意境优美、内容纯净,形式纯熟、语言华美。
在形式上,采用了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
《我看》是诗人穆旦青年时期的作品,诗人在诗中以瑰丽的语句,拟人的修辞手法,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北方春天原野图。
诗中充沛的激情、博大的胸怀,是诗人青春时代的色彩。
引导我们不仅要看到大自然的美,还要思考人生的意义。
◇单元目标◇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
3.注意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单元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自行感悟诗意。
难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的表达效果。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5、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2.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4.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设想重点: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难点: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教学突破:1.运用语言和画笔,在音乐的陪伴下,师生共同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2.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感受诗人由近及远、借景怀古、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设计(一)明确目标(二)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
【导语】词,⼜称长短句。
⼀⾸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如“沁园春”“虞美⼈”“⽔调歌头”等。
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1课《沁园春·雪》课⽂原⽂ 北国风光, 千⾥冰封, 万⾥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河上下, 顿失滔滔。
⼭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
须晴⽇,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如此多娇, 引⽆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射⼤雕。
俱往矣, 数风流⼈物, 还看今朝。
1936年2⽉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 学习⽬标: 1.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的语⾔,发展学⽣形象思维的能⼒。
(重点) 2.理解词的⼤⽓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阅读鉴赏诗歌的能⼒(难点) 3.感受词⼈的豪迈与⼤⽓,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树⽴伟⼤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标: 由回顾写雪的诗句导⼊。
(由回顾旧⽇积累导⼊到对新诗⽂的阅读,便于开启学⽣的形象思维) 本环节由学⽣⾃主完成,教师可适时补充。
⼆、课⽂探究: (⼀)⼀读课⽂,感受⽓势 1.指名朗读,请学⽣听准每个字⾳。
(将需要着重指出的字写到⿊板上) 2.强调以下字⾳ 沁qìn 数风流⼈物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3.注意节奏和重⾳ 以前三句为例:北国风光,千⾥冰封,万⾥雪飘。
师⽣共议停顿和重⾳,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
4.集体朗读全词。
(⼆)⼆读课⽂,理解词意 1、赏析上阕:可围绕以下⼏个问题来进⾏: ⑴⼤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⑵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 讨论并归纳:“望”字。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课型:【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九年级的学生青春活泼,情感丰富,容易被感染。
经过两年的初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形成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对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词”缺少系统性,理论性的认识。
与伟人毛泽东所处的年代相隔久远,处在和平年代的他们对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多。
现在安逸的生活致使他们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对较弱。
学习这一课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要提高社会历史责任感。
【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这次的教学主体是九年级的学生,虽然较之于七八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在语文学习能力上已有较大的提高,对阅读材料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表达出来。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设计多种“诵读”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的内容,领悟并学习词的意象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词创作的艺术特色。
对于“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动力”的这个深层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需要灵活设置教学过程,巧妙使用点拨手法,精心安排问题,在教学中要注意做浅入深出的引导和分析。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体会词的壮美意境。
2、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体会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掌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深入分析这首词下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2 .理解这首词写景、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这首词下片中欲抑先扬的写作技巧,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来体会作者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2 .掌握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品味这首词准确、凝练的语言特点。
【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