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中国税制的建立和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341.65 KB
- 文档页数:17
税制概论第一章1.税收的“三性”是个完整的整体,其中其核心特征是无偿性。
2.税收作为一种财政收入,在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中,是一个分配过程3.征税权利主体是指征税方。
4.我国税法分为税收法律、税收法规和规章。
5.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对权利主体双方而言是对等的。
6.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经税务机关7.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少缴税款的,是偷税。
8.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是抗税。
9.国家征税行使的是一种政治权力。
10.委托代征权不属于纳税人的权利11.税收征缴采取方式的是强制征收。
12.税收财政职能的特点有:适应范围广泛性;取得收入的及时性;征收数额的稳定性13.税收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实行低税或补助,体现的是一种经济职能。
14.税收的三个形式特征15.税收“三性”的关系16.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对权利主体双方而言是对等的,但其权利义务是不对等的。
17.税收职能中,财政职能是最首要的、基本的职能。
.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18.计税依据是指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19.从价计征的税收,计税依据是计税金额。
20.在税法构成要素中,衡量税负轻重与否的重要标志是税率。
21.最能体现公平税负原则的税率是超额累进税率。
22.税收要素的构成:包括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等。
23.征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目的物。
体现征税的最基本界限的是征税对象。
24.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的税率25.超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相应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
26.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等于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速算扣除数27.在税法构成要素中,衡量税负轻重与否的重要标志是税率。
税负转嫁的概念及其形式。
消费税、营业税、关税、增值税是间接税。
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演变1949年建国初期,我国各地税收制度很不统一。
在一些老解放区,仍沿用革命根据地时期各自制定的征税制度。
在新解放区,为了及时开展城市税收工作,按照“暂时沿用旧税法,部分废除,在征收中逐步整理”的原则,除了将旧政权不合理的苛捐杂税以及为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服务的征税规定加以废除外,一般暂时沿用旧税法。
因此,当时全国各地实行的税种不统一,同一税种的税率差别也非常大。
如面粉税,东北为8%,华东为25%;卷烟税,华东为40%,华北为10%,东北为60%;烟叶在华北不征税,而华东、中南都要征税。
至于各地区的完税凭证和管理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很不一致。
这种情况与全国统一的新形势很不适应。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召开了首届全国税务会议,讨论研究统一全国税政,建立新税制和加强税务工作。
会议根据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有关财政税收的规定精神,制定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于1950年1月由政务院发布施行。
《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明确了统一全国税收的要求,规定了全国统一的税收体系和税收立法权限,提出了加强税收工作的制度措施。
与此同时,政务院还公布了货物税、工商业税等主要税种的暂行条例和《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程》。
这标志着我国新的社会主义税收制度迅速建立起来。
随着新的税收制度的建立和贯彻执行,城市工商税收收入也开始迅速增长。
1950年上半年就达到了与公粮收入相等的地步,完全改变了以往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农村公粮收入的局面。
1950年6月,针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调整了工商税收,简化合并了一部分税种、税目,调整了部分税率,改进了征收方法,并在调整的基础上修正了货物税、工商业税等主要税种的暂行条例,同时由财政部公布了这些暂行条例的施行细则,从而使我国新的工商税收制度逐步趋于完备。
我国工商税收制度建立以后,曾进行了多次调整改革,主要有1953年的税制修正;1958年税制改革,试行工商统一税;1963年所得税制的调整;以及1973年税制改革,试行工商税。
税收起源和历史发展第二章税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知识点、重点与难点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国家就是随着人类的社会分工、私有制与阶级的出现而形成的。
税收就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
我国税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税收、封建社会税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税收,新中国税收经历了新税制的建立与历次税制改革。
西方国家税收也经历了前资本主义税收、资本主义税收的发展过程。
建议本章的学时数为2课时。
二、本章知识点1、国家就是如何形成的。
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就是社会契约论与暴力征服论。
2、税收就是如何起源的。
3、我国税收发展简史。
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税收、封建社会的税收、国民政府时期的税收与社会主义的税收。
4、我国封建社会的重大税制改革。
主要包括唐初叶的“租庸调”、唐中叶的“两税法”、明中叶的“一条鞭法”与清前期的“摊丁入地”等。
5、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建立与发展。
主要包括1950年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一九五0年七月至一九七八年期间的税收调整与改革;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一年的税收改革;一九九四年的税收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的新一轮税制改革。
6、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所得税制的改革、流转税制改革、其她税种的改革与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
7、西方国家税收发展简况。
西方各国税收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从税收结构瞧,走过了由以简单原始的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演变为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再进一步发展为也现代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一)税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要认识到税收始终就是国家的公共权力作用于社会经济的产物。
(二)一九九四年的税收改革经过1979—1991年的税收改革,使工商税制突破了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收统支的分配格局,强化了税收组织财政收入与宏观调控的功能。
但就是,当时的税制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外,特别就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与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方面,难以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
【tips】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2018年税务师《税法一》要点新中国税法的建立与发
展
新中国税法的建立与发展
1950年1月,新中国税收制度建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从而确立了税法最直接的宪法依据。
1956年5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通过《文化娱乐税条例》,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的形式颁布。
这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正式建立以后首次通过的税收法律。
1958年6月3日,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统一了我国的农业税法,直至2006年1月1日废止,农业税是我国修改最少,执行时间最长的一部单行税法。
1958年人大常委会首次调整税收立法权,下放了部分税收立法权。
从2018年5月1日起,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四个行业全面进入营改增试点,至此,增值税全面开始实施,营业税完成历史使命。
(新增)
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主要涉及六税一法的改革,即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改革。
新中国税法的建立与发展
1950年1月,新中国税收制度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