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的渔翁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柳宗元《江雪》全诗译文及赏析这首《江雪》是由唐代诗人柳宗元所创作,作者运用了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译文及注释《江雪》译文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江雪》注释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独:独自。
《江雪》赏析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江雪》原文翻译及分析一、关键信息1、诗歌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作者:柳宗元3、诗歌体裁:五言绝句4、创作背景:诗人被贬永州时所作5、诗歌主题:描绘了一幅孤寂寒冷的江雪垂钓图,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不屈二、原文翻译1、千山鸟飞绝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
11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广阔而寂静的景象,连绵的山峦中不见一只飞鸟,凸显出环境的冷清和寂静。
2、万径人踪灭所有的道路上,都不见人的踪迹。
21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空旷和无人的氛围,“万径”与“千山”相对,更显出世界的荒芜和寂寥。
3、孤舟蓑笠翁江面上,只有一叶孤舟,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
31 “孤舟”突出了渔翁的孤独,“蓑笠翁”形象地描绘了渔翁的装备,为下文的独钓埋下伏笔。
4、独钓寒江雪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41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独钓”展现了渔翁的坚毅和执着,“寒江雪”则营造出极度寒冷和凄清的氛围。
三、诗歌分析1、意境营造整首诗通过对山、鸟、径、人、舟、翁、江、雪等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孤寂、清冷、辽阔的意境。
11 山与径的空寂,鸟与人的消失,突出了环境的肃杀和寂静。
12 孤舟和独钓的画面,在这一片寂静中显得格外醒目,更强化了孤独的感觉。
2、艺术手法21 对比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如千山万径的广阔与孤舟独翁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个体在大自然中的孤独和渺小。
22 烘托手法以鸟飞绝、人踪灭来烘托环境的寒冷和寂静,从而突出渔翁的孤独。
23 象征手法渔翁的形象可能象征着诗人自身,他在困境中依然坚守,不屈服于命运。
3、情感表达31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江雪垂钓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孤独和寂寞。
32 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傲岸不屈的精神品质。
4、文化价值41 《江雪》作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追求精神自由的精神风貌。
独钓寒江雪,孤舟蓑笠翁,一蓑烟雨任平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解释: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赏析:此句刻画一个清高孤傲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一蓑烟雨任平生。
出自宋代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解释: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赏析: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诗人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可见诗人鲜活灵动的心灵和达观的精神。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2。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
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第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称赞.3。
《垂钓》白居易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
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
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
颈联中的“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即圆满与空虚。
江雪古诗的意思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写于公元650年左右的一首以渔翁为题材的五言绝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生活清苦,但仍傲岸不屈、顽强自信、忠贞自守的高尚情操。
全诗表达了诗人在长期漂泊的生涯中,遇到风雪大作,停泊在江上小船,江面一片白茫茫,天寒地冻的恶劣气候环境,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只有乐观豁达之心和闲适宁静之志。
江雪古诗的意思:在那冰天雪地中,渔翁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冒着寒冷在江上垂钓。
这幅图景使我们感受到渔翁形象的孤独,生活的艰辛,以及诗人对渔翁的深切同情。
图画上面那位孤独的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大雪纷飞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每当天空中飘起纷纷扬扬的雪花时,老翁就不畏严寒,一定会去独坐在船舱里垂钓,欣赏着这雪中美丽的景色。
等到傍晚夕阳西下,老翁收起鱼竿回家,才发现蓑衣已被积雪覆盖。
这是一个在冬季十分常见的场景,给人以极其平淡无奇、宁静致远的感觉。
正因为如此,读来总令人觉得清新幽远。
在寒冷的北风中,诗人以“千山”“万径”极言山之多,雪之大,而渔翁则在孤舟之中,在这漫天的飞雪中,独自垂钓,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看来大雪封山并非江上所特有,实际上在整个大自然中都是一样的。
在这样的条件下,任何有生命的东西也难免会产生一种凄凉寂寞的感觉。
因此,“千山”“万径”不仅描绘了在寒冬中所能看到的千山万径的整体印象,而且还包含了诗人所见到的“千山”“万径”背后的所有的“千山”“万径”。
这是诗人眼前景物的广度;它比之江上垂钓显得更为辽阔,更为雄浑。
这是诗人对“千山”“万径”视野的开拓与展望,它比单纯的江上垂钓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
这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千山”“万径”的雄浑博大之景,正衬托出“孤舟”“蓑笠翁”的渺小孤单。
而这孤独的渔翁正是在这无边的大雪纷飞之中,在这荒无人烟的寒冷江上,用他那冻僵了的手,支撑着他那疲惫了的身躯,纹丝不动地垂着他的钓鱼竿。
《江雪》古诗赏析
以下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赏析:
诗歌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乡雪景图。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千山鸟飞绝”,绝,绝迹,没有了。
“千山”与“万径”相对,“千”“万”都是虚指,形容很多。
山本不应绝鸟,径本不应无人,但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的环境中,竟然人鸟绝迹,这是一个多么荒寒而又沉寂的世界啊!
“万径人踪灭”,这句与上句相对,在这样一个荒寒寂寞的环境中,连人的踪迹也没有了,真是天地间一尘不染,万籁无声。
“孤舟蓑笠翁”,在这两句的静态描写之后,诗人又将视野转到了一个小的局部,“孤舟”“蓑笠翁”两个形象的特写,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
“独钓寒江雪”,这句是全诗的高潮和点晴之笔。
至此,一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便清晰而鲜明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诗人用“千山”“万径”的远景衬托“孤舟”“独钓”的近景,用“鸟飞绝”“人踪灭”的环境渲染“蓑笠翁”“独钓”的气氛,这就使得“寒江独钓”的形象更为突出,更加鲜明。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抒情,情景交融,将柳宗元被贬之后的心情通过这幅江雪图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同时,诗中意境的创造,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古诗《江雪》赏析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注释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独:独自。
译文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赏析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江雪作者: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释】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一只也没有了.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
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译文】千里的山上鸟都没有,万里的道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
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
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赏析】此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
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
“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
柳宗元渔翁形象《渔翁》具有什么鲜明的形象特征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柳宗元渔翁形象分析,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
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
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805 )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以写幽怀。
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
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
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
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吗?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唉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色之中了。
人呢?终于可望而不可及——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传说而已。
古诗《江雪》原文及赏析古诗《江雪》原文及赏析《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写,那么要怎样赏析这首古诗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古诗《江雪》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古诗《江雪》原文及赏析篇1《江雪》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诗文解释: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
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江雪》词语解释: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老头儿。
《江雪》诗文赏析: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
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
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
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
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
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栖鸟不飞,行人绝迹大雪之中天地幽寂。
千山,所有的山。
鸟飞绝,没有了飞鸟的踪迹。
万径,所有的路。
人踪灭,没有行人的踪迹。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天地皆白,寂静无声。
汉江之上,孤舟之中,一老翁在雪中垂钓。
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所有的山川,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没有人的踪迹。
然而,却有一位老翁坐着一条孤零零的小船,身披着蓑衣,头戴着斗笠,在飘洒着大雪的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这首绝句句句无雪,又句句见雪;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情景浑然融为一体,作者的特立独行的特有品格在简短的文字中跃然纸上,凸显异常。
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暗写手法,题为“江雪”,前三句却始终不着“雪”字,只是在结尾处才点出“雪”,对诗题做了一个小小的呼应。
意境绮丽空灵,意蕴深邃悠远,堪称千古决“钓”。
开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虽不见“雪”,但是从字里行间却处处是“雪”,由于大雪封锁了所有大大小小的山川,才使鸟儿不飞,人儿不行,不仅写了“雪”,而且突出了“雪”之大,看天空,连鸟儿都不出去觅食;看道路,连人的脚印都看不到,突出了“雪”之大,天之冷。
江雪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江雪》表达了诗人心中孤单寂寥的心境。
全诗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借江边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心中的孤寂,借外部世界的纯洁寂静表现出一种孤傲清高的心灵境界。
江雪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以及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老渔翁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诗人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江雪古诗创作背景《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
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
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
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
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江雪赏析《江雪》是柳宗元所作,从字面上来看,诗句描写了一副栩栩如生的“寒江独钓图”,实际作者想要通过诗句表达自己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是动态的描写,将景色变得极端的寂静与沉默,三、四句则是静态的描写,通过与前两句的对比,画面反而浮动起来了。
作者将“老渔翁”描写得十分形象,在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依旧独自在江面上钓鱼,显得清高孤傲,而这个老渔翁就是作者本人的思想寄托和写照。
江雪的作者是谁《江雪》的作者是柳宗元。
柳宗元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一位。
《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凄冷的寒冬景象,一位老翁独自在江面上钓鱼。
这首诗既表达出了孤寂凄凉的寒冬景象,但是同时又将渔翁的孤傲清高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
我们要透过这首诗的表面现象,读懂诗人内心想要传达的真实思想。
二年级上语文说课24江雪_西师大版说教材:《江雪》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
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强不拔的性格,显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诗中前两句“千山”形容山多,山尽管专门多,但是连一只鸟也没有,都飞走了。
“万径”形容路多,但是再多的路连一个脚印也没有。
山和路都被雪封盖起来了,整个世界显得十分冰冷,安静。
这是老渔翁垂钓的背景。
后两句写老渔翁垂钓的情形,这是画面的主体。
“孤舟”是说江上只有一只船,“独钓”说明船上只有一个人,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那个超脱世俗的老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现在此地思想感情的寄予和写照。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如此做使环境描写既有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
学情分析:因为我们学校一直重视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对这首古诗比较熟悉,专门多学生都能够背诵,但对古诗的诗意明白得不够精确,对诗人的清高,孤傲,坚强不拔的性格, 对诗人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明白得不够到位。
二、教学目标:依照学生实际和古诗特点我们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2.明白得重点词句,明白得全诗意思。
3.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依照学生实际,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明白得诗中字词的意思。
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清高,孤傲,坚强不拔的性格,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四、说教法:第一要打破传统的逐字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摸索,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竞赛时,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发,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江雪原文及意境分析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独自坐在江边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并给人们带来一种清静、寒冷、幽远的意境。
首先,诗人通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写出了江边的寂静和幽深。
诗中的“千山”和“万径”形容了周围的山和路,而“鸟飞绝”和“人踪灭”则表达了这个地方几乎没有人存在,犹如一个人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这种绝对的宁静和寂寞感呼应了老渔翁孤坐江边的境地。
其次,诗中的“孤舟蓑笠翁”表现出了老渔翁的形象。
舟上的渔具和他身上的蓑衣和斗笠暗示着他是一位从事渔业的老人。
他孤独地坐在小船上,仿佛是被时间遗忘的存在。
他与江水、雪景融为一体,进一步加强了诗歌中的寂静和孤独感。
最后,诗人以“独钓寒江雪”作为结尾,进一步表现了老渔翁的意境和生活。
他在江边独自垂钓,面对寒冷的江雪,没有丝毫畏惧。
这种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精神使得他与江雪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整首诗的意境给人一种幽远而清冷的感觉,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诗人的情感交融。
渔翁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人通过简单而深刻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内心的寻觅。
总的来说,柳宗元的《江雪》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一个老渔翁垂钓江边的场景,并通过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幽远、清静的意境。
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能够体会到自然之美,也能沉浸于一种超脱尘嚣的境界,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江雪中蓑笠翁的形象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这首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作者想表达的意图肯定不是说老翁的孤独。
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浅析《江雪》中的渔翁形象0801110004 08师范一班李振关键词:渔翁渔父隐逸出仕《江雪》是柳宗元的诗作中最脍炙人口的一篇。
这首是仅短短的二十字,却构画出一幅独一无二的寒江独钓图。
在隆冬季节,天降大雪,是时大雪纷纷下,林裹银装,山披玉衣,远近一色,茫茫皑皑,置身其中,仿佛在北国的冰雪世界。
千山万岭不见一只,万径千路没有人的踪迹,就在这样一个荒凉严寒萧杀的环境里,在大雪覆盖的江上,有一叶孤舟,舟上只有一位穿蓑带笠的老翁凝神垂钓。
这种境界是何等的清寂孤独,正所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者也。
《江雪》据记载作于永州,具体时年不详。
单从《江雪》中的景是否为实景方面考虑,不妨考证一下在中晚唐时期是否有可能下雪。
先说永州,在今湖南省衡阳市西南,依傍湘江,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按照常理,像《江雪》中的严寒大雪是不可能的。
然而历史上有寒冷期和温暖期交替出现,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证①,“公元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的中唐至五代初期,为气候寒冷期。
据当时文献记载,特殊的寒冷事件比较频繁,海州湾、莱州湾有海水冰冻的记载,苏北有江海冰冻的现象……”。
因此地处湖南潇湘之地的永州,在中晚唐时期,出现大幅的降温降雪还是有可能的。
而且在2007年的冬天,整个南方普降大雪,湖南也是罕见的遭受严重雪灾。
所以可得出结论,“江雪”发生在永州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我们若假设《江雪》为实境实景,却又有诸多疑惑。
雪天寒江,寂寥无人,万籁俱寂,一老翁为何还要冒险泛舟湖上,是钓鱼之时吗?能钓到鱼吗?显然,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所以作者所言未必都是真实存在的。
寒雪之境可能存在,孤舟蓑笠翁,泛舟垂钓于寒江之上应为诗人心中想象之景。
在大雪纷飞,万物隐匿之时,诗人面对这凄冷之境,为何有如此妙绝今古的奇思妙想?诗人又有着怎样的思想波动呢/很显然,渔翁是诗人的化身。
然而,柳宗元为何要选择渔翁来作为自己现身的形象呢?这又要与永州的风情有关了,杜甫《岁晏行》中有诗句“楚人重鱼不重鸟”,潇湘之地,水流恣肆,江河密布,鱼米之乡,渔猎是楚地人中最常见的生活方式。
《江雪》教案先锋镇:马引涛教材分析:《江雪》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情感。
诗中前两句“千山”形容山多,山虽很多,可是连一只鸟也没有。
“万径”形容路很多,可再多的路,连一个脚印也没有。
山和路都被雪封盖起来了,整个世界显得十分寒冷、寂静,这是老渔翁的垂钓背景。
后两句写老渔翁垂钓的情景,这是画面的主体。
“孤舟”是说江上只有一只船,“独钓”表明船上只有一个人,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独自垂钓,这个超脱世俗的老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此时此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写人。
这样做使环境描写既有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3.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课前谈话:1.“我,凳子,面包”的关系。
2.我感觉自己的前胸都快贴着后背了,能把一头牛给吃了,只要想起食物我就忍不住流出口水。
3.外面寒风刺骨,我忍不住把自己的衣服裹了又裹,一点儿也不想出门。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这一课,作者同样没有直接表明自己想说什么,可我们依旧能够从他的字里行间来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江雪》二、学生自由读:1.正确流利的的诵读古诗。
2.指导诵读。
3.找出古诗中所有的人、物、景。
三、古诗释义:“山”是什么样的山?“鸟”是什么样的鸟?“径”是什么样的径?“舟”是什么样的舟?“翁”是什么样的翁?“钓”是怎么钓?四、古诗悟情:1.把你想对柳宗元所说的说出来。
江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出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诗人用“孤鸟”来比喻自己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浅析《江雪》中的渔翁形象
0801110004 08师范一班李振
关键词:渔翁渔父隐逸出仕
《江雪》是柳宗元的诗作中最脍炙人口的一篇。
这首是仅短短的二十字,却构画出一幅独一无二的寒江独钓图。
在隆冬季节,天降大雪,是时大雪纷纷下,林裹银装,山披玉衣,远近一色,茫茫皑皑,置身其中,仿佛在北国的冰雪世界。
千山万岭不见一只,万径千路没有人的踪迹,就在这样一个荒凉严寒萧杀的环境里,在大雪覆盖的江上,有一叶孤舟,舟上只有一位穿蓑带笠的老翁凝神垂钓。
这种境界是何等的清寂孤独,正所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者也。
《江雪》据记载作于永州,具体时年不详。
单从《江雪》中的景是否为实景方面考虑,不妨考证一下在中晚唐时期是否有可能下雪。
先说永州,在今湖南省衡阳市西南,依傍湘江,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按照常理,像《江雪》中的严寒大雪是不可能的。
然而历史上有寒冷期和温暖期交替出现,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证①,“公元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的中唐至五代初期,为气候寒冷期。
据当时文献记载,特殊的寒冷事件比较频繁,海州湾、莱州湾有海水冰冻的记载,苏北有江海冰冻的现象……”。
因此地处湖南潇湘之地的永州,在中晚唐时期,出现大幅的降温降雪还是有可能的。
而且在2007年的冬天,整个南方普降大雪,湖南也是罕见的遭受严重雪灾。
所以可得出结论,“江雪”发生在永州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我们若假设《江雪》为实境实景,却又有诸多疑惑。
雪天寒江,寂寥无人,万籁俱寂,一老翁为何还要冒险泛舟湖上,是钓鱼之时吗?能钓到鱼吗?显然,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所以作者所言未必都是真实存在的。
寒雪之境可能存在,孤舟蓑笠翁,泛舟垂钓于寒江之上应为诗人心中想象之景。
在大雪纷飞,万物隐匿之时,诗人面对这凄冷之境,为何有如此妙绝今古的奇思妙想?诗人又有着怎样的思想波动呢/
很显然,渔翁是诗人的化身。
然而,柳宗元为何要选择渔翁来作为自己现身的形象呢?这又要与永州的风情有关了,杜甫《岁晏行》中有诗句“楚人重鱼不重鸟”,潇湘之地,水流恣肆,江河密布,鱼米之乡,渔猎是楚地人中最常见的生活方式。
但看子厚的另一首《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诗造语平实,设色淡雅,淡淡几笔,就描绘出一幅闲适恬淡,自由自在的渔家生活,也体现了子厚对渔翁生活的推崇和喜爱,深层次上,是他被贬之后愤世嫉俗,又感到离群孤独,想以超然的态度排解却又无法释怀,此处渔翁显然是一被隐逸化的想象。
另外,在《楚辞》中的《渔父》一篇,“渔父”其实就是一个高洁的隐士的化身。
当屈子见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满心惆怅。
正遇见渔父,渔父宽慰屈子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为什么不同流合污呢?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而屈子决绝的回答,“宁赴湘流,葬身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鼓枻而去,长啸高歌,不复与言。
是想子厚被贬谪于
潇湘之地,无人能解其意,他又心忧君主,心忧社稷,苦闷难解,漫步游于江畔湖泽,山川溪流,这与屈原何其相似。
然他又不如屈子决绝刚烈,他有屈子的诗人般的敏感,却没有屈子的执着决断,面对现实他懦弱了,退缩了,所以他渴望向渔父求的答案,借以超脱。
所以我说渔翁取自“渔父”形象。
综上可知,渔翁形象是南方的一种隐逸方式。
然诗人把渔翁这一本应出现在吴越之地的形象,与大雪绝境的北国风光结合在一起,从中可以发现什么呢?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今山西省永济县一带。
因祖上世代做官,在京城长安的城内和城外,也都有房舍和田产。
宗元诞生在长安,而且是在长安长大的。
所以我们可知子厚是北方人,长安人,那么关中之地的冬季,严寒大雪自是常见,因此他对大雪严寒的记忆应当是很深刻的。
子厚当时在永州,北人南下,自来此地,天气湿热,幸遇此大雪,则不免忆起长安旧时的事情,当时的他前途无量。
退之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有言,“……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啅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幕与之交。
”而此时,却是遭贬谪的人,身处永州蛮夷之地,文明不兴,礼仪不识,无人能解寂寞,既无朋友,更无知己。
因此一种无人能识,无人能知的孤独感布满天地之间,万物都披上一层暗淡的冷色调,他那激切孤直,忧愤的心情如严寒的冰雪从天而降,覆盖了一切。
从本质上说,他的心里在下雪。
从上面得论述,可以回答为什么这样结合?因为作者陷入了无法排除的矛盾之中,“江雪”有长安旧时的风光记忆,有子厚渴望重获君王赏识的憧憬,反应的是他强烈的儒家出仕愿望。
而渔翁的超然自由,无所牵挂,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是一种隐逸的渴望。
然而他并未看破,渔翁的生活方式是他排解出仕不得的郁闷的途径,并非真心向往,他放不下的太多。
因此他彷徨迷茫,恍惚游乐,在谪居永州的十年中,他“闷即出游”,而且也有“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的时候,但紧随这“一笑”之后而来的却是那百忧攻心的“已复不乐”。
②因此可知,寒江雪和孤舟蓑笠翁旧时他自身无法排解的矛盾的体现。
再者,“渔翁”垂钓并非为鱼,钓雪吗?非也。
昔者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线悬直钩,是求鱼吗?不是,是钓名明君耳!子厚托“渔翁垂钓于寒江之上,非为鱼,非为雪,那我窃以为他是在等待明君出现,识其之能,用其之才,出仕治国平天下,然生不逢时,君上不明,奸佞谗陷,朝政腐败,“壮心瓦解空缧囚”,心里激愤不平,怨恨不已,遂以一句“独钓寒江雪”来震彻天地的抒发内心压抑已久的苦闷。
参考文献:①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P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