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理论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学地理学习动机培养探讨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学生地理学习动机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内部的动机,即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如需要、兴趣、喜好等)转化而来的动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强烈要求与迫切愿望。
另一类是来自外界的动机,即在外部客观因素(如老师的要求、任务的压力、鼓励惩罚、家长的期望等)影响下转化而成的动机。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在学生内心深处点燃希望的火花,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
一、地理学习动机概述1.地理学习内在动机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而把学习目的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更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地理学习外在动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励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
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如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问题,让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如学生完整、准确、精炼地回答问题时,发表新颖独特的见解时,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时,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快乐,还要注意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二、培养地理学习动机的主要策略1.和谐师生关系教学应以学生乐学为根本追求,也就是说教学应帮助学生产生喜爱学习地理的情感,使学生乐于想、愿意说、敢于实践。
在教学中,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教师恰当的手势,和蔼亲切的表情,幽默的话语,循循善诱的举止,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等,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心境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情趣。
从学习动机理论谈中学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培养摘要: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学习目的明确,学习认真,积极向上,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动机”作为心理学上的术语是指一种由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的心理因素。
本文针对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低效性的现状从学习动机理论出发提出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动机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明确,越强烈,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反之,学习动机不纯或不强烈,学习的兴趣就低,学习的效果就差。
本文试图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出发,从而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兴趣,进而更有效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一、揭示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特殊意义,激发学习远景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直接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最近发展,这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固然重要。
同时我们尤其不能忽略的是培养学生的远景学习动机即间接学习兴趣。
就当前思想政治课的实际社会效果,分析评价教学中的得失,其现状并不乐观。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动机不明或毫无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上。
针对目前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实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
首先,要发挥政治理论分析说明现实问题的独特功能。
思想政治课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可以用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其次,要展现政治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能够说明如何改造世界。
学好政治理论,就会大大提高人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第三,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动机研究论文学生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因素,它涉及到学生的意愿、动机、价值观和兴趣等多个方面。
研究学生学习动机,有助于我们探究学习者的心理特征,提高其学习成效。
本文将从动机类型、影响因素、管理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学生学习动机研究。
一、动机类型学生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两大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自我实现和满足需要的心理动机,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索欲、成就动机等;外在动机则是指通过外部奖励和惩罚等获得的动机,主要包括考试成绩、老师夸奖、家长关心等。
在学习过程中,内在动机是更加有效的推动力,因为它是自发的、持久的,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影响因素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是心理需求因素,例如学生对知识、技能、经验的需求、对成功、成就的渴望等。
其次是社会关系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需求、对他人评价的需要、对集体认同的追求等。
第三是学习条件因素,例如教育资源的配置、学习的目的、学习环境的安排等。
最后是情感因素,例如学生的喜好、兴趣、情感经历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人们需要针对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管理策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从管理策略来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激发学生兴趣:在知识的输入中加入适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乐趣和兴奋。
2.参与学习决策: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使得学习过程与学生自己的意愿和目标相匹配,从而提升内在动机的产生。
3.及时反馈:及时告知学生他们的成绩、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他们能够理解学习背后的动机和效果,激励他们去学习。
4.增加学习挑战:让学生能够在适度的挑战下获得成功,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动力。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动机研究既关乎于学生的成长,也关注于教育的改进。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关注其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之间的关系,积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制定适当的管理策略,从而带领学生去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好的学习动机激活无限潜能工作几年来,我收获着……,我苦恼着……;我收获着一些孩子们的成功,我也认识到了一些孩子们的失败。
对此我不断总结,我不断反思。
最终我发现:一个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可以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建构知识,激活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即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
下面是我几年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几点总结:一、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学习的重要性一个有趣的现象,因为中考这个指挥棒导致孩子们、家长们甚至部分老师们认为美术是副科,学习用处不大,这样的观念导致孩子们对美术的态度就大打折扣,然而就在学校美术教育遭遇冷落的同时,整个社会对美的追求却是日甚一日,这种追求已浸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此冷热相对,形成强烈反差,而初中美术教育就在这样的无奈和夹缝中自得其乐地生存着。
通常七年级的第一节课,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我的学生:“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学习美术了,你们知道学习美术有什么用处吗?老师认为没有什么用处,副科又不中考……”。
我的话通常会引来一阵骚动,这种激将法很管用,孩子们会很全面的说出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对个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学生学得有目的而则我教的也有信心了。
二、让学生认识到态度决定成败教学中我常遇到自己满怀激情的准备上课,却发现少部分学生课本未带,学习用具未带等课前准备不充分的事件,看到这里我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有点莫名的失落。
课下我与同行交流的同时也深深地思考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首先我利用这一课堂预设外的资源,我临时决定本节课的作品由各个人到讲台上来自评同时接受其他的同学评价,老师适当点评。
这样一下就难住了那些未带工具的学生,我一开始就请他们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自我评价,可想而知,他们的小脸通常憋的通红并低下了头,此时,我会给他们台阶下说:“xx同学还没有完成作品,我们下节课安排你带领我们欣赏你的作品,好吗?”课下他们就主动找到我道歉,这时我就适时的告诉他们,成功通常眷恋那些准备充分的人,今天你们本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但因为自己的课前准备不充分,机会就这样和你擦肩而过,太可惜了,我希望你们能真正明白第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的美术学习的用途,这样的话你们就不会忘记带工具,你们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态度对待她了。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摘要: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
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因素,是与学习相关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为倾向。
在学习当中,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一定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
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前提1、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新知识的巨增和旧知识的快速老化,要求人们善于学习、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
2、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辩、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
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问题的现成答案,自己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就失去了“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的作用。
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无所收获!二、应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当时小李正在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
小李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
同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摘要:学生害怕数学,不愿意学习数学,现在已成为小学至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致命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应从教师方面去思考,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
关键词:渊博的知识;过硬的教书本领;身先士卒;和蔼可亲;变苦为乐;枯燥无味;生动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那么他肯定能把某一学科学好,这是每个人公认的道理。
但是怎样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大多数教师以为是一件难事。
百分之七十的学生都害怕数学,不愿意学习数学。
因为数学本身有些东西枯燥无味,加上有些问题又难学会,这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困惑。
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让学生喜欢你这个教数学的老师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我与教数学的老师有直接的关系。
每个学生都想把每一科学好,没有一个孩子从内心不想学习某一科。
如果教师上课讲得不能生动有趣,反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何谈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对你这个学科产生了反感,还能喜欢你这个教师吗?那么,怎样使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呢?我以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前我们说要让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
现在说,要让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应该是长流水。
现在年龄的教师大都是本科毕业,认为教小学是易如反掌。
微分、积分我都会,求线性方程我会解、立体几何、平面几何、解析几何我会做,一个小学数学算什么?其实则不然。
我现在要问两个问题!你以为这两句话对吗?(1)直径是圆的对称轴,或圆的对称轴是直径;(2)直径是半径的2倍。
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你不一定全会。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应通览一下小学各年级的教材,学习学习《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先做一做。
不能出现学生问你,你答不出来的现象,更不能给学生讲错。
学生如果发现你教的知识出现了错误,你就会失去他们对你的信任。
2.有一套过硬的教书本领要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教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之外,更要有一套过硬的教书本领。
河南理工大学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学论文题目学习动机的理论及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算本1502目录摘要 (I)Abstract (I)第一章学习动机理论 (1)1.1驱力说 (1)1.2强化说 (1)1.3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2)1.4成就动机理论 (2)1.5归因理论 (3)1.6自我效能感理论 (3)第二章学习动机的培养 (3)2.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4)2.2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动力持久化 (4)2.3培养学生因努力而成功的归因观 (5)2.4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 (5)第三章学习动机的激发 (5)3.1帮助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5)3.2创设问情境,采取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6)3.3采取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3.4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鼓励学生的进取精神 (6)3.5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6)参考文献 (7)学习动机的理论及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摘要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与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能够影响学生学习的进程和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研究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逐渐走向成熟和细致化。
学习动机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本文主要是根据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论述应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字:学习动机;理论研究;培养;激发Theory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rouse andcul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AbstractLearning motivation is an effec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Becaus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is the inner power of students engaged in learning activities, it can affect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effect.Learning motivation research as one of the focus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research, gradually mature and detailed.Learning motivation is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an efficient way of education, is a direct drive to the inner power of students in learning activities.This article is main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teachers teaching, to discuss how to cultivate and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Key words:Learning motivation;The theoretical study;To cultivate;inspire第一章学习动机理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综述【摘要】: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与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能够影响学生学习的进程和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研究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逐渐走向成熟和细致化。
总结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的理论,指出学习动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等等。
【关键词】:学习动机理论研究动机的研究展望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
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可直接观察到外界施加的刺激和机体(人与动物)作出的反应(行为)。
人的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在心理学回答涉及行为起因的问题时便假设一个中间变量,即动机,以解释行为的起因和动力。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
通过个体学习活动的外部表现可以判断学生的动机状况,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心理条件之一。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一)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二)学习期待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达到学习目标。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它取决于个体内在的需要。
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学习动机,它是在外界的要求或作用下产生的。
(二)认知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的动机①认知的动机是指要求了解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动机,是内部动机的一种。
②自我提高的动机是个体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赢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的根据。
③附属的动机是指为了获得教师或家长的赞许而开展学习活动的动机。
(三)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①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浅析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与成因分析论文•相关推荐浅析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与成因分析论文(通用6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析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与成因分析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析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与成因分析论文篇1摘要:在我们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中,学生可能为了不同的学习动机而学习,而这些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很多,有的来自社会,有的来自学校,有的来自家庭等。
而了解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动机变化的成因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的理想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学习动机;远景目标;就业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因此大多数人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父母娇生惯养的日子,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是生活在顺境中的一代,其中多数在上学期间学习较好,成为了学校和家里的双重保护对象。
但是一旦离开父母,踏入大学校园后,就会感到莫名的失落,周围都是高层次高素质的人群,学习成绩也是好坏相当,不再有老师和家长每天鼓励表扬的环境下,有些学生开始手足无措,甚至感到生活失去了方向,再加上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处理上的没有经验,使大部分学生一时难以适应,面对挫折的应对经验和承受能力也极度缺乏,加上一些学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能主动应对,积极克服,从此一蹶不振,进而产生悲观和厌学、厌世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地进取心。
1 据统计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现状1.1 近景动机过多远景动机模糊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近景动机主要有为了报恩、找好工作、获得高收入等等。
这些动机具有直接性和短期性,并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
在多年进行学生工作的过程中,通过谈话了解到的学生变化中,近几代大学生首先考虑的就是就业问题,他们认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不断普及,许多人越来越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因此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教育因此高素质的人才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含金量也是大不如前了,因此面对当前大学文聘贬值、社会竞争压力上涨的情况下,生存问题应该是首先要考虑的头等大事,那些所谓的理想、报负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解决就业和生存问题才是当前所面临的头等问题。
七年级学生学习动机论文摘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
更重要的,我们应该有一个爱学生的心,去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学习的巨大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人们对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已经有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对动机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给我们教育者提供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不同的学习动机对学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这份关于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分析将会就存在于被调查者中的学习动机,不同的学习动机所存在的的问题和困扰,通过调研可以让我们针对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为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了方便和依据,还可为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心理学家按照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原则对学习动机的类型进行过各种划分,在我国较有影响的学习动机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1.动机内容四分法朱智贤领导下的全国协作组(1982)根据中学生学习动机内容表现的特点,将学习动机分为(1)学习动机不明确,如为了混日子,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等;(2)为了履行社会义务,如为了给父母争光,为了入团等;(3)为了个人前途,如为了升学、就业、成名成家等;(4)为了国家与集体的利益,如为了祖国建设,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等。
2、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集体取向成就动机台湾学者余安邦(1996)根据文化特质的个人取向、社会取向(又作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或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文化)划分,将成就动机划分为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
3.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近年来,国际上心理学家倾向于从动机产生的来源将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如好奇、喜欢挑战、喜欢独立掌握知识和独立进行判断,它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综述【摘要】: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与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能够影响学生学习的进程和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研究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逐渐走向成熟和细致化。
总结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的理论,指出学习动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等等。
【关键词】:学习动机理论研究动机的研究展望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
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可直接观察到外界施加的刺激和机体(人与动物)作出的反应(行为)。
人的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在心理学回答涉及行为起因的问题时便假设一个中间变量,即动机,以解释行为的起因和动力。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
通过个体学习活动的外部表现可以判断学生的动机状况,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心理条件之一。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一)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二)学习期待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达到学习目标。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它取决于个体内在的需要。
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学习动机,它是在外界的要求或作用下产生的。
(二)认知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的动机①认知的动机是指要求了解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动机,是内部动机的一种。
②自我提高的动机是个体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赢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的根据。
③附属的动机是指为了获得教师或家长的赞许而开展学习活动的动机。
(三)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①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②低级的、错误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四)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①一般动机是在许多学习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较稳定、持久地努力掌握知识经验的动机。
②具体动机是在某一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机。
四、学习动机理论(一)驱力说在经典条件反应理论中,暗含的动机理论是驱力说,也称内驱力说。
这一理论假定机体需要的剥夺产生内部刺激,这种内部刺激形成驱力,驱使有机体产生并维持降低驱力的活动。
在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应实验中,研究人员为了让从事学习的动物(如狗)增强学习的动机,必须让动物处于某种程度的饥饿状态,如在24小时内剥夺狗的进食。
饥饿使动物保持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警觉,注视预示着食物即将到来的信号(条件刺激)。
这样,条件刺激易于形成。
在经典条件反应理论中,暗含的动机理论是驱力说,也称内驱力说。
这一理论假定,机体需要的剥夺产生内部刺激,这种内部刺激形成驱力,驱使有机体产生并维持降低驱力的活动。
该活动导致需要满足,立即便停止。
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动物的训练,但是很难解释人类的学习。
(二)强化说强化说是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也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
斯金纳通过系统的实验操作证实了行为之后给予的正强化对后继行为具有增强作用,认为强化是形成和巩固学习的重要条件。
基本观点:①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
②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来自外部的刺激对行为起到了增强作用。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人的行为动机是受外在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后,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给自己带来好处,如受到表扬、奖励,也可能达不到自己的目的,给自己带来坏处,如受到批评或惩罚。
这两种不同的后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前者激励个体继续从事类似行为,后者则约束和压制个体类似的行为。
因此,可以说,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他过去和当前学习所经历的强化体验,即外部施加于学生个体的影响。
一般来说,由外部的强化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其作用较弱而短暂。
在学校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一定的奖励或惩罚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时也确能收到一时之效,其理论依据就是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
但实施久了或实施不当以后,为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就会成为学习的目的,一旦手段变成目的之后,结果可能使学习变成功利性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应付考试或把学习着眼于取得外来利益,因此在完成学习任务或离开学校时便不再有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了。
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都很不利。
研究还表明,外部的强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削弱内部动机,换句话说,一味的奖励或惩罚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求知的兴趣,不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尽管如此,却不能完全否定奖励或惩罚的作用。
当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适当利用外部奖励等手段可以激发学习的外部动机;当学生的学习有了外部动机之后,就要利用学生的内在因素如需要、兴趣、能力等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内部动机的作用强烈而持久。
当学生有了内部学习动机之后,仍然要利用外部条件去维持学习的动机;只有使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交替作用,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向着既定目标进行。
(三)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动机起源于需要,而需要是按层次排列的,从最低到最高分别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只有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或至少得到部分满足之后,高一级的需要才会产生。
他又把七层需要分为两大类,前四层称为基本需要,较高的后三层需要称为成长需要。
在马斯洛看来,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属于成长需要中的求知需要,而求知需要的产生则取决于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其原因在于他们的基本需要未能获得满足,所以未能产生求知的需要。
因此,教育者了解并设法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之后,学生便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但在现实中学生的学习并非尽然如此。
有些学生基本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并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按马斯洛的说法,这是因为学生本身具有两股潜力,其一是进取向上,其二是退缩逃避。
人的本性是善的,进取是人的本性,退缩是从后天环境中学习的结果,主要是从失败多于成功的经验中学得的,因此要使学生进取向上则应使其有成功的体验。
五、学习动机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一)学习动机研究的不足首先,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论文不少,成果不多,大部分研究着重于国外的动机理论,没有本土化的理论。
国外学生与中国学生在学习目标和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用国外的学习动机理论来研究国内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行不通的,所以有必要整合已有动机理论,研究开发适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学习动机理论。
其次,近几年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思辨上,尽管有些学者做了实证研究,也仅仅是相关研究,而相关关系不等同于因果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学生的学习动机至今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的原因之一。
今后的研究应注重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相配合,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干预研究。
再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有一种逐步减弱而功利化学习动机又逐步增强的倾向。
虽然功利性的学习动机能在特定的情景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它很难成为持久的学习动力也难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这样对学习动机的功利化进行研究显得很重要,然而现在在这方面的研究远远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学习动机研究的基本发展趋势1.理论构建由抽象走向具体,逐渐细致化;2.研究的重点出现了由内部动机向外部动机转移,再到内外兼容的趋势;3.注重学习动机的情景性和应用性研究;4.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生、发展机制的探讨,增强其可操作性;5.重视将学习动机与学生其他的心理特征相结合,深化对研究对象的认识;6.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研究应突出民族特色。
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对教师的教学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是实施各种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学生往往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
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动机,对其动机和行为的可能后果作出分析评价,并以此来改变自己的某种动机时,才能使自己更好地学习或发展。
学习动机理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依据,它可使教师了解在哪些条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为适宜,以及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尽管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学习动机的分析不同,但都对教育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1】刘明娟、肖海雁.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2】欧阳华.学生学习动机的理论分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9.10【3】卜荣华.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7【4】徐土根、何桦.学习动机理论与课堂教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06月第9次版【6】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06 【7】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