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2009安徽卷)(代词,作宾语,那里; 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2.B. 非曰能之,愿学焉(2009江西卷)(代词, 它) 3.A.遂家焉 乃实告焉(2008山东卷) (兼词,于之;代词,他) 4.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 胶(2007浙江卷)(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 于“然”;兼词,“于之”) 5.C. 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2010浙江卷) (语气助词;兼词,于之)
并非不言利,也不轻利。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 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 家吗?”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解析】这是孔子在说他自己的人生历程。今天“二 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 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第六则: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 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音zhì ,同“智”;乐,古音yà o,喜爱的意 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 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 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 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面对利字当头的梁惠王,孟子怎样游说自己的观点 呢?(也就是说说有什么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