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案例分析奶粉事件与三鹿集团倒塌
- 格式:ppt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三鹿奶粉问题案例分析学院:理化学院班级:01 届:12级名字:史新梦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名牌产品”,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轻工业十佳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中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等省以上荣誉称号二百余项。
“三鹿”品牌被评为最具价值品牌之一、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
“三鹿”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由于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搀杂致毒化学物三聚氰胺曝光,三鹿集团被迅速推向破产,引发“中国奶业的大地震”,田文华由此成为“中国乳业的罪人”。
此事件不但惊动了国家卫生部而且国家公安部也介入了此次事件的调查,眼睁睁的看着一个老牌企业在瞬间就这样陨落了,心中不免感概万千…..我们深知打造一个名牌企业的不易,期间的艰难苦困只有创业者才真正明白!当然这一事件的发生也凸显了目前国内民营企业管理和营销上的种种弊端,极度扩张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管理漏洞……对于三鹿的此次事件本应该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即营销中经常提到的----公共危机事务处理体系,处理得当不但不会影响品牌知名度,反而有助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然而三鹿此次的种种迹象表明,其公司根本就没有建立公共危机事务处理体系,对于事件的处理我不敢说三鹿当时是束手无策,但至少很滞后,对事件的反应过慢…..在相关媒体看到了三鹿的有关新闻,三鹿曾坦言:早在被爆光之前就发现了奶粉有问题?就这一问题我非常不明白三鹿当时的想法?是存侥幸心里还是真的束手无策?在被爆光之前,我个人认为此次我们国内的媒体已经相当客气了,因为事前媒体并未指明此事件是由食用三鹿奶粉所致,只是报导国内某知名品牌奶粉…..当时我们真的不知三鹿的管理高层是如何想的?事件的急剧恶化我个人分析和三鹿的不主动有着直接关系,如果此事件导致了三鹿的倒闭,是三鹿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从内部环境来看,三鹿集团的大股东是三鹿乳业公司,享有56%的控股权。
从政治和管理角度审视三鹿奶粉事件的几点感悟去年9月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是波及全国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它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婴幼儿的生命健康。
严重影响了全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严重破坏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从政治和管理角度审视三鹿事件发生、发展及处置的全过程,笔者有以下三方面的感悟:一、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2008年8月2日,三鹿集团向石家庄市政府上报了《关于消费者食用三鹿部分婴幼儿配方奶粉出现肾结石等病症的请示》。
该请示恳请市政府帮助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请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严查原料奶质量,对投放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的犯罪分子采取法律措施:二是请政府加强媒体的管控和协调,避免炒作此事给社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石家庄市政府接到请示后,象溺爱孩子的父母为闯了祸的孩子撑腰一样。
完全按照三鹿集团的要求办事,一方面派主管副市长带队到企业调查,一方面责成公安部门对奶站、奶厅涉嫌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行为进行调查。
把所有事情揽在自己身上,为的是让外界减轻对自己“孩子”的指责。
表层原因是奥运会即将开幕,三鹿上报的患病婴幼儿不足30人,构不成重特大安全事故,怕事情闹大。
想通过市政府和部门的努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实质上是以牺牲人的健康和生命换取企业利益,换取地方经济的发展。
市直相关部门则表现为一种以自己的“官职”为本位的地方保护意识,完全按照市政府的错误决策办事,没有向省级主管部门报告,都希望自己管辖的部门、企业多出成绩,少出问题,因而夸大成绩,掩盖甚至抹杀问题现象便司空见惯。
这种只见物不见人,严重违反科学发展观的执政行为,很值得我们深思。
三鹿集团深知媒体的威力,也更知道媒体的软肋,仗着企业在当地的“牛气”,“恳请”政府对媒体“加强监控和协调”。
在他们的心目中,问题产品危及消费者健康不是最紧要的,企业的名声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封杀媒体便成了与“严查原料奶质量”同等重要的大事。
这种利益驱动下的无意识戮婴行为,其根源在于:企业社会责任底线的沦丧。
【案例分析】内部控制看三鹿集团破产一、实例选择统计表实例名称三鹿集团破产实例表述自2021年6月28日发现第一例“肾结石”婴幼儿病例,后被证实是因食用三鹿奶粉致病,毒奶粉事件震惊国内外,三鹿集团首当其冲,“三聚氰胺”家喻户晓,国民一时谈奶色变。
(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的化工原料,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升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对于人体而言,长期摄入高含量的三聚氰胺食品,将显著增加罹患结石症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婴幼儿危害更为严重)10月27日,三元股份首次正式承认正与三鹿进行并购谈判。
12月2日,曾是三鹿集团最大液态奶生产基地的邢台三鹿乳业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河北贝兰德乳业有限公司。
12月23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三鹿集团破产。
在这场“9.11事件”中,三鹿集团的内部控制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选学和重温的有关资料《管理学》《危机管理学》二、案例分析从内部控制看三鹿集团破产由于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搀杂致毒化学物三聚氰胺曝光,三鹿集团被迅速推向破产,引发“中国奶业的大地震”,田文华由此成为“中国乳业的罪人”。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名牌产品”,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轻工业十佳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中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等省以上荣誉称号二百余项。
“三鹿”品牌被评为最具价值品牌之一、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
“三鹿”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在这场“9.11事件”中,三鹿集团的内部控制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从此次三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的事件本身及应对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在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我们运用其五目标和五要素的分析方法,对三鹿集团进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一)五要素分析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
三鹿集团的大股东是三鹿乳业公司,享有56%的控股权。
第二大股东是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持有三鹿集团43%的股权。
从“三鹿奶粉事件”透析企业危机管理2010年6月摘要“三鹿奶粉事件”犹如中国乳业的一场暴风雪。
该事件摧垮了三鹿集团,也使国内众多乳业企业受到了重大的影响。
国内乳业遭受重创,陷入奔溃边缘。
中国乳业该怎么走过暴风雪,科学合理解决此次危机事件值得人们思索。
而透过此次事件分析企业危机管理的机制、方法。
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个科学合理、有效以及较为完整的企业危机管理体系,对于中国乳业的进一步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救命良药。
关键词三鹿奶粉;危机管理;企业发展正文一、背景2008年3月以来,先后有多例婴幼儿食用三鹿婴儿奶粉后,出现“肾结石”的情况。
患儿多出现尿液变色或尿液中有颗粒现象。
同年六月份,公家质检总局网站接到问题奶粉投诉。
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后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
9月11日,甘肃有59名婴儿患病,一人死亡。
随后卫生部门发布消息称,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怀疑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问题奶粉时间以其极大的破坏力量和广泛的公众影响,成为2008年中国卫生十大新闻。
我国乳业企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此次问题奶粉事件,让很多人对国产乳制品信心大减,国产乳业企业绝大部分受到较大打击。
二、问题引发在无冕之王媒体的全方位报道下,使得这次危机迅速蔓延。
本次事件引发了大范围的民众集体恐慌,进而发展为对整个乳业的信任危机。
中国乳业该何去何从,被波及企业应该怎样科学合理渡过危机,做到重新树立品牌形象,化危机为机遇。
中国政府应该如何从这次大范围危机中汲取经验。
在今后的危急中发挥好管理者的角色,帮助危机尽快解决。
是笔者跟每一个读者所要深思的问题。
三、危机管理的概念危机管理是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
该课题由于成立较晚,较为年轻,对于相关事项的研究目前仍旧处于发展阶段。
有学者认为,危机管理是一种应急性的公共关系,它是由于意外事件的发生使组织陷于困境或者是面临强大的公众压力之时,紧急启动应急程序,调动各种应急资源,迅速运用各种传播沟通媒介,应对以及处理危机事件,帮助组织渡过难关,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
1,你是如何认识“三鹿奶粉”事件的?三鹿集团是一个有半个世纪历史,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由于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搀杂致毒化学物三聚氰胺造成婴儿食用后死亡曝光,三鹿集团被迅速推向破产,引发“中国奶业的大地震”,田文华由此成为“中国乳业的罪人”。
此事件不但惊动了国家卫生部而且国家公安部也介入了此次事件的调查。
这一事件的发生也凸显了目前国内民营企业管理和营销上的种种弊端,极度扩张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管理漏洞。
也揭发了我国食品安全的漏洞以及企业经营诚信的缺失。
同时它还是一个典型的危机公关失败的案例。
2,如果你是董事长,总经理你会怎么做首先要重源头,抓质量,自己企业不但要管好,还要从奶站入手,出问题是在奶站,一旦奶生产企业放松的验查关,就会造成含三聚氰胺问题奶的流入。
加强奶源建设,充分保证原奶质量。
减少散户奶源比例,加强对奶站在原奶生产、收购、运输环节实时监控,加强对蛋白质等指标的检测。
必须要加大对企业内管质量人员的教育力度,使他们认识到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质量问题是企业最大的灭亡隐患。
加强企业内部反舞弊监管。
严格管理企业负责奶源收购的工作人员,杜绝形成行业“潜规则”。
杜绝不合格的奶制品在商业腐败中流向市场。
决不能醉心于规模扩张,要提高高层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作为企业领导人,做到良心经营。
从采集奶源到加工生产,都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检验标准。
在危机发生后,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媒体的质问,及时将真实情况公布。
立即撤出销毁有问题的所有产品,恢复消费者对其消费信心。
3,如何杜绝三鹿奶粉事件的重演?从法律、道德、政府监管体制、舆论监督、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应采取哪些措施?加强法律监督力度,依靠法律打击违法侵害消费者的行为。
完善食品安全的相关立法,并加大惩罚措施,同时对食品检验的规章制度也要严格遵守。
企业本身要做到良心经营诚信经营,绝对不能在采集和生产之中为了利益而欺骗消费者。
政府不能违法行政,政府要从目前全能政府、全责政府的定位中退出来,市场秩序、市场规则要同社会组织一起来维护。
从“三鹿奶粉事件”浅谈企业危机管理关键词三鹿奶粉危机危机管理摘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危机无时不在觊觎着中国企业,威胁着企业的生存。
危机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人、财、物的损失,而且会给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甚至可能会损害企业的形象,严重的还会使企业陷入困境,乃至破产。
因此,危机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针对“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就三鹿公司在这次危机事件处理中的缺失问题进行了剖析。
在此基础上。
对企业怎样做好危机管理提出了应对的方法和建议。
一、三鹿奶粉事件回顾2008年3月有消费者反映,有婴幼儿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后,出现尿液变色或尿液中有颗粒现象。
2008年8月初据新华社报道,三鹿公司有关人士表示,经专家鉴定,涉嫌问题奶粉中有大量导致肾病的三聚氰胺,但并未对外公布。
2008年9月10日《兰州晨报》把肾结石奶粉事件首先曝光。
2008年9月11日《东方早报》报道多地发现“肾结石婴儿”后,三鹿传媒部的刘小姐打电话给《东方早报》要求撤稿,声称三鹿的奶粉合格,可能是因为甘肃的水质有问题才导致婴儿患肾病。
2008年9月11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公司发出声明,经自检发现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决定立即对今年8月6日以前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全部召回。
9月15日上午9时,三鹿道歉:“我公司从河北省公安厅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涉嫌向我公司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案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19名嫌疑人已经被刑事拘留,其中两人被依法逮捕。
我公司真诚感谢公安部门夜以继日、不辞辛苦地快速侦破案件。
我公司郑重声明,对于8月6日以前生产的产品,我们全部收回,对8月6日以后生产的产品,如果消费者有异议、不放心,我们也将收回。
同时,我们将不惜代价积极做好患病婴幼儿的救治工作。
最后,再次向广大消费者和患病婴幼儿及家属真诚道歉”从道歉信来看,三鹿集团仍然没有对企业内部的问题进行反省,只强调是外部原因。
2008年9月17日,警方已经依法对28名三鹿事件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强制措施,其中逮捕6人,刑事拘留了包括三鹿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田文华在内的22人。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周三多等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一、原因分析三鹿问题奶粉事件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通过调查反思,这一事件之所以发生,主要有六个方面的直接原因:一是小农散养的奶源供应方式与现代化企业规模生产严重不适应。
因奶源生产地分散,质量控制难度大,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是少数奶站经营者利欲熏心、违法犯罪。
为追求利润,明目张胆地制造销售和向原料奶中添加三聚氰胺。
三是三鹿集团见利忘义、故意隐瞒真相。
三鹿集团公司在得知产品质量出了问食品工业与安全题之后,不是积极处理,召回产品,应对危机,而是在长达8 个月的时间里未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也未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结果给消费者造成了重大的人身伤害。
四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漏洞。
由于要追求利润,质检过严必然提高成本。
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都十分重视。
三鹿集团的产品质量控制形同虚设,落实不够,漏洞很多。
五是社会监督软弱无力。
从“三鹿奶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外部的监管几乎没有。
担负食品质量主要监管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反而给三鹿集团公司颁发了免检证书,放弃了外部监管。
六是政府处置不力、报告不及时。
目前,我国还没有从国家的层面制定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运行中存在明显的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权责不明等问题,同时又缺乏一个权威主体负责所有的食品安全执法。
二、三鹿集团的应对措施三鹿集团面对奶粉中出现三聚氰胺、造成许多儿童患病、肾衰竭甚至死亡这一事件,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应对措施:1“.堵”住消费者的嘴:2008年5月20日,一名网友在天涯社区发帖揭露在超市里买的三鹿奶粉的质量问题。
5月31日上午,三鹿集团的温州地区总经理找到该网友的家,拿出一份“确认书”,答应给他市场价约2500元左右的三鹿产品,但前提条件是他必须删除先前发在网上的涉及三鹿奶粉质量问题的帖子。
2对上级部门隐瞒实情:作为中外合资企业,外方要求三鹿召回市场上销售的受污染奶粉并向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然而,三鹿原奶事业部,销售部,传媒部各自分工,试图通过原奶检查,产品调换,加大品牌广告投放和宣传等手段,将“三鹿”与“肾结石”的关联封杀于无形。
管理学案例分析——探究“三鹿奶粉事件”学院:商学院班级:会计102小组成员:时间:2011/6/23~2011/6/26联系方式:管理学案例研究案例:三鹿奶粉事件石家庄三鹿集团拥有“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多项殊荣,奶粉产销量十五年位居全国第一。
与新西兰“恒天然”合资后,乳品科研制造能力达世界水准。
三鹿生产的婴幼儿奶粉质量检测被视为行业标杆。
然而,不幸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创造辉煌的企业爆出了令人发指的三鹿奶粉事件。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曝光的整个过程。
●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
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
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
●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对“肾结石事件”也高度重视。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闻讯后立即作了批示:“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妥善处理”。
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也于9月10日作出批示,要求卫生部门及各监管部门做好患儿救治,迅速排查。
●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
●9月11日晚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
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9月11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
为对消费者负责,该公司决定立即对该批次奶粉全部召回。
关于三鹿集团案例的分析关于三鹿集团案例的分析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在乳制品加工企业中居于全国第三名,是国家重点的龙头企业,曾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两百余项,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产销量连续15年实现全国第一、年销售额达一百亿元的大企业,被查出奶粉中含有大量致肾病的三聚氰胺,没有及时有效的处理问题,并以隐瞒、拖延等方式继续生产,以至于事件曝光之后,企业资不抵债,在2009年2月12日,法院正式宣布三鹿集团破产。
对于三鹿集团的破产,不是突如其来没有原因的,通过对三鹿集团的分析,我得出以下几点原因:一、纵观三鹿集团的发展历程,横观三鹿集团的规模,以及从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对三鹿产品的支持,可以看出,三鹿集团是一个拥有几十年历史、品牌价值达上百亿、深受消费者信赖的大企业,三鹿产品是国家免检产品,面对如此多的支持与信赖,这就要求企业自身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更加落到实处,深入企业内部上下。
市场经济使物质利益成为经营行为的驱动机制,三鹿集团事件是由于高层管理者利益熏心,诚信与道德观念的缺失。
从一开始检测出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三鹿集团管理阶层为了不使品牌价值受损,保住企业自身的利益,选择的不是及时召回产品,而是隐瞒不报,拖延时间,甚至妄图通过慢慢调换问题产品达到瞒天过海,可以说,管理层的这一举动,很大部分的导致了三鹿企业的破产。
二、那么,企业管理层为什么有如此大权力?从企业治理结构来看,三鹿集团的大股东是三鹿乳业公司,享有56%的控股权。
第二大股东是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持有三鹿集团43%的股权。
其余1%的零散股份由小股东持有。
但大股东三鹿乳业公司推行的是员工持股,并且由经营者持大股,96%左右的股份由900多名老职工拥有,其余股份由石家庄国资委持有。
因此,三鹿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或者说股权相当分散。
以田文华为代表的强势管理层的存在,使得三鹿集团的治理结构演变成内部人控制,因此,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对企业的存亡有决定性的作用。
从三鹿奶粉事件浅谈企业责任案例简介:三鹿奶粉事件2008年开始,被誉为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的三鹿奶粉的质量问题,在国内外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此次事件引发了6244名婴幼儿患病,158名住院,3名死亡。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食品生产企业,三鹿集团在没有尽到法定的义务与责任之外,更没有尽到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首先,对于顾客,它并没有提供安全的食品,在发现产品存在三聚氰胺之后,并没有理会顾客的知情权,把保证对企业的利益放在了婴幼儿生命的前面,采取从市面上偷偷撤回的举措。
于企业投资者,它的破产无疑说明了问题。
虽时隔两年多,但三鹿事件的影响依然存在。
据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刘佩智委员透露,三鹿事件不仅损害公众健康,而且影响整个奶产品行业声誉。
事件之后国内产品无人问津,将市场份额拱手于国外公司。
如今,国外奶制产品接近市场90%。
三鹿奶粉事件的揭露,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在中国炸响。
引发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又一次怀疑,而后,国家质检总局还分别在伊利,蒙牛,雅士利等知名品牌检查出了三聚氰胺。
这一系列的现象无疑召露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企业多数为了追逐自身利益,对企业产品的质量把关问题并不严格。
就如三鹿,在决策层发现奶粉存在问题时,尽管市面上已经有不好的消息声称三鹿奶粉有问题,企业仍然继续销售,仅仅是把三聚氰胺含量高的奶粉做了处理,10毫克以下的放行。
甚至用天气过热,饮水过少等理由搪塞消费者。
虽然获得了小额利润,但对造成的巨大损失,那是得不偿失的。
第二:为了维护企业形象,在出现问题后,企业多数隐瞒不报,企图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却没想过这样会给消费者带来怎样的伤害。
通常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三鹿奶粉首次被网友披露出现问题时,温州地区经理就是利用价值2476元的各式奶粉解决的。
但这灾难的伏笔并没引起企业当局的重视,以致事态发展更为严重。
在第二拨严重浪潮打击三鹿时,企业试图通过奶源检查,产品调换,加大品牌广告投放和宣传手段蒙混过关,而这一关始终是没混过,如果企业早日上报,政府早日干预进行解决的话,影响也不至于如此大。
第一篇案例:三鹿奶粉事件1、如何认识三鹿奶粉事件?(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较低,民族文化素质总体上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2)我国食品药品生产面临严峻的形势,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3)国家要依法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4)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保证人民的生命健康。
第一,整个事件体现了中国监管部门一直以来最大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出了问题才去解决,出了大问题才去重视,出了要命的问题遮不住了才去弥补。
第二,监管规则没有一视同仁,大企业可以一手遮天;但同时大企业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是要命的事。
第三,惩罚力度不够,人情“潜规则”横行,否则不可能那么多大企业都这么做。
第四,标准的观念缺失或者是有关部门不作为,否则那么多大企业存在同一问题,质监局能不知道?我不懂此种化学品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但我相信绝不仅仅是婴幼儿吃了,大人难道没吃?有无相关的标准?是根本不能往奶粉中添加,还是有一个含量的标准?我从各种新闻中不得而知。
我的结论就是如果根本不能添加,那么所有违规的企业全部重罚;如果有标准,则按照标准规定来。
2、如果你是三鹿董事长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三鹿奶粉厂家的负责人,你该怎么办?(1)勇于向社会承担责任,赔礼道歉、赔偿损失;(2)对生产的真实情况向群众真实反映,严守诚信原则,诚信生产;(3)自觉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
我会估计市场情况和集团本身的实际情况,然后衡量受害者的严重程度,在准备好的前提下,首先停止生产,安抚好自己的员工,统一好口径或是集体缄默,然后向受害者进行分批赔偿,同时让媒体介入作公开的跟踪报道,展现自己负责人的一面,适时适量的或是说有意的报道自己先进卫生的车间及高科技的杀菌包装技术,从舆论上把观点定位成:进入生产车间之前奶已经有问题,但是我们的车间是一流的不存在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