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83.60 KB
- 文档页数:7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实验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这一“错误”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这一客观规律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C.过高地估计了人民的思想觉悟D.为了战胜国内外的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参考答案:A2. 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所有的官职(十将军除外)向全体公民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
这表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方式是A.间接民主B.直接民主C.人人平等D.机会至上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通过题干中的“雅典所有的官职(十将军除外)向全体公民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
”,可知是直接民主,所以B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3.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参考答案:D考查学生释读文言文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唐太宗认为:“今天的(科举制)专以才学(刀笔)取士……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危害民生”,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意在强调选官应注重品行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无关。
4. 《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两者都强调A.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参考答案:C【详解】材料信息“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说明了人要适应自然的发展,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故C项正确;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是道家的主张,故A 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不符合是荀子,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故D项错误。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題1.5分)1.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䃜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起先于( )A.战国 B.西汉C.南北朝 D.北宋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3.唐代前期中心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A.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4.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而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中枢运行体制对皇权有确定的约束力5.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说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6.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据此可以做出的合理推断是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驾驭B.废除丞相后六部干脆属于皇帝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7.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撒军机处,但其次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复原,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承德一中高二直播课堂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4题,每题2分,满分68分)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等级制度的顾覆C. 礼乐制度的破坏D. 分封制度的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乘。
材料中诸侯中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材料无法体现,A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B不符合题意;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D不符合题意。
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 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材料中“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浓厚的家国色彩,联想到国家政治结构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从而解题。
【详解】由古代把“民之父母”、“爱民如子”等作为褒扬和肯定官员的专用名词可知,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对官员的褒扬借用了家庭关系中常用的概念表达,即形象生动,又得到了普遍的理解和接纳,说明“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深远,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中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官员是官僚政治的产物,是君主的奴仆,不是君主的血亲,并且本题是在分析官员形象;本题没有提供官员考核的内容和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D项所说“官员之间”、“共同”、“政治诉求”与本题材料中所述的官员评价无关。
【点睛】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予盾; (2)内容:周王、诸候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20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而整体脉络相差无几。
这说明通讯事业的进步A.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B.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C.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D.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参考答案:C【详解】由于电报,新闻行业的消息比较快,而且相对比较准确,说明电报通讯工具促进和提升了新闻的基本功能,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出现代科技的发展,电报的出现本身就是近代科技进步的表现,A选项排除。
材料看不出新闻行业的竞争被消除了,B 选项排除。
材料并没有说新闻报道的深度被制约,D选项排除。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至战国后期思想界又出现统一的趋势,即“百家争鸣,一家胜出”。
胜出的一家是()A.道家B.法家C.墨家D.儒家参考答案:B3. 乾隆年间某《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
”该《竹枝词》描写的情景可能出现在A.天津 B.上海 C.北京 D.广州参考答案:D4. 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该作品反映出当时A.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B.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C.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D.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参考答案:D农业耕作特点。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及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
题干材料描述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自给自足的闲适的生活状态。
所以D正确;A集体耕作没体现;B土地应归农民个人私有;C产品主要供自己家庭消费。
5.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瞿秋白认为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败落瓦解之表象”,而“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画符的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要到《新青年》“反对孔教反对文言,反对一切宗法社会的思想,才为革命的中国,露出真面目”。
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A.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啊B.没有改变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C.推动了“革命的中国”的到来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参考答案:B材料信息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说辛亥革命仅仅是推翻了清政府,二是说明新文化运动完成了对封建文化的革命,因此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C项对材料信息理解错误,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 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参考答案:A3. 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诺言。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参考答案:B4. 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正确的排列是A.周王—卿大夫—诸侯一士 B.周王—大夫一士—诸侯C.周王—卿—诸侯一士 D.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参考答案:D5. 西方历史学家指出:“当人们谈及传入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A. 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 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 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答案】C【解析】“孝悌”“血亲之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体现,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信仰,故A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体现,不是掩盖,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D错误。
【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2.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
”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
这一现象反映出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之间的这种关系说明了是一种利益的关系,这就使得依靠宗法血缘关系来选官的这一制度逐步在瓦解,C选项正确。
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他的思想被一些统治者接受,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A选项排除。
牡一中2018级高二学年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文科)一、第一部分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1.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3.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他的这一思想主张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性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4.宋朝时,某学派倡导:不读书,专做打坐功夫。
假托圣人之言,迁就解释文意。
该学派代表人物是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李贽5.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下列属于朱熹的思想主张是A.“君权神授”B.“格物致知”C.“心即理也”D.“经世致用”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7.“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起来?……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要有效得多?”据此分析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A.实用技术发达 B.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政府是科研的主要组织者8.元明之际的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都描绘了一个现象:吴用和诸葛亮分别是梁山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灵魂,但二人均自居于军师之位,要得到一个“非文士”作主子并甘心为之效劳;而作为主子的宋江和刘备又必须具备一种特性,那就是对军师言听计从而又勇于承担一切责任。
天津天华实验中学2020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下表反映出西方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趋势是B.社会思想呈现宗教化趋势C.社会思想呈现世俗化趋势D.由人本主义到神本主义参考答案:C2. 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德国进攻苏联B.共同对付英法的威胁C.扩大在东欧的势力范围D.寻求自身安全,赢得备战时间参考答案:3.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 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B.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C. 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D. 批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参考答案:B4. 诏版是中国古代皇帝的一种诏书形式。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朝代的刀刻诏版,其正面书刻小篆体40字,即“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状、绾均为人名),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据诏书内容推断,与该诏版相关的朝代最有可能是()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参考答案:A5. 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订于() A 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 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参考答案:B6. 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加尔文这一主张的重要影响在于A.否定天主教会的作用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建立人人平等的新教会D.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进行辩护参考答案:D材料观点反映了加尔文“先定论”思想,掩盖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做辩护,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故选D。
宗教改革并不是废除宗教,故A错误;B和C是马丁路德主张。
点评:加尔文宗教改革是欧洲宗教改革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吸收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一些主张,如主张信仰得救,但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提出了先定论的主张,符合了新兴资产阶级愿望和要求。
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2020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儒家学者李翱“援佛入儒”,通过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和对韩愈“性三品”说的突破,建立起“性情”的人性观,完善了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
这反映出唐代A.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B.“三教合一”趋势加强C.儒学有所继承和创新D.儒学复古性色彩浓厚参考答案:C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提及李对孟子思想的发展和对韩愈思想的突破,并建立起“性情”的人生观,可见这时期的儒学是对之前儒学的继承和创新,C项正确。
A和B两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的发展与创新,不是复古,D项排除。
2. 明代有谚语称:“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
说明了A.明代的丝织业发达,以松江为盛B. 明代的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C.棉布已经取代丝绸而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D. 丝织技术日益落后参考答案:B3. 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
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
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
这表明罗马法()A.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B.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C.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参考答案:C4. 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
”这表明李鸿章( )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参考答案:D5. 读下图“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01.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02.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03.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04.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05.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06.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07.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惩治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08.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思格斯所若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B.确定马克思注意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09.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10.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至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1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12.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13.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14.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15.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16.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17.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18.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19.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20.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21.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3.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4.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5.奕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汝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26.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27.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28.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29.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30.1870年至1913年期间,英美法德四国的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所占比例,从78%降至72%,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31.梭伦改革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应是指A.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B.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D.自然灾害的威胁32.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上述局面出现的是A.废除债务奴隶制B.设四百人会议C.确立财产等级制D.鼓励农工商业的经济发展33.商鞅变法时有人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是A.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思想D.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34.诗经曾描写秦国社会的名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了A.政治清明B.民风强悍C.经济发达D.矛盾重重35.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诸男夫另课桑田二十亩,种桑五十株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民夫妇租调为帛一匹与粟二石.此外复有杂役,与材料相符的是A.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相关租役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政府将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二、材料解析题(两小题共计30分)36题、阅读下列材料并作答(14分)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执政官梭伦从侵犯财产所有权的政治革命开始,到义无反顾地飘然出走,却为雅典城邦修筑了一条通向稳定民主繁荣的大道材料二: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赛德中描述的议事会中从未有过一次投票,但到了梭伦改革时,法官的选举从雅典战神山最高法院庭选转变为群众集会,投票应该是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来进行材料三: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于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订一种特殊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资格而不成为国家一分子(1)材料一中"侵犯财产所有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指出梭伦"飘然出走"的原因何在?(8分)(2)根据材料二,梭伦改革时法官的选举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作何评价?(4分)(3)根据材料三,制订的这项特殊法律的什么意义?(2分)37题、阅读下列材料并作答(16分)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的说就是三个低下和一个落后,即生产率低,行政效率低,军队战斗力低,与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方面着手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方面通过弱民来实现强国,分别是愚民,辱民,穷民材料三: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1)材料一中"军队战斗力低",商鞅为解决这个问题而采取的措施?(2分)(2)材料二中"愚民,辱民,穷民",商鞅变法与之相关的措施分别有什么?(6分)(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有哪些积极意义?(8分)高二历史答案01至20题 BDDCB-CDAAD-CDABB-CACBA21至35题 CACBA-BDCDB-CCABA36题(1)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归还六一汉土地,释放债奴,因贵族与平民的矛盾重新激化(2)法院庭选决定到群众集会投票表决,更公平合理而促进民主政治(3)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积极性及形成凝聚力37题(1)奖励军功爵制与鼓励贵族取得军功(2)燔诗书而明法令,什伍连坐,重农抑商及剥削(3)增加秦国实力而统一中原,建立专制集权的封建制度,发展封建小农经济,增强秦军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