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06
- 格式:ppt
- 大小:630.00 KB
- 文档页数:83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二)(第3-5章)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上)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与以往的剥削制度有何区别?(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
具体说来,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2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而占有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
(3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以往的剥削制度的区别在于,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共同特征是:剥削者无偿占有被剥削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主义剥削则表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2.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根据和意义(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3不变资本,就是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其价值只是在劳动过程中转移到产品中去,其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4可变资本,是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其价值随着工人购买生活资料用于消费而消失了,但劳动力在生产中被使用,不仅创造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而且还创造出剩余价值,即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5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6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资本的划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的产物,而只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从而揭示出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实质。
3.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在当今有什么借鉴意义?(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有三种: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引起的。
第二篇社会经济制度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占有雇佣劳动的剩余价值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的形式。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共同参与平均利润的瓜分,土地所有者则以地租的形式获取超额利润。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经济制度是指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并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以及由其决定的产品分配制度,构成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不断地准备着这两个条件,这是通过经济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道路。
但是,仅靠经济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发展资本主义,会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市场急剧扩大,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刺激作用。
新兴资产阶级在强烈的致富欲望的推动下,便采取暴力手段来加速上述两个条件的形成过程,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由此才把这个过程称为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迫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使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准备了大量雇佣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这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具体包括如下四方面的内容:(1)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2)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因此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3)产品的分配方式是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得的只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4)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
导言单选题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A经济)的学科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3、农民耕地时,地属于(A劳动对象)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B生产资料所有制)5、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生产方式)6、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D经济规律)7、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一章商品经济三,单选题:1.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是(C:自然经济)2.以下关于简单商品经济的表述中正确的是(D:简单商品经济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的支配形式)3.与发达商品经济相联系的物质基础是(D:社会化大生产)4.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B: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5.商品是(A: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产生的劳动产品)6.以下产品属于商品的有(B:粮店出售的粮食)7.商品的二重属性是指(C:使用价值和价值)8.商品的价值是(B: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9.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B:生产商品劳动的两个方面)10.商品的价值量是由(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11.随着整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单位时间内(A:生产的使用价值越多)12.货币的本质是(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13.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正常表现形式是(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4.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5.生产社会化程度高低衡量的标志是(D:分工与协作发展的程度)16.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B: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17.在资本主义早期,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于部门,是依靠(C: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单选题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形式上看,是资本价值增殖和(B价值规律的矛盾)2、倾向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劳动力成为商品)3、以下关于生产资料的正确表述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D生产资料的价值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4、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A劳动力自身价值和剩余价值)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6、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D货币)7、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8、货币要想现实地转化为资本,其条件是(D带来剩余价值)9、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并不都是资本。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考点3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级考点,单选、多选、简答)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平赎买资本等途径建立的。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②通过和平赎买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③改造个体私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简述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原因。
(简答).....................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
社会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2)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以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为其他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平台。
(3)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4.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不仅指量的优势,更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反映的则是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具有可变性和灵活性。
6.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兼股份制和合作制为一体,实现了劳动者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7.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